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防病法
2024-03-01 04:57:28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常用养生保健方法:

1. 食疗:根据个人体质、季节变化等因素选择适合的食物,如温补食物和清热解暑食物等。

2. 运动:太极、八段锦、五禽戏等可以帮助人们调整身心,增强身体抵抗力。

3. 按摩:通过手法刺激人体的穴位,以达到调和气血,防治疾病的目的。

4. 草药和针灸: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是中医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50个经典中医养生方

  在中医看来养生比治病更为重要,在《黄帝内经》中提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所以在中医看来未病预防比生病再求医更为重要。那么自古以来中医们又是如何进行养生的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方,希望对你有用!

  50个中医养生方

  1、牙齿变白

  刷牙时在牙膏上加上一点小苏达,刷三次后牙齿洁白如玉,牙锈自然脱落。

  2、怎么戒烟

  槟榔一只,钻个小孔,再往小孔里灌入一点烟代油用水泡两天取出凉干,想吸烟时,闻一下就不吸了,谁闻都可以戒烟。

  3、青春痘 祛痘

  痘产品非常多,但要慎重选择,不能因为想快速祛痘而选择含有激素的祛痘产品。选择具有消炎效果的天然成分的祛痘产品,现在蔡依林都在用的祛痘产品,伊华浓草本祛痘水就不错。蔡依林用她三天急救就把痘痘祛了,很多网友也反馈28天后痘印也不见了!

  4、怎么戒酒

  取生杏仁二两少量味精化成水,然后浸泡二在放在酒里两滴,一同少喝,可以戒酒。

  5、怎样去除口臭

  每天放几片茶叶在口中嚼三遍,这样可使你口中保持清香,三天后除去口臭。

  6、狐臭、腋臭

  取生姜30g,切碎,浸于一般的医用酒精中,封瓶1周后提取滤液,瓶装备用。用棉签或棉球蘸滤液搽于腋窝处,每天2-3次,连搽1个月。或者到网上买瓶“帕芙欧香体露”相对比较简单的方法,坚持半月便能根除。

  7、牛皮廯

  半斤米醋浸泡一两去皮的松树籽,泡二天后,一日擦三次,效果更佳。也可用一匙桔皮粉加半匙香油调勺涂抹。

  8、牙痛绝招

  用桃仁放在火上烧热以后放在痛牙上咬,如此几次永不牙痛。

  9、鼻炎小妙招

  盐水洗鼻法,2克食盐、100毫升的水,煮沸,接入蒸馏出来的水到小瓶。用棉球蘸蒸馏后的盐水,滴入病发的鼻腔,再用手指轻轻的按压鼻子两侧,使鼻腔粘膜充分吸收盐水后,配合善鑫堂鼻舒爽喷剂,每日2-3次效果最佳。

  10、鱼刺卡喉

  用陈醋漱喉部,然后慢慢咽下,反复几次即可治愈。

  11、脚气小窍门

  米醋一斤,将醋倒入盆内,浸泡或浸洗,每日两次,每次约一小时,消炎杀菌,可治脚化,又简单,见效又快,轻者四天根治。

  12、病后耳聋、耳鸣

  大蒜味猫鼻猫自尿。猫尿滴耳三次一次两滴可根治病后耳聋。耳鸣可将蛇皮焙成灰,吹入耳中,连吹三次可治耳鸣。

  13、控制糖尿病新方法

  新鲜玉米粒一斤。加水适量煎煮,至玉米开花后分四次,每天喝一碗,此方不能去根,只能控制病情。可以降低血糖。有浮肿尿量增多的患者服用,效果特别好。

  14、睡觉打呼咬牙

  睡觉时口含桔皮一块,含十五分钟后吐出3-5次可根治打呼咬牙。

  15、脚臭、脚出汗

  白矾研成细末,擦脚掌心10分钟3-4次脚以后不再出汗不臭。可保持七八个月。

  16、癫痫(羊角疯)

  蚯蚓一条,白矾半两放入大碗中用开白水冲开。一次一碗晨起空腹,连喝十天。

  17、口腔炎症

  每天早晚吃梨一个,慢慢咽下,保持3-4天,立即好转。病情严重的也可以用本方治疗。

  18、冠心病

  黄豆50克,煮熟加食盐适量多吃连吃3-4天,此方对控制冠心病不发展,特别理想,犯病以后再用此方。

  19、治偏头痛窍门

  用白色的萝卜皮贴在两面的太阳穴上,每晚贴20分钟,可达速效,头不痛就不用再贴了,此方主治头晕脑涨。

  20、治痔疮偏方

  尿素三两放盆中开水冲开后将毛巾放入沾湿后拧干放凳上腾。一次十分钟一天三次,边腾七天。可治内外痔,便血脱肛。

  21、急速催奶

  芝麻炒熟,加入盐少许,最好是产前10天就开始吃,进餐时作副食,可快速增乳汁,吃得越多奶来的越快。

  22、治失眠小窍门

  将大葱白切碎放在小盘内,临睡前把小盘摆在枕头边便可安然入睡,连续几天可根治,常年睡不着觉者,边疆治疗5天便可去根。

  23、心脏病

  每天早晚各吃菠萝50克,5-7天效果最佳,2年左右不会犯病,犯病以后,再接着吃一次,病重者每天吃二次,可以稳固病情。

  24、视力减弱怎么办

  杏皮晒干撕碎作个小枕头可醒目养神。对视力减弱。见风流泪近视远视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25、手脚裂口

  药用风湿膏,贴在患处,一天后取下即可长好百发百中。

  26、皮炎小窍门

  将线瓜叶搓碎在患处磨擦发红为止,每七天搓一次3次即可,严重者连用6次即可治愈。

  27、鼻炎

  用棉花球沾一滴香油放在鼻内15分钟后取出连续2-3天,每天三次,严重者多用2次。也可用大蒜泡醋插入鼻中。

  28、高血压

  新鲜海带二两,作成一碗海带汤,不要往里放虽的青菜,清晨空腹喝下,连服十日即可,海带能快速恢复血压正常。

  29、肾虚

  新鲜江豆100克,加水煮烂加食盐少许,每顿饭前服用3-5日可恢复健康,如经常吃对强身壮力效果最佳。

  30、脸上祛斑法

  杏会用水泡后去皮,捣烂如泥,加一个蛋清调匀,每晚睡前,次晨用白酒洗去,直至斑退。

  31、胃病

  民间治法取红皮鸡蛋壳二十个放在成瓦片上用火焙干研成细末,用糖水服用,饮前服一小勺,一日2次,服完为止,此方十分珍贵,同时对补钙和软骨病都有很好的疗效。

  32、跌打伤筋

  将韭菜捣烂,少对一点小男孩尿,贴在伤处几小时即可消肿,三日后可以恢复正常。

  33、快速减肥

  买二两乌龙茶,喝一周乌龙茶能快速融化脂肪促进脂肪代谢,达到减肥,又能预防肥胖症的发生。(茶浓)

