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什么是养生之本
2024-03-01 00:42:13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品悟《黄帝内经》——全“德”是养生之本

全“德”是养生之本。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得深刻地理解“德”的内涵。

我们先来看看“德”字的本义,其本意就是:看清道路的方向,没有困惑迷误,一心一意沿着大道坦然直行。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已经把它延伸到人的思想境界因善行而升华上面来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理解“德”的哲学涵义,其哲学涵意我们可以借助《道德经》来理解,《道德经》里有44处说到“德”,它的哲学涵义主要是:首先,“德”是“道”的显现形式。认为,“道”产生了万物,“德”就是规范维护其发展,“万物遵道而贵德”,万物无不是遵循道的法则而崇尚德的表现。因此,可以说德是道的显现。其次,“德”表达了无为思想。《道德经》认为:高德的人不会张扬自己的德,这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德;低德的很会表现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高德者处事顺应自然不强加自己的意志,低德者表面说顺应自然却为了自己的意愿而为之。第三,强调修德。《道德经》认为,只有初生的婴儿,他所体现的德最多,如果能*到复归婴儿的状态,那么德就不会离开了。

从养生的角度,《黄帝内经》多处说到“德”,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

第一,也是强调是“道”的体现。如《黄帝内经》开篇就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因为上古的人,他们认识“道”,他们能够遵循“道”的运行法则进行养生,因而,能长寿百岁而动作不衰,这些都是“遵道而行”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德全而不危”的效果上,因此,“德”的表现也是完全领会和掌握“道”的结果。这样的论述,在《黄帝内经》里还有很多,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说:“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这里所说的“道德”不是品德意义上的道德,都是哲学意义上的道德。

第二,对天来说,“德”是气的一种表现形态。自然的气候变化有:德、化、政、令、灾、变几种形式,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也就是说“东方、风、木”这一类事物的“德”是敷和的,也可以理解敷和的德是“东方、风、木”的本性,那么,政是特性,令是表性,变是异动性,灾是劣性。如果事物都保持它自己的本性——德,那就是最祥和的,人如果都是生活在这种祥和的五气中,一般是不会生病的,但是,五气总是在不停的变化着,如果它的变化太过或不及,就是人生病的外在因素。

第三,对于人而言,“德”是人内质在外的显现。如《灵枢.本神》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古人认为,德是天的气在人的体现。比如,眼睛是心的开窍,如果人能够保持心德,那么,气就会和于目。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要使自己五脏都处于“德”(肝德:柔和舒展、心德光明显著、脾德充实丰满、肺德清洁爽朗、肾德清静安谧)的状态,人体就会处于一种非常健康的状态。反之,如果脾气暴躁怒气冲冲就有悖于肝德,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就有悖于心德,类似等等。

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对养生而言,如果人们能时常守住五脏六腑的“德”,就会延缓衰老,如果出现了亚健康状态现象,也有逆转的可能而恢复健康。

品悟《黄帝内经》——全“德”是养生之本

全“德”是养生之本。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得深刻地理解“德”的内涵。

我们先来看看“德”字的本义,其本意就是:看清道路的方向,没有困惑迷误,一心一意沿着大道坦然直行。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已经把它延伸到人的思想境界因善行而升华上面来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理解“德”的哲学涵义,其哲学涵意我们可以借助《道德经》来理解,《道德经》里有44处说到“德”,它的哲学涵义主要是:首先,“德”是“道”的显现形式。认为,“道”产生了万物,“德”就是规范维护其发展,“万物遵道而贵德”,万物无不是遵循道的法则而崇尚德的表现。因此,可以说德是道的显现。其次,“德”表达了无为思想。《道德经》认为:高德的人不会张扬自己的德,这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德;低德的很会表现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高德者处事顺应自然不强加自己的意志,低德者表面说顺应自然却为了自己的意愿而为之。第三,强调修德。《道德经》认为,只有初生的婴儿,他所体现的德最多,如果能*到复归婴儿的状态,那么德就不会离开了。

从养生的角度,《黄帝内经》多处说到“德”,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

第一,也是强调是“道”的体现。如《黄帝内经》开篇就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因为上古的人,他们认识“道”,他们能够遵循“道”的运行法则进行养生,因而,能长寿百岁而动作不衰,这些都是“遵道而行”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德全而不危”的效果上,因此,“德”的表现也是完全领会和掌握“道”的结果。这样的论述,在《黄帝内经》里还有很多,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说:“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这里所说的“道德”不是品德意义上的道德,都是哲学意义上的道德。

第二,对天来说,“德”是气的一种表现形态。自然的气候变化有:德、化、政、令、灾、变几种形式,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也就是说“东方、风、木”这一类事物的“德”是敷和的,也可以理解敷和的德是“东方、风、木”的本性,那么,政是特性,令是表性,变是异动性,灾是劣性。如果事物都保持它自己的本性——德,那就是最祥和的,人如果都是生活在这种祥和的五气中,一般是不会生病的,但是,五气总是在不停的变化着,如果它的变化太过或不及,就是人生病的外在因素。

第三,对于人而言,“德”是人内质在外的显现。如《灵枢.本神》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古人认为,德是天的气在人的体现。比如,眼睛是心的开窍,如果人能够保持心德,那么,气就会和于目。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要使自己五脏都处于“德”(肝德:柔和舒展、心德光明显著、脾德充实丰满、肺德清洁爽朗、肾德清静安谧)的状态,人体就会处于一种非常健康的状态。反之,如果脾气暴躁怒气冲冲就有悖于肝德,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就有悖于心德,类似等等。

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对养生而言,如果人们能时常守住五脏六腑的“德”,就会延缓衰老,如果出现了亚健康状态现象,也有逆转的可能而恢复健康。

品悟《黄帝内经》——全“德”是养生之本

全“德”是养生之本。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得深刻地理解“德”的内涵。

我们先来看看“德”字的本义,其本意就是:看清道路的方向,没有困惑迷误,一心一意沿着大道坦然直行。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已经把它延伸到人的思想境界因善行而升华上面来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理解“德”的哲学涵义,其哲学涵意我们可以借助《道德经》来理解,《道德经》里有44处说到“德”,它的哲学涵义主要是:首先,“德”是“道”的显现形式。认为,“道”产生了万物,“德”就是规范维护其发展,“万物遵道而贵德”,万物无不是遵循道的法则而崇尚德的表现。因此,可以说德是道的显现。其次,“德”表达了无为思想。《道德经》认为:高德的人不会张扬自己的德,这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德;低德的很会表现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高德者处事顺应自然不强加自己的意志,低德者表面说顺应自然却为了自己的意愿而为之。第三,强调修德。《道德经》认为,只有初生的婴儿,他所体现的德最多,如果能*到复归婴儿的状态,那么德就不会离开了。

从养生的角度,《黄帝内经》多处说到“德”,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

第一,也是强调是“道”的体现。如《黄帝内经》开篇就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因为上古的人,他们认识“道”,他们能够遵循“道”的运行法则进行养生,因而,能长寿百岁而动作不衰,这些都是“遵道而行”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德全而不危”的效果上,因此,“德”的表现也是完全领会和掌握“道”的结果。这样的论述,在《黄帝内经》里还有很多,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说:“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这里所说的“道德”不是品德意义上的道德,都是哲学意义上的道德。

第二,对天来说,“德”是气的一种表现形态。自然的气候变化有:德、化、政、令、灾、变几种形式,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也就是说“东方、风、木”这一类事物的“德”是敷和的,也可以理解敷和的德是“东方、风、木”的本性,那么,政是特性,令是表性,变是异动性,灾是劣性。如果事物都保持它自己的本性——德,那就是最祥和的,人如果都是生活在这种祥和的五气中,一般是不会生病的,但是,五气总是在不停的变化着,如果它的变化太过或不及,就是人生病的外在因素。

第三,对于人而言,“德”是人内质在外的显现。如《灵枢.本神》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古人认为,德是天的气在人的体现。比如,眼睛是心的开窍,如果人能够保持心德,那么,气就会和于目。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要使自己五脏都处于“德”(肝德:柔和舒展、心德光明显著、脾德充实丰满、肺德清洁爽朗、肾德清静安谧)的状态,人体就会处于一种非常健康的状态。反之,如果脾气暴躁怒气冲冲就有悖于肝德,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就有悖于心德,类似等等。

