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艾灸什么穴位
2024-03-02 23:40:51 责编:小OO
文档

养生艾灸需要根据个体辨证而定:

1. 不同的个体需要采取不同的治法和方药,不能一概而论哪里最好。

2.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神阙、大椎、三阴交等,每个穴位有不同的功效,如:足三里具有益气健脾、和胃止痛、延年益寿的功效;关元可补益元气、温肾固本;神阙具有培元固本之效;大椎可温通阳气;三阴交能健脾利湿、补益肝肾。

3. 养生艾灸需要根据患者体质、舌脉、症状等进行综合评价,进行个性化治疗。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人体穴位艾灸养生

艾灸是我国中医里的一种特殊疗法之一,同时穴位是我们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所以艾灸与穴位的结合会产生很好的保健养生的功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人体穴位艾灸养生的 方法 ,希望对你有用!

  8个艾灸养生的穴位

1.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还有一种叫做神阙灸脐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葱头6克、麝香少许,研成细末备用(以上诸药在中药店有售)。施灸时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作圈置于脐周。取药末6克,另用槐树皮剪成圆币形,将脐上的药末盖好,每岁一壮,灸治一次换一次药末,每月可灸1次,午时灸为宜,多用于身体虚弱者,并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2.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可以灸20~3O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 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3.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4.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5.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6.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7.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中医学文献记载,三阴交能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小便不利,疝气,梦遗失精,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经》载: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外台秘要》集验:灸丈夫梦泄法,灸足内踝上名三阴交二七壮。

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炎,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8.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艾灸养生的方法

1、足三里穴艾灸祛湿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2、丰隆穴艾灸祛湿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3、解溪穴艾灸祛湿

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4、三元穴艾灸祛湿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5、中脘穴艾灸祛湿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6、谷穴艾灸祛湿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7、池穴艾灸祛湿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8、白穴艾灸祛湿

脾经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关的两条经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分别循行和相交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手法:艾条灸5-20分钟。

  挑选艾条的方法

1、看外观

好的艾条中的艾绒是土*的,非常柔软细腻;而普通的艾条的艾绒是偏青色的,看上去非常粗糙。

2、闻味道

高质量的艾条的味道是温和的,闻起来清香舒服,而普通的艾条闻起来很刺鼻,非常不舒服。

3、艾灸感觉

用好的艾条灸,皮肤感觉很温暖,温热的感觉慢慢渗入皮肤,较为舒服;而差的艾条就会有烧灼感,感觉刺痛。并且,好的艾条燃烧的时间偏长。

4、不要选无烟艾条

无烟艾条在碳化的过程中已经加入化学粘合剂,已经失去艾的药性,不能起到祛湿的作用。

人体穴位艾灸养生

艾灸是我国中医里的一种特殊疗法之一,同时穴位是我们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所以艾灸与穴位的结合会产生很好的保健养生的功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人体穴位艾灸养生的 方法 ,希望对你有用!

  8个艾灸养生的穴位

1.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还有一种叫做神阙灸脐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葱头6克、麝香少许,研成细末备用(以上诸药在中药店有售)。施灸时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作圈置于脐周。取药末6克,另用槐树皮剪成圆币形,将脐上的药末盖好,每岁一壮,灸治一次换一次药末,每月可灸1次,午时灸为宜,多用于身体虚弱者,并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2.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可以灸20~3O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 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3.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4.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5.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6.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7.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中医学文献记载,三阴交能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小便不利,疝气,梦遗失精,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经》载: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外台秘要》集验:灸丈夫梦泄法,灸足内踝上名三阴交二七壮。

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炎,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8.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艾灸养生的方法

1、足三里穴艾灸祛湿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2、丰隆穴艾灸祛湿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3、解溪穴艾灸祛湿

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4、三元穴艾灸祛湿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5、中脘穴艾灸祛湿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6、谷穴艾灸祛湿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7、池穴艾灸祛湿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8、白穴艾灸祛湿

