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说要养生
2024-03-02 20:11:14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说的体质养生是什么?要如何进行体质养生呢?

中医所说的体质养生指的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让自己的体质变得更好,要遵守自然规律,并不能够违背阴阳运动的形式,要以气血为基础,要根据自己的饮食情况来进行调理。中医认为人们可以分为8种体质,分别是阳虚体质、阴虚体质、血虚体质、血虚体质、血瘀体质、阳盛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不同的体质有着不同的调理方法。

人们的体质跟先天遗传以及后天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就会让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同样如果人们的情绪不佳,也有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身体。身体的状态是很复杂的,可以根据人们的气血、脏腑、经络、阴阳等方面,将身体分为正常体质以及异常体质。如果人们的身体健康,那就意味着人们的形体比较匀称,头发长而黑,面色红润。

如果人们在体检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什么毛病,但是总是感觉身体有不舒服的情况,那就意味着人们的身体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就可以通过中药来进行调理。如果人们在生活中有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就很容易让自己的身体出现不舒服的情况,会感觉到白天没有什么精神,而且还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需要让自己养成一个规律的作息,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够熬夜。

很多人在平时非常注重养生,但是并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就会适得其反,而且也会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糟糕。人们首先要判断自己属于哪种体质,才能够在生活中改变自己的日常习惯,让自己的身体恢复健康。人们在平时需要注意均衡饮食,不能够吃过于油腻的食物,也不能够总是吃油炸食品,要让自己的饮食健康,一日三餐都要吃,如果有减肥的需求,那么就可以少食多餐。

中医说的体质养生是什么?要如何进行体质养生呢?

中医所说的体质养生指的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让自己的体质变得更好,要遵守自然规律,并不能够违背阴阳运动的形式,要以气血为基础,要根据自己的饮食情况来进行调理。中医认为人们可以分为8种体质,分别是阳虚体质、阴虚体质、血虚体质、血虚体质、血瘀体质、阳盛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不同的体质有着不同的调理方法。

人们的体质跟先天遗传以及后天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就会让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同样如果人们的情绪不佳,也有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身体。身体的状态是很复杂的,可以根据人们的气血、脏腑、经络、阴阳等方面,将身体分为正常体质以及异常体质。如果人们的身体健康,那就意味着人们的形体比较匀称,头发长而黑,面色红润。

如果人们在体检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什么毛病,但是总是感觉身体有不舒服的情况,那就意味着人们的身体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就可以通过中药来进行调理。如果人们在生活中有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就很容易让自己的身体出现不舒服的情况,会感觉到白天没有什么精神,而且还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需要让自己养成一个规律的作息,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够熬夜。

很多人在平时非常注重养生,但是并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就会适得其反,而且也会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糟糕。人们首先要判断自己属于哪种体质,才能够在生活中改变自己的日常习惯,让自己的身体恢复健康。人们在平时需要注意均衡饮食,不能够吃过于油腻的食物,也不能够总是吃油炸食品,要让自己的饮食健康,一日三餐都要吃,如果有减肥的需求,那么就可以少食多餐。

中医说的体质养生是什么?要如何进行体质养生呢?

中医所说的体质养生指的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让自己的体质变得更好,要遵守自然规律,并不能够违背阴阳运动的形式,要以气血为基础,要根据自己的饮食情况来进行调理。中医认为人们可以分为8种体质,分别是阳虚体质、阴虚体质、血虚体质、血虚体质、血瘀体质、阳盛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不同的体质有着不同的调理方法。

人们的体质跟先天遗传以及后天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就会让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同样如果人们的情绪不佳,也有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身体。身体的状态是很复杂的,可以根据人们的气血、脏腑、经络、阴阳等方面,将身体分为正常体质以及异常体质。如果人们的身体健康,那就意味着人们的形体比较匀称,头发长而黑,面色红润。

如果人们在体检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什么毛病,但是总是感觉身体有不舒服的情况,那就意味着人们的身体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就可以通过中药来进行调理。如果人们在生活中有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就很容易让自己的身体出现不舒服的情况,会感觉到白天没有什么精神,而且还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需要让自己养成一个规律的作息,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够熬夜。

很多人在平时非常注重养生,但是并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就会适得其反,而且也会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糟糕。人们首先要判断自己属于哪种体质,才能够在生活中改变自己的日常习惯,让自己的身体恢复健康。人们在平时需要注意均衡饮食,不能够吃过于油腻的食物,也不能够总是吃油炸食品,要让自己的饮食健康,一日三餐都要吃,如果有减肥的需求,那么就可以少食多餐。

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什么是养生?(养什么?怎么养?)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1. 什么是 养生

1.1 养生

原指道家或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 养生 ”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1.2 养生 还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人生是做人的过程, 养生 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养生 只说不做是不行的,其关键在于生活中持之以恒地练习与实践。

养生 的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怎么讲, 谈 养生 就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养什么?”(理论),二是“怎么养?”(方法)。

2. 养生 养什么?

中医认为生命有三个要素,那就是精、气、神。所以 养生 就要养精、养气、养神。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是 健康 长寿的基础;而我们中国人的三大 养生 法宝——养精、养气、养神,是对长寿之路更高深的总结。在实行四大基石的基础上,大家还应当向三*宝迈进.