  34、长寿秘诀

  经常运动,不气不愁,年年保持多吃糖蒜,糖蒜是延长寿命的最佳良药,它可杀死体内多种有害菌。

  到乡下取苏子叶二两,用热水泡后饮用轻者四杯即可,重者多饮几日,它能速效调经安神作用,对痛经寒大经期不正常有特效。

  36、少白头

  用500克扇贝壳(干贝)煎水洗头,每天洗一次连洗6-8次,使再长出来的头发又黑又粗,如白头特别多可多洗几次。

  37、粗皮肤变嫩

  每口晚上用一个鸡蛋清擦脸,一小时后用清水洗掉,如能经常擦,皮肤越来越嫩。

  38、肩周炎、腰腿痛、坐骨、要脱

  将土元(上憋子)七个焙成灰,黄酒七两,共放一瓶内泡七天七夜,每晚七时喝七钱黄酒,并用拳头用力调皮打患处七七四下九下,病重者多服几疗程可痊愈。

  39、肺结核偏方

  500克活茧蛹用火焙干研成细末,每次用3-5克一日2次,服完为止,效果十分好,此方是中国中医研究院提供。

  40、关节炎止痛法

  用谷草烧成灰,装入小袋中,哪痛往哪贴,每晚贴一小时,贴3次治愈。此方又简单。效果又好,对腰腿痛有明显好转。

  41、腋下狐臭

  米醋100克,茴香粉5克。调和匀涂擦腑下数次狐臭立即消失。

  42、瘙痒怎么办

  取一块生姜切开擦脚心,男擦左女擦右,一次擦十分钟。

  羊胫骨四根,用大柴火烧成焦后捣碎成面,每天晚饭后用一两黄酒送服,连用数次。

  44、误吞金属硬物

  将韭菜炒熟大口下即可便出,碎玻璃片,吃肚里以后,也可以用此方。

  45、手脚麻木

  浸泡好的黑木耳、桃仁、蜂蜜各120克,共捣如泥,放碗内蒸热,分4天吃完永不麻木,孕妇禁用。

  46、掉头发、起鸡皮

  大白菜根去泥洗净切片放锃锅内加两久水煮开后加醋精洗头,连洗七八天,可使头发柔顺,光亮,头皮很快消失。头发一根不掉。

  47、灰指甲怎么治

  将紫皮大蒜捣烂如泥,再加少许白矾涂在灰指甲上。不要抹的太厚。然后用塑料布将指甲封好。塑料布透光封闭效果好只需七八天,觉得有涨的感觉就好了。

  48、怎么打掉蛔虫

  南瓜子(去壳留仁)50-100个研碎加水糖适量拌成糊状,空腹服用一次可好,本方能打掉小儿多种病虫。

  49、乳腺炎怎么治

  仙人掌一小块研碎加三滴香油后患处。

  50、怎么治脚鸡眼

  用一块胶布中间剪一小眼,贴鸡眼上,小眼出现鸡眼,再撒眼上一点尿素面(化肥)再用一块胶布压住,三日换一次,换六次,鸡眼自消自灭。

  中医养生误区

  1: 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

  西医营养学十分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不是凭口感,而是看食物摄入人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用以控制饮食,最终达到平衡体质的目的。

  中医食疗是利用“药食同源”的食物进行防病治病,用以促进病体康复。

  中医食疗根据食物的气对人体进行调养,把人当,讲究顺天应时,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四时,吃应季的食物。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2: 中医养生和年轻人没关系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医养生就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中医养生在于调和阴阳,疏通气血,保证人体的健康。现代人压力大,工作忙,生活不规律,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年轻化,因此对于任何年龄的人来讲,养生都是必不可少的。

  3: 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学。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的积淀,集结了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理论为基础,气、血、津、精为人体的组成,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症、分型,从而确立治法治则,后运用各种中医传统疗法,如中药、针灸、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指导、治疗或调理身体。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有着庞大而又完善的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又有各个子学科,因此看中医绝不等同于吃中药。中医除了吃中草药,还有针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食疗等各种方法,且疗效甚佳。

  4: 中药疗效慢

  不少人都觉得,中药疗效慢。其实中医为宏观方式,西医为微观方式,西医更多是所见即所得,中医则是祛邪固本养生。另外,中医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很有奇效,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抢救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如从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到现今的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等。所以中药应改为疗效“漫”长。

  5: 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

  有些病人到西医疗效不好时才想起找中医,把中医当做是“救命稻草”,此时若中医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行。其实许多病中医一开始就可以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

  例如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多数是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但糖尿病在中医上即为“消渴症”,治疗方式需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并且辅以食疗,即显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多从整体出发,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充盈之效。

50个经典中医养生方

  在中医看来养生比治病更为重要,在《黄帝内经》中提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所以在中医看来未病预防比生病再求医更为重要。那么自古以来中医们又是如何进行养生的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方,希望对你有用!

  50个中医养生方

  1、牙齿变白

  刷牙时在牙膏上加上一点小苏达,刷三次后牙齿洁白如玉,牙锈自然脱落。

  2、怎么戒烟

  槟榔一只,钻个小孔,再往小孔里灌入一点烟代油用水泡两天取出凉干,想吸烟时,闻一下就不吸了,谁闻都可以戒烟。

  3、青春痘 祛痘

  痘产品非常多,但要慎重选择,不能因为想快速祛痘而选择含有激素的祛痘产品。选择具有消炎效果的天然成分的祛痘产品,现在蔡依林都在用的祛痘产品,伊华浓草本祛痘水就不错。蔡依林用她三天急救就把痘痘祛了,很多网友也反馈28天后痘印也不见了!

