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讲湿气是什么病
2024-02-29 04:48:14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湿气解释及调理方法:

1.分类: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与外在环境有关,内湿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2.症状:湿气重可导致四肢沉重困倦、口中粘腻不爽、肢体浮肿、大便黏腻等症状。

3.调理方法:口服中草药、针灸和穴位按摩,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和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戒烟戒酒,适当锻炼,避免在潮湿环境下长时间生活。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湿气是什么

湿气是一种中医理论概念,湿邪类水,为阴邪。湿性重浊腻滞易伤阳气。湿性黏滞,如便稀溏、黏滞不爽、或夹白色黏液,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如湿痹、湿疹等病。湿之为病,有从外感而来,有从体内自身的不同,即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是由于天气雨露,地处水湿,汗出沾衣三种因素所致。

内湿由饮食酒酪,脾肾亏败两方面因素而致。故外湿致病与气候环境有关,或脾胃素虚,易感外湿,但每与风、寒、热三气相合而为病。起病的多从体表侵入,渐及皮、肉、筋骨,深至脏腑。而内湿为病理产物,其病因虽有饮食酒酪,劳倦内伤等因素,但从病理上讲,皆有脏腑自生,即脏腑气血亏败,才是内湿产生的根源。

湿气是什么

湿气是一种中医理论概念,湿邪类水,为阴邪。湿性重浊腻滞易伤阳气。湿性黏滞,如便稀溏、黏滞不爽、或夹白色黏液,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如湿痹、湿疹等病。湿之为病,有从外感而来,有从体内自身的不同,即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是由于天气雨露,地处水湿,汗出沾衣三种因素所致。

内湿由饮食酒酪,脾肾亏败两方面因素而致。故外湿致病与气候环境有关,或脾胃素虚,易感外湿,但每与风、寒、热三气相合而为病。起病的多从体表侵入,渐及皮、肉、筋骨,深至脏腑。而内湿为病理产物,其病因虽有饮食酒酪,劳倦内伤等因素,但从病理上讲,皆有脏腑自生,即脏腑气血亏败,才是内湿产生的根源。

夏季一进养生馆就说你湿气重,湿气究竟是什么?

炎热的夏天来了,在门诊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说近一段时间会感到 : 浑身困乏,没有一点精神,还老打瞌睡,总觉得没有睡醒:头重身困,四肢酸楚,食欲不振,口腻不渴,胸闷痞满,小便不畅,大便粘滞不爽等症状。 要求调理。还有一些患者到一些 养生 馆拔罐、刮痧,一些理疗师会说你的湿气重,需要调理,那什么是湿气呢?

湿气是中医学概念,又称湿邪。 湿邪有外湿和内湿之分。 外湿 本指自然界多雨或潮湿的气候或环境状态,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内湿 则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生理功能失常、体内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外湿致病,易伤及脾脏,使湿浊内生,而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又易招致外湿侵袭。

湿邪致病易阻遏人体气机、伤人阳气和侵袭脾胃。 湿邪上犯头窍,患者常可见头痛、头晕、头重如裹;侵犯四肢则可见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关节疼痛重着等症状。这是因为湿邪侵袭肌表,留滞于经络关节,使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阻碍,营气和卫气不能调和的缘故。

湿邪 性质粘腻 ,则可见人体各种分泌物秽浊不清,如面垢多眵,大便稀溏,下痢献血黏渡,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漫淫流水,舌苔多厚腻等。夏季湿气重,易侵犯中焦,影响脾胃消化功能,可见纳差腹胀、食欲不振及腹泻腹痛等,以上就是湿邪的致病特点。

湿邪 郁滞日久 ,可化热,则会出现口苦口干、口臭等上火的表现。湿邪的危害很多,实际上,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湿气的危害了,比如,南方的人,常年会通过煲汤,喝药茶来祛湿,一些人可能会选择去拔罐、按摩、刮痧,喝红豆薏米等来祛湿。

夏季多湿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界阴阳转化的一种正常偏性。人类已经适应了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所以在夏湿季节,只要规律生活,湿邪不会给人造成多大的问题,随着季节的变化,湿邪自然就会消退。

夏季不要贪凉饮冷, 否则会导致胃痛、腹泻等疾病的发生。湿气往往与寒”一起来,要注意保暖,不要贪凉,也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

夏季饮食宜清淡 ,多食蔬菜水果,少食辛辣油质食物,如火锅、烧烤等,平时可以用菊花、竹叶、蒲公英等泡茶饮用,以祛湿。

夏季我们可以通过食疗来去除体内的湿邪。 对于湿热邪气如舌红苔黄腻,头脑不清醒,口粘、口苦,口渴不欲饮,大便粘滞不爽等症状可以喝生薏米和绿豆粥,或吃西瓜;祛湿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莴笋、扁豆、冬瓜等,或者平时坚持喝治疗祛湿饮品。

红豆50克,薏米50克,冬瓜150克一起煮汤服用。

山药红豆莲子粥

山药、红豆各30克,莲子肉15克,大枣10枚,小米60克,淘洗干净后与小米共煮成粥,熟后加白糖调匀即成。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差,肢体无力。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的湿邪通过食疗不能缓解的话,需要到医院就诊尤其是有消化道慢性疾病的人,夏季的湿邪阻过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后,如果诱发原有疾病加重更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夏季一进养生馆就说你湿气重,湿气究竟是什么?

炎热的夏天来了,在门诊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说近一段时间会感到 : 浑身困乏,没有一点精神,还老打瞌睡,总觉得没有睡醒:头重身困,四肢酸楚,食欲不振,口腻不渴,胸闷痞满,小便不畅,大便粘滞不爽等症状。 要求调理。还有一些患者到一些 养生 馆拔罐、刮痧,一些理疗师会说你的湿气重,需要调理,那什么是湿气呢?