2.1 养精

精是构*体与营养人体的物质,是人体的三宝之一。贯穿人的生长、发育、壮盛衰老的全过程。精在人体内不断地消耗,又不断地得到补充和滋生,维持了人体的生命。一个人的 健康 程度怎样,就要看人体内的肾精是否充足,也就是说,肾精直接影响着人的 健康 和生命,所以,保精是 养生 的关键。

类经·卷一》中说:“善 养生 者,必定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从中可以看出,古人把精、气、神看作构*体的基本物质,也就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为精是气的根,而气又是精所化生的,如果精衰,必然气虚,人有气即生,无气即死。精又是神之源,人有精才能有神,神充足必然身强壮,如果神衰,自然是身体虚弱。精、气、神三者皆不能少,缺一不可,但最根本的是肾精,肾精是人体生命的主宰者。

2.2养气

大家知道,气是构*体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三宝之一,所以说“气”是生命之根。"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主宰着生命。不论是体表可以见到的皮肤、毛发、五官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还是内在的肌肉骨骼、五脏六腑,都是由"气"构成的。另外,每一个人只要活在世上都要呼吸。人活的就是一口气,不呼吸了,就是“断气”, 表示生命活动的结束。故 养生 必养气!

2.3养神,

人有精、气、神三宝,神由形体产生,精与气是其物质基础,但神一旦产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尤其在 养生 之中,神是精气的综合表现,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衰则神怯,神可以反应出生命的总貌。故有“ 养生 先养神”。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是中医 养生 祛病的一句著名格言。“神去离形谓之死……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往”(《胎养经》)。《淮南子》中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只注意加强营养,不懂得养神的话,也是难以 健康 长寿的。这些都说明养神是非常的重要。

养神有如下含义:(1)古人养神:是把心里的各种杂念清扫出去,使身体不受到人为意识影响,让身体回归自然的这个过程。(2)现代养神: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理处于平静状态,排除杂念,静心守神不胡思乱想,以此来恢复精神和体力。

3.怎么养?

3.1 养生 原则

(1)顺应自然(顺时 养生 、因地 养生 );(《灵枢·本神》):“智者之 养生 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2)形神共养:形神合一,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3)保精护肾(养先天之本):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4)调养脾胃(养后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3.2怎么养精?

强肾保精的办法品种很多,如饮食、药物、针灸、气功等。依据不同状况选择相应办法保健,都可收到良好成果。下面引见几种简单易行,成果明显,不出偏向的*,只要保持锤炼,坚持不懈,就能够到达强肾保精,祛病延年的目标。

( 1)寡欲养肾:寡欲养肾,意欲太过,虽不交合则精自走,这可称为暗耗阴精,照样伤肾,损生折寿。精神内守,养肾保精,贵在寡欲。(2)节劳养血:   养生 之道,还要节劳,劳逸适度,才是保精之法。(3)息怒养筋骨:人若时常发怒必伤肝,肝、肾二脏有相火,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相火妄动肝脏疏泄太过,肾不得封藏,虽无房事也伤阴精,故养精必息怒。(4)节精补脑:可内守神志,固护精气,还能使耳目聪明,有益于 养生 。(5)其他:叩齿咽津翕周法;按摩下肢涌泉法;双掌摩腰法;畅通任督法。

3.3怎么养神?

3.3.1神志 养生 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 健康 长寿的方法。(1)养神先养德(性);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心胸豁达、“多行善事”(2)养心与调神:养心、保护心脏

3.3.2情志 养生 法:(1)戒骄戒躁(2)善调情绪(3)避生三气(4)养肝与调畅情志

3.3.3睡眠与养神: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这充分说明了睡觉的重要性。

3.3.4以静养神: 养生 必须养神,因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养神又要以“静神”为首务,只有神志安静,才能“病安从来”。 养生 还要调神,以避免各种情志的过激刺激。此外,“以恬愉为务”也必须牢记,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否则“百病生于气”。这便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

3.4怎样养气?

3.4.1补养元气:元气是所有气的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无求以培元气,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有奢求。另外,女性 养生 也必须培补元气,补养元气就是要调补脏腑阴阳之气血,调畅情志使心情畅舒,调节饮食使脾胃健旺。《黄帝内经》便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其内容便是要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而进行人体自身的调节,使自身的元气充足。

3.4.2固护精气: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盈亏,决定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及至死亡的全过程,为此养气必须节欲养精。特别在女性的性生活中,就要注意固护精气,不能纵欲过度。性生活要有规律,要顺其自然,而不能强行而为。身体虚弱时,更要注意固护精气,以免其外泄。这样才能保证先天肾精的充足。

3.4.3养脾胃之气: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各种气都需要脾胃的水谷精气来滋养。养气一定要养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等不 健康 的饮食习惯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而最终影响到全身的 健康 。

3.4.4平心静气:心平以和气, 中医认为人的 健康 与精神情志关系密切。遇事不急躁、不赌气、不发脾气,始终保持心平气和,这样才能阴阳调和,气机通畅,益寿延年。

3.4.5运动养真气:中医认为,真气要运行通畅,人体才能不受疾病侵袭。促使真气运行的方法有:一是调息运行真气,即调整呼吸的方法;二是通过锻炼形体以促进真气运行,从而提高机体抗病的能力,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

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什么是养生?(养什么?怎么养?)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1. 什么是 养生

1.1 养生

原指道家或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 养生 ”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1.2 养生 还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人生是做人的过程, 养生 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养生 只说不做是不行的,其关键在于生活中持之以恒地练习与实践。

养生 的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怎么讲, 谈 养生 就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养什么?”(理论),二是“怎么养?”(方法)。

2. 养生 养什么?