  4、怎么戒酒

  取生杏仁二两少量味精化成水,然后浸泡二在放在酒里两滴,一同少喝,可以戒酒。

  5、怎样去除口臭

  每天放几片茶叶在口中嚼三遍,这样可使你口中保持清香,三天后除去口臭。

  6、狐臭、腋臭

  取生姜30g,切碎,浸于一般的医用酒精中,封瓶1周后提取滤液,瓶装备用。用棉签或棉球蘸滤液搽于腋窝处,每天2-3次,连搽1个月。或者到网上买瓶“帕芙欧香体露”相对比较简单的方法,坚持半月便能根除。

  7、牛皮廯

  半斤米醋浸泡一两去皮的松树籽,泡二天后,一日擦三次,效果更佳。也可用一匙桔皮粉加半匙香油调勺涂抹。

  8、牙痛绝招

  用桃仁放在火上烧热以后放在痛牙上咬,如此几次永不牙痛。

  9、鼻炎小妙招

  盐水洗鼻法,2克食盐、100毫升的水,煮沸,接入蒸馏出来的水到小瓶。用棉球蘸蒸馏后的盐水,滴入病发的鼻腔,再用手指轻轻的按压鼻子两侧,使鼻腔粘膜充分吸收盐水后,配合善鑫堂鼻舒爽喷剂,每日2-3次效果最佳。

  10、鱼刺卡喉

  用陈醋漱喉部,然后慢慢咽下,反复几次即可治愈。

  11、脚气小窍门

  米醋一斤,将醋倒入盆内,浸泡或浸洗,每日两次,每次约一小时,消炎杀菌,可治脚化,又简单,见效又快,轻者四天根治。

  12、病后耳聋、耳鸣

  大蒜味猫鼻猫自尿。猫尿滴耳三次一次两滴可根治病后耳聋。耳鸣可将蛇皮焙成灰,吹入耳中,连吹三次可治耳鸣。

  13、控制糖尿病新方法

  新鲜玉米粒一斤。加水适量煎煮,至玉米开花后分四次,每天喝一碗,此方不能去根,只能控制病情。可以降低血糖。有浮肿尿量增多的患者服用,效果特别好。

  14、睡觉打呼咬牙

  睡觉时口含桔皮一块,含十五分钟后吐出3-5次可根治打呼咬牙。

  15、脚臭、脚出汗

  白矾研成细末,擦脚掌心10分钟3-4次脚以后不再出汗不臭。可保持七八个月。

  16、癫痫(羊角疯)

  蚯蚓一条,白矾半两放入大碗中用开白水冲开。一次一碗晨起空腹,连喝十天。

  17、口腔炎症

  每天早晚吃梨一个,慢慢咽下,保持3-4天,立即好转。病情严重的也可以用本方治疗。

  18、冠心病

  黄豆50克,煮熟加食盐适量多吃连吃3-4天,此方对控制冠心病不发展,特别理想,犯病以后再用此方。

  19、治偏头痛窍门

  用白色的萝卜皮贴在两面的太阳穴上,每晚贴20分钟,可达速效,头不痛就不用再贴了,此方主治头晕脑涨。

  20、治痔疮偏方

  尿素三两放盆中开水冲开后将毛巾放入沾湿后拧干放凳上腾。一次十分钟一天三次,边腾七天。可治内外痔,便血脱肛。

  21、急速催奶

  芝麻炒熟,加入盐少许,最好是产前10天就开始吃,进餐时作副食,可快速增乳汁,吃得越多奶来的越快。

  22、治失眠小窍门

  将大葱白切碎放在小盘内,临睡前把小盘摆在枕头边便可安然入睡,连续几天可根治,常年睡不着觉者,边疆治疗5天便可去根。

  23、心脏病

  每天早晚各吃菠萝50克,5-7天效果最佳,2年左右不会犯病,犯病以后,再接着吃一次,病重者每天吃二次,可以稳固病情。

  24、视力减弱怎么办

  杏皮晒干撕碎作个小枕头可醒目养神。对视力减弱。见风流泪近视远视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25、手脚裂口

  药用风湿膏,贴在患处,一天后取下即可长好百发百中。

  26、皮炎小窍门

  将线瓜叶搓碎在患处磨擦发红为止,每七天搓一次3次即可,严重者连用6次即可治愈。

  27、鼻炎

  用棉花球沾一滴香油放在鼻内15分钟后取出连续2-3天,每天三次,严重者多用2次。也可用大蒜泡醋插入鼻中。

  28、高血压

  新鲜海带二两,作成一碗海带汤,不要往里放虽的青菜,清晨空腹喝下,连服十日即可,海带能快速恢复血压正常。

  29、肾虚

  新鲜江豆100克,加水煮烂加食盐少许,每顿饭前服用3-5日可恢复健康,如经常吃对强身壮力效果最佳。

  30、脸上祛斑法

  杏会用水泡后去皮,捣烂如泥,加一个蛋清调匀,每晚睡前,次晨用白酒洗去,直至斑退。

  31、胃病

  民间治法取红皮鸡蛋壳二十个放在成瓦片上用火焙干研成细末,用糖水服用,饮前服一小勺,一日2次,服完为止,此方十分珍贵,同时对补钙和软骨病都有很好的疗效。

  32、跌打伤筋

  将韭菜捣烂,少对一点小男孩尿,贴在伤处几小时即可消肿,三日后可以恢复正常。

  33、快速减肥

  买二两乌龙茶,喝一周乌龙茶能快速融化脂肪促进脂肪代谢,达到减肥,又能预防肥胖症的发生。(茶浓)