湿气是中医学概念,又称湿邪。 湿邪有外湿和内湿之分。 外湿 本指自然界多雨或潮湿的气候或环境状态,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内湿 则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生理功能失常、体内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外湿致病,易伤及脾脏,使湿浊内生,而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又易招致外湿侵袭。

湿邪致病易阻遏人体气机、伤人阳气和侵袭脾胃。 湿邪上犯头窍,患者常可见头痛、头晕、头重如裹;侵犯四肢则可见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关节疼痛重着等症状。这是因为湿邪侵袭肌表,留滞于经络关节,使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阻碍,营气和卫气不能调和的缘故。

湿邪 性质粘腻 ,则可见人体各种分泌物秽浊不清,如面垢多眵,大便稀溏,下痢献血黏渡,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漫淫流水,舌苔多厚腻等。夏季湿气重,易侵犯中焦,影响脾胃消化功能,可见纳差腹胀、食欲不振及腹泻腹痛等,以上就是湿邪的致病特点。

湿邪 郁滞日久 ,可化热,则会出现口苦口干、口臭等上火的表现。湿邪的危害很多,实际上,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湿气的危害了,比如,南方的人,常年会通过煲汤,喝药茶来祛湿,一些人可能会选择去拔罐、按摩、刮痧,喝红豆薏米等来祛湿。

夏季多湿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界阴阳转化的一种正常偏性。人类已经适应了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所以在夏湿季节,只要规律生活,湿邪不会给人造成多大的问题,随着季节的变化,湿邪自然就会消退。

夏季不要贪凉饮冷, 否则会导致胃痛、腹泻等疾病的发生。湿气往往与寒”一起来,要注意保暖,不要贪凉,也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

夏季饮食宜清淡 ,多食蔬菜水果,少食辛辣油质食物,如火锅、烧烤等,平时可以用菊花、竹叶、蒲公英等泡茶饮用,以祛湿。

夏季我们可以通过食疗来去除体内的湿邪。 对于湿热邪气如舌红苔黄腻,头脑不清醒,口粘、口苦,口渴不欲饮,大便粘滞不爽等症状可以喝生薏米和绿豆粥,或吃西瓜;祛湿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莴笋、扁豆、冬瓜等,或者平时坚持喝治疗祛湿饮品。

红豆50克,薏米50克,冬瓜150克一起煮汤服用。

山药红豆莲子粥

山药、红豆各30克,莲子肉15克,大枣10枚,小米60克,淘洗干净后与小米共煮成粥,熟后加白糖调匀即成。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差,肢体无力。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的湿邪通过食疗不能缓解的话,需要到医院就诊尤其是有消化道慢性疾病的人,夏季的湿邪阻过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后,如果诱发原有疾病加重更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医讲的湿气是什么?

问题一:中医讲‘湿气’,主要指什么体质 中医解说“湿气重”到底是什么意思
随着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很多人都存在湿气过重的问题,
中医认为湿邪入体,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最大。那么“湿气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湿的存在有三个因素
一.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堆积成湿;
二.虽然没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
三.还有就是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比如四川多湿,那里的人不吃辣椒就会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体内都会有湿,身体会变得很重、很懒。
这三种症状归根结底都和脾气有关系,“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
中医说的脾,是负责运转的,任何代谢产物的排除都要借助脾气的力量。脾气一虚,脏东西就要潴留体内。脏东西是什么呢?可以是多余的脂肪,也可以是异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胖人多阳虚“湿重”
很多胖人看似壮实,实为虚寒。特别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来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们体质的寒性。
你如果去摸这种胖人,
他们的皮肤一般都是凉凉的。
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自己知
道缺少阳气,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问题二:中医所说的体内有湿气是代表什么意思 中公卫生人才网整理中医专业考试试题中关于气虚发热的知识。自金元时期补土派医家李东垣首次提出“气虚发热”概念以来,后世对其病机的理解,历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脾胃气虚,心火内炽说,中气下陷,虚阳外越说,脾胃中虚,清气下流,湿郁化热说等。
现行高等中医教材及中专教材在阐述气虚发热的病机时皆认为脾胃气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是其发病机理,这观点与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提出的是一致的,且临床确实存在因过度劳累,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而引起发热,伴头晕乏力,气短懒言等气虚发热的证候。
《脾胃论》曰:“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即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东垣认为,元气不足导致的心火为阴火,阴火并不是心阳,而是下焦离位的相火。“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相火为下焦(肾)之阳气,是命门之火。在正常情况下,它对五脏六腑有温养作用,即为“少火”。我们知道,少火之所以能安居其位,有赖于脾气脾阳充足,脾气健旺,脾土发挥敦阜、监护的功能,所谓“土厚火自敛”。若“脾胃气虚,下流于肾”,抑遏源于下焦之相火,则迫使其由原本能生气之少火,变成贼害元气的壮火。这种火离位上行,上冲至胸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连成为包络之火。故出现“气高而喘,为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这样一些临床症状。“火胜乘其土位”,上冲之阴火,侵犯脾胃,食脾胃之气,而“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故脾胃越亏,元气越陷,则阴火越升,心火愈炽。
《内外伤辨惑论》曰:“是热也,非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这是李杲“气虚发热”的又一病机,发热并非外来之邪所致,而是因为脾胃气虚,不能升清,水谷精微等清气反下流成湿,致湿气闭塞下焦,郁久而化热。可见,东垣所指的“阴火”,一指“下焦离位的相火”;二指湿郁化火。
更多中医专业考试试题,请关注中公卫生人才网中医学备考资料!

问题三:中医所说的湿气是什么 你好,简单来说就是身体里的津液没有正常代谢,而是堆积在身体里的某个地方,显现出一些症状,叫湿气。深山果农养生专家提示,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问题四:中医所说的湿热到底是什么意思 湿热体 质的女性,尤其是南方人,一定要注意调理。体内湿气多因喜食冷饮,贪吃 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想要摆脱体湿的朋友可以尝试一 下方式:
1、食疗
很多我们常吃的食物都可以起到除湿的作用,如薏米煮粥、淮山煲汤等。薏 米,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有健脾止泻 、利水消肿的功效。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湿。
2、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能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等运动 ,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强体内水分代谢。
体内湿气重的*多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因为感觉身体 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 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湿热病症。
3、清淡饮食
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保护肠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适量、均 衡饮食。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 炸食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 ,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在烹调生菜、沙拉、西瓜、 大白菜、苦瓜等时,最好加入葱、姜,以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4、调味料祛湿
姜、葱、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例如, 我们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姜汤,用姜汤将体内的湿气*散出来,待到全 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5、注意室内通风
不通风是加重湿气的重要原因,一些生活细节也会导致周围环境和身体里的 湿气加重,比如喜欢坐在地板上玩耍、长时间呆在密闭的房间里等。
6、适当保暖
“只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做法,很容易让湿邪侵入身体。全身都要注意保 暖,洗澡水别太凉、洗头后要及时吹干等。

问题五:中医说的湿气重是什么意思 体内滞留的不必要的多余水分。全身或局部肿胀、发酸、犯困、发麻、舌体胖大、舌苔厚、身体极不舒服等等。统称脾虚

中医讲的湿气是什么?