中医认为生命有三个要素,那就是精、气、神。所以 养生 就要养精、养气、养神。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是 健康 长寿的基础;而我们中国人的三大 养生 法宝——养精、养气、养神,是对长寿之路更高深的总结。在实行四大基石的基础上,大家还应当向三*宝迈进.

2.1 养精

精是构*体与营养人体的物质,是人体的三宝之一。贯穿人的生长、发育、壮盛衰老的全过程。精在人体内不断地消耗,又不断地得到补充和滋生,维持了人体的生命。一个人的 健康 程度怎样,就要看人体内的肾精是否充足,也就是说,肾精直接影响着人的 健康 和生命,所以,保精是 养生 的关键。

类经·卷一》中说:“善 养生 者,必定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从中可以看出,古人把精、气、神看作构*体的基本物质,也就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为精是气的根,而气又是精所化生的,如果精衰,必然气虚,人有气即生,无气即死。精又是神之源,人有精才能有神,神充足必然身强壮,如果神衰,自然是身体虚弱。精、气、神三者皆不能少,缺一不可,但最根本的是肾精,肾精是人体生命的主宰者。

2.2养气

大家知道,气是构*体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三宝之一,所以说“气”是生命之根。"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主宰着生命。不论是体表可以见到的皮肤、毛发、五官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还是内在的肌肉骨骼、五脏六腑,都是由"气"构成的。另外,每一个人只要活在世上都要呼吸。人活的就是一口气,不呼吸了,就是“断气”, 表示生命活动的结束。故 养生 必养气!

2.3养神,

人有精、气、神三宝,神由形体产生,精与气是其物质基础,但神一旦产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尤其在 养生 之中,神是精气的综合表现,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衰则神怯,神可以反应出生命的总貌。故有“ 养生 先养神”。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是中医 养生 祛病的一句著名格言。“神去离形谓之死……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往”(《胎养经》)。《淮南子》中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只注意加强营养,不懂得养神的话,也是难以 健康 长寿的。这些都说明养神是非常的重要。

养神有如下含义:(1)古人养神:是把心里的各种杂念清扫出去,使身体不受到人为意识影响,让身体回归自然的这个过程。(2)现代养神: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理处于平静状态,排除杂念,静心守神不胡思乱想,以此来恢复精神和体力。

3.怎么养?

3.1 养生 原则

(1)顺应自然(顺时 养生 、因地 养生 );(《灵枢·本神》):“智者之 养生 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2)形神共养:形神合一,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3)保精护肾(养先天之本):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4)调养脾胃(养后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3.2怎么养精?

强肾保精的办法品种很多,如饮食、药物、针灸、气功等。依据不同状况选择相应办法保健,都可收到良好成果。下面引见几种简单易行,成果明显,不出偏向的*,只要保持锤炼,坚持不懈,就能够到达强肾保精,祛病延年的目标。

( 1)寡欲养肾:寡欲养肾,意欲太过,虽不交合则精自走,这可称为暗耗阴精,照样伤肾,损生折寿。精神内守,养肾保精,贵在寡欲。(2)节劳养血:   养生 之道,还要节劳,劳逸适度,才是保精之法。(3)息怒养筋骨:人若时常发怒必伤肝,肝、肾二脏有相火,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相火妄动肝脏疏泄太过,肾不得封藏,虽无房事也伤阴精,故养精必息怒。(4)节精补脑:可内守神志,固护精气,还能使耳目聪明,有益于 养生 。(5)其他:叩齿咽津翕周法;按摩下肢涌泉法;双掌摩腰法;畅通任督法。

3.3怎么养神?

3.3.1神志 养生 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 健康 长寿的方法。(1)养神先养德(性);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心胸豁达、“多行善事”(2)养心与调神:养心、保护心脏

3.3.2情志 养生 法:(1)戒骄戒躁(2)善调情绪(3)避生三气(4)养肝与调畅情志

3.3.3睡眠与养神: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这充分说明了睡觉的重要性。

3.3.4以静养神: 养生 必须养神,因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养神又要以“静神”为首务,只有神志安静,才能“病安从来”。 养生 还要调神,以避免各种情志的过激刺激。此外,“以恬愉为务”也必须牢记,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否则“百病生于气”。这便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

3.4怎样养气?

3.4.1补养元气:元气是所有气的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无求以培元气,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有奢求。另外,女性 养生 也必须培补元气,补养元气就是要调补脏腑阴阳之气血,调畅情志使心情畅舒,调节饮食使脾胃健旺。《黄帝内经》便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其内容便是要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而进行人体自身的调节,使自身的元气充足。

3.4.2固护精气: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盈亏,决定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及至死亡的全过程,为此养气必须节欲养精。特别在女性的性生活中,就要注意固护精气,不能纵欲过度。性生活要有规律,要顺其自然,而不能强行而为。身体虚弱时,更要注意固护精气,以免其外泄。这样才能保证先天肾精的充足。

3.4.3养脾胃之气: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各种气都需要脾胃的水谷精气来滋养。养气一定要养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等不 健康 的饮食习惯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而最终影响到全身的 健康 。

3.4.4平心静气:心平以和气, 中医认为人的 健康 与精神情志关系密切。遇事不急躁、不赌气、不发脾气,始终保持心平气和,这样才能阴阳调和,气机通畅,益寿延年。

3.4.5运动养真气:中医认为,真气要运行通畅,人体才能不受疾病侵袭。促使真气运行的方法有:一是调息运行真气,即调整呼吸的方法;二是通过锻炼形体以促进真气运行,从而提高机体抗病的能力,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

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什么是养生?(养什么?怎么养?)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1. 什么是 养生

1.1 养生

原指道家或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 养生 ”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1.2 养生 还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人生是做人的过程, 养生 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养生 只说不做是不行的,其关键在于生活中持之以恒地练习与实践。

养生 的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怎么讲, 谈 养生 就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养什么?”(理论),二是“怎么养?”(方法)。

2. 养生 养什么?