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对养生而言,如果人们能时常守住五脏六腑的“德”,就会延缓衰老,如果出现了亚健康状态现象,也有逆转的可能而恢复健康。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自我国商代、西周以来,历代中医对食养多有所继承和发展。那么,你知道中医饮食养生需要遵循什么原则吗?接下来就跟着我一起去看看吧。
  中医饮食养生的四大原则
  一、固后天之本,及早食养

  祖国医学一直认为,脾胃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故倡导养生特别是食养须从青、中年中年食品开始,经过饮食调理以保养脾胃实为养生延年之*。如甘味淡薄也足以滋养五脏,故劝人尽量少吃生冷、燥热、厚腻饮食,庶不致损伤脾胃。如能长期做到顾护中气即脾胃生发的功能而恰当地食养,则多可祛病长寿。

  二、食养关键在于饮食有节

  节制饮食的要点关键在于“简、少、俭、谨、忌”五字。饮食品种宜恰当合理,进食量不宜过饱,每餐所进肉食不宜品类繁多,要十分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讲究卫生,宜做到先饥而食,食不过饱,未饱先止;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并慎戒夜饮等。此外,过多偏食、杂食也不相宜。

  三、先食疗,后药饵

  食疗在却病治疾方面有利于长期使用。尤其对老年人,因多有五脏衰弱,气血耗损,加之脾胃运化功能减迟,故先以饮食调治易取得用药物所难获及的功效。因大多数老年老年食品人患有程度不一的慢性病或身体虚弱,一则难坚持长期服药,二则易发生不良反应,故先食疗而后必要时用药多较妥当。

  四、应遵从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食反多损的原则

  食宜细嚼缓咽,忌狼吞虎咽;宜善于选食和节制饮食,对油油食品腻、荤腥、香燥炙炒、浓醇厚味饮食更宜少进;淡食最宜人,宜清淡饮食为好;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烫口,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宜;坚硬或筋韧、半熟之肉品多难消化消化食品,食宜熟软,老人更宜。

  以上四点中医食养的特色和原则,因合乎食养保健保健食品延龄之道,故读者宜深入领会,认真实践,必有所获。
  中医养生禁忌
  1、忌早起科头

  “科头”即不戴帽子。早晨是阳气初生的时间,这时的阳气像树苗,虽然生长势头很旺,却十分柔弱,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的特性是向上走,所以从人体来讲,头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如果早上出门不注意头部保暖,很容易让寒邪入脑,造成疾病。

  2、忌阴室贪凉

  人的身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阳气旺盛,而阳气很怕受到阴邪的侵犯。如果一个房间不能受到阳光的照射,就会阴气较重,气温较低,寒邪容易侵袭体表,甚至由表入里造成一系列疾病。当然,现代人居住楼房,很难保证每间房屋都有阳光,这时就需要借助暖气或空调,保持房间温度。

  3、忌溼地久坐

  有些人对潮溼致病不太理解,认为身体有面板保护,面板又不透水,外界的溼气怎么能影响到体内而造成疾病呢?真正的溼气当然不能直接进入体内,但机体之气和外界之气是相互感应的,外界之溼是一种滞缓之气,感应到体内则使机体的气机也执行缓慢,从而在体内生成溼邪。因此要避免在潮溼的环境中停留过久。

  4、忌冷著汗衣

  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一出汗衣服会马上变得溼冷,此时面板的毛孔是张开的,对外邪的抵抗能力下降,寒溼很有可能乘虚而入。因此,出大汗以后要及时把汗擦乾,并更换干燥衣物。

  5、忌热著晒衣

  徐文弻认为久晒之衣有热毒,不宜立刻上身。这可能有些夸张了,衣服晒得干爽以后,即使还有一定热度,也不至于对身体健康造成什么危害。当然如果是患有热病还没有痊愈的人,可能就要适当注意,不要穿刚晒过或烤过的衣服。

  6、忌汗出扇风

  这个也要灵活看待,如果是三伏天,身体时刻都有汗,拿扇子扇风取凉是很正常的。这里说的忌汗出扇风是指气温不太高,因运动而出汗时,不要贪凉而扇风,或立刻喝冷饮。扇风虽然很惬意,但风为诸邪之首,带着寒邪或溼邪不知不觉地就袭入体内了。

  7、忌灯烛照睡

  有些人喜欢开着灯睡觉,这也不好。因为光明的性质是属阳的,人的睡眠需要阳气入阴,有灯光照射就使得阳气难以下潜入阴,容易造成神魂不安,影响睡眠质量。

  8、忌夏月凉水抹席,冬月热火烘衣

  这两个习惯可能并没有那么大的危害,现在也很少有人烘烤衣服了,但是本条仍然有现实意义,也就是不能图一时的痛快而违反季节规律。夏天不要贪凉,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容易导致出汗不足,气机不能充分开启;冬天也不能贪热,把暖气开得过热,容易导致出汗太多,精气外泄。

  9、忌久观场演剧

  这一条是劝我们注意养神。现在电视网路娱乐节目非常多,不能过分沉迷于此,因为在观看节目的时候,我们的精神会不知不觉地随之而动,不再注意体内的感受。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如果君主整天追逐声色犬马,就不能很好地体察民情,身体有了不平衡也不能随时感知,所以娱乐要适度,避免久视久听而伤神。

  最简单的穴位助眠法就是 *** 涌泉穴,即搓脚底。手心相对互搓至双手发热,用右手搓左足心脚底前1/3正中间的位置,用左手搓右足心,直到感觉发热为止。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自我国商代、西周以来,历代中医对食养多有所继承和发展。那么,你知道中医饮食养生需要遵循什么原则吗?接下来就跟着我一起去看看吧。
  中医饮食养生的四大原则
  一、固后天之本,及早食养

  祖国医学一直认为,脾胃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故倡导养生特别是食养须从青、中年中年食品开始,经过饮食调理以保养脾胃实为养生延年之*。如甘味淡薄也足以滋养五脏,故劝人尽量少吃生冷、燥热、厚腻饮食,庶不致损伤脾胃。如能长期做到顾护中气即脾胃生发的功能而恰当地食养,则多可祛病长寿。

  二、食养关键在于饮食有节

  节制饮食的要点关键在于“简、少、俭、谨、忌”五字。饮食品种宜恰当合理,进食量不宜过饱,每餐所进肉食不宜品类繁多,要十分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讲究卫生,宜做到先饥而食,食不过饱,未饱先止;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并慎戒夜饮等。此外,过多偏食、杂食也不相宜。

  三、先食疗,后药饵

  食疗在却病治疾方面有利于长期使用。尤其对老年人,因多有五脏衰弱,气血耗损,加之脾胃运化功能减迟,故先以饮食调治易取得用药物所难获及的功效。因大多数老年老年食品人患有程度不一的慢性病或身体虚弱,一则难坚持长期服药,二则易发生不良反应,故先食疗而后必要时用药多较妥当。

  四、应遵从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食反多损的原则

  食宜细嚼缓咽,忌狼吞虎咽;宜善于选食和节制饮食,对油油食品腻、荤腥、香燥炙炒、浓醇厚味饮食更宜少进;淡食最宜人,宜清淡饮食为好;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烫口,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宜;坚硬或筋韧、半熟之肉品多难消化消化食品,食宜熟软,老人更宜。

  以上四点中医食养的特色和原则,因合乎食养保健保健食品延龄之道,故读者宜深入领会,认真实践,必有所获。
  中医养生禁忌
  1、忌早起科头

  “科头”即不戴帽子。早晨是阳气初生的时间,这时的阳气像树苗,虽然生长势头很旺,却十分柔弱,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的特性是向上走,所以从人体来讲,头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如果早上出门不注意头部保暖,很容易让寒邪入脑,造成疾病。

  2、忌阴室贪凉

  人的身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阳气旺盛,而阳气很怕受到阴邪的侵犯。如果一个房间不能受到阳光的照射,就会阴气较重,气温较低,寒邪容易侵袭体表,甚至由表入里造成一系列疾病。当然,现代人居住楼房,很难保证每间房屋都有阳光,这时就需要借助暖气或空调,保持房间温度。