问题一:中医讲‘湿气’,主要指什么体质 中医解说“湿气重”到底是什么意思
随着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很多人都存在湿气过重的问题,
中医认为湿邪入体,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最大。那么“湿气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湿的存在有三个因素
一.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堆积成湿;
二.虽然没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
三.还有就是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比如四川多湿,那里的人不吃辣椒就会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体内都会有湿,身体会变得很重、很懒。
这三种症状归根结底都和脾气有关系,“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
中医说的脾,是负责运转的,任何代谢产物的排除都要借助脾气的力量。脾气一虚,脏东西就要潴留体内。脏东西是什么呢?可以是多余的脂肪,也可以是异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胖人多阳虚“湿重”
很多胖人看似壮实,实为虚寒。特别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来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们体质的寒性。
你如果去摸这种胖人,
他们的皮肤一般都是凉凉的。
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自己知
道缺少阳气,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问题二:中医所说的体内有湿气是代表什么意思 中公卫生人才网整理中医专业考试试题中关于气虚发热的知识。自金元时期补土派医家李东垣首次提出“气虚发热”概念以来,后世对其病机的理解,历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脾胃气虚,心火内炽说,中气下陷,虚阳外越说,脾胃中虚,清气下流,湿郁化热说等。
现行高等中医教材及中专教材在阐述气虚发热的病机时皆认为脾胃气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是其发病机理,这观点与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提出的是一致的,且临床确实存在因过度劳累,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而引起发热,伴头晕乏力,气短懒言等气虚发热的证候。
《脾胃论》曰:“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即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东垣认为,元气不足导致的心火为阴火,阴火并不是心阳,而是下焦离位的相火。“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相火为下焦(肾)之阳气,是命门之火。在正常情况下,它对五脏六腑有温养作用,即为“少火”。我们知道,少火之所以能安居其位,有赖于脾气脾阳充足,脾气健旺,脾土发挥敦阜、监护的功能,所谓“土厚火自敛”。若“脾胃气虚,下流于肾”,抑遏源于下焦之相火,则迫使其由原本能生气之少火,变成贼害元气的壮火。这种火离位上行,上冲至胸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连成为包络之火。故出现“气高而喘,为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这样一些临床症状。“火胜乘其土位”,上冲之阴火,侵犯脾胃,食脾胃之气,而“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故脾胃越亏,元气越陷,则阴火越升,心火愈炽。
《内外伤辨惑论》曰:“是热也,非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这是李杲“气虚发热”的又一病机,发热并非外来之邪所致,而是因为脾胃气虚,不能升清,水谷精微等清气反下流成湿,致湿气闭塞下焦,郁久而化热。可见,东垣所指的“阴火”,一指“下焦离位的相火”;二指湿郁化火。
更多中医专业考试试题,请关注中公卫生人才网中医学备考资料!

问题三:中医所说的湿气是什么 你好,简单来说就是身体里的津液没有正常代谢,而是堆积在身体里的某个地方,显现出一些症状,叫湿气。深山果农养生专家提示,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问题四:中医所说的湿热到底是什么意思 湿热体 质的女性,尤其是南方人,一定要注意调理。体内湿气多因喜食冷饮,贪吃 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想要摆脱体湿的朋友可以尝试一 下方式:
1、食疗
很多我们常吃的食物都可以起到除湿的作用,如薏米煮粥、淮山煲汤等。薏 米,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有健脾止泻 、利水消肿的功效。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湿。
2、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能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等运动 ,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强体内水分代谢。
体内湿气重的*多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因为感觉身体 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 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湿热病症。
3、清淡饮食
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保护肠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适量、均 衡饮食。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 炸食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 ,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在烹调生菜、沙拉、西瓜、 大白菜、苦瓜等时,最好加入葱、姜,以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4、调味料祛湿
姜、葱、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例如, 我们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姜汤,用姜汤将体内的湿气*散出来,待到全 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5、注意室内通风
不通风是加重湿气的重要原因,一些生活细节也会导致周围环境和身体里的 湿气加重,比如喜欢坐在地板上玩耍、长时间呆在密闭的房间里等。
6、适当保暖
“只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做法,很容易让湿邪侵入身体。全身都要注意保 暖,洗澡水别太凉、洗头后要及时吹干等。

问题五:中医说的湿气重是什么意思 体内滞留的不必要的多余水分。全身或局部肿胀、发酸、犯困、发麻、舌体胖大、舌苔厚、身体极不舒服等等。统称脾虚

中医讲的湿气是什么?

问题一:中医讲‘湿气’,主要指什么体质 中医解说“湿气重”到底是什么意思
随着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很多人都存在湿气过重的问题,
中医认为湿邪入体,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最大。那么“湿气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湿的存在有三个因素
一.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堆积成湿;
二.虽然没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
三.还有就是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比如四川多湿,那里的人不吃辣椒就会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体内都会有湿,身体会变得很重、很懒。
这三种症状归根结底都和脾气有关系,“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
中医说的脾,是负责运转的,任何代谢产物的排除都要借助脾气的力量。脾气一虚,脏东西就要潴留体内。脏东西是什么呢?可以是多余的脂肪,也可以是异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胖人多阳虚“湿重”
很多胖人看似壮实,实为虚寒。特别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来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们体质的寒性。
你如果去摸这种胖人,
他们的皮肤一般都是凉凉的。
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自己知
道缺少阳气,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问题二:中医所说的体内有湿气是代表什么意思 中公卫生人才网整理中医专业考试试题中关于气虚发热的知识。自金元时期补土派医家李东垣首次提出“气虚发热”概念以来,后世对其病机的理解,历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脾胃气虚,心火内炽说,中气下陷,虚阳外越说,脾胃中虚,清气下流,湿郁化热说等。
现行高等中医教材及中专教材在阐述气虚发热的病机时皆认为脾胃气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是其发病机理,这观点与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提出的是一致的,且临床确实存在因过度劳累,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而引起发热,伴头晕乏力,气短懒言等气虚发热的证候。
《脾胃论》曰:“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即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东垣认为,元气不足导致的心火为阴火,阴火并不是心阳,而是下焦离位的相火。“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相火为下焦(肾)之阳气,是命门之火。在正常情况下,它对五脏六腑有温养作用,即为“少火”。我们知道,少火之所以能安居其位,有赖于脾气脾阳充足,脾气健旺,脾土发挥敦阜、监护的功能,所谓“土厚火自敛”。若“脾胃气虚,下流于肾”,抑遏源于下焦之相火,则迫使其由原本能生气之少火,变成贼害元气的壮火。这种火离位上行,上冲至胸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连成为包络之火。故出现“气高而喘,为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这样一些临床症状。“火胜乘其土位”,上冲之阴火,侵犯脾胃,食脾胃之气,而“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故脾胃越亏,元气越陷,则阴火越升,心火愈炽。
《内外伤辨惑论》曰:“是热也,非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这是李杲“气虚发热”的又一病机,发热并非外来之邪所致,而是因为脾胃气虚,不能升清,水谷精微等清气反下流成湿,致湿气闭塞下焦,郁久而化热。可见,东垣所指的“阴火”,一指“下焦离位的相火”;二指湿郁化火。
更多中医专业考试试题,请关注中公卫生人才网中医学备考资料!