中医认为生命有三个要素,那就是精、气、神。所以 养生 就要养精、养气、养神。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是 健康 长寿的基础;而我们中国人的三大 养生 法宝——养精、养气、养神,是对长寿之路更高深的总结。在实行四大基石的基础上,大家还应当向三*宝迈进.

2.1 养精

精是构*体与营养人体的物质,是人体的三宝之一。贯穿人的生长、发育、壮盛衰老的全过程。精在人体内不断地消耗,又不断地得到补充和滋生,维持了人体的生命。一个人的 健康 程度怎样,就要看人体内的肾精是否充足,也就是说,肾精直接影响着人的 健康 和生命,所以,保精是 养生 的关键。

类经·卷一》中说:“善 养生 者,必定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从中可以看出,古人把精、气、神看作构*体的基本物质,也就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为精是气的根,而气又是精所化生的,如果精衰,必然气虚,人有气即生,无气即死。精又是神之源,人有精才能有神,神充足必然身强壮,如果神衰,自然是身体虚弱。精、气、神三者皆不能少,缺一不可,但最根本的是肾精,肾精是人体生命的主宰者。

2.2养气

大家知道,气是构*体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三宝之一,所以说“气”是生命之根。"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主宰着生命。不论是体表可以见到的皮肤、毛发、五官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还是内在的肌肉骨骼、五脏六腑,都是由"气"构成的。另外,每一个人只要活在世上都要呼吸。人活的就是一口气,不呼吸了,就是“断气”, 表示生命活动的结束。故 养生 必养气!

2.3养神,

人有精、气、神三宝,神由形体产生,精与气是其物质基础,但神一旦产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尤其在 养生 之中,神是精气的综合表现,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衰则神怯,神可以反应出生命的总貌。故有“ 养生 先养神”。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是中医 养生 祛病的一句著名格言。“神去离形谓之死……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往”(《胎养经》)。《淮南子》中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只注意加强营养,不懂得养神的话,也是难以 健康 长寿的。这些都说明养神是非常的重要。

养神有如下含义:(1)古人养神:是把心里的各种杂念清扫出去,使身体不受到人为意识影响,让身体回归自然的这个过程。(2)现代养神: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理处于平静状态,排除杂念,静心守神不胡思乱想,以此来恢复精神和体力。

3.怎么养?

3.1 养生 原则

(1)顺应自然(顺时 养生 、因地 养生 );(《灵枢·本神》):“智者之 养生 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2)形神共养:形神合一,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3)保精护肾(养先天之本):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4)调养脾胃(养后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3.2怎么养精?

强肾保精的办法品种很多,如饮食、药物、针灸、气功等。依据不同状况选择相应办法保健,都可收到良好成果。下面引见几种简单易行,成果明显,不出偏向的*,只要保持锤炼,坚持不懈,就能够到达强肾保精,祛病延年的目标。

( 1)寡欲养肾:寡欲养肾,意欲太过,虽不交合则精自走,这可称为暗耗阴精,照样伤肾,损生折寿。精神内守,养肾保精,贵在寡欲。(2)节劳养血:   养生 之道,还要节劳,劳逸适度,才是保精之法。(3)息怒养筋骨:人若时常发怒必伤肝,肝、肾二脏有相火,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相火妄动肝脏疏泄太过,肾不得封藏,虽无房事也伤阴精,故养精必息怒。(4)节精补脑:可内守神志,固护精气,还能使耳目聪明,有益于 养生 。(5)其他:叩齿咽津翕周法;按摩下肢涌泉法;双掌摩腰法;畅通任督法。

3.3怎么养神?

3.3.1神志 养生 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 健康 长寿的方法。(1)养神先养德(性);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心胸豁达、“多行善事”(2)养心与调神:养心、保护心脏

3.3.2情志 养生 法:(1)戒骄戒躁(2)善调情绪(3)避生三气(4)养肝与调畅情志

3.3.3睡眠与养神: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这充分说明了睡觉的重要性。

3.3.4以静养神: 养生 必须养神,因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养神又要以“静神”为首务,只有神志安静,才能“病安从来”。 养生 还要调神,以避免各种情志的过激刺激。此外,“以恬愉为务”也必须牢记,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否则“百病生于气”。这便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

3.4怎样养气?