  34、长寿秘诀

  经常运动,不气不愁,年年保持多吃糖蒜,糖蒜是延长寿命的最佳良药,它可杀死体内多种有害菌。

  到乡下取苏子叶二两,用热水泡后饮用轻者四杯即可,重者多饮几日,它能速效调经安神作用,对痛经寒大经期不正常有特效。

  36、少白头

  用500克扇贝壳(干贝)煎水洗头,每天洗一次连洗6-8次,使再长出来的头发又黑又粗,如白头特别多可多洗几次。

  37、粗皮肤变嫩

  每口晚上用一个鸡蛋清擦脸,一小时后用清水洗掉,如能经常擦,皮肤越来越嫩。

  38、肩周炎、腰腿痛、坐骨、要脱

  将土元(上憋子)七个焙成灰,黄酒七两,共放一瓶内泡七天七夜,每晚七时喝七钱黄酒,并用拳头用力调皮打患处七七四下九下,病重者多服几疗程可痊愈。

  39、肺结核偏方

  500克活茧蛹用火焙干研成细末,每次用3-5克一日2次,服完为止,效果十分好,此方是中国中医研究院提供。

  40、关节炎止痛法

  用谷草烧成灰,装入小袋中,哪痛往哪贴,每晚贴一小时,贴3次治愈。此方又简单。效果又好,对腰腿痛有明显好转。

  41、腋下狐臭

  米醋100克,茴香粉5克。调和匀涂擦腑下数次狐臭立即消失。

  42、瘙痒怎么办

  取一块生姜切开擦脚心,男擦左女擦右,一次擦十分钟。

  羊胫骨四根,用大柴火烧成焦后捣碎成面,每天晚饭后用一两黄酒送服,连用数次。

  44、误吞金属硬物

  将韭菜炒熟大口下即可便出,碎玻璃片,吃肚里以后,也可以用此方。

  45、手脚麻木

  浸泡好的黑木耳、桃仁、蜂蜜各120克,共捣如泥,放碗内蒸热,分4天吃完永不麻木,孕妇禁用。

  46、掉头发、起鸡皮

  大白菜根去泥洗净切片放锃锅内加两久水煮开后加醋精洗头,连洗七八天,可使头发柔顺,光亮,头皮很快消失。头发一根不掉。

  47、灰指甲怎么治

  将紫皮大蒜捣烂如泥,再加少许白矾涂在灰指甲上。不要抹的太厚。然后用塑料布将指甲封好。塑料布透光封闭效果好只需七八天,觉得有涨的感觉就好了。

  48、怎么打掉蛔虫

  南瓜子(去壳留仁)50-100个研碎加水糖适量拌成糊状,空腹服用一次可好,本方能打掉小儿多种病虫。

  49、乳腺炎怎么治

  仙人掌一小块研碎加三滴香油后患处。

  50、怎么治脚鸡眼

  用一块胶布中间剪一小眼,贴鸡眼上,小眼出现鸡眼,再撒眼上一点尿素面(化肥)再用一块胶布压住,三日换一次,换六次,鸡眼自消自灭。

  中医养生误区

  1: 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

  西医营养学十分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不是凭口感,而是看食物摄入人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用以控制饮食,最终达到平衡体质的目的。

  中医食疗是利用“药食同源”的食物进行防病治病,用以促进病体康复。

  中医食疗根据食物的气对人体进行调养,把人当,讲究顺天应时,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四时,吃应季的食物。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2: 中医养生和年轻人没关系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医养生就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中医养生在于调和阴阳,疏通气血,保证人体的健康。现代人压力大,工作忙,生活不规律,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年轻化,因此对于任何年龄的人来讲,养生都是必不可少的。

  3: 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学。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的积淀,集结了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理论为基础,气、血、津、精为人体的组成,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症、分型,从而确立治法治则,后运用各种中医传统疗法,如中药、针灸、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指导、治疗或调理身体。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有着庞大而又完善的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又有各个子学科,因此看中医绝不等同于吃中药。中医除了吃中草药,还有针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食疗等各种方法,且疗效甚佳。

  4: 中药疗效慢

  不少人都觉得,中药疗效慢。其实中医为宏观方式,西医为微观方式,西医更多是所见即所得,中医则是祛邪固本养生。另外,中医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很有奇效,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抢救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如从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到现今的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等。所以中药应改为疗效“漫”长。

  5: 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

  有些病人到西医疗效不好时才想起找中医,把中医当做是“救命稻草”,此时若中医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行。其实许多病中医一开始就可以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

  例如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多数是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但糖尿病在中医上即为“消渴症”,治疗方式需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并且辅以食疗,即显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多从整体出发,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充盈之效。

日常中医养生的方法,告诉现代人该如何养生防病,快收藏

中医 养生 是现如今人们使用最广泛的 养生 方法,也因为中医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所以人们也比较喜欢用一些中医 养生 的方法,现代人相比以前真的好很多,以前都吃不饱,现在山珍海味都成了人人能吃的食物。虽然说生活好了,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但是却有很多人三天两头的生病,身体的底子越来越差。所以一定要注重日常 养生 工作,长期坚持做好各个方面的应对措施,最终才能够保证身体越来越好。

现代人该如何 养生 防病

1、要顺

古人认为人的身体变化与四季的变化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人体的保健要跟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要让身体顺应当季的季节,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饮食起居,都需要改变。 其中,春夏交替之时应该养阳、养脾,坚持早睡早起。

2、要补

想要五脏六腑 健康 ,除了要坚持锻炼之外,还应该从饮食进补。古人推崇利用滋补药材进补,帮助调理身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祖国医学认为,药食同源的食物都有调理身体的作用,搭配中药材制成药膳,能够很好地为身体进补。

中医认为筋的营养来源和筋的活动能力都是由肝主宰的。筋和肝的关系十分密切。肝虚可使筋衰,筋衰可使人无力,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肝气衰,筋不能动。”肾主骨,“肾气平均”,则“筋骨坚”。

“筋骨劲强”;脾主肌肉,耐力持久与否,与牌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体力劳动者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多进食健脾、养肝、益肾的食物,以保证机体的需要。

但是有一点要记住,不管你进补什么,选择什么样的食物,都一定要注意控制量。 因为过量进补只会导致营养过剩,影响身体吸收,甚至加重器官的负担。千万别以为好食物吃得越多就越好,这是错误的 养生 方法。

3、要静

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思绪万千,烦恼不已,整天心神不宁,哪里会有不生病的道理?特别是现代化的城市里,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紧张的工作,加上待业、就业、下岗等因素,更会使人烦躁不安,焦虑,压力大等,失眠、神经衰弱、容易疲劳等一些慢性疾病,都会蜂拥而来。所以,学会“静中 养生 ”,“闹中寻静”的方法,是养心的关键。

无论是静心,还是心脏养护,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做得到,关键要坚持。《黄帝内经》提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戒之,戒之,以此 养生 则寿。”这句 养生 原则,充分的说明是养心在 养生 中的重要性。 不妨每天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静坐,或者说闭目养神,让自己安静下来,摒除一切繁杂的事情,沉下来静静地养心、养身。

中医日常 养生 方法

1、草莓消除牙斑

草莓中的苹果酸是很好的收敛剂,将几个新鲜草莓搅碎,与少量苏打水充分混匀,然后用牙刷蘸取少许刷牙,可有效去除咖啡等印记。

2、多泡热水脚

泡热水脚是很简单的中医 养生 方法,双脚浸入热水中后,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同时热气从脚底进入身体,帮助驱除体内的寒湿之气。 而寒湿之气则跟着汗液,从皮肤毛孔排泄出身体,从而减轻身体的负担,让身体变轻松。

3、湿疹

乌贼骨适量研细粉,散敷湿疹处,每日数次即可,不过这适用于渗出者。

4、慢性咽炎

胖大海5枚,生地12克,冰糖30克,茶适量。上药共置热水瓶中,沸水冲泡半瓶,盖闷15分钟左右,不拘次数,频频代茶饮。根据患者的饮量,每日2--3剂。

5、排毒调经

鲜桃花20朵,龙眼肉150克,用上等白酒500克密封浸泡,3日后即可饮用,每日饮1次,每次15毫升左右,具有和血调经、通便排毒,红润容颜之功效,使人面如桃花。

这些习惯你都有吗?没有的话赶紧学起来!可以转发给朋友们看看,一起让身体更 健康 !