问题三:中医所说的湿气是什么 你好,简单来说就是身体里的津液没有正常代谢,而是堆积在身体里的某个地方,显现出一些症状,叫湿气。深山果农养生专家提示,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问题四:中医所说的湿热到底是什么意思 湿热体 质的女性,尤其是南方人,一定要注意调理。体内湿气多因喜食冷饮,贪吃 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想要摆脱体湿的朋友可以尝试一 下方式:
1、食疗
很多我们常吃的食物都可以起到除湿的作用,如薏米煮粥、淮山煲汤等。薏 米,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有健脾止泻 、利水消肿的功效。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湿。
2、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能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等运动 ,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强体内水分代谢。
体内湿气重的*多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因为感觉身体 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 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湿热病症。
3、清淡饮食
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保护肠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适量、均 衡饮食。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 炸食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 ,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在烹调生菜、沙拉、西瓜、 大白菜、苦瓜等时,最好加入葱、姜,以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4、调味料祛湿
姜、葱、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例如, 我们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姜汤,用姜汤将体内的湿气*散出来,待到全 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5、注意室内通风
不通风是加重湿气的重要原因,一些生活细节也会导致周围环境和身体里的 湿气加重,比如喜欢坐在地板上玩耍、长时间呆在密闭的房间里等。
6、适当保暖
“只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做法,很容易让湿邪侵入身体。全身都要注意保 暖,洗澡水别太凉、洗头后要及时吹干等。

问题五:中医说的湿气重是什么意思 体内滞留的不必要的多余水分。全身或局部肿胀、发酸、犯困、发麻、舌体胖大、舌苔厚、身体极不舒服等等。统称脾虚

中医讲湿气

中医药 历史 源远流长。中医药来源于生活、生产,同时应用于生活、生产。生活离不开中医药,因为中医药符合天地自然规律,是最接地气的医学。中医药不仅关乎我们的饮食、起居、运动和精神,也关乎我们的生产劳作。中医药在日常生活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在人们日常生活语言中表现出来。口语中的中医药元素,既是历代医药家对中医药理论长期宣传的结果,也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理解、应用密不可分。自今日起,我将口语中的中医药分篇试讲,以飨读者。

湿气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某某人湿气重。那么,湿气是什么?怎么判断湿气重?湿气重表现是什么?如何处理?

一、什么是湿气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中医认为,湿气是六淫邪气之一,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中,湿邪比较难调治。

在临床上引起湿气重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环境所导致,比如患者生活在南方,正好赶上雨季,或者从事工作环境潮湿、水中作业等,因为环境湿气比较重,湿气就可以通过患者的身体进入到体内,这叫做外感湿邪。第二种,内生湿邪,因为在中医里脾主运化,脾统水,当脾脏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湿气在身体内滋生,就会导致患者湿气变重。比如吃肉吃得太多,脾胃功能减弱,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都可造*体湿气 二、怎样判断是否体内有湿

1、常感到困倦、头昏、身体发沉;
2、大便溏稀,马桶不容易冲净,排便有不尽感;
3、舌边有齿痕,舌苔厚;
4、毛发和面部易出油;
5、眼皮和四肢容易肿;
6、皮肤容易起湿疹;
7、食欲差、吃东西容易胃胀;
8、身体偏胖、肚子突出。

三、湿气与其它外邪的勾结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 寒湿 ,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 湿热 ,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 风湿 ,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同时,湿气与寒、热、风狼狈为奸,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这就需要辛辣来化解。

四、湿气侵犯不同身体部位的表现及处理

同样是湿气重,每个人的症状却不完全相同:

有人可能表现在皮肤上;

有人可能表现在皮肤下;

有人可能表现在肢体上;

有人可能表现在脾胃上;

更甚至有人表现在下面;

所以要根除湿气,就要对症下药

1、 湿气在皮肤——湿疹

湿疹本身就有干性湿疹和湿性湿疹之分,湿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表皮的炎症,其特点为急性期皮损多形性(红斑、水疱等),有渗出倾向,自觉瘙痒;慢性期常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目前认为,湿性湿疹病因系内湿和外湿两邪合之为患;临床表现有水疱、渗出等湿的特点;病程即像湿一样重浊粘腻,缠绵难愈。故湿疹与湿气有着密切关系。中医称湿疹为湿疮,并对不同部位的湿疹进行了形象的阐述,如对耳部的湿疹称为 旋耳疮 、*湿疹称为 绣球风 、手部湿疹称为 鹅掌风 。内湿因饮食失节,嗜酒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外湿系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皮肤所致而发为急性湿疹。或素体虚弱,脾胃湿困,肌肤失养,或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致血虚风燥, 肌肤甲错 而迁延不愈,成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治疗】湿热症一般会常见于急性湿疹,表面皮肤发红,有丘疹或小米粒状红疹,顶部有搔痒感,伴有小便色黄或舌质红,应选择清热去湿的药。准备 黄芩、黄柏、苍术、苦参、车前草、猪苓 用水煎服,也可使用 土茯苓、苡米、通木、蒲公英、甘草 用水煎服。

  虚实夹杂证一般是血虚脾弱或湿热夹杂,在慢性湿疹当中是比较常见的,这类型患者会长久不愈,皮肤看起来粗糙发厚,患处的皮肤颜色暗滞,身体也会困倦乏力,这类型患者应选择健脾养血、清利的药方,用 白术,云苓,当归,丹参,白芍,生地,地肤子、苡米 用水煎服。

  亚急性湿疹患者可以使用黄柏、黄丹研成粉末,放入瓶子当中备用,有渗出液者可以使用药粉撒之,没有渗出液者可以用麻油调匀之后涂擦于患处,顽固型湿疹可以选择密陀僧、轻粉、冰片、雄黄、硫磺、蛇床子、黄柏、地肤子、苍术研成粉末,用食醋调成糊状涂擦患处。

2、湿气在皮下——肥胖

古人云 肥人多痰多湿 ,即湿气重与肥胖密切相关,湿气重的人群通常表现为脾虚的症状,如轻度肥胖、神疲乏力、倦怠、嗜睡、食欲欠佳、腹胀、腹泻,望诊中可出现面黄,舌淡、胖大,舌边多齿痕,舌苔白或白腻,脉象沉细无力。脾虚引起肥胖。