3.4.1补养元气:元气是所有气的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无求以培元气,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有奢求。另外,女性 养生 也必须培补元气,补养元气就是要调补脏腑阴阳之气血,调畅情志使心情畅舒,调节饮食使脾胃健旺。《黄帝内经》便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其内容便是要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而进行人体自身的调节,使自身的元气充足。

3.4.2固护精气: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盈亏,决定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及至死亡的全过程,为此养气必须节欲养精。特别在女性的性生活中,就要注意固护精气,不能纵欲过度。性生活要有规律,要顺其自然,而不能强行而为。身体虚弱时,更要注意固护精气,以免其外泄。这样才能保证先天肾精的充足。

3.4.3养脾胃之气: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各种气都需要脾胃的水谷精气来滋养。养气一定要养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等不 健康 的饮食习惯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而最终影响到全身的 健康 。

3.4.4平心静气:心平以和气, 中医认为人的 健康 与精神情志关系密切。遇事不急躁、不赌气、不发脾气,始终保持心平气和,这样才能阴阳调和,气机通畅,益寿延年。

3.4.5运动养真气:中医认为,真气要运行通畅,人体才能不受疾病侵袭。促使真气运行的方法有:一是调息运行真气,即调整呼吸的方法;二是通过锻炼形体以促进真气运行,从而提高机体抗病的能力,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

中医养生的概念和意义

中医养生的概念和意义   养生,即是保养生命之意。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中就已具体地论述了养生保健的问题,积累了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古时称为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与现在所说的“卫生”是同义词。中医养生之道,古今中外,享有盛名,这也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古代把人的精神和人的肉体看做一个整体,认为人是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体。一个人的生命力的旺盛,免疫功能的增强,主要靠人体的精神平衡、内分泌平衡、营养平衡、阴阳平衡、气血平衡等来保证。养生应该从胚胎——零岁开始,直至寿终正寝为止。儿胎时,日月未满,阴阳未备,脏腑骨节未“全”,禀质未定,倘若孕妇衣食住行合乎卫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均适寒温,不妄作劳,动静合宜,调养有方,保证身心健康,胎儿就能“逐物变化”,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胎养、胎教就有着积极的作用。出生之后,婴幼儿的养生全靠父母调养,若调养有方,婴幼儿身心发育自能康泰。少壮时代,注重养生,常保终生健康,不服药物,可免药物之害。人到中年多事之秋,养生更应注意,这样可延长中年期,推迟衰老的到来。人到老年,保养为重要。老年人生理功能日趋老化,故应性情开朗,虚怀若谷,坚持运动,生活自理,老有所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终生保养,享尽天年。

  科学的养生观认为,一个人要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必须进行全面的养生保健。并注意下列几点:第一,道德与涵养是养生的根本;第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养生的关键;第三,思想意识对人体生命起主导作用;第四,科学的饮食及节欲是养生的保证;第五,运动是养生保健的有力措施。只有全面地科学地对身心进行自我保健,才能达到防病、祛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养生保健的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医养生的概念和意义

中医养生的概念和意义   养生,即是保养生命之意。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中就已具体地论述了养生保健的问题,积累了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古时称为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与现在所说的“卫生”是同义词。中医养生之道,古今中外,享有盛名,这也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古代把人的精神和人的肉体看做一个整体,认为人是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体。一个人的生命力的旺盛,免疫功能的增强,主要靠人体的精神平衡、内分泌平衡、营养平衡、阴阳平衡、气血平衡等来保证。养生应该从胚胎——零岁开始,直至寿终正寝为止。儿胎时,日月未满,阴阳未备,脏腑骨节未“全”,禀质未定,倘若孕妇衣食住行合乎卫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均适寒温,不妄作劳,动静合宜,调养有方,保证身心健康,胎儿就能“逐物变化”,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胎养、胎教就有着积极的作用。出生之后,婴幼儿的养生全靠父母调养,若调养有方,婴幼儿身心发育自能康泰。少壮时代,注重养生,常保终生健康,不服药物,可免药物之害。人到中年多事之秋,养生更应注意,这样可延长中年期,推迟衰老的到来。人到老年,保养为重要。老年人生理功能日趋老化,故应性情开朗,虚怀若谷,坚持运动,生活自理,老有所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终生保养,享尽天年。

  科学的养生观认为,一个人要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必须进行全面的养生保健。并注意下列几点:第一,道德与涵养是养生的根本;第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养生的关键;第三,思想意识对人体生命起主导作用;第四,科学的饮食及节欲是养生的保证;第五,运动是养生保健的有力措施。只有全面地科学地对身心进行自我保健,才能达到防病、祛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养生保健的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医养生的概念和意义

中医养生的概念和意义   养生,即是保养生命之意。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中就已具体地论述了养生保健的问题,积累了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古时称为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与现在所说的“卫生”是同义词。中医养生之道,古今中外,享有盛名,这也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古代把人的精神和人的肉体看做一个整体,认为人是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体。一个人的生命力的旺盛,免疫功能的增强,主要靠人体的精神平衡、内分泌平衡、营养平衡、阴阳平衡、气血平衡等来保证。养生应该从胚胎——零岁开始,直至寿终正寝为止。儿胎时,日月未满,阴阳未备,脏腑骨节未“全”,禀质未定,倘若孕妇衣食住行合乎卫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均适寒温,不妄作劳,动静合宜,调养有方,保证身心健康,胎儿就能“逐物变化”,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胎养、胎教就有着积极的作用。出生之后,婴幼儿的养生全靠父母调养,若调养有方,婴幼儿身心发育自能康泰。少壮时代,注重养生,常保终生健康,不服药物,可免药物之害。人到中年多事之秋,养生更应注意,这样可延长中年期,推迟衰老的到来。人到老年,保养为重要。老年人生理功能日趋老化,故应性情开朗,虚怀若谷,坚持运动,生活自理,老有所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终生保养,享尽天年。

  科学的养生观认为,一个人要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必须进行全面的养生保健。并注意下列几点:第一,道德与涵养是养生的根本;第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养生的关键;第三,思想意识对人体生命起主导作用;第四,科学的饮食及节欲是养生的保证;第五,运动是养生保健的有力措施。只有全面地科学地对身心进行自我保健,才能达到防病、祛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养生保健的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什么是中医养生 该如何养生1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
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宝。