日常中医养生的方法,告诉现代人该如何养生防病,快收藏

中医 养生 是现如今人们使用最广泛的 养生 方法,也因为中医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所以人们也比较喜欢用一些中医 养生 的方法,现代人相比以前真的好很多,以前都吃不饱,现在山珍海味都成了人人能吃的食物。虽然说生活好了,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但是却有很多人三天两头的生病,身体的底子越来越差。所以一定要注重日常 养生 工作,长期坚持做好各个方面的应对措施,最终才能够保证身体越来越好。

现代人该如何 养生 防病

1、要顺

古人认为人的身体变化与四季的变化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人体的保健要跟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要让身体顺应当季的季节,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饮食起居,都需要改变。 其中,春夏交替之时应该养阳、养脾,坚持早睡早起。

2、要补

想要五脏六腑 健康 ,除了要坚持锻炼之外,还应该从饮食进补。古人推崇利用滋补药材进补,帮助调理身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祖国医学认为,药食同源的食物都有调理身体的作用,搭配中药材制成药膳,能够很好地为身体进补。

中医认为筋的营养来源和筋的活动能力都是由肝主宰的。筋和肝的关系十分密切。肝虚可使筋衰,筋衰可使人无力,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肝气衰,筋不能动。”肾主骨,“肾气平均”,则“筋骨坚”。

“筋骨劲强”;脾主肌肉,耐力持久与否,与牌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体力劳动者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多进食健脾、养肝、益肾的食物,以保证机体的需要。

但是有一点要记住,不管你进补什么,选择什么样的食物,都一定要注意控制量。 因为过量进补只会导致营养过剩,影响身体吸收,甚至加重器官的负担。千万别以为好食物吃得越多就越好,这是错误的 养生 方法。

3、要静

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思绪万千,烦恼不已,整天心神不宁,哪里会有不生病的道理?特别是现代化的城市里,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紧张的工作,加上待业、就业、下岗等因素,更会使人烦躁不安,焦虑,压力大等,失眠、神经衰弱、容易疲劳等一些慢性疾病,都会蜂拥而来。所以,学会“静中 养生 ”,“闹中寻静”的方法,是养心的关键。

无论是静心,还是心脏养护,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做得到,关键要坚持。《黄帝内经》提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戒之,戒之,以此 养生 则寿。”这句 养生 原则,充分的说明是养心在 养生 中的重要性。 不妨每天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静坐,或者说闭目养神,让自己安静下来,摒除一切繁杂的事情,沉下来静静地养心、养身。

中医日常 养生 方法

1、草莓消除牙斑

草莓中的苹果酸是很好的收敛剂,将几个新鲜草莓搅碎,与少量苏打水充分混匀,然后用牙刷蘸取少许刷牙,可有效去除咖啡等印记。

2、多泡热水脚

泡热水脚是很简单的中医 养生 方法,双脚浸入热水中后,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同时热气从脚底进入身体,帮助驱除体内的寒湿之气。 而寒湿之气则跟着汗液,从皮肤毛孔排泄出身体,从而减轻身体的负担,让身体变轻松。

3、湿疹

乌贼骨适量研细粉,散敷湿疹处,每日数次即可,不过这适用于渗出者。

4、慢性咽炎

胖大海5枚,生地12克,冰糖30克,茶适量。上药共置热水瓶中,沸水冲泡半瓶,盖闷15分钟左右,不拘次数,频频代茶饮。根据患者的饮量,每日2--3剂。

5、排毒调经

鲜桃花20朵,龙眼肉150克,用上等白酒500克密封浸泡,3日后即可饮用,每日饮1次,每次15毫升左右,具有和血调经、通便排毒,红润容颜之功效,使人面如桃花。

这些习惯你都有吗?没有的话赶紧学起来!可以转发给朋友们看看,一起让身体更 健康 !

日常中医养生的方法,告诉现代人该如何养生防病,快收藏

中医 养生 是现如今人们使用最广泛的 养生 方法,也因为中医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所以人们也比较喜欢用一些中医 养生 的方法,现代人相比以前真的好很多,以前都吃不饱,现在山珍海味都成了人人能吃的食物。虽然说生活好了,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但是却有很多人三天两头的生病,身体的底子越来越差。所以一定要注重日常 养生 工作,长期坚持做好各个方面的应对措施,最终才能够保证身体越来越好。

现代人该如何 养生 防病

1、要顺

古人认为人的身体变化与四季的变化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人体的保健要跟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要让身体顺应当季的季节,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饮食起居,都需要改变。 其中,春夏交替之时应该养阳、养脾,坚持早睡早起。

2、要补

想要五脏六腑 健康 ,除了要坚持锻炼之外,还应该从饮食进补。古人推崇利用滋补药材进补,帮助调理身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祖国医学认为,药食同源的食物都有调理身体的作用,搭配中药材制成药膳,能够很好地为身体进补。

中医认为筋的营养来源和筋的活动能力都是由肝主宰的。筋和肝的关系十分密切。肝虚可使筋衰,筋衰可使人无力,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肝气衰,筋不能动。”肾主骨,“肾气平均”,则“筋骨坚”。

“筋骨劲强”;脾主肌肉,耐力持久与否,与牌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体力劳动者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多进食健脾、养肝、益肾的食物,以保证机体的需要。

但是有一点要记住,不管你进补什么,选择什么样的食物,都一定要注意控制量。 因为过量进补只会导致营养过剩,影响身体吸收,甚至加重器官的负担。千万别以为好食物吃得越多就越好,这是错误的 养生 方法。

3、要静

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思绪万千,烦恼不已,整天心神不宁,哪里会有不生病的道理?特别是现代化的城市里,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紧张的工作,加上待业、就业、下岗等因素,更会使人烦躁不安,焦虑,压力大等,失眠、神经衰弱、容易疲劳等一些慢性疾病,都会蜂拥而来。所以,学会“静中 养生 ”,“闹中寻静”的方法,是养心的关键。

无论是静心,还是心脏养护,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做得到,关键要坚持。《黄帝内经》提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戒之,戒之,以此 养生 则寿。”这句 养生 原则,充分的说明是养心在 养生 中的重要性。 不妨每天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静坐,或者说闭目养神,让自己安静下来,摒除一切繁杂的事情,沉下来静静地养心、养身。

中医日常 养生 方法

1、草莓消除牙斑

草莓中的苹果酸是很好的收敛剂,将几个新鲜草莓搅碎,与少量苏打水充分混匀,然后用牙刷蘸取少许刷牙,可有效去除咖啡等印记。

2、多泡热水脚

泡热水脚是很简单的中医 养生 方法,双脚浸入热水中后,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同时热气从脚底进入身体,帮助驱除体内的寒湿之气。 而寒湿之气则跟着汗液,从皮肤毛孔排泄出身体,从而减轻身体的负担,让身体变轻松。