【治疗】应采用健脾化湿的方法治疗,中医除食疗外,亦可使用中成药治疗,如 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等。建议脾虚患者多食用红枣、桂圆、芡实、薏米、胡椒、生姜、羊肉等。

3、湿气在肢体——关节炎等

入侵颈肩部:容易引起我们“颈肩酸痛、沉重、发紧”等感觉,也容易在颈后长脂肪包(是由于颈肩部微循环差,脂肪堆积而成),肩周炎、网球肘、颈椎病、头晕、头痛、耳鸣、失眠多梦。

入侵腰部: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腰三横突综合征、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辨证】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先天禀赋不足,外邪乘虚而入;或病久阴血暗耗,阴虚血少,成为发病的内在基础,或房劳过度,肾精不足,水亏于下,火炎于上,阴水消烁,真阴愈耗。

外感寒湿,痹阻经络:由于居住潮湿,涉水冒雨,冷热交错等原因,风、寒、湿邪乘虚侵入,痹阻经络,流注关节,发为本病。

风寒湿邪,郁而化热:风寒湿邪,流连不去,郁闭阳气日久,郁而化热化火,变生热毒,阻滞血脉,流注关节而发病。

湿热内蕴,痰瘀阻滞:湿热瘀相互蕴结,阻于经脉,气血瘀滞,阻遏气机,终致湿热痰瘀痹阻经络,流注骨节而成本病。

湿热伤阴,阴虚血热:湿热内生,蕴结为毒,攻注骨节,或邪热灼伤血脉,或热伤阴津,血脉干涩,均可导致血瘀。

【治疗】

寒热错杂证

证候:低热,关节灼热疼痛,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或数,或有红肿,形寒肢凉,阴雨天疼痛加重,得温则舒。

治法:祛风散寒,清热化湿。

方药: 桂枝芍药知母汤 加减。

阴虚内热证

证候: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午后或夜间发热,盗汗或兼自汗,小便赤涩,大便秘结,关节肿胀疼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祛风通络。

方药: 丁氏清络饮 加减。

湿热痹阻证

证候:恶心呕吐,关节肿痛以下肢为重,全身困乏无力,下肢沉重酸胀,发热,口苦,饮食无味,纳呆,浮肿或有关节积液,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通络。

方药: 四妙丸 加减。


4、湿气在脏腑——内脏疾病

这些部位有湿气,一般会出现胃口差、容易困倦、跑两步就累,做啥都提不起兴趣等症状。对于上焦、中焦的湿邪,中医一般用芳香化湿的方法,即用具有特殊香味的药材祛除湿气。如 砂仁、豆蔻、草果、藿香、陈皮、花椒、霍香、佩兰、菖蒲、薄荷、苍术、艾叶、白芷 等。

湿气经过中焦后还未祛除,则会继续向内部进攻,这时候受害的部位就轮到了我们的下焦。小便发黄、大便粘腻冲不掉、味道刺鼻,*潮湿、带下色黄而粘稠。观察舌头,会发现舌头发黄、舌尖发红。对付这种湿邪,中医一般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利尿,可多吃冬瓜、苦瓜、薏米、赤小豆等。

中医讲湿气

中医药 历史 源远流长。中医药来源于生活、生产,同时应用于生活、生产。生活离不开中医药,因为中医药符合天地自然规律,是最接地气的医学。中医药不仅关乎我们的饮食、起居、运动和精神,也关乎我们的生产劳作。中医药在日常生活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在人们日常生活语言中表现出来。口语中的中医药元素,既是历代医药家对中医药理论长期宣传的结果,也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理解、应用密不可分。自今日起,我将口语中的中医药分篇试讲,以飨读者。

湿气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某某人湿气重。那么,湿气是什么?怎么判断湿气重?湿气重表现是什么?如何处理?

一、什么是湿气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中医认为,湿气是六淫邪气之一,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中,湿邪比较难调治。

在临床上引起湿气重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环境所导致,比如患者生活在南方,正好赶上雨季,或者从事工作环境潮湿、水中作业等,因为环境湿气比较重,湿气就可以通过患者的身体进入到体内,这叫做外感湿邪。第二种,内生湿邪,因为在中医里脾主运化,脾统水,当脾脏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湿气在身体内滋生,就会导致患者湿气变重。比如吃肉吃得太多,脾胃功能减弱,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都可造*体湿气 二、怎样判断是否体内有湿

1、常感到困倦、头昏、身体发沉;
2、大便溏稀,马桶不容易冲净,排便有不尽感;
3、舌边有齿痕,舌苔厚;
4、毛发和面部易出油;
5、眼皮和四肢容易肿;
6、皮肤容易起湿疹;
7、食欲差、吃东西容易胃胀;
8、身体偏胖、肚子突出。

三、湿气与其它外邪的勾结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 寒湿 ,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 湿热 ,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 风湿 ,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同时,湿气与寒、热、风狼狈为奸,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这就需要辛辣来化解。

四、湿气侵犯不同身体部位的表现及处理

同样是湿气重,每个人的症状却不完全相同:

有人可能表现在皮肤上;

有人可能表现在皮肤下;

有人可能表现在肢体上;

有人可能表现在脾胃上;

更甚至有人表现在下面;

所以要根除湿气,就要对症下药

1、 湿气在皮肤——湿疹

湿疹本身就有干性湿疹和湿性湿疹之分,湿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表皮的炎症,其特点为急性期皮损多形性(红斑、水疱等),有渗出倾向,自觉瘙痒;慢性期常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目前认为,湿性湿疹病因系内湿和外湿两邪合之为患;临床表现有水疱、渗出等湿的特点;病程即像湿一样重浊粘腻,缠绵难愈。故湿疹与湿气有着密切关系。中医称湿疹为湿疮,并对不同部位的湿疹进行了形象的阐述,如对耳部的湿疹称为 旋耳疮 、*湿疹称为 绣球风 、手部湿疹称为 鹅掌风 。内湿因饮食失节,嗜酒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外湿系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皮肤所致而发为急性湿疹。或素体虚弱,脾胃湿困,肌肤失养,或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致血虚风燥, 肌肤甲错 而迁延不愈,成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治疗】湿热症一般会常见于急性湿疹,表面皮肤发红,有丘疹或小米粒状红疹,顶部有搔痒感,伴有小便色黄或舌质红,应选择清热去湿的药。准备 黄芩、黄柏、苍术、苦参、车前草、猪苓 用水煎服,也可使用 土茯苓、苡米、通木、蒲公英、甘草 用水煎服。