  3、忌溼地久坐

  有些人对潮溼致病不太理解,认为身体有面板保护,面板又不透水,外界的溼气怎么能影响到体内而造成疾病呢?真正的溼气当然不能直接进入体内,但机体之气和外界之气是相互感应的,外界之溼是一种滞缓之气,感应到体内则使机体的气机也执行缓慢,从而在体内生成溼邪。因此要避免在潮溼的环境中停留过久。

  4、忌冷著汗衣

  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一出汗衣服会马上变得溼冷,此时面板的毛孔是张开的,对外邪的抵抗能力下降,寒溼很有可能乘虚而入。因此,出大汗以后要及时把汗擦乾,并更换干燥衣物。

  5、忌热著晒衣

  徐文弻认为久晒之衣有热毒,不宜立刻上身。这可能有些夸张了,衣服晒得干爽以后,即使还有一定热度,也不至于对身体健康造成什么危害。当然如果是患有热病还没有痊愈的人,可能就要适当注意,不要穿刚晒过或烤过的衣服。

  6、忌汗出扇风

  这个也要灵活看待,如果是三伏天,身体时刻都有汗,拿扇子扇风取凉是很正常的。这里说的忌汗出扇风是指气温不太高,因运动而出汗时,不要贪凉而扇风,或立刻喝冷饮。扇风虽然很惬意,但风为诸邪之首,带着寒邪或溼邪不知不觉地就袭入体内了。

  7、忌灯烛照睡

  有些人喜欢开着灯睡觉,这也不好。因为光明的性质是属阳的,人的睡眠需要阳气入阴,有灯光照射就使得阳气难以下潜入阴,容易造成神魂不安,影响睡眠质量。

  8、忌夏月凉水抹席,冬月热火烘衣

  这两个习惯可能并没有那么大的危害,现在也很少有人烘烤衣服了,但是本条仍然有现实意义,也就是不能图一时的痛快而违反季节规律。夏天不要贪凉,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容易导致出汗不足,气机不能充分开启;冬天也不能贪热,把暖气开得过热,容易导致出汗太多,精气外泄。

  9、忌久观场演剧

  这一条是劝我们注意养神。现在电视网路娱乐节目非常多,不能过分沉迷于此,因为在观看节目的时候,我们的精神会不知不觉地随之而动,不再注意体内的感受。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如果君主整天追逐声色犬马,就不能很好地体察民情,身体有了不平衡也不能随时感知,所以娱乐要适度,避免久视久听而伤神。

  最简单的穴位助眠法就是 *** 涌泉穴,即搓脚底。手心相对互搓至双手发热,用右手搓左足心脚底前1/3正中间的位置,用左手搓右足心,直到感觉发热为止。

「健康养生」肾为先天之本,养生首应养肾,这些方法学起来

肾为先天之本,与脾为后天之本相对应。这种观点在《内经》中已出现,明代的《医宗必读》中有了更为完整的阐述:“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故曰先天之本在肾。”

肾是人体先天禀赋、生长发育、脏腑功能的根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主生长发育及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论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描述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规律。在人体生命过程中体现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其中肾中精气既具有决定生殖能力盛衰的作用,又可体现出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

主调节人体五脏六腑

饮食水谷入胃,经过脾胃化为精微而成的水谷之精,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被使用后的剩余部分一同贮藏于肾脏而成肾精。当五脏六腑运行之时需要这些精微给养之时,肾脏就将其所贮藏的精微物质重新供给五脏六腑。一方面不断的贮藏,另一方面不断的供给,调节着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保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运行。

主骨荣齿生髓

杨上善所撰《黄帝内经太素》称“肾精主骨”,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滋养则会坚固有力。若肾精虚少,骨髓化源不足,便会出现骨骼脆弱,不能久立,在小儿多见发育不良,如五软或佝偻病,在老年多见腰背屈曲,酸软无力,或腰痛转侧不能。

“齿为骨之余”,牙齿与骨同出一源。《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说:“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肾实主之……精盛则齿坚。”《望诊遵经》言及“然齿者,总谓口中之骨……形色枯槁者,精气将竭;形色明亮者,精气未衰也。”

“髓者,骨之充也”(《素问·痿论》),精生髓,髓分骨髓与脑髓。《黄帝内经太素·气论·津液》曰:“肾主脑髓,故咸走髓海也。”脑为髓海,是肾精所化生。肾精充足,髓海才能有余,表现为清劲有力,反之,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论》)。

主御邪抗病

肾中精气不仅能促进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而且具有御邪抗病的作用。《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孙思邈亦云:“精少则病,精尽则死。”肾精充盈,故体健少病;肾精不足,肾气亏虚,御邪力弱,故易感邪得病。

养生 首应养肾

起居有常

《黄帝内经·素问》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人应适应自然环境和四时气候的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温热,阳气耗散易多,故春夏应注重保养阳气,至秋冬气候寒冷,则应贮存更多阴精于体内,避免过度劳损。顺应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调 养生 息,避免六淫外邪的侵袭。

此外“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过劳或过逸均不佳。《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在适应外界环境之外,也应重视劳逸结合。

饮食有节

人出生后,先天肾的精气须赖后天水谷精气的保养,即以后天养先天。故即使先天禀赋不足,若后天调摄得当,水谷精微滋养肾之精气,亦能使肾得充养。《素问·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补精益气。”强调饮食要五味调和,荤素搭配,避免有所偏嗜,过于*或大量进食某种食品都对身体无益。

精神内守

人体精神情志活动关乎生命 健康 ,《内经》强调“恬惮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 养生 防病之道。若情志变动太过,则损害脏腑功能,“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过喜伤心”。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亦指出:“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养成平静、稳定的精神心理状态,使神得内守而不耗散,肾气亦不致过度亏耗,方能维护 健康 。

未病先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食疗与药补也是未病先防的重要方法。《本草求真》认为:“食之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人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升降浮沉的属性,可与人体的阴阳偏胜相适应。如阳偏虚之人应多食生姜、羊肉、葡萄等;阴偏虚者可食海参、银耳、柿子之类;气血不足者宜进食牛奶、扁豆、红枣等品。此外,还可根据季节气候的不同,适当调整,老百姓常说的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中医

*:satcm01

全国产经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健康养生」肾为先天之本,养生首应养肾,这些方法学起来

肾为先天之本,与脾为后天之本相对应。这种观点在《内经》中已出现,明代的《医宗必读》中有了更为完整的阐述:“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故曰先天之本在肾。”

肾是人体先天禀赋、生长发育、脏腑功能的根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主生长发育及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论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描述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规律。在人体生命过程中体现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其中肾中精气既具有决定生殖能力盛衰的作用,又可体现出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

主调节人体五脏六腑

饮食水谷入胃,经过脾胃化为精微而成的水谷之精,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被使用后的剩余部分一同贮藏于肾脏而成肾精。当五脏六腑运行之时需要这些精微给养之时,肾脏就将其所贮藏的精微物质重新供给五脏六腑。一方面不断的贮藏,另一方面不断的供给,调节着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保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运行。

主骨荣齿生髓

杨上善所撰《黄帝内经太素》称“肾精主骨”,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滋养则会坚固有力。若肾精虚少,骨髓化源不足,便会出现骨骼脆弱,不能久立,在小儿多见发育不良,如五软或佝偻病,在老年多见腰背屈曲,酸软无力,或腰痛转侧不能。

“齿为骨之余”,牙齿与骨同出一源。《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说:“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肾实主之……精盛则齿坚。”《望诊遵经》言及“然齿者,总谓口中之骨……形色枯槁者,精气将竭;形色明亮者,精气未衰也。”

“髓者,骨之充也”(《素问·痿论》),精生髓,髓分骨髓与脑髓。《黄帝内经太素·气论·津液》曰:“肾主脑髓,故咸走髓海也。”脑为髓海,是肾精所化生。肾精充足,髓海才能有余,表现为清劲有力,反之,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论》)。

主御邪抗病

肾中精气不仅能促进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而且具有御邪抗病的作用。《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孙思邈亦云:“精少则病,精尽则死。”肾精充盈,故体健少病;肾精不足,肾气亏虚,御邪力弱,故易感邪得病。