3、湿疹

乌贼骨适量研细粉,散敷湿疹处,每日数次即可,不过这适用于渗出者。

4、慢性咽炎

胖大海5枚,生地12克,冰糖30克,茶适量。上药共置热水瓶中,沸水冲泡半瓶,盖闷15分钟左右,不拘次数,频频代茶饮。根据患者的饮量,每日2--3剂。

5、排毒调经

鲜桃花20朵,龙眼肉150克,用上等白酒500克密封浸泡,3日后即可饮用,每日饮1次,每次15毫升左右,具有和血调经、通便排毒,红润容颜之功效,使人面如桃花。

这些习惯你都有吗?没有的话赶紧学起来!可以转发给朋友们看看,一起让身体更 健康 !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养生防病的方法

  中医养生,防病治病。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那么,养生防病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养生防病的方法

  养生防病的方法1.调养身体,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1)调摄精神:精神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的、持续的刺激,可以使人体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而在疾病的过程中,情志变动又能使疾病恶化。因此,调养精神就成为养生的第一要务了。

  中医摄生十分重视精神调养,要求人们做到“恬淡虚无”。“恬”是安静;“淡”是愉快;“虚”是虚怀若谷,虚己以待物;“无”足没有妄想和贪求,即具有较为高尚的情操,无私寡欲,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正气旺盛,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2)锻炼身体:“生命在于运动”.人体通过运动,可使气机调畅,气血流通,关节疏利,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不仅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长寿,而且对某些慢性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生活起居应有规律,要作到:

  ①饮食有节:中医摄生学要求人们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饱或过饥,否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此外,饮食五味不可偏嗜,并应控制肥甘厚味的摄人,以免伤人。

  ②起居有常:起居有常是指起居要有一定的规律。中医非常重视起居作息的规律性,并要求人们要适应四时时令的变化,安排适宜的作息时间,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长寿的目的。此外,养生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体力劳动,可以使气血流通,促进身体健康。否则,过劳以耗伤气血,过逸又可使气血阻滞,而发生各种疾病。

  ③适应自然规律: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必然影响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只有掌握其规律,适应其变化,才能避免邪气的侵害,减少疾病的发生,中医学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摄生原则,以适应自然规律,保障人的健康。“法于阴阳”的“法”,即效法之意。“阴阳”,指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和于术数”的“和”,为调和、协调之意。“术数,修身养性之法”(《类经,摄生类》)。即遵循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而采取适宜的摄生方法:如果不能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4)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素问·刺*》中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可见我国很早就已开始用药物预防疾病了。我国在16世纪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的先驱,为后世预防接种免疫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试用中药预防多种疾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腮腺炎,马齿苋预防菌痢等,都是简便易行,用之有效的方法。

  养生防病的方法2.防止病邪的侵袭

  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故未病先防除了增强体质,提高正气的抗邪能力外,还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应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污染,对六淫、疫疠等应避其毒气。至于外伤和虫、兽伤,则要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留心防范。

  中医学关于疾病传变的理论是研究疾病发展的机转、趋向和转归的一种理论,不仅关系到临床治疗,而且对于早期治疗、控制疾病的进展、推测疾病的预后,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养生防病的方法

  中医养生,防病治病。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那么,养生防病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养生防病的方法

  养生防病的方法1.调养身体,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1)调摄精神:精神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的、持续的刺激,可以使人体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而在疾病的过程中,情志变动又能使疾病恶化。因此,调养精神就成为养生的第一要务了。

  中医摄生十分重视精神调养,要求人们做到“恬淡虚无”。“恬”是安静;“淡”是愉快;“虚”是虚怀若谷,虚己以待物;“无”足没有妄想和贪求,即具有较为高尚的情操,无私寡欲,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正气旺盛,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2)锻炼身体:“生命在于运动”.人体通过运动,可使气机调畅,气血流通,关节疏利,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不仅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长寿,而且对某些慢性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生活起居应有规律,要作到:

  ①饮食有节:中医摄生学要求人们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饱或过饥,否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此外,饮食五味不可偏嗜,并应控制肥甘厚味的摄人,以免伤人。

  ②起居有常:起居有常是指起居要有一定的规律。中医非常重视起居作息的规律性,并要求人们要适应四时时令的变化,安排适宜的作息时间,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长寿的目的。此外,养生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体力劳动,可以使气血流通,促进身体健康。否则,过劳以耗伤气血,过逸又可使气血阻滞,而发生各种疾病。

  ③适应自然规律: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必然影响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只有掌握其规律,适应其变化,才能避免邪气的侵害,减少疾病的发生,中医学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摄生原则,以适应自然规律,保障人的健康。“法于阴阳”的“法”,即效法之意。“阴阳”,指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和于术数”的“和”,为调和、协调之意。“术数,修身养性之法”(《类经,摄生类》)。即遵循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而采取适宜的摄生方法:如果不能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4)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素问·刺*》中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可见我国很早就已开始用药物预防疾病了。我国在16世纪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的先驱,为后世预防接种免疫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试用中药预防多种疾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腮腺炎,马齿苋预防菌痢等,都是简便易行,用之有效的方法。

  养生防病的方法2.防止病邪的侵袭

  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故未病先防除了增强体质,提高正气的抗邪能力外,还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应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污染,对六淫、疫疠等应避其毒气。至于外伤和虫、兽伤,则要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留心防范。

  中医学关于疾病传变的理论是研究疾病发展的机转、趋向和转归的一种理论,不仅关系到临床治疗,而且对于早期治疗、控制疾病的进展、推测疾病的预后,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养生防病的方法

  中医养生,防病治病。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那么,养生防病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养生防病的方法

  养生防病的方法1.调养身体,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1)调摄精神:精神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的、持续的刺激,可以使人体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而在疾病的过程中,情志变动又能使疾病恶化。因此,调养精神就成为养生的第一要务了。

  中医摄生十分重视精神调养,要求人们做到“恬淡虚无”。“恬”是安静;“淡”是愉快;“虚”是虚怀若谷,虚己以待物;“无”足没有妄想和贪求,即具有较为高尚的情操,无私寡欲,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正气旺盛,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2)锻炼身体:“生命在于运动”.人体通过运动,可使气机调畅,气血流通,关节疏利,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不仅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长寿,而且对某些慢性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生活起居应有规律,要作到:

  ①饮食有节:中医摄生学要求人们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饱或过饥,否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此外,饮食五味不可偏嗜,并应控制肥甘厚味的摄人,以免伤人。

  ②起居有常:起居有常是指起居要有一定的规律。中医非常重视起居作息的规律性,并要求人们要适应四时时令的变化,安排适宜的作息时间,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长寿的目的。此外,养生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体力劳动,可以使气血流通,促进身体健康。否则,过劳以耗伤气血,过逸又可使气血阻滞,而发生各种疾病。