什么是中医养生 该如何养生1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
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宝。

中医养生的原则

中医养生的原则

中医养生的原则,生活中常吃的食物的功效和作用我们都有所了解,不同的使用方法对人体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今天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医养生的原则的相关资料。

  中医养生的原则1

(一)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种天人相应或称天人合一学说,是中医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顺应四时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四时与昼夜的阴阳变化,人亦应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医|学教育网整理,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故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二)形神共养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因此,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故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增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形体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三)保精护肾

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精是构*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为健康长寿的根本。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五脏安和,精自得养。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若纵情泄欲,则*枯竭,真气耗散而未老先衰。节欲并非绝欲,乃房事有节之谓。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和药物调养等。

(四)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景岳全书。脾胃》)。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凋补脾肾是培补正气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

  中医养生的原则2

一、协调脏腑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本,五脏功能正常协调,化生精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形神得以充养,是健康的基本保障。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顺利进行。

脏腑协调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决”、“八段锦”、“五禽戏”等*,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所以说,协调脏腑是养生学的指导原则之一,应予以足够重视。

二、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的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通畅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的作用形式有两种: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畅通。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行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无病;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以调节阴经气血;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总督一身之阳脉,可以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以使阴经与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可以促进真气的运行,气血运行如环周流,故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故称为“小周天”。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周身各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所以谓制之开通,是因为在气功、导引中,要通过意守、调息、以促使气血周流,打通经脉。一旦大、小周天能够通畅营运,则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所以身体健康而不病。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其养生健身作用都是以畅通经络为基础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畅通经络这一养生原则的重要意义。

三、清静养神

人的精神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情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中医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7种表现,简称为“七情”。七情的变化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在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通过神来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此,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

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是生命存亡的根本。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但调神摄生,首贵静养。《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有利于防病祛疾,促进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但是,清静养神的方法,并不是要人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也不是人为地过度地压抑思想或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而是主张专心致志,保持精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要做到少思寡欲,须有赖于思想的纯正,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提倡知足者常乐;在生活中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要做到心神宁静,须注意闭目定志,眼为心灵之窗,闭目养神有利于心静神凝。尤其在人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身心疲劳的情况下,闭目养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气和,思绪冷静,精神内守,坦然舒畅。

四、节欲保精

由于精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体健康无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养精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类经》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保精的意义,于此可见。

保精的另一方面含义,还在于保养肾精,也即狭义的“精”。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均由肾所主,故有“肾为先天之本”之说。肾在人体脏腑中极为重要,而且也是藏精之要地。“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气、神又是人身三宝,五脏之阴取之于肾阴,五脏之阳取之于肾阳。古人认为“若入房过度,则伤肾,肾精耗伤,流失过多,下元亏虚,肾阴或肾阳偏亢,即阴阳失调,而阴阳失调则百病由生”。中医常把肾的功能衰减作为衰老的征象,所以养生把节制房事作为极其重要的防衰老措施,精足,则人之生源充足,生源足则防老抗衰有术。男女生殖之精,是人体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过分泄漏,如果纵情泄欲,会使*枯竭,真气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千金要方》中指出:“精竭则身惫。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告戒人们宜保养肾精,这是关系到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说明,精不可耗伤,养精方可强身益寿,作为养生指导原则,其意义也在于此。

欲达到养精的目的,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其一为节欲。所谓节欲,是指对于男女间*要有节制,自然,男女之欲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绝,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适度,不使太过,做到既不绝对禁欲,也不纵欲过度,即是节欲的真正含义。节欲可以防止阴精的过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于身心健康。在中医养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气功、导引等,均有节欲保精的具体措施,也即是这一养生原则的具体体现。其二是保精,此指广义的精而言,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自然得养,故保精即是通过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其过耗,来达到养精保精的目的。在传统养生法中,调摄情志,四时养生,起居养生等诸法中,均贯彻了这一养生原则。

五、调息养气

养气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畅通,则机体健康。

保养正气,首先是顺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够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内经》所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四时养生、起居保健诸法,均以保养元气为主。保养正气,多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点,饮食营养以培补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养气。而节欲固精,避免劳伤,则是固护先天元气的方法措施。先天、后天充足,则正气得养,这是保养正气的又一方面。此外,调情志可以避免正气耗伤,省言语可使气不过散,都是保养正气的措施。

至于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类经》指出:“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畅通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故古有吐纳、胎息、气功诸法,重调息以养气。在调息的基础上,还有导引、按摩、健身术、以及针灸诸法。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活动筋骨、激发经气、通畅经络,以促进气血周流,达到增强真气运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陈代谢活力。《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强调气机失调是导致疾病乃至衰老的主要原因。而人体的气机条畅,又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具有调畅全身气机,调节精神情志,推动津血运行等作用。肝之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脏腑协调,阴阳平衡。若肝失疏泄,气郁不达,则气机失调,进而导致气滞血瘀,或痰气郁结,或气郁化火,或犯脾克胃,累及他脏而生百病。足以看出,在诸多养生方法中,都将养气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之一,而具体予以实施,足见养气的重要。

六、综合调养

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养生必须从整体全局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