养生 首应养肾

起居有常

《黄帝内经·素问》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人应适应自然环境和四时气候的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温热,阳气耗散易多,故春夏应注重保养阳气,至秋冬气候寒冷,则应贮存更多阴精于体内,避免过度劳损。顺应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调 养生 息,避免六淫外邪的侵袭。

此外“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过劳或过逸均不佳。《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在适应外界环境之外,也应重视劳逸结合。

饮食有节

人出生后,先天肾的精气须赖后天水谷精气的保养,即以后天养先天。故即使先天禀赋不足,若后天调摄得当,水谷精微滋养肾之精气,亦能使肾得充养。《素问·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补精益气。”强调饮食要五味调和,荤素搭配,避免有所偏嗜,过于*或大量进食某种食品都对身体无益。

精神内守

人体精神情志活动关乎生命 健康 ,《内经》强调“恬惮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 养生 防病之道。若情志变动太过,则损害脏腑功能,“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过喜伤心”。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亦指出:“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养成平静、稳定的精神心理状态,使神得内守而不耗散,肾气亦不致过度亏耗,方能维护 健康 。

未病先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食疗与药补也是未病先防的重要方法。《本草求真》认为:“食之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人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升降浮沉的属性,可与人体的阴阳偏胜相适应。如阳偏虚之人应多食生姜、羊肉、葡萄等;阴偏虚者可食海参、银耳、柿子之类;气血不足者宜进食牛奶、扁豆、红枣等品。此外,还可根据季节气候的不同,适当调整,老百姓常说的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中医

*:satcm01

全国产经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健康养生」肾为先天之本,养生首应养肾,这些方法学起来

肾为先天之本,与脾为后天之本相对应。这种观点在《内经》中已出现,明代的《医宗必读》中有了更为完整的阐述:“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故曰先天之本在肾。”

肾是人体先天禀赋、生长发育、脏腑功能的根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主生长发育及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论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描述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规律。在人体生命过程中体现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其中肾中精气既具有决定生殖能力盛衰的作用,又可体现出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

主调节人体五脏六腑

饮食水谷入胃,经过脾胃化为精微而成的水谷之精,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被使用后的剩余部分一同贮藏于肾脏而成肾精。当五脏六腑运行之时需要这些精微给养之时,肾脏就将其所贮藏的精微物质重新供给五脏六腑。一方面不断的贮藏,另一方面不断的供给,调节着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保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运行。

主骨荣齿生髓

杨上善所撰《黄帝内经太素》称“肾精主骨”,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滋养则会坚固有力。若肾精虚少,骨髓化源不足,便会出现骨骼脆弱,不能久立,在小儿多见发育不良,如五软或佝偻病,在老年多见腰背屈曲,酸软无力,或腰痛转侧不能。

“齿为骨之余”,牙齿与骨同出一源。《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说:“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肾实主之……精盛则齿坚。”《望诊遵经》言及“然齿者,总谓口中之骨……形色枯槁者,精气将竭;形色明亮者,精气未衰也。”

“髓者,骨之充也”(《素问·痿论》),精生髓,髓分骨髓与脑髓。《黄帝内经太素·气论·津液》曰:“肾主脑髓,故咸走髓海也。”脑为髓海,是肾精所化生。肾精充足,髓海才能有余,表现为清劲有力,反之,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论》)。

主御邪抗病

肾中精气不仅能促进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而且具有御邪抗病的作用。《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孙思邈亦云:“精少则病,精尽则死。”肾精充盈,故体健少病;肾精不足,肾气亏虚,御邪力弱,故易感邪得病。

养生 首应养肾

起居有常

《黄帝内经·素问》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人应适应自然环境和四时气候的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温热,阳气耗散易多,故春夏应注重保养阳气,至秋冬气候寒冷,则应贮存更多阴精于体内,避免过度劳损。顺应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调 养生 息,避免六淫外邪的侵袭。

此外“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过劳或过逸均不佳。《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在适应外界环境之外,也应重视劳逸结合。

饮食有节

人出生后,先天肾的精气须赖后天水谷精气的保养,即以后天养先天。故即使先天禀赋不足,若后天调摄得当,水谷精微滋养肾之精气,亦能使肾得充养。《素问·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补精益气。”强调饮食要五味调和,荤素搭配,避免有所偏嗜,过于*或大量进食某种食品都对身体无益。

精神内守

人体精神情志活动关乎生命 健康 ,《内经》强调“恬惮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 养生 防病之道。若情志变动太过,则损害脏腑功能,“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过喜伤心”。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亦指出:“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养成平静、稳定的精神心理状态,使神得内守而不耗散,肾气亦不致过度亏耗,方能维护 健康 。

未病先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食疗与药补也是未病先防的重要方法。《本草求真》认为:“食之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人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升降浮沉的属性,可与人体的阴阳偏胜相适应。如阳偏虚之人应多食生姜、羊肉、葡萄等;阴偏虚者可食海参、银耳、柿子之类;气血不足者宜进食牛奶、扁豆、红枣等品。此外,还可根据季节气候的不同,适当调整,老百姓常说的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中医

*:satcm01

全国产经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养生固本里的“本”代表什么

你好。养生固本是中医术语,这个“本”指的是先天之本,中医认为;肾是人的先天之本。

养生固本里的“本”代表什么

你好。养生固本是中医术语,这个“本”指的是先天之本,中医认为;肾是人的先天之本。

什么是养生? 养生都指的是什么?15

养生的根本是什么?

什么是养生? 养生都指的是什么?15

养生的根本是什么?

什么是养生? 养生都指的是什么?15

养生的根本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1.顺应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指导下,《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灵枢·邪客》称之为“人与天地相应”。在自然界的变化中,存在着以四时、朔望、昼夜为标志的年月日周期性节律变化,并由此产生了气候变化和物候变化所呈现的生长化收藏规律等。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之近乎同步的生理节律和适应外界变化并做出自我调适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顺应自然而摄生,各种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节律有序而稳定,机体则处于阴阳和谐的健康状态;若违逆自然,则各种生理功能节律紊乱,适应外界变化和防御抗邪能力减弱,而易罹患疾病。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所以,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养生顺应自然,旨在要求人们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主动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来顺应其变化,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变化节律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对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根据四季变化以调养形神的原则与方法,并强调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2.形神共养

形,指形体,即脏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为特征的心理活动。形神共养,是以形神统一的生命观为其理论基础。一方面,形体为生命的基础,形具而神生,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是产生“五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以堤和水、烛和火的关系比喻人体形与神关系时说:“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而命终。”强调神依赖于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为生命的主宰。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气血津液的运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响。张介宾《类经·摄生类》说:“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强调神可以反馈地作用于精和气,影响甚至*整个生命过程。对于形神的辩证关系,明末医家绮石在《理虚元鉴》中曾精辟地归纳说:“以先天生成之本体论,则精生气,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正由于形神统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故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共养,养形以全神,调神以全形,最终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目的',正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所言:“全生之术,形气贵乎安,安则有伦而不乱;精神贵乎保,保则有要而不耗。故保而养之,初不离于形气精神。”

二、中医养生最讲究的还是这

心养,包括“德养”在内,是大师们养生心得中被列为第一位的要务。“思无邪僻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心平气和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这几句话是《大藏经》中说的,强调的是心养的至上功能。《黄帝内经》中有形式不同而意义完全一致的表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生必先养德,大德方得其寿;养生必重养心,心宽方能体健”的理念;“静以养神,淡泊名利,修德润身”的观点等,都是大师们在一生实践、一生历练中用心编织出的妙法锦囊。

食养,是最基本的养生内容。人之健康与否,无非在于气血、津液、精血,而它们无不来源于机体对食物的受纳、生化、吸收、利用。“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合五味,宜清淡,吃暖食”、路志正教授的“调养脾胃,注重三杯茶(上午绿茶,下午乌龙茶,晚上普洱茶)”、“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定性”、“七分饱,减肥胖,忌吸烟,慎饮酒”、“做到细嚼慢咽,切忌暴饮暴食”等论述,都是取之有据、行之有效、仿之有验的食疗真经。

体养,包含与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的体能锻炼和愉悦身心的多种文体活动。任继学教授力倡“漫步四季,因时而动”的行为,坚持“搓脸、转睛、叩齿、挺腹、太极拳”的综合程式,重视清晨不间断的光浴、气浴、风浴的“三浴法”,贺普仁教授自创经络引导养生的“六步功”等,都是极具个性特点的体养妙诀。

