韬光养晦永不当头有所作为
相关视频/文章
韬光养晦怎么理解
韬光养晦怎么理解 2020-03-16 18:37:38
相关问答
...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十六字方针

“韬光养晦”是针对1990年前的国际局势提出来的。面对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出现的不稳定形势,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在提出这个思想时还强调了“决不当...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是什么意思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一系列思想,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特殊时期”提出来的。当时中国面临“怎么办”、“向何处去”等尖锐问题急需回答,就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会因为别人的嫉妒而遭到不测,不可过于暴露锋芒。为日后出头,这次前去一定要见机行事、谨慎处事,方可图将来大业。”【举例】“韬光养晦”主要表现在职场、官场上。比如:三国时的曹操就...

28字对外工作方针是什么?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藏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认为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其国家利益的核心是主权。在处理国际事务上,采取“28字方针”。即“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

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

B试题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和苏联政局动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是为了减少国际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故答案选择B项。

20世纪七十年代末,为什么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是国际战略策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的提出,体现了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所具有的战略勇气、战略胆识和政治智慧。这一方针不仅为我国应对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指明了...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是汉语的一个成语,主要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韬:按捺,柔化,隐藏。光:锋芒,外露的锐气,这里指芒刺。引申为突出的才华、能力。养:修养,培养。晦:没有月光之夜,昏暗不明,这里重指自己修养...

如何理解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外交

韬光养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外交策略,意指在国内强大之前,保持低调、避免军事冲突与扩张,以免引起外敌注意。这个策略的目标是为了确保和国家利益,并将力量集中于国内发展。有所作为则是相反的一种外交,意味着...

提出的24字方针,是哪24个字啊?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

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

韬光养晦”而自动的省略“有所作为”不应该哇!好比“好战必忘,忘战必危”也总把后面关键的忘战必危而省去。我想这才是中国对外处处被动的原因。事情得连起来哇!这两句关键后面的更得重视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