  虚实夹杂证一般是血虚脾弱或湿热夹杂,在慢性湿疹当中是比较常见的,这类型患者会长久不愈,皮肤看起来粗糙发厚,患处的皮肤颜色暗滞,身体也会困倦乏力,这类型患者应选择健脾养血、清利的药方,用 白术,云苓,当归,丹参,白芍,生地,地肤子、苡米 用水煎服。

  亚急性湿疹患者可以使用黄柏、黄丹研成粉末,放入瓶子当中备用,有渗出液者可以使用药粉撒之,没有渗出液者可以用麻油调匀之后涂擦于患处,顽固型湿疹可以选择密陀僧、轻粉、冰片、雄黄、硫磺、蛇床子、黄柏、地肤子、苍术研成粉末,用食醋调成糊状涂擦患处。

2、湿气在皮下——肥胖

古人云 肥人多痰多湿 ,即湿气重与肥胖密切相关,湿气重的人群通常表现为脾虚的症状,如轻度肥胖、神疲乏力、倦怠、嗜睡、食欲欠佳、腹胀、腹泻,望诊中可出现面黄,舌淡、胖大,舌边多齿痕,舌苔白或白腻,脉象沉细无力。脾虚引起肥胖。

【治疗】应采用健脾化湿的方法治疗,中医除食疗外,亦可使用中成药治疗,如 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等。建议脾虚患者多食用红枣、桂圆、芡实、薏米、胡椒、生姜、羊肉等。

3、湿气在肢体——关节炎等

入侵颈肩部:容易引起我们“颈肩酸痛、沉重、发紧”等感觉,也容易在颈后长脂肪包(是由于颈肩部微循环差,脂肪堆积而成),肩周炎、网球肘、颈椎病、头晕、头痛、耳鸣、失眠多梦。

入侵腰部: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腰三横突综合征、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辨证】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先天禀赋不足,外邪乘虚而入;或病久阴血暗耗,阴虚血少,成为发病的内在基础,或房劳过度,肾精不足,水亏于下,火炎于上,阴水消烁,真阴愈耗。

外感寒湿,痹阻经络:由于居住潮湿,涉水冒雨,冷热交错等原因,风、寒、湿邪乘虚侵入,痹阻经络,流注关节,发为本病。

风寒湿邪,郁而化热:风寒湿邪,流连不去,郁闭阳气日久,郁而化热化火,变生热毒,阻滞血脉,流注关节而发病。

湿热内蕴,痰瘀阻滞:湿热瘀相互蕴结,阻于经脉,气血瘀滞,阻遏气机,终致湿热痰瘀痹阻经络,流注骨节而成本病。

湿热伤阴,阴虚血热:湿热内生,蕴结为毒,攻注骨节,或邪热灼伤血脉,或热伤阴津,血脉干涩,均可导致血瘀。

【治疗】

寒热错杂证

证候:低热,关节灼热疼痛,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或数,或有红肿,形寒肢凉,阴雨天疼痛加重,得温则舒。

治法:祛风散寒,清热化湿。

方药: 桂枝芍药知母汤 加减。

阴虚内热证

证候: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午后或夜间发热,盗汗或兼自汗,小便赤涩,大便秘结,关节肿胀疼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祛风通络。

方药: 丁氏清络饮 加减。

湿热痹阻证

证候:恶心呕吐,关节肿痛以下肢为重,全身困乏无力,下肢沉重酸胀,发热,口苦,饮食无味,纳呆,浮肿或有关节积液,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通络。

方药: 四妙丸 加减。


4、湿气在脏腑——内脏疾病

这些部位有湿气,一般会出现胃口差、容易困倦、跑两步就累,做啥都提不起兴趣等症状。对于上焦、中焦的湿邪,中医一般用芳香化湿的方法,即用具有特殊香味的药材祛除湿气。如 砂仁、豆蔻、草果、藿香、陈皮、花椒、霍香、佩兰、菖蒲、薄荷、苍术、艾叶、白芷 等。

湿气经过中焦后还未祛除,则会继续向内部进攻,这时候受害的部位就轮到了我们的下焦。小便发黄、大便粘腻冲不掉、味道刺鼻,*潮湿、带下色黄而粘稠。观察舌头,会发现舌头发黄、舌尖发红。对付这种湿邪,中医一般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利尿,可多吃冬瓜、苦瓜、薏米、赤小豆等。

中医讲湿气

中医药 历史 源远流长。中医药来源于生活、生产,同时应用于生活、生产。生活离不开中医药,因为中医药符合天地自然规律,是最接地气的医学。中医药不仅关乎我们的饮食、起居、运动和精神,也关乎我们的生产劳作。中医药在日常生活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在人们日常生活语言中表现出来。口语中的中医药元素,既是历代医药家对中医药理论长期宣传的结果,也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理解、应用密不可分。自今日起,我将口语中的中医药分篇试讲,以飨读者。

湿气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某某人湿气重。那么,湿气是什么?怎么判断湿气重?湿气重表现是什么?如何处理?

一、什么是湿气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中医认为,湿气是六淫邪气之一,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中,湿邪比较难调治。

在临床上引起湿气重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环境所导致,比如患者生活在南方,正好赶上雨季,或者从事工作环境潮湿、水中作业等,因为环境湿气比较重,湿气就可以通过患者的身体进入到体内,这叫做外感湿邪。第二种,内生湿邪,因为在中医里脾主运化,脾统水,当脾脏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湿气在身体内滋生,就会导致患者湿气变重。比如吃肉吃得太多,脾胃功能减弱,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都可造*体湿气 二、怎样判断是否体内有湿

1、常感到困倦、头昏、身体发沉;
2、大便溏稀,马桶不容易冲净,排便有不尽感;
3、舌边有齿痕,舌苔厚;
4、毛发和面部易出油;
5、眼皮和四肢容易肿;
6、皮肤容易起湿疹;
7、食欲差、吃东西容易胃胀;
8、身体偏胖、肚子突出。

三、湿气与其它外邪的勾结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 寒湿 ,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 湿热 ,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 风湿 ,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同时,湿气与寒、热、风狼狈为奸,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这就需要辛辣来化解。

四、湿气侵犯不同身体部位的表现及处理

同样是湿气重,每个人的症状却不完全相同:

有人可能表现在皮肤上;

有人可能表现在皮肤下;

有人可能表现在肢体上;

有人可能表现在脾胃上;

更甚至有人表现在下面;