药养,强调的是药物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除了对相关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外,利用药物的特性,在自然养生中杂以药物的支持或辅助,以为人体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促进和支撑。这些中医造诣非凡的大师们,在为他人提供各种药养良方的同时,也为自己量身定制出极具个性特色的药养方法:常服六味地黄丸,他认为该药有延缓衰老的作用;于在通利大便上做文章,他认为上下通畅是预防多种疾病发生的不二法门;每天早晨上班前要喝一杯自制的菊花、麦冬、枸杞茶,他认为此茶能够养精提神、护卫正气……如此丰富多彩的药养法,或据于对医理的拓展,或据于对药物的效用,或据于对时令的把握,或据于对地域的考虑,或据于对体质的辨识,点滴中折射出大师们的高深学问和审慎精神。

三、中医养生与健康的关系是什么

养生保健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甩手治失眠

每天练5分钟甩手功,会感到神清气爽,精神抖擞。很多人用此功治好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症状。

具体方法:马步,十趾轻轻抓地,微微提肛,舌抵上腭。缓缓上抬手臂至与肩平行,再自然甩落至身后。1次5—10分钟,1日2—3次。这套动作可以活动手三阴手三阳六条经络,因此能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升清降浊。

抖一抖躯体,在气功中叫 做“斗翎”,即仿效倦鸟栖枝,振羽翼、浑身颤动,用以去疾解乏。坚持“斗翎”练习,可改善血液循环,使心脑获得充足的血氧,促进胃肠蠕动,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

具体方法:挺胸直立,两足分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双腿微屈,躯体有节奏地左右颤抖,颤抖时尽量使臀部摆动,以牵动上身及两臂颤抖。全身放松,其速度由缓慢而逐渐加快,幅度以自我感觉胸肌振动为度,不宜用力过猛,以舒服为佳。时间3 ̄5分钟,亦可适当延长。

揉腹治消化不良

对于消化不好的人来说,睡前或起床前揉揉“神阙穴”

揉腹

揉腹,也就是肚脐,可很好地帮助消化。

具体方法:平躺,全身放松,双手重叠,以肚脐为中心旋转按揉,男性宜顺时针由小圈到大圈,然后逆时针由大圈到小圈来按摩,女性则是先逆时针后顺时针。按摩时以感觉到胃肠的蠕动为标准。一般按摩后好好睡一觉,白天会感觉消化功能有所改善。但溃疡出血者禁揉腹,以免出血增多,加重病情。

每天下蹲可强肾

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肾强则抵抗力强,下蹲动作可有效按摩命门,从而起到补肾的作用。

具体方法:先松松腰,轻轻旋转一下腰部,然后做下蹲动作,同时挺直腰板。下蹲时将意念集中在腰部,腰部的命门处为肾之所在。

站起时意念则集中于头顶的百会穴处,感觉自己的头上有一根线提拉着,这样能保证身体挺拔。下蹲站起为1次,根据时间共做9或9的倍数次,每天也就花几分钟,最好早晨做这套补肾操,如果忘记了,中午前一定得补上。

四、如何正确看待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必须注重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性,二个是时代性。

现在有的人过分强调古代的养生方法,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比如过分强调吃素,事实上并不是吃素就能把所有的病都吃没了,人体还是需要合理的营养结构的。低胆固醇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都是有害健康的,甚至低胆固醇血症对健康的危害更大,因为在我们的生命代谢过程中,许多基本物质,如维生素D3、性激素等,都是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出来的,并且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血液中适宜的胆固醇含量具有一定的“抗癌功能”。

从时代性来说,传统中医有许多过时的东西是应该更新的。中国古代有着深厚的养生文化,但许多养生方法都有它特殊的时代背景,就像人们说话有特殊的“语境”。一样。比如在《三国演义》里汉代人讲出了明朝后才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就不合时宜。

古代养生阱究冬藏,就是冬天蛰伏,少动,少外出,不要出汗,不要洗澡。这与古时人们的食物有限、保暖不及密切相关。寒冷的冬天,万物凋零,食物更少,少活动就少消耗,可以减少体力的支出;同时古代人的衣衫单薄,没有现在这么讲究,就是里面一件单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袄,多动、出汗,身体发凉,遇冷风一吹就容易感冒,感冒了又缺医少药,很多人的肺部就可能被感染,肺部感染再治疗不好就容易死亡。同理,古人讲冬天不能洗澡也是因为当时生活条件所限,天寒地冻。

取暖设施欠缺,洗澡极易感冒,感冒后治疗不及时又容易得其他疾病……正如我们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人们洗澡就要上大澡堂子,一个月去一二次,那时人们穿的也没现在这么齐全,里面一件单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袄,洗澡时稍不注意,着凉受风就容易感冒。

但现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勤洗澡、勤换衣是非常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一类疾病较之建国初期明显减少,如痈、疮、肿、疖等感染性皮肤病几乎绝迹了。这些都是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带来的好处。

所以我们还是要讲究科学。有的人误导老百姓:“冬天不要出汗,冬天不要洗澡”,结果许多人来问我,我说我们在继承古人养生经验和传统的时候,一定要强调科学性。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1.顺应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指导下,《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灵枢·邪客》称之为“人与天地相应”。在自然界的变化中,存在着以四时、朔望、昼夜为标志的年月日周期性节律变化,并由此产生了气候变化和物候变化所呈现的生长化收藏规律等。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之近乎同步的生理节律和适应外界变化并做出自我调适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顺应自然而摄生,各种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节律有序而稳定,机体则处于阴阳和谐的健康状态;若违逆自然,则各种生理功能节律紊乱,适应外界变化和防御抗邪能力减弱,而易罹患疾病。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所以,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养生顺应自然,旨在要求人们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主动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来顺应其变化,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变化节律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对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根据四季变化以调养形神的原则与方法,并强调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2.形神共养

形,指形体,即脏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为特征的心理活动。形神共养,是以形神统一的生命观为其理论基础。一方面,形体为生命的基础,形具而神生,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是产生“五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以堤和水、烛和火的关系比喻人体形与神关系时说:“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而命终。”强调神依赖于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为生命的主宰。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气血津液的运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响。张介宾《类经·摄生类》说:“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强调神可以反馈地作用于精和气,影响甚至*整个生命过程。对于形神的辩证关系,明末医家绮石在《理虚元鉴》中曾精辟地归纳说:“以先天生成之本体论,则精生气,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正由于形神统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故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共养,养形以全神,调神以全形,最终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目的',正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所言:“全生之术,形气贵乎安,安则有伦而不乱;精神贵乎保,保则有要而不耗。故保而养之,初不离于形气精神。”

二、中医养生最讲究的还是这

心养,包括“德养”在内,是大师们养生心得中被列为第一位的要务。“思无邪僻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心平气和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这几句话是《大藏经》中说的,强调的是心养的至上功能。《黄帝内经》中有形式不同而意义完全一致的表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生必先养德,大德方得其寿;养生必重养心,心宽方能体健”的理念;“静以养神,淡泊名利,修德润身”的观点等,都是大师们在一生实践、一生历练中用心编织出的妙法锦囊。

食养,是最基本的养生内容。人之健康与否,无非在于气血、津液、精血,而它们无不来源于机体对食物的受纳、生化、吸收、利用。“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合五味,宜清淡,吃暖食”、路志正教授的“调养脾胃,注重三杯茶(上午绿茶,下午乌龙茶,晚上普洱茶)”、“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定性”、“七分饱,减肥胖,忌吸烟,慎饮酒”、“做到细嚼慢咽,切忌暴饮暴食”等论述,都是取之有据、行之有效、仿之有验的食疗真经。

体养,包含与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的体能锻炼和愉悦身心的多种文体活动。任继学教授力倡“漫步四季,因时而动”的行为,坚持“搓脸、转睛、叩齿、挺腹、太极拳”的综合程式,重视清晨不间断的光浴、气浴、风浴的“三浴法”,贺普仁教授自创经络引导养生的“六步功”等,都是极具个性特点的体养妙诀。

