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腊月三十是除夕吗 最容易见鬼的十种人 一年当中的情人节有哪些 七夕节甜甜的情话齁掉牙 妇女节是成年女性的节日吗 中元节七月半这21件事别做 冥包封面的正规书写格式 521是干什么的 大年三十禁忌回娘家吃穷娘家的说法 七夕情人节活动主题 浪漫七夕节主题活动方案 八月十五来历民间故事 鬼节不能干嘛 七月半鬼节不能做的事情 鬼节出生的男孩很特别吗 七夕节的古诗四句 有关于七夕节的诗 什么是网络情人节 网络情人节是干什么的 白色情人节是男生送还是女生送礼物 520送什么礼物最有纪念意义 网络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 中秋节有哪些民间风俗 中秋节主要民俗 细数那些不为人知的中秋习俗 重庆端午节最好玩的地方 中元节的日期和风俗和传统 中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吗 七月半是七月十四还是十五 过小年的禁忌与讲究有哪些 二十三糖瓜粘下一句是什么 七夕出生的男孩什么命 七夕出生的男孩命运 为什么小年夜要祭灶 小年夜祭灶要做什么 元旦新年我国各地吃这些食物 元旦江苏省内旅游三天景点推荐 白色情人节的起源 白色情人节由来 什么时候到女神节
重阳节意义是什么意思
2022-10-01 13:55:24 责编:小OO
文档

重阳节是什么意思 重阳节意义是什么意思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个吉利日子,应该举行活动来庆贺,由此逐渐演变成了节日。

“重阳”名称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期,据曹王《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魏晋时期,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写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醒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那时候在重阳节,人们就要赏菊、饮酒了。到唐朝,重阳节成为了正式节日,并且普及开来,无论王公贵族,还是民间百姓,都会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重阳节也是登高节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可见重阳节的活动与登高是密不可分的。古人认为重九有灾,登高可以避祸免灾。重九有灾的说法与玄理有关。古人认为九是数之极,到了尽头自然要归一了。在卦卜数术中,九是代表由盈转亏、由盛转衰的不吉利数字,九九更是大大不吉利,必有灾祸降临,因此最好登高避灾。

撇开这套玄理不说,其实九月天高气爽,正宜登高远眺,借此机会爬爬山、锻炼一下身体,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据西汉《长安志》说,汉代京城长安近郊有一小高台,每年重九等节日,都有很多人登上高台游玩赏景,简称登高。魏晋时,登高活动已较普遍,范围扩大到登山。为了登山方便,晋末诗人谢灵运还自制了一双登山的木屐,前后装有铁齿,上山时装后齿,下山时装前齿,甚为方便,人称谢公屐。它是我国最早的登山鞋,为后人广为使用。由于登高是古代一项极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户外体育活动,所以流传至今。

重阳节也是老人节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在这一天,各地都会组织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以表达对老人的关爱、敬养之情。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九月初九又叫重阳的说法来自《易经》。《易经》“以阳交为阳”,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月日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由于“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日子。

大约从汉文帝时开始,尊老敬老就成为朝廷中的一种风尚,并渐渐固定为国家制度。朝廷每年要给70岁以上的老人发手杖、羊、酒、糜粥、布帛,皇帝们还经常邀请一些年事已高的老人来赴宴,以此来影响全社会尊老敬老。汉朝时设三老,让三老掌教化。在县乡两级都有三老,官府免除他们的税收和劳役。东汉时在郡级设了三老,又在朝廷设了国三老。其次是定期供养老人以米肉,让他们老有所食。三是实行王杖制度,就是赐给老人王杖,这杖像苏武出使时的族节,犹如皇上亲临。持杖老人可享受六百石官员的待遇。魏晋之后,尊老风俗得到了沿袭,唐朝官方还颁布了一系列敬老养老的政令,比如允许50岁以上老兵还乡务农,免除老人的课役等。对退休的老官员也有种种优待,保障生活供给,让他们安度晚年。明朝初年时,对老人有三优,就是尊高年、设里正,优致仕。里正是村级主事人,致仕是退休,退休要优待。对民间老人实行养老之政,凡80岁以上的贫寒者,只要为人正派、乡民称善,他们就可以上公堂直谏,甚至有事可以直报朝廷。清朝时,乾隆50岁大庆时举行了千史宴,宴请老人多达3000人。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