  ③适应自然规律: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必然影响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只有掌握其规律,适应其变化,才能避免邪气的侵害,减少疾病的发生,中医学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摄生原则,以适应自然规律,保障人的健康。“法于阴阳”的“法”,即效法之意。“阴阳”,指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和于术数”的“和”,为调和、协调之意。“术数,修身养性之法”(《类经,摄生类》)。即遵循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而采取适宜的摄生方法:如果不能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4)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素问·刺*》中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可见我国很早就已开始用药物预防疾病了。我国在16世纪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的先驱,为后世预防接种免疫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试用中药预防多种疾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腮腺炎,马齿苋预防菌痢等,都是简便易行,用之有效的方法。

  养生防病的方法2.防止病邪的侵袭

  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故未病先防除了增强体质,提高正气的抗邪能力外,还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应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污染,对六淫、疫疠等应避其毒气。至于外伤和虫、兽伤,则要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留心防范。

  中医学关于疾病传变的理论是研究疾病发展的机转、趋向和转归的一种理论,不仅关系到临床治疗,而且对于早期治疗、控制疾病的进展、推测疾病的预后,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夏天养生防病知识

中医夏天养生防病知识2017

  在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体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黄帝内经》描述夏天的节气特点时这样写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说,在夏天的3个月里,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在万物繁荣的季节,人们该如何养生防病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中医夏季养生防病知识,欢迎阅读。

  夏季重“清”排“湿”

  祖国医学讲究“天人相应”,就是说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夏天气候的特点首先是“热”,按中医理论,当“热者寒之”,因此,夏季养生的关键首先在于“清”。清的意思可以包括:

  1想清静

  盛夏酷暑难耐,人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所以首先要让自己的思绪平静下来、神清气和,切忌脾气火爆,以防止心火内生。保持清淡的心态,则平和宁静,可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正常生活,诱发各种疾病。

  2饮食清淡

  炎热的夏季人体阳气向外,脏腑阳气相对不足,脾胃消化机能相对减弱,因此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肥甘厚味及辛辣之物。清淡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最好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主食以稀为宜,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此外还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如酸梅汤、菊花茶等。

  3居室清凉

  适当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保持室内的适当湿度,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夏季气候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湿。因为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夏季炎热多雨。空气湿度大,加之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致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其性重浊黏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胃阳气,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伤,则可能导致脾不能正常运化水谷和水湿,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胃升降失常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湿性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

  所以在夏天多雨季节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要保持居室通风干燥,衣被潮湿应注意晾晒。饮食不宜太过油腻,或过食生冷,防止脾胃运化不足导致内湿生成。此外,还可以适当进食扁豆、薏仁粥等化湿类食物。

  感冒腹泻须防范

  夏季感冒大多是由感受暑热,或贪凉引起,而雨季里的感冒还往往与湿邪有关。因此要注意避暑,在户外活动时要多饮水,同时还要注意别贪凉,尤其不要把空调的温度调的偏低,否则易导致室内外温差较大,很容易患感冒。

  食欲不振、腹泻等消化道疾病在夏季也很常见。这是因为夏天人体消耗较大,脾胃负担加重。同时,人们大量进食冷饮和瓜果,易损伤脾胃,雨季湿邪很重,容易碍脾,因此很多人容易“苦夏”,表现为食欲不佳、乏力,严重的还会腹泻。因此,夏日里不宜暴饮暴食,尤其是冷饮和瓜果要适量。此外可适当吃些姜,对振奋脾气有帮助。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这是很有道理的。

  进补应遵三法

  夏天进补,与冬季有所不同,不能生搬硬套冬季进补模式。夏季进补有3大特点:

  1要清补不要滋补

  这是因为夏季炎热潮湿,过用温补则容易助火,反而适得其反。进补应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最好选择偏于益气养阴生津的补品,如太子参、枸杞子、北沙参、麦冬、西洋参等,而不要用那些滋腻温热的补品,如阿胶、鹿茸、红参、附子、首乌、熟地等。

  人们在夏季喜食冷饮,食入过多易发生腹痛、厌食、大便不调等肠胃炎症状。所以在调补药中宜加些健脾和胃的中药,常用的有扁豆、山药、白术、陈皮、炒莱菔子等。在进补时还应注意夏季常有食欲减退、口臭、舌苔厚腻等“湿重”现象,此时应先“祛湿”,常用藿香、厚朴、薏仁、陈皮、黄连、苍术等中药,待湿邪去除后才能进补。

  2食补比药补好

  一般以清淡的滋补食品为主,如老鸭炖冬瓜是夏天食补之佳品。另外,瘦猪肉、鲜瓜果、芡实、绿豆等食物也是夏天用以清补的食疗佳品。

  3宜补充这些营养素

  水、盐

  首先,夏天应及时进补水盐。由于夏季炎热,人体大量出汗,不仅使体内的水分不断流失,身体里的盐分也会被汗液大量带出,如不及时补充,就会造*体水盐平衡的失调,导致脱水和热痉挛等中暑症状。所以,高温天气应适时补充水分,但饮水时要少量多次,一般每次以300~500毫升为宜。盐的补充主要来源于饮食。

  钾

  在高温环境中,随着体内水分的丢失,人们还可能出现缺钾现象。一个长期缺钾的人,在高温下最易中暑。所以,在高温环境之下,宜多吃些含钾量丰富的食物,如黄豆、绿豆、蚕豆、豌豆、菠菜、海带等。

  蛋白质

  适当补充蛋白质。在高温环境中,人体组织蛋白分解增加,因此,蛋白质的摄取量应在平常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其中以鱼、肉、蛋、奶和豆类中的蛋白质为佳。如果蛋白质丢失过多或摄入不足,可导致人体出现容易疲劳、体重减轻、皮肤干燥、抵抗力降低等问题。可见,高温环境中,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当增加,不能一味地食用清淡的食物。

  维生素

  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瓜果。出汗过多,可使绝大多数维生素随汗液排出,因此要多吃水果、蔬菜,以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

;

中医夏天养生防病知识

中医夏天养生防病知识2017

  在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体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黄帝内经》描述夏天的节气特点时这样写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说,在夏天的3个月里,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在万物繁荣的季节,人们该如何养生防病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中医夏季养生防病知识,欢迎阅读。

  夏季重“清”排“湿”

  祖国医学讲究“天人相应”,就是说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夏天气候的特点首先是“热”,按中医理论,当“热者寒之”,因此,夏季养生的关键首先在于“清”。清的意思可以包括:

  1想清静

  盛夏酷暑难耐,人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所以首先要让自己的思绪平静下来、神清气和,切忌脾气火爆,以防止心火内生。保持清淡的心态,则平和宁静,可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正常生活,诱发各种疾病。