药养,强调的是药物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除了对相关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外,利用药物的特性,在自然养生中杂以药物的支持或辅助,以为人体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促进和支撑。这些中医造诣非凡的大师们,在为他人提供各种药养良方的同时,也为自己量身定制出极具个性特色的药养方法:常服六味地黄丸,他认为该药有延缓衰老的作用;于在通利大便上做文章,他认为上下通畅是预防多种疾病发生的不二法门;每天早晨上班前要喝一杯自制的菊花、麦冬、枸杞茶,他认为此茶能够养精提神、护卫正气……如此丰富多彩的药养法,或据于对医理的拓展,或据于对药物的效用,或据于对时令的把握,或据于对地域的考虑,或据于对体质的辨识,点滴中折射出大师们的高深学问和审慎精神。

三、中医养生与健康的关系是什么

养生保健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甩手治失眠

每天练5分钟甩手功,会感到神清气爽,精神抖擞。很多人用此功治好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症状。

具体方法:马步,十趾轻轻抓地,微微提肛,舌抵上腭。缓缓上抬手臂至与肩平行,再自然甩落至身后。1次5—10分钟,1日2—3次。这套动作可以活动手三阴手三阳六条经络,因此能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升清降浊。

抖一抖躯体,在气功中叫 做“斗翎”,即仿效倦鸟栖枝,振羽翼、浑身颤动,用以去疾解乏。坚持“斗翎”练习,可改善血液循环,使心脑获得充足的血氧,促进胃肠蠕动,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

具体方法:挺胸直立,两足分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双腿微屈,躯体有节奏地左右颤抖,颤抖时尽量使臀部摆动,以牵动上身及两臂颤抖。全身放松,其速度由缓慢而逐渐加快,幅度以自我感觉胸肌振动为度,不宜用力过猛,以舒服为佳。时间3 ̄5分钟,亦可适当延长。

揉腹治消化不良

对于消化不好的人来说,睡前或起床前揉揉“神阙穴”

揉腹

揉腹,也就是肚脐,可很好地帮助消化。

具体方法:平躺,全身放松,双手重叠,以肚脐为中心旋转按揉,男性宜顺时针由小圈到大圈,然后逆时针由大圈到小圈来按摩,女性则是先逆时针后顺时针。按摩时以感觉到胃肠的蠕动为标准。一般按摩后好好睡一觉,白天会感觉消化功能有所改善。但溃疡出血者禁揉腹,以免出血增多,加重病情。

每天下蹲可强肾

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肾强则抵抗力强,下蹲动作可有效按摩命门,从而起到补肾的作用。

具体方法:先松松腰,轻轻旋转一下腰部,然后做下蹲动作,同时挺直腰板。下蹲时将意念集中在腰部,腰部的命门处为肾之所在。

站起时意念则集中于头顶的百会穴处,感觉自己的头上有一根线提拉着,这样能保证身体挺拔。下蹲站起为1次,根据时间共做9或9的倍数次,每天也就花几分钟,最好早晨做这套补肾操,如果忘记了,中午前一定得补上。

四、如何正确看待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必须注重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性,二个是时代性。

现在有的人过分强调古代的养生方法,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比如过分强调吃素,事实上并不是吃素就能把所有的病都吃没了,人体还是需要合理的营养结构的。低胆固醇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都是有害健康的,甚至低胆固醇血症对健康的危害更大,因为在我们的生命代谢过程中,许多基本物质,如维生素D3、性激素等,都是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出来的,并且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血液中适宜的胆固醇含量具有一定的“抗癌功能”。

从时代性来说,传统中医有许多过时的东西是应该更新的。中国古代有着深厚的养生文化,但许多养生方法都有它特殊的时代背景,就像人们说话有特殊的“语境”。一样。比如在《三国演义》里汉代人讲出了明朝后才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就不合时宜。

古代养生阱究冬藏,就是冬天蛰伏,少动,少外出,不要出汗,不要洗澡。这与古时人们的食物有限、保暖不及密切相关。寒冷的冬天,万物凋零,食物更少,少活动就少消耗,可以减少体力的支出;同时古代人的衣衫单薄,没有现在这么讲究,就是里面一件单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袄,多动、出汗,身体发凉,遇冷风一吹就容易感冒,感冒了又缺医少药,很多人的肺部就可能被感染,肺部感染再治疗不好就容易死亡。同理,古人讲冬天不能洗澡也是因为当时生活条件所限,天寒地冻。

取暖设施欠缺,洗澡极易感冒,感冒后治疗不及时又容易得其他疾病……正如我们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人们洗澡就要上大澡堂子,一个月去一二次,那时人们穿的也没现在这么齐全,里面一件单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袄,洗澡时稍不注意,着凉受风就容易感冒。

但现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勤洗澡、勤换衣是非常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一类疾病较之建国初期明显减少,如痈、疮、肿、疖等感染性皮肤病几乎绝迹了。这些都是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带来的好处。

所以我们还是要讲究科学。有的人误导老百姓:“冬天不要出汗,冬天不要洗澡”,结果许多人来问我,我说我们在继承古人养生经验和传统的时候,一定要强调科学性。

什么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现在我们有很多人知道养生,为了身体的健康我们会去锻炼身体,注意饮食,如果身体出现问题我们会去医院治疗,治疗会花很多的钱,而且很多疾病是治标不治本的。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方便而又省钱的养生途径 —— “修养自己的道德”。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也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很多人都对这句话有误解,觉得我们应该勉励自己,自强不息。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 天道的运行是最健康的,君子遵循天道,就会自然强壮,生生不息。 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应该顺天而行。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还有一句对应的话,叫“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应该修养自己的道德,这才是真正的顺天而行。

从人类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王朝末世,或者在社会道德普遍低下的时候,就会出现瘟疫或天灾等现象。而人修养道德,就会避灾祸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讲一个故事

宋朝缙云还是平民时,元旦那天起得早,出门就遇见大鬼好几批,形象很狰狞。

缙云喝叱他们,并问他们去干什么?

他们回答说:“我们都是疫鬼,年初要到人间去散布瘟疫。”

缙云问:“我家也有吗?”

鬼说: “没有。”

缙云问:“我家为什么能例外呢?”

鬼说: “你家三代人都积德,看见别人有恶劣的事就制止,看见别人有善良之举就表彰。你家子孙都要光显门庭,我们哪里敢到你家来呢?”

说完就不见了。那一年瘟疫流行,所有的人家都被传染了,只有缙云一家安然无恙。

如果人重视道德修养,不仅仅对于自己有好处,也会让自己的亲人受益。

还有一个故事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顺治甲午年三月,在晋陵这个地方住着一个人叫做顾成。他的儿媳妇叫做钱氏。

一次就在钱氏返回邻村娘家的时候,顾成所在的村里发生了瘟疫,到处都有传染的情形,就连亲戚都不敢路过、不敢探访。不幸的是,顾成夫妇也得了这种瘟疫。

不久,几个儿子和媳妇等八人,也都陆续染病,整日卧病在床,奄奄一息。钱氏得知公婆等人患瘟疫的消息后,急忙要赶回夫家照顾他们,可是钱氏的双亲为了她的安全,极力的劝阻,希望她不要回去。

钱氏说: “丈夫当时娶我进门,不就是为了能孝养年老的公婆吗?现在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岂能置公婆于死而不顾呢?如果我明知他们病危而竟忍心不回去,那我跟禽兽又有何差异呢?我一定要回去照顾他们,就算死也没什么可遗憾的。” 于是她便赶回去了。

刚到家,就听到有鬼的说话声,说: “众神都护着这个孝妇钱氏来了,我们速速回避吧!” 没多久,顾成一家人果然都痊愈了。

现代社会人的道德观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许多传统的价值观被丢弃了,甚至在社会变迁中,人们已经不太看得懂过去古人整理的先知和觉者的思想言论与观念。

再来说个千金良方的传说

一位皇家御厨告老还乡后,富贵在身,名望在上。终日闲来无事,闲情难耐,于是雇了一伙机灵能干的人,开了个酒馆。因为都是乡里乡亲的,酒馆渐渐成了大家消遣叙旧的地方。有事无事到酒馆坐坐,请客会友,热闹非常。

