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欠款人过世后如何处理债务
2023-09-30 21:39:37 责编:小OO
文档

欠款人死亡后,债权人可以向债务人配偶和继承人追讨债务。夫妻共同债务可用共同财产偿还,继承人只需承担继承遗产价值范围内的债务。预防欠款纠纷应重视审查债务方的资格、经营范围、合法性、偿债能力和商业信誉,签订明确的合同或协议,规范条据,并要求提供担保以降低风险。

法律分析

一、欠款人死亡了怎么办

1、债务人死亡的,债权人可以向以下人员追讨债权:

(1)、债务人配偶。债务如果是夫妻共同债务,债权人有权向债务人配偶索要债务,以夫妻共同财产偿还;

(2)、继承人。继承人继承了遗产的,债权人可向继承人索要债务,继承人以继承遗产价值为限承担债务。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夫妻共同债务】、第一千一百六十一条【被继承人税款、债务清偿的原则】

二、欠款纠纷要怎么去预防

在借款活动中,为了有效避免欠款纠纷的发生,作为债权方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应该重视审查债务方的主体资格;

2、注意审查债务方的经营范围;

3、审查双方所经营内容是否合法;

4、一定要审查债务方的偿债能力;

5、审查债务方是否有良好的商业信誉;

6、审查有无必要签订合同或协议,准备签订的合同或协议条款是否齐备,双方权利义务关系是否明确;

7、审查有关条据是否规范,比如若债务方出具的是应收票据(债务方能出具应收票据的,则要尽量采用该方式,因为应收票据的风险远远小于欠条之类的条据),则要严格审查所开票据是否规范;

8、能采取担保措施的,要尽可能要求债务方提供担保,因为经担保后的债权优于其他债权优先受偿,这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方法,当然在设立担保时要注意担保在法律上的有效性。

结语

在处理欠款人死亡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以向债务人配偶或继承人追讨债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夫妻共同债务应由夫妻共同财产偿还,而继承人只需承担继承遗产价值限度内的债务清偿责任。为了预防欠款纠纷的发生,债权方应重视审查债务方的主体资格、经营范围和偿债能力,以及商业信誉等方面的问题。此外,签订合同或协议时要确保条款明确,审查票据的规范性,并尽可能要求债务方提供担保,以降低风险并确保债权优先受偿。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七条民间借贷纠纷的基本案件事实必须以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该刑事案件尚未审结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