脾经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关的两条经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分别循行和相交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手法:艾条灸5-20分钟。

  挑选艾条的方法

1、看外观

好的艾条中的艾绒是土*的,非常柔软细腻;而普通的艾条的艾绒是偏青色的,看上去非常粗糙。

2、闻味道

高质量的艾条的味道是温和的,闻起来清香舒服,而普通的艾条闻起来很刺鼻,非常不舒服。

3、艾灸感觉

用好的艾条灸,皮肤感觉很温暖,温热的感觉慢慢渗入皮肤,较为舒服;而差的艾条就会有烧灼感,感觉刺痛。并且,好的艾条燃烧的时间偏长。

4、不要选无烟艾条

无烟艾条在碳化的过程中已经加入化学粘合剂,已经失去艾的药性,不能起到祛湿的作用。

人体穴位艾灸养生

艾灸是我国中医里的一种特殊疗法之一,同时穴位是我们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所以艾灸与穴位的结合会产生很好的保健养生的功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人体穴位艾灸养生的 方法 ,希望对你有用!

  8个艾灸养生的穴位

1.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还有一种叫做神阙灸脐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葱头6克、麝香少许,研成细末备用(以上诸药在中药店有售)。施灸时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作圈置于脐周。取药末6克,另用槐树皮剪成圆币形,将脐上的药末盖好,每岁一壮,灸治一次换一次药末,每月可灸1次,午时灸为宜,多用于身体虚弱者,并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2.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可以灸20~3O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 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3.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4.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5.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6.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7.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中医学文献记载,三阴交能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小便不利,疝气,梦遗失精,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经》载: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外台秘要》集验:灸丈夫梦泄法,灸足内踝上名三阴交二七壮。

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炎,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8.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艾灸养生的方法

1、足三里穴艾灸祛湿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2、丰隆穴艾灸祛湿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3、解溪穴艾灸祛湿

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4、三元穴艾灸祛湿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5、中脘穴艾灸祛湿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6、谷穴艾灸祛湿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7、池穴艾灸祛湿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8、白穴艾灸祛湿

脾经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关的两条经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分别循行和相交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手法:艾条灸5-20分钟。

  挑选艾条的方法

1、看外观

好的艾条中的艾绒是土*的,非常柔软细腻;而普通的艾条的艾绒是偏青色的,看上去非常粗糙。

2、闻味道

高质量的艾条的味道是温和的,闻起来清香舒服,而普通的艾条闻起来很刺鼻,非常不舒服。

3、艾灸感觉

用好的艾条灸,皮肤感觉很温暖,温热的感觉慢慢渗入皮肤,较为舒服;而差的艾条就会有烧灼感,感觉刺痛。并且,好的艾条燃烧的时间偏长。

4、不要选无烟艾条

无烟艾条在碳化的过程中已经加入化学粘合剂,已经失去艾的药性,不能起到祛湿的作用。

艾灸防病治病的穴位和灸法

艾灸 是古老的 中医 治疗方法 ,但是多数人可能不知道艾灸能帮助我们预防 疾病 的发生,其实在家只要经常艾灸这些 穴位 就可以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了。以下是我推荐艾灸防病治病的穴位知识,欢迎阅读!

  艾灸防病治病的穴位
  灸风门穴

  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交会穴,又称热府,是风邪出入之门户。具有宜肺解表, 疏散风邪,调整气机的功效。灸之能调整肺功能,增强肺通气量。主治一切风证,防治 感冒 、 鼻炎 、 肺炎 、中风、面瘫等。

  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具有 保健 和胃,调补肝肾,调理经血,主生殖的作用。。主治肝、脾、肾三脏的疾病。防治各种类型的 心脏病 、高 血压 、 糖尿病 、精神 神经 病和 妇科 病等多种疾病。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经穴,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手太阳小肠的募穴。具有温肾固精,益气回阳,培元固本,理气和血,通调冲任及强壮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膀脱的张力,促进垂体 …性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强身保健。古人有“关元主诸虚百损”。对防治遗尿、遗精,习惯性 便秘 等有较好效果。为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