后来小镇隶属的县府一带,闹了很大的瘟疫,距京城也只有百里之遥。朝廷特派医组专员下来医治,但很长时间也找不出病源,用了很多药都不对症。疫情越闹越大,眼看百姓一个个接连死去,人人都心惊胆颤,恐慌不已。即使再富裕的人,有钱也买不到药,因为根本不知道什么药可以治。

这下可难坏了宫廷上下的各级*,吓坏了宫廷内外的达官显贵。世间没有什么事情比生命更重要,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刹时一文不值,能保命才是关键。可人们看着刚才还好好的人,一回头就已倒地身亡,惊恐麻木间,皆叹人生无常,如幻如梦。

老御厨看到这情景,早早关了酒馆,断绝与外界联系,整日躲进豪宅。尽管宅子被他死死的封着,但病魔还是隔着铜墙铁壁伸向了御厨,他开始体力不支,时常抽搐,头晕目眩,便血呕吐。御厨觉得自己时日不多,登上自家高楼,看着城区内外,远近民舍。

昔日繁华热闹的街面,早已冷冷清清。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又身负沉疴,没走几步便断绝了性命,横七竖八的躯体陈列在大街上。

御厨看着这悲惨的状况,陡然悲从中来,垂泪叹息着:唉,功名何在呀?想我一代御厨,名满天下,却也难抵疫情。福祸旦夕,谁人可保?

御厨想了想, 反正自己也是快要死的人了,守些金银和满仓衣物食粮又有何用?还不如舍给那些孤苦贫家,让他们吃的饱饱的,好好的穿上遮体的衣服,也不枉他们来人世一场。让不幸染病的他们可以体面的去见祖先。还是都舍了吧。 人能动真念时,真是太珍贵了。

这时,御厨对疫情的恐惧和胆怯消失了。一股浩然正气充满内心,感觉身体也有了气力。随即他做了决定:敞开酒馆大门,吩咐那些胆大的人,每天熬粥煮汤施舍穷人,又吩咐佣人,把储备的衣物取出,送给那些衣不遮体的人。对于那些寒湿露骨的躯体,也派人整理好给予安葬。

很多富甲人家,看御厨这样一做,也纷纷效仿。反正都是一死,还不如死的有价值,有意义一些。大家对疫情的怕逐渐消失了。冷清的街面,也逐渐变得有生气了。

后来,大街小巷充满了人情味儿,人们互相关心,互相安抚,满城尽是温文细语,打斗的没有了,闹霸的绝迹了,连娼妓都自重了。一个月后,御厨惊奇的发现,他的身体渐渐康复了,气色回复了先前的红润。

一天,御厨在睡梦中,看到有道人骑着仙鹤向他飞来,飞到他身边时,唱偈到:

“ 大德善化千金方,

济世岂用草药汤?

天外玄功金丹做,

观汝德至救疟殃。

快接仙丹吧!”

梦中,御厨双手一接,便猛然醒来。豁然看到,手中真有一盒仙丹,御厨不禁欢喜万分,对着道人飞来的方向,一拜再拜。第二天,御厨按照丹盒内的帖方,把部分丹药在几口大锅中化开,一一送给方圆内外的病人,效果真是神奇,病人瞬间便都康复了。

御厨又亲自把丹药送到京城皇宫,肆虐了几个月的疫情,在御厨的善行中彻底解决了。皇上闻之仙丹的来历后,沐浴*,独处静室,忏悔思过,随后聚精会神,带着虔诚和敬意写下了几个大字:“千金良方——德”,永远地留在了历史中。

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孙思邈的意思是说: 如果人的道德不好,就是吃仙丹妙药,也不能延年益寿。如果道德高尚完美,不用祈祷,就多福多寿,这才是养生的要旨。

我们要修养自己的道德,遇到矛盾不要向外看,而是找自己的问题,改掉自己不正确的观念,减少自己的私心,多为他人着 想,心胸就会越来越开阔,对于身体健康也是大有好处的。

真正的养生之道,在于重德行善,往小了说,重德行善可以达到身体的健康,延年益寿。往大了说,它会使生命的境界提高,会使生命的本质升华。

所以说,真正的养生,是修养人的道德。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什么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现在我们有很多人知道养生,为了身体的健康我们会去锻炼身体,注意饮食,如果身体出现问题我们会去医院治疗,治疗会花很多的钱,而且很多疾病是治标不治本的。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方便而又省钱的养生途径 —— “修养自己的道德”。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也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很多人都对这句话有误解,觉得我们应该勉励自己,自强不息。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 天道的运行是最健康的,君子遵循天道,就会自然强壮,生生不息。 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应该顺天而行。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还有一句对应的话,叫“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应该修养自己的道德,这才是真正的顺天而行。

从人类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王朝末世,或者在社会道德普遍低下的时候,就会出现瘟疫或天灾等现象。而人修养道德,就会避灾祸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讲一个故事

宋朝缙云还是平民时,元旦那天起得早,出门就遇见大鬼好几批,形象很狰狞。

缙云喝叱他们,并问他们去干什么?

他们回答说:“我们都是疫鬼,年初要到人间去散布瘟疫。”

缙云问:“我家也有吗?”

鬼说: “没有。”

缙云问:“我家为什么能例外呢?”

鬼说: “你家三代人都积德,看见别人有恶劣的事就制止,看见别人有善良之举就表彰。你家子孙都要光显门庭,我们哪里敢到你家来呢?”

说完就不见了。那一年瘟疫流行,所有的人家都被传染了,只有缙云一家安然无恙。

如果人重视道德修养,不仅仅对于自己有好处,也会让自己的亲人受益。

还有一个故事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顺治甲午年三月,在晋陵这个地方住着一个人叫做顾成。他的儿媳妇叫做钱氏。

一次就在钱氏返回邻村娘家的时候,顾成所在的村里发生了瘟疫,到处都有传染的情形,就连亲戚都不敢路过、不敢探访。不幸的是,顾成夫妇也得了这种瘟疫。

不久,几个儿子和媳妇等八人,也都陆续染病,整日卧病在床,奄奄一息。钱氏得知公婆等人患瘟疫的消息后,急忙要赶回夫家照顾他们,可是钱氏的双亲为了她的安全,极力的劝阻,希望她不要回去。

钱氏说: “丈夫当时娶我进门,不就是为了能孝养年老的公婆吗?现在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岂能置公婆于死而不顾呢?如果我明知他们病危而竟忍心不回去,那我跟禽兽又有何差异呢?我一定要回去照顾他们,就算死也没什么可遗憾的。” 于是她便赶回去了。

刚到家,就听到有鬼的说话声,说: “众神都护着这个孝妇钱氏来了,我们速速回避吧!” 没多久,顾成一家人果然都痊愈了。

现代社会人的道德观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许多传统的价值观被丢弃了,甚至在社会变迁中,人们已经不太看得懂过去古人整理的先知和觉者的思想言论与观念。

再来说个千金良方的传说

一位皇家御厨告老还乡后,富贵在身,名望在上。终日闲来无事,闲情难耐,于是雇了一伙机灵能干的人,开了个酒馆。因为都是乡里乡亲的,酒馆渐渐成了大家消遣叙旧的地方。有事无事到酒馆坐坐,请客会友,热闹非常。

后来小镇隶属的县府一带,闹了很大的瘟疫,距京城也只有百里之遥。朝廷特派医组专员下来医治,但很长时间也找不出病源,用了很多药都不对症。疫情越闹越大,眼看百姓一个个接连死去,人人都心惊胆颤,恐慌不已。即使再富裕的人,有钱也买不到药,因为根本不知道什么药可以治。

这下可难坏了宫廷上下的各级*,吓坏了宫廷内外的达官显贵。世间没有什么事情比生命更重要,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刹时一文不值,能保命才是关键。可人们看着刚才还好好的人,一回头就已倒地身亡,惊恐麻木间,皆叹人生无常,如幻如梦。

老御厨看到这情景,早早关了酒馆,断绝与外界联系,整日躲进豪宅。尽管宅子被他死死的封着,但病魔还是隔着铜墙铁壁伸向了御厨,他开始体力不支,时常抽搐,头晕目眩,便血呕吐。御厨觉得自己时日不多,登上自家高楼,看着城区内外,远近民舍。

昔日繁华热闹的街面,早已冷冷清清。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又身负沉疴,没走几步便断绝了性命,横七竖八的躯体陈列在大街上。

御厨看着这悲惨的状况,陡然悲从中来,垂泪叹息着:唉,功名何在呀?想我一代御厨,名满天下,却也难抵疫情。福祸旦夕,谁人可保?