  2饮食清淡

  炎热的夏季人体阳气向外,脏腑阳气相对不足,脾胃消化机能相对减弱,因此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肥甘厚味及辛辣之物。清淡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最好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主食以稀为宜,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此外还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如酸梅汤、菊花茶等。

  3居室清凉

  适当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保持室内的适当湿度,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夏季气候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湿。因为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夏季炎热多雨。空气湿度大,加之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致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其性重浊黏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胃阳气,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伤,则可能导致脾不能正常运化水谷和水湿,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胃升降失常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湿性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

  所以在夏天多雨季节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要保持居室通风干燥,衣被潮湿应注意晾晒。饮食不宜太过油腻,或过食生冷,防止脾胃运化不足导致内湿生成。此外,还可以适当进食扁豆、薏仁粥等化湿类食物。

  感冒腹泻须防范

  夏季感冒大多是由感受暑热,或贪凉引起,而雨季里的感冒还往往与湿邪有关。因此要注意避暑,在户外活动时要多饮水,同时还要注意别贪凉,尤其不要把空调的温度调的偏低,否则易导致室内外温差较大,很容易患感冒。

  食欲不振、腹泻等消化道疾病在夏季也很常见。这是因为夏天人体消耗较大,脾胃负担加重。同时,人们大量进食冷饮和瓜果,易损伤脾胃,雨季湿邪很重,容易碍脾,因此很多人容易“苦夏”,表现为食欲不佳、乏力,严重的还会腹泻。因此,夏日里不宜暴饮暴食,尤其是冷饮和瓜果要适量。此外可适当吃些姜,对振奋脾气有帮助。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这是很有道理的。

  进补应遵三法

  夏天进补,与冬季有所不同,不能生搬硬套冬季进补模式。夏季进补有3大特点:

  1要清补不要滋补

  这是因为夏季炎热潮湿,过用温补则容易助火,反而适得其反。进补应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最好选择偏于益气养阴生津的补品,如太子参、枸杞子、北沙参、麦冬、西洋参等,而不要用那些滋腻温热的补品,如阿胶、鹿茸、红参、附子、首乌、熟地等。

  人们在夏季喜食冷饮,食入过多易发生腹痛、厌食、大便不调等肠胃炎症状。所以在调补药中宜加些健脾和胃的中药,常用的有扁豆、山药、白术、陈皮、炒莱菔子等。在进补时还应注意夏季常有食欲减退、口臭、舌苔厚腻等“湿重”现象,此时应先“祛湿”,常用藿香、厚朴、薏仁、陈皮、黄连、苍术等中药,待湿邪去除后才能进补。

  2食补比药补好

  一般以清淡的滋补食品为主,如老鸭炖冬瓜是夏天食补之佳品。另外,瘦猪肉、鲜瓜果、芡实、绿豆等食物也是夏天用以清补的食疗佳品。

  3宜补充这些营养素

  水、盐

  首先,夏天应及时进补水盐。由于夏季炎热,人体大量出汗,不仅使体内的水分不断流失,身体里的盐分也会被汗液大量带出,如不及时补充,就会造*体水盐平衡的失调,导致脱水和热痉挛等中暑症状。所以,高温天气应适时补充水分,但饮水时要少量多次,一般每次以300~500毫升为宜。盐的补充主要来源于饮食。

  钾

  在高温环境中,随着体内水分的丢失,人们还可能出现缺钾现象。一个长期缺钾的人,在高温下最易中暑。所以,在高温环境之下,宜多吃些含钾量丰富的食物,如黄豆、绿豆、蚕豆、豌豆、菠菜、海带等。

  蛋白质

  适当补充蛋白质。在高温环境中,人体组织蛋白分解增加,因此,蛋白质的摄取量应在平常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其中以鱼、肉、蛋、奶和豆类中的蛋白质为佳。如果蛋白质丢失过多或摄入不足,可导致人体出现容易疲劳、体重减轻、皮肤干燥、抵抗力降低等问题。可见,高温环境中,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当增加,不能一味地食用清淡的食物。

  维生素

  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瓜果。出汗过多,可使绝大多数维生素随汗液排出,因此要多吃水果、蔬菜,以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

;

有哪些中医养生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背宜常捶阳气旺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柱神经和脏腑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治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数十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擦10余次。经常按摩面部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时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眼。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不疼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年起床时给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治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即将两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

有哪些中医养生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背宜常捶阳气旺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柱神经和脏腑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治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数十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擦10余次。经常按摩面部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时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眼。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不疼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年起床时给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治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即将两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人们常说身体是*的本钱,现在人们工作压力大,有时候不注意身体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人生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下面我就来分享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1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2

宜常搽: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搽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发宜常梳:用双手十指伸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100次,可流通气血,清醒头脑。

目宜常运: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耳宜常凝: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头脑清净,驱除杂念;常做这种动作,可去头眩之疾。

齿宜常叩: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可令人牙齿坚固不痛。

口宜常闭:每日经常闭口调息,舌抵上颚,呼吸均匀和缓。

津宜常咽:每日清晨,以舌抵上颚,或用舌尖*动上颚,漱津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功能。

气宜常提:在吸气时,稍用意用力,提*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在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机升降。

心宜常静: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排除各种杂念的干扰,静心安神,从而使气血平和,思维敏捷。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人们常说身体是*的本钱,现在人们工作压力大,有时候不注意身体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人生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下面我就来分享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1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2

宜常搽: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搽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发宜常梳:用双手十指伸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100次,可流通气血,清醒头脑。

目宜常运: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耳宜常凝: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头脑清净,驱除杂念;常做这种动作,可去头眩之疾。

齿宜常叩: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可令人牙齿坚固不痛。

口宜常闭:每日经常闭口调息,舌抵上颚,呼吸均匀和缓。

津宜常咽:每日清晨,以舌抵上颚,或用舌尖*动上颚,漱津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功能。

气宜常提:在吸气时,稍用意用力,提*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在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机升降。

心宜常静: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排除各种杂念的干扰,静心安神,从而使气血平和,思维敏捷。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人们常说身体是*的本钱,现在人们工作压力大,有时候不注意身体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人生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下面我就来分享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1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2

宜常搽: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搽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发宜常梳:用双手十指伸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100次,可流通气血,清醒头脑。

目宜常运: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耳宜常凝: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头脑清净,驱除杂念;常做这种动作,可去头眩之疾。

齿宜常叩: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可令人牙齿坚固不痛。

口宜常闭:每日经常闭口调息,舌抵上颚,呼吸均匀和缓。

津宜常咽:每日清晨,以舌抵上颚,或用舌尖*动上颚,漱津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功能。

气宜常提:在吸气时,稍用意用力,提*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在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机升降。

心宜常静: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排除各种杂念的干扰,静心安神,从而使气血平和,思维敏捷。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