综合调养的内容,不外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脏腑、经络、精神情志、气血等方面。具体说来,大致有: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体控电疗、药物养生等诸多方面内容。恰如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指出的:“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避风寒就是顺四时以养生,使机体内外功能协调;节劳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使脏腑协调;戒色欲、正思虑、薄滋味等,是指精、气、神的保养;动形体、针灸、推拿按摩、体控电疗,是调节经络、脏腑、气血,以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协调;药物保健则是以药物为辅助作用,强壮身体、延年益寿。从上述各不同方面,对机体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避免出现失调、偏颇,达到人与自然、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平衡统一,便是综合调养。

中医养生的原则

中医养生的原则

中医养生的原则,生活中常吃的食物的功效和作用我们都有所了解,不同的使用方法对人体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今天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医养生的原则的相关资料。

  中医养生的原则1

(一)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种天人相应或称天人合一学说,是中医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顺应四时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四时与昼夜的阴阳变化,人亦应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医|学教育网整理,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故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二)形神共养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因此,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故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增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形体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三)保精护肾

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精是构*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为健康长寿的根本。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五脏安和,精自得养。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若纵情泄欲,则*枯竭,真气耗散而未老先衰。节欲并非绝欲,乃房事有节之谓。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和药物调养等。

(四)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景岳全书。脾胃》)。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凋补脾肾是培补正气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

  中医养生的原则2

一、协调脏腑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本,五脏功能正常协调,化生精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形神得以充养,是健康的基本保障。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顺利进行。

脏腑协调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决”、“八段锦”、“五禽戏”等*,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所以说,协调脏腑是养生学的指导原则之一,应予以足够重视。

二、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的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通畅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的作用形式有两种: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畅通。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行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无病;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以调节阴经气血;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总督一身之阳脉,可以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以使阴经与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可以促进真气的运行,气血运行如环周流,故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故称为“小周天”。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周身各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所以谓制之开通,是因为在气功、导引中,要通过意守、调息、以促使气血周流,打通经脉。一旦大、小周天能够通畅营运,则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所以身体健康而不病。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其养生健身作用都是以畅通经络为基础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畅通经络这一养生原则的重要意义。

三、清静养神

人的精神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情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中医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7种表现,简称为“七情”。七情的变化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在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通过神来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此,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

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是生命存亡的根本。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但调神摄生,首贵静养。《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有利于防病祛疾,促进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但是,清静养神的方法,并不是要人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也不是人为地过度地压抑思想或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而是主张专心致志,保持精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要做到少思寡欲,须有赖于思想的纯正,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提倡知足者常乐;在生活中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要做到心神宁静,须注意闭目定志,眼为心灵之窗,闭目养神有利于心静神凝。尤其在人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身心疲劳的情况下,闭目养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气和,思绪冷静,精神内守,坦然舒畅。

四、节欲保精

由于精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体健康无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养精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类经》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保精的意义,于此可见。

保精的另一方面含义,还在于保养肾精,也即狭义的“精”。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均由肾所主,故有“肾为先天之本”之说。肾在人体脏腑中极为重要,而且也是藏精之要地。“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气、神又是人身三宝,五脏之阴取之于肾阴,五脏之阳取之于肾阳。古人认为“若入房过度,则伤肾,肾精耗伤,流失过多,下元亏虚,肾阴或肾阳偏亢,即阴阳失调,而阴阳失调则百病由生”。中医常把肾的功能衰减作为衰老的征象,所以养生把节制房事作为极其重要的防衰老措施,精足,则人之生源充足,生源足则防老抗衰有术。男女生殖之精,是人体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过分泄漏,如果纵情泄欲,会使*枯竭,真气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千金要方》中指出:“精竭则身惫。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告戒人们宜保养肾精,这是关系到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说明,精不可耗伤,养精方可强身益寿,作为养生指导原则,其意义也在于此。

欲达到养精的目的,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其一为节欲。所谓节欲,是指对于男女间*要有节制,自然,男女之欲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绝,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适度,不使太过,做到既不绝对禁欲,也不纵欲过度,即是节欲的真正含义。节欲可以防止阴精的过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于身心健康。在中医养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气功、导引等,均有节欲保精的具体措施,也即是这一养生原则的具体体现。其二是保精,此指广义的精而言,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自然得养,故保精即是通过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其过耗,来达到养精保精的目的。在传统养生法中,调摄情志,四时养生,起居养生等诸法中,均贯彻了这一养生原则。

五、调息养气

养气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畅通,则机体健康。

保养正气,首先是顺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够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内经》所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四时养生、起居保健诸法,均以保养元气为主。保养正气,多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点,饮食营养以培补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养气。而节欲固精,避免劳伤,则是固护先天元气的方法措施。先天、后天充足,则正气得养,这是保养正气的又一方面。此外,调情志可以避免正气耗伤,省言语可使气不过散,都是保养正气的措施。

至于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类经》指出:“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畅通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故古有吐纳、胎息、气功诸法,重调息以养气。在调息的基础上,还有导引、按摩、健身术、以及针灸诸法。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活动筋骨、激发经气、通畅经络,以促进气血周流,达到增强真气运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陈代谢活力。《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强调气机失调是导致疾病乃至衰老的主要原因。而人体的气机条畅,又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具有调畅全身气机,调节精神情志,推动津血运行等作用。肝之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脏腑协调,阴阳平衡。若肝失疏泄,气郁不达,则气机失调,进而导致气滞血瘀,或痰气郁结,或气郁化火,或犯脾克胃,累及他脏而生百病。足以看出,在诸多养生方法中,都将养气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之一,而具体予以实施,足见养气的重要。

六、综合调养

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养生必须从整体全局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