御厨想了想, 反正自己也是快要死的人了,守些金银和满仓衣物食粮又有何用?还不如舍给那些孤苦贫家,让他们吃的饱饱的,好好的穿上遮体的衣服,也不枉他们来人世一场。让不幸染病的他们可以体面的去见祖先。还是都舍了吧。 人能动真念时,真是太珍贵了。

这时,御厨对疫情的恐惧和胆怯消失了。一股浩然正气充满内心,感觉身体也有了气力。随即他做了决定:敞开酒馆大门,吩咐那些胆大的人,每天熬粥煮汤施舍穷人,又吩咐佣人,把储备的衣物取出,送给那些衣不遮体的人。对于那些寒湿露骨的躯体,也派人整理好给予安葬。

很多富甲人家,看御厨这样一做,也纷纷效仿。反正都是一死,还不如死的有价值,有意义一些。大家对疫情的怕逐渐消失了。冷清的街面,也逐渐变得有生气了。

后来,大街小巷充满了人情味儿,人们互相关心,互相安抚,满城尽是温文细语,打斗的没有了,闹霸的绝迹了,连娼妓都自重了。一个月后,御厨惊奇的发现,他的身体渐渐康复了,气色回复了先前的红润。

一天,御厨在睡梦中,看到有道人骑着仙鹤向他飞来,飞到他身边时,唱偈到:

“ 大德善化千金方,

济世岂用草药汤?

天外玄功金丹做,

观汝德至救疟殃。

快接仙丹吧!”

梦中,御厨双手一接,便猛然醒来。豁然看到,手中真有一盒仙丹,御厨不禁欢喜万分,对着道人飞来的方向,一拜再拜。第二天,御厨按照丹盒内的帖方,把部分丹药在几口大锅中化开,一一送给方圆内外的病人,效果真是神奇,病人瞬间便都康复了。

御厨又亲自把丹药送到京城皇宫,肆虐了几个月的疫情,在御厨的善行中彻底解决了。皇上闻之仙丹的来历后,沐浴*,独处静室,忏悔思过,随后聚精会神,带着虔诚和敬意写下了几个大字:“千金良方——德”,永远地留在了历史中。

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孙思邈的意思是说: 如果人的道德不好,就是吃仙丹妙药,也不能延年益寿。如果道德高尚完美,不用祈祷,就多福多寿,这才是养生的要旨。

我们要修养自己的道德,遇到矛盾不要向外看,而是找自己的问题,改掉自己不正确的观念,减少自己的私心,多为他人着 想,心胸就会越来越开阔,对于身体健康也是大有好处的。

真正的养生之道,在于重德行善,往小了说,重德行善可以达到身体的健康,延年益寿。往大了说,它会使生命的境界提高,会使生命的本质升华。

所以说,真正的养生,是修养人的道德。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学学《本草纲目》中饮食养生之门道

中医认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强调要维护自身 健康 ,必须重视饮食调养。

在《本草纲目》中,也推崇“药食同源”的说法,认为吃药延年不如无药 养生 。

书中记载了很多食疗 养生 的内容,在这简单的着重介绍两项:一是喝粥 养生 ,二是豆类食品。

食粥 养生

食粥 养生 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粥在古代称之为“糜”,说起粥,古代还有相关的诗词记载,宋代诗人陆游曾著《食粥》之诗传世:

世人个个学常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简单说这首诗推崇的是食粥可以 养生 长寿,李时珍对于粥疗法也相当推崇。粥得谷物之精华,能畅胃气,生津液,而且容易消化,特别适合于老年人和脾胃虚弱之人。

《本草纲目》盛赞粥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并告诫世人:“大致 养生 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不过寝食之间尔……故作此劝人,每日食粥。”

秋季养肺护肝也最宜喝粥。如百合银耳粥,有滋阴润燥、防暑清热、对肠道问题亦有帮助。包括莲子百合八宝粥,除了百合银耳粥的部分功效,还可以清心安神,再比如荷叶粥,对于湿热、湿气重,湿浊型的腹泻也很好。

食豆 养生

在膳食 养生 方面,还推荐一类保健防病之佳品,那就是豆类食品。

《本草纲目》记载:“大豆,味甘,性平,无毒”。大豆是现有农作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作物。还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健脑、美白皮肤、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红豆,不仅可以寄托相思,也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红豆能避瘟疫,治难产,下胞衣,通乳汁。和鲫鱼同煮食可利水消肿。

黑豆,在《本草纲目》记载“药黑豆有补肾养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乌发明目、延年益寿之功效。”在《延年秘录》中载:“服食黑豆,令人长肌肤,益颜色,填精髓,加气力。”

白扁豆具有健脾和胃之功。《本草纲目》云:白扁豆能“止泻痢、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故消化不良、呕吐、慢性泄泻等患者可以常服,秋季也可以煮粥,是为佳品。

绿豆,味甘,性寒,无毒。不仅是炎炎夏日中清暑益气之佳品,还能清热解毒,止渴除烦,利尿解酒,治疮肿,疗烫伤。在民间验方中,将绿豆粉炒成焦黄,用醋调敷,可以治疗肿毒初发。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提到豆腐具有“宽中益气,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清热散血”之效。

因此,豆腐既是美味佳肴,又是可口良药。经科学验证,豆腐含有的植物脂肪能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好了,最后还是再提一句,具体方式需要根据体质选择,本期内容仅供参考借鉴。

学学《本草纲目》中饮食养生之门道

中医认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强调要维护自身 健康 ,必须重视饮食调养。

在《本草纲目》中,也推崇“药食同源”的说法,认为吃药延年不如无药 养生 。

书中记载了很多食疗 养生 的内容,在这简单的着重介绍两项:一是喝粥 养生 ,二是豆类食品。

食粥 养生

食粥 养生 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粥在古代称之为“糜”,说起粥,古代还有相关的诗词记载,宋代诗人陆游曾著《食粥》之诗传世:

世人个个学常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简单说这首诗推崇的是食粥可以 养生 长寿,李时珍对于粥疗法也相当推崇。粥得谷物之精华,能畅胃气,生津液,而且容易消化,特别适合于老年人和脾胃虚弱之人。

《本草纲目》盛赞粥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并告诫世人:“大致 养生 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不过寝食之间尔……故作此劝人,每日食粥。”

秋季养肺护肝也最宜喝粥。如百合银耳粥,有滋阴润燥、防暑清热、对肠道问题亦有帮助。包括莲子百合八宝粥,除了百合银耳粥的部分功效,还可以清心安神,再比如荷叶粥,对于湿热、湿气重,湿浊型的腹泻也很好。

食豆 养生

在膳食 养生 方面,还推荐一类保健防病之佳品,那就是豆类食品。

《本草纲目》记载:“大豆,味甘,性平,无毒”。大豆是现有农作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作物。还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健脑、美白皮肤、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红豆,不仅可以寄托相思,也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红豆能避瘟疫,治难产,下胞衣,通乳汁。和鲫鱼同煮食可利水消肿。

黑豆,在《本草纲目》记载“药黑豆有补肾养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乌发明目、延年益寿之功效。”在《延年秘录》中载:“服食黑豆,令人长肌肤,益颜色,填精髓,加气力。”

白扁豆具有健脾和胃之功。《本草纲目》云:白扁豆能“止泻痢、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故消化不良、呕吐、慢性泄泻等患者可以常服,秋季也可以煮粥,是为佳品。

绿豆,味甘,性寒,无毒。不仅是炎炎夏日中清暑益气之佳品,还能清热解毒,止渴除烦,利尿解酒,治疮肿,疗烫伤。在民间验方中,将绿豆粉炒成焦黄,用醋调敷,可以治疗肿毒初发。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提到豆腐具有“宽中益气,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清热散血”之效。

因此,豆腐既是美味佳肴,又是可口良药。经科学验证,豆腐含有的植物脂肪能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好了,最后还是再提一句,具体方式需要根据体质选择,本期内容仅供参考借鉴。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