  灸气海穴

  气海穴属任脉经穴,为保健要穴。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及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胃肠及肾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对 腹泻 、遗尿、阳痿,滑精、 月经不调 、崩漏、中风、不孕有防治作用。古人有“气海者,人元气所生之地也”。

  灸足三里

  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五俞穴之一, 为全身最重要的强壮穴。具有健脾胃,助运化,调气血,扶正气,壮元阳,祛风邪及强身壮体益寿的作用,俗话说。 “若要安 (足)三里不干”,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常用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或化脓灸。

  灸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第1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常用于各种 呼吸 系统疾病的防治。现代研究证实,灸大椎穴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对血小板和白细胞有双向调节作用。

  灸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常用于头痛、失眠、腰痛、小儿惊风等症的防治,是老年保健要穴。常灸涌泉穴有养心安神、 补肾 壮阳 、益寿延年的作用。

  灸风池穴

  风池穴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具有松弛肌肉,缓解肌肉僵紧的作用。对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等疾病的防治。
  艾灸的方法
  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 烧伤 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间接灸

  是 用药 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温 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艾灸的 功效作用
  温经散寒

  艾灸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艾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 外科 、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 上火 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 腹痛 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艾灸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 脱肛 、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艾灸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 清热 ,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防病保健

  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

   美容

  艾灸是驱散疲劳,恢复元气,补充体能,平衡阴阳的最有效的手段。

​猜你感 兴趣 :

1. 四大养生穴位艾灸顺序

2. 艾灸十大养生穴详细介绍

3. 艾灸哪个穴位可以补气

4. 艾灸治疗肠功能紊乱灸什么穴位

5. 阳虚艾灸什么穴位好

6. 艾灸熏穴位的的正确方法介绍

艾灸防病治病的穴位和灸法

艾灸 是古老的 中医 治疗方法 ,但是多数人可能不知道艾灸能帮助我们预防 疾病 的发生,其实在家只要经常艾灸这些 穴位 就可以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了。以下是我推荐艾灸防病治病的穴位知识,欢迎阅读!

  艾灸防病治病的穴位
  灸风门穴

  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交会穴,又称热府,是风邪出入之门户。具有宜肺解表, 疏散风邪,调整气机的功效。灸之能调整肺功能,增强肺通气量。主治一切风证,防治 感冒 、 鼻炎 、 肺炎 、中风、面瘫等。

  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具有 保健 和胃,调补肝肾,调理经血,主生殖的作用。。主治肝、脾、肾三脏的疾病。防治各种类型的 心脏病 、高 血压 、 糖尿病 、精神 神经 病和 妇科 病等多种疾病。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经穴,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手太阳小肠的募穴。具有温肾固精,益气回阳,培元固本,理气和血,通调冲任及强壮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膀脱的张力,促进垂体 …性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强身保健。古人有“关元主诸虚百损”。对防治遗尿、遗精,习惯性 便秘 等有较好效果。为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

  灸气海穴

  气海穴属任脉经穴,为保健要穴。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及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胃肠及肾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对 腹泻 、遗尿、阳痿,滑精、 月经不调 、崩漏、中风、不孕有防治作用。古人有“气海者,人元气所生之地也”。

  灸足三里

  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五俞穴之一, 为全身最重要的强壮穴。具有健脾胃,助运化,调气血,扶正气,壮元阳,祛风邪及强身壮体益寿的作用,俗话说。 “若要安 (足)三里不干”,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常用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或化脓灸。

  灸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第1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常用于各种 呼吸 系统疾病的防治。现代研究证实,灸大椎穴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对血小板和白细胞有双向调节作用。

  灸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常用于头痛、失眠、腰痛、小儿惊风等症的防治,是老年保健要穴。常灸涌泉穴有养心安神、 补肾 壮阳 、益寿延年的作用。