所以要根除湿气,就要对症下药

1、 湿气在皮肤——湿疹

湿疹本身就有干性湿疹和湿性湿疹之分,湿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表皮的炎症,其特点为急性期皮损多形性(红斑、水疱等),有渗出倾向,自觉瘙痒;慢性期常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目前认为,湿性湿疹病因系内湿和外湿两邪合之为患;临床表现有水疱、渗出等湿的特点;病程即像湿一样重浊粘腻,缠绵难愈。故湿疹与湿气有着密切关系。中医称湿疹为湿疮,并对不同部位的湿疹进行了形象的阐述,如对耳部的湿疹称为 旋耳疮 、*湿疹称为 绣球风 、手部湿疹称为 鹅掌风 。内湿因饮食失节,嗜酒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外湿系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皮肤所致而发为急性湿疹。或素体虚弱,脾胃湿困,肌肤失养,或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致血虚风燥, 肌肤甲错 而迁延不愈,成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治疗】湿热症一般会常见于急性湿疹,表面皮肤发红,有丘疹或小米粒状红疹,顶部有搔痒感,伴有小便色黄或舌质红,应选择清热去湿的药。准备 黄芩、黄柏、苍术、苦参、车前草、猪苓 用水煎服,也可使用 土茯苓、苡米、通木、蒲公英、甘草 用水煎服。

  虚实夹杂证一般是血虚脾弱或湿热夹杂,在慢性湿疹当中是比较常见的,这类型患者会长久不愈,皮肤看起来粗糙发厚,患处的皮肤颜色暗滞,身体也会困倦乏力,这类型患者应选择健脾养血、清利的药方,用 白术,云苓,当归,丹参,白芍,生地,地肤子、苡米 用水煎服。

  亚急性湿疹患者可以使用黄柏、黄丹研成粉末,放入瓶子当中备用,有渗出液者可以使用药粉撒之,没有渗出液者可以用麻油调匀之后涂擦于患处,顽固型湿疹可以选择密陀僧、轻粉、冰片、雄黄、硫磺、蛇床子、黄柏、地肤子、苍术研成粉末,用食醋调成糊状涂擦患处。

2、湿气在皮下——肥胖

古人云 肥人多痰多湿 ,即湿气重与肥胖密切相关,湿气重的人群通常表现为脾虚的症状,如轻度肥胖、神疲乏力、倦怠、嗜睡、食欲欠佳、腹胀、腹泻,望诊中可出现面黄,舌淡、胖大,舌边多齿痕,舌苔白或白腻,脉象沉细无力。脾虚引起肥胖。

【治疗】应采用健脾化湿的方法治疗,中医除食疗外,亦可使用中成药治疗,如 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等。建议脾虚患者多食用红枣、桂圆、芡实、薏米、胡椒、生姜、羊肉等。

3、湿气在肢体——关节炎等

入侵颈肩部:容易引起我们“颈肩酸痛、沉重、发紧”等感觉,也容易在颈后长脂肪包(是由于颈肩部微循环差,脂肪堆积而成),肩周炎、网球肘、颈椎病、头晕、头痛、耳鸣、失眠多梦。

入侵腰部: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腰三横突综合征、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辨证】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先天禀赋不足,外邪乘虚而入;或病久阴血暗耗,阴虚血少,成为发病的内在基础,或房劳过度,肾精不足,水亏于下,火炎于上,阴水消烁,真阴愈耗。

外感寒湿,痹阻经络:由于居住潮湿,涉水冒雨,冷热交错等原因,风、寒、湿邪乘虚侵入,痹阻经络,流注关节,发为本病。

风寒湿邪,郁而化热:风寒湿邪,流连不去,郁闭阳气日久,郁而化热化火,变生热毒,阻滞血脉,流注关节而发病。

湿热内蕴,痰瘀阻滞:湿热瘀相互蕴结,阻于经脉,气血瘀滞,阻遏气机,终致湿热痰瘀痹阻经络,流注骨节而成本病。

湿热伤阴,阴虚血热:湿热内生,蕴结为毒,攻注骨节,或邪热灼伤血脉,或热伤阴津,血脉干涩,均可导致血瘀。

【治疗】

寒热错杂证

证候:低热,关节灼热疼痛,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或数,或有红肿,形寒肢凉,阴雨天疼痛加重,得温则舒。

治法:祛风散寒,清热化湿。

方药: 桂枝芍药知母汤 加减。

阴虚内热证

证候: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午后或夜间发热,盗汗或兼自汗,小便赤涩,大便秘结,关节肿胀疼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祛风通络。

方药: 丁氏清络饮 加减。

湿热痹阻证

证候:恶心呕吐,关节肿痛以下肢为重,全身困乏无力,下肢沉重酸胀,发热,口苦,饮食无味,纳呆,浮肿或有关节积液,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通络。

方药: 四妙丸 加减。


4、湿气在脏腑——内脏疾病

这些部位有湿气,一般会出现胃口差、容易困倦、跑两步就累,做啥都提不起兴趣等症状。对于上焦、中焦的湿邪,中医一般用芳香化湿的方法,即用具有特殊香味的药材祛除湿气。如 砂仁、豆蔻、草果、藿香、陈皮、花椒、霍香、佩兰、菖蒲、薄荷、苍术、艾叶、白芷 等。

湿气经过中焦后还未祛除,则会继续向内部进攻,这时候受害的部位就轮到了我们的下焦。小便发黄、大便粘腻冲不掉、味道刺鼻,*潮湿、带下色黄而粘稠。观察舌头,会发现舌头发黄、舌尖发红。对付这种湿邪,中医一般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利尿,可多吃冬瓜、苦瓜、薏米、赤小豆等。

中医讲湿气

中医药 历史 源远流长。中医药来源于生活、生产,同时应用于生活、生产。生活离不开中医药,因为中医药符合天地自然规律,是最接地气的医学。中医药不仅关乎我们的饮食、起居、运动和精神,也关乎我们的生产劳作。中医药在日常生活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在人们日常生活语言中表现出来。口语中的中医药元素,既是历代医药家对中医药理论长期宣传的结果,也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理解、应用密不可分。自今日起,我将口语中的中医药分篇试讲,以飨读者。

湿气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某某人湿气重。那么,湿气是什么?怎么判断湿气重?湿气重表现是什么?如何处理?