综合调养的内容,不外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脏腑、经络、精神情志、气血等方面。具体说来,大致有: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体控电疗、药物养生等诸多方面内容。恰如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指出的:“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避风寒就是顺四时以养生,使机体内外功能协调;节劳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使脏腑协调;戒色欲、正思虑、薄滋味等,是指精、气、神的保养;动形体、针灸、推拿按摩、体控电疗,是调节经络、脏腑、气血,以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协调;药物保健则是以药物为辅助作用,强壮身体、延年益寿。从上述各不同方面,对机体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避免出现失调、偏颇,达到人与自然、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平衡统一,便是综合调养。

简说中医养生之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之道。世界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不同,其之道也不相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渊流长,千百年来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什么是养生?什么是?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与方法。

学是在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的一门学科,其学说科学实用,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

的特点

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

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

认为,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 ***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黄帝内经》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 *** ,保持良好心态。

主张房事有度

认为是先天赋予人类的本能,是种族延续所必须的。适度的,有利于个人健康,对民族的繁衍、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义。但不主张纵欲,认为房事过度伤肾耗精。

“形劳而不倦”的方法

形体的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量要适度,,,不要超强度,老人的锻炼尤不宜过力。

防止外邪侵害

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外伤因素等。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中医养生之道的措施

顺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其宗旨是“,”。

调神养生即调养精神,其方法除四季调神外,还有养静藏神、动形怡神、移情易性等养神之法。

惜精养生有节欲惜精、节房事及注意房事卫生等措施。

饮食养生提倡饮食有节、注意饮食卫生、克服饮食偏嗜和药膳等。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

药物养生中医认为,肾中精气虚衰和脾胃之气的不足是衰老的主要机理。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诸多传统的益寿延年方药,如“八仙长寿丸”、“首乌延寿丹”、“延齿固本丹”、“延年茯苓饮”等多有预防早衰防老的效果。现代一些提高机能免疫能力的药物也属此类。

养生针刺养生通过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和调节机能平衡的功能来发挥其治疗与作用;灸法养生利用灸火的物理热效应,施于穴位,以促进气血运行,祛邪止痛,健脾,增强正气,从而发挥其防保健强身作用;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理状况,达到治疗与保健强身作用。

【简】

    简说中医养生之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之道。世界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不同,其之道也不相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渊流长,千百年来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什么是养生?什么是?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与方法。

    学是在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的一门学科,其学说科学实用,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

    的特点

    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

    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

    认为,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 ***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黄帝内经》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 *** ,保持良好心态。

    主张房事有度

    认为是先天赋予人类的本能,是种族延续所必须的。适度的,有利于个人健康,对民族的繁衍、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义。但不主张纵欲,认为房事过度伤肾耗精。

    “形劳而不倦”的方法

    形体的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量要适度,,,不要超强度,老人的锻炼尤不宜过力。

    防止外邪侵害

    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外伤因素等。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中医养生之道的措施

    顺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其宗旨是“,”。

    调神养生即调养精神,其方法除四季调神外,还有养静藏神、动形怡神、移情易性等养神之法。

    惜精养生有节欲惜精、节房事及注意房事卫生等措施。

    饮食养生提倡饮食有节、注意饮食卫生、克服饮食偏嗜和药膳等。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

    药物养生中医认为,肾中精气虚衰和脾胃之气的不足是衰老的主要机理。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诸多传统的益寿延年方药,如“八仙长寿丸”、“首乌延寿丹”、“延齿固本丹”、“延年茯苓饮”等多有预防早衰防老的效果。现代一些提高机能免疫能力的药物也属此类。

    养生针刺养生通过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和调节机能平衡的功能来发挥其治疗与作用;灸法养生利用灸火的物理热效应,施于穴位,以促进气血运行,祛邪止痛,健脾,增强正气,从而发挥其防保健强身作用;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理状况,达到治疗与保健强身作用。

    【简】

      简说中医养生之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之道。世界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不同,其之道也不相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渊流长,千百年来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什么是养生?什么是?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与方法。

      学是在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的一门学科,其学说科学实用,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

      的特点

      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

      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

      认为,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 ***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黄帝内经》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 *** ,保持良好心态。

      主张房事有度

      认为是先天赋予人类的本能,是种族延续所必须的。适度的,有利于个人健康,对民族的繁衍、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义。但不主张纵欲,认为房事过度伤肾耗精。

      “形劳而不倦”的方法

      形体的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量要适度,,,不要超强度,老人的锻炼尤不宜过力。

      防止外邪侵害

      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外伤因素等。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中医养生之道的措施

      顺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其宗旨是“,”。

      调神养生即调养精神,其方法除四季调神外,还有养静藏神、动形怡神、移情易性等养神之法。

      惜精养生有节欲惜精、节房事及注意房事卫生等措施。

      饮食养生提倡饮食有节、注意饮食卫生、克服饮食偏嗜和药膳等。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

      药物养生中医认为,肾中精气虚衰和脾胃之气的不足是衰老的主要机理。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诸多传统的益寿延年方药,如“八仙长寿丸”、“首乌延寿丹”、“延齿固本丹”、“延年茯苓饮”等多有预防早衰防老的效果。现代一些提高机能免疫能力的药物也属此类。

      养生针刺养生通过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和调节机能平衡的功能来发挥其治疗与作用;灸法养生利用灸火的物理热效应,施于穴位,以促进气血运行,祛邪止痛,健脾,增强正气,从而发挥其防保健强身作用;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理状况,达到治疗与保健强身作用。

      【简】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