  灸风池穴

  风池穴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具有松弛肌肉,缓解肌肉僵紧的作用。对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等疾病的防治。
  艾灸的方法
  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 烧伤 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间接灸

  是 用药 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温 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艾灸的 功效作用
  温经散寒

  艾灸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艾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 外科 、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 上火 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 腹痛 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艾灸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 脱肛 、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艾灸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 清热 ,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防病保健

  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

   美容

  艾灸是驱散疲劳,恢复元气,补充体能,平衡阴阳的最有效的手段。

​猜你感 兴趣 :

1. 四大养生穴位艾灸顺序

2. 艾灸十大养生穴详细介绍

3. 艾灸哪个穴位可以补气

4. 艾灸治疗肠功能紊乱灸什么穴位

5. 阳虚艾灸什么穴位好

6. 艾灸熏穴位的的正确方法介绍

9种实用的艾灸养生方法 可惜99%的人不知道

①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方穴功用】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方穴主治】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②五脏俱补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方穴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方穴主治】为背部膀胱经穴位,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

③独灸关元养生方

④呼吸系统艾灸养生方:

风门、身柱、肺俞、足三里

⑤心血管系统艾灸养生方:

高血压:风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

冠心病:身柱、郄门、三阴交,也可以灸膻中穴。

⑥消化系统艾灸养生方:

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

⑦神经系统艾灸养生方:

大椎、身柱、 肾俞、足三里

⑧泌尿生殖系统艾灸养生方:

肾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

⑨一般强壮艾灸养生方:

此法自古盛行。作为平常健康灸,可取足三里、中脘、关元,或单灸足三里,也有很好的健身作用。施行健身灸法,一次十数分钟时间多不过30分钟,既无多大痛苦,又经济节约。长期坚持施灸,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其效果绝对不亚于服用膏方,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保健方法。

9种实用的艾灸养生方法 可惜99%的人不知道

①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方穴功用】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方穴主治】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②五脏俱补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方穴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方穴主治】为背部膀胱经穴位,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

③独灸关元养生方

④呼吸系统艾灸养生方:

风门、身柱、肺俞、足三里

⑤心血管系统艾灸养生方:

高血压:风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

冠心病:身柱、郄门、三阴交,也可以灸膻中穴。

⑥消化系统艾灸养生方:

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

⑦神经系统艾灸养生方:

大椎、身柱、 肾俞、足三里

⑧泌尿生殖系统艾灸养生方:

肾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

⑨一般强壮艾灸养生方:

此法自古盛行。作为平常健康灸,可取足三里、中脘、关元,或单灸足三里,也有很好的健身作用。施行健身灸法,一次十数分钟时间多不过30分钟,既无多大痛苦,又经济节约。长期坚持施灸,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其效果绝对不亚于服用膏方,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保健方法。

9种实用的艾灸养生方法 可惜99%的人不知道

①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方穴功用】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方穴主治】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②五脏俱补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方穴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方穴主治】为背部膀胱经穴位,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

③独灸关元养生方

④呼吸系统艾灸养生方:

风门、身柱、肺俞、足三里

⑤心血管系统艾灸养生方:

高血压:风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

冠心病:身柱、郄门、三阴交,也可以灸膻中穴。

⑥消化系统艾灸养生方:

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

⑦神经系统艾灸养生方:

大椎、身柱、 肾俞、足三里

⑧泌尿生殖系统艾灸养生方:

肾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

⑨一般强壮艾灸养生方:

此法自古盛行。作为平常健康灸,可取足三里、中脘、关元,或单灸足三里,也有很好的健身作用。施行健身灸法,一次十数分钟时间多不过30分钟,既无多大痛苦,又经济节约。长期坚持施灸,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其效果绝对不亚于服用膏方,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保健方法。

四大养生穴位艾灸顺序_艾灸应该注意什么?