一、什么是湿气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中医认为,湿气是六淫邪气之一,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中,湿邪比较难调治。

在临床上引起湿气重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环境所导致,比如患者生活在南方,正好赶上雨季,或者从事工作环境潮湿、水中作业等,因为环境湿气比较重,湿气就可以通过患者的身体进入到体内,这叫做外感湿邪。第二种,内生湿邪,因为在中医里脾主运化,脾统水,当脾脏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湿气在身体内滋生,就会导致患者湿气变重。比如吃肉吃得太多,脾胃功能减弱,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都可造*体湿气 二、怎样判断是否体内有湿

1、常感到困倦、头昏、身体发沉;
2、大便溏稀,马桶不容易冲净,排便有不尽感;
3、舌边有齿痕,舌苔厚;
4、毛发和面部易出油;
5、眼皮和四肢容易肿;
6、皮肤容易起湿疹;
7、食欲差、吃东西容易胃胀;
8、身体偏胖、肚子突出。

三、湿气与其它外邪的勾结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 寒湿 ,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 湿热 ,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 风湿 ,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同时,湿气与寒、热、风狼狈为奸,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这就需要辛辣来化解。

四、湿气侵犯不同身体部位的表现及处理

同样是湿气重,每个人的症状却不完全相同:

有人可能表现在皮肤上;

有人可能表现在皮肤下;

有人可能表现在肢体上;

有人可能表现在脾胃上;

更甚至有人表现在下面;

所以要根除湿气,就要对症下药

1、 湿气在皮肤——湿疹

湿疹本身就有干性湿疹和湿性湿疹之分,湿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表皮的炎症,其特点为急性期皮损多形性(红斑、水疱等),有渗出倾向,自觉瘙痒;慢性期常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目前认为,湿性湿疹病因系内湿和外湿两邪合之为患;临床表现有水疱、渗出等湿的特点;病程即像湿一样重浊粘腻,缠绵难愈。故湿疹与湿气有着密切关系。中医称湿疹为湿疮,并对不同部位的湿疹进行了形象的阐述,如对耳部的湿疹称为 旋耳疮 、*湿疹称为 绣球风 、手部湿疹称为 鹅掌风 。内湿因饮食失节,嗜酒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外湿系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皮肤所致而发为急性湿疹。或素体虚弱,脾胃湿困,肌肤失养,或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致血虚风燥, 肌肤甲错 而迁延不愈,成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治疗】湿热症一般会常见于急性湿疹,表面皮肤发红,有丘疹或小米粒状红疹,顶部有搔痒感,伴有小便色黄或舌质红,应选择清热去湿的药。准备 黄芩、黄柏、苍术、苦参、车前草、猪苓 用水煎服,也可使用 土茯苓、苡米、通木、蒲公英、甘草 用水煎服。

  虚实夹杂证一般是血虚脾弱或湿热夹杂,在慢性湿疹当中是比较常见的,这类型患者会长久不愈,皮肤看起来粗糙发厚,患处的皮肤颜色暗滞,身体也会困倦乏力,这类型患者应选择健脾养血、清利的药方,用 白术,云苓,当归,丹参,白芍,生地,地肤子、苡米 用水煎服。

  亚急性湿疹患者可以使用黄柏、黄丹研成粉末,放入瓶子当中备用,有渗出液者可以使用药粉撒之,没有渗出液者可以用麻油调匀之后涂擦于患处,顽固型湿疹可以选择密陀僧、轻粉、冰片、雄黄、硫磺、蛇床子、黄柏、地肤子、苍术研成粉末,用食醋调成糊状涂擦患处。

2、湿气在皮下——肥胖

古人云 肥人多痰多湿 ,即湿气重与肥胖密切相关,湿气重的人群通常表现为脾虚的症状,如轻度肥胖、神疲乏力、倦怠、嗜睡、食欲欠佳、腹胀、腹泻,望诊中可出现面黄,舌淡、胖大,舌边多齿痕,舌苔白或白腻,脉象沉细无力。脾虚引起肥胖。

【治疗】应采用健脾化湿的方法治疗,中医除食疗外,亦可使用中成药治疗,如 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等。建议脾虚患者多食用红枣、桂圆、芡实、薏米、胡椒、生姜、羊肉等。

3、湿气在肢体——关节炎等

入侵颈肩部:容易引起我们“颈肩酸痛、沉重、发紧”等感觉,也容易在颈后长脂肪包(是由于颈肩部微循环差,脂肪堆积而成),肩周炎、网球肘、颈椎病、头晕、头痛、耳鸣、失眠多梦。

入侵腰部: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腰三横突综合征、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辨证】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先天禀赋不足,外邪乘虚而入;或病久阴血暗耗,阴虚血少,成为发病的内在基础,或房劳过度,肾精不足,水亏于下,火炎于上,阴水消烁,真阴愈耗。

外感寒湿,痹阻经络:由于居住潮湿,涉水冒雨,冷热交错等原因,风、寒、湿邪乘虚侵入,痹阻经络,流注关节,发为本病。

风寒湿邪,郁而化热:风寒湿邪,流连不去,郁闭阳气日久,郁而化热化火,变生热毒,阻滞血脉,流注关节而发病。

湿热内蕴,痰瘀阻滞:湿热瘀相互蕴结,阻于经脉,气血瘀滞,阻遏气机,终致湿热痰瘀痹阻经络,流注骨节而成本病。

湿热伤阴,阴虚血热:湿热内生,蕴结为毒,攻注骨节,或邪热灼伤血脉,或热伤阴津,血脉干涩,均可导致血瘀。

【治疗】

寒热错杂证

证候:低热,关节灼热疼痛,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或数,或有红肿,形寒肢凉,阴雨天疼痛加重,得温则舒。

治法:祛风散寒,清热化湿。

方药: 桂枝芍药知母汤 加减。

阴虚内热证

证候: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午后或夜间发热,盗汗或兼自汗,小便赤涩,大便秘结,关节肿胀疼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祛风通络。

方药: 丁氏清络饮 加减。

湿热痹阻证

证候:恶心呕吐,关节肿痛以下肢为重,全身困乏无力,下肢沉重酸胀,发热,口苦,饮食无味,纳呆,浮肿或有关节积液,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通络。

方药: 四妙丸 加减。


4、湿气在脏腑——内脏疾病

这些部位有湿气,一般会出现胃口差、容易困倦、跑两步就累,做啥都提不起兴趣等症状。对于上焦、中焦的湿邪,中医一般用芳香化湿的方法,即用具有特殊香味的药材祛除湿气。如 砂仁、豆蔻、草果、藿香、陈皮、花椒、霍香、佩兰、菖蒲、薄荷、苍术、艾叶、白芷 等。

湿气经过中焦后还未祛除,则会继续向内部进攻,这时候受害的部位就轮到了我们的下焦。小便发黄、大便粘腻冲不掉、味道刺鼻,*潮湿、带下色黄而粘稠。观察舌头,会发现舌头发黄、舌尖发红。对付这种湿邪,中医一般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利尿,可多吃冬瓜、苦瓜、薏米、赤小豆等。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