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疾病,更是养生抗衰的好方法。那么艾灸的穴位顺序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的相关穴位,快来看看吧!
  艾灸养生穴位
  1.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还有一种叫做神阙灸脐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葱头6克、麝香少许,研成细末备用***以上诸药在中药店有售***。施灸时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作圈置于脐周。取药末6克,另用槐树皮剪成圆币形,将脐上的药末盖好,每岁一壮,灸治一次换一次药末,每月可灸1次,午时灸为宜,多用于身体虚弱者,并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面板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2.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可以灸20~3O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 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3.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4.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艾灸穴位的顺序
  古代著作中关于艾灸的顺序都有详细的论述,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就清楚地记载着:艾灸应当遵循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向上后下的原则。中国古代先民多以农耕为作,脸朝黄土背朝天,因此,中医将背部、上身归之于阳;腹部、下身归之于阴。在阴阳学说中,头为阳、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所以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施行灸疗的顺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左侧,后灸右侧。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有些疾病的调理灸疗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可以先缓解症状,比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点穴位等。总之是以人为本,患者舒适为宜。

  据《内经·灵柩》记载:古人又将一天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时期,早晨为春、日中为夏、日落为秋、半夜为冬。一般来说,晚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早晨人的精气神开始生发,病易人体;日中人的精气神最旺,能战胜病邪。所以在一天中灸疗的最佳时间,是在午时***中午11~1点***前后。这段时间人体与自然的阳气逐渐转旺,并在正午的时候达到顶点,此时疗效最好;所以古人讲"三伏灸",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而清晨卯时、辰时***上午5~9点***与傍晚酉时***下午5-7点***、戌时***下午7-9点***,人体与自然均处于阴阳之气交接的时候,此时灸疗,效果会因环境气温偏低稍有降低。

  所以,药物加穴位,再加上一个较为恰当的治疗时机,三者完美地结合,才能让灸疗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夏天艾灸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 *** 、穴位的准确性。 *** 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 *** 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区域性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 *** 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面板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面板,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四大养生穴位艾灸顺序_艾灸应该注意什么?

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疾病,更是养生抗衰的好方法。那么艾灸的穴位顺序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的相关穴位,快来看看吧!
  艾灸养生穴位
  1.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还有一种叫做神阙灸脐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葱头6克、麝香少许,研成细末备用***以上诸药在中药店有售***。施灸时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作圈置于脐周。取药末6克,另用槐树皮剪成圆币形,将脐上的药末盖好,每岁一壮,灸治一次换一次药末,每月可灸1次,午时灸为宜,多用于身体虚弱者,并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面板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2.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可以灸20~3O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 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3.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4.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艾灸穴位的顺序
  古代著作中关于艾灸的顺序都有详细的论述,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就清楚地记载着:艾灸应当遵循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向上后下的原则。中国古代先民多以农耕为作,脸朝黄土背朝天,因此,中医将背部、上身归之于阳;腹部、下身归之于阴。在阴阳学说中,头为阳、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所以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施行灸疗的顺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左侧,后灸右侧。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有些疾病的调理灸疗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可以先缓解症状,比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点穴位等。总之是以人为本,患者舒适为宜。

  据《内经·灵柩》记载:古人又将一天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时期,早晨为春、日中为夏、日落为秋、半夜为冬。一般来说,晚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早晨人的精气神开始生发,病易人体;日中人的精气神最旺,能战胜病邪。所以在一天中灸疗的最佳时间,是在午时***中午11~1点***前后。这段时间人体与自然的阳气逐渐转旺,并在正午的时候达到顶点,此时疗效最好;所以古人讲"三伏灸",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而清晨卯时、辰时***上午5~9点***与傍晚酉时***下午5-7点***、戌时***下午7-9点***,人体与自然均处于阴阳之气交接的时候,此时灸疗,效果会因环境气温偏低稍有降低。

  所以,药物加穴位,再加上一个较为恰当的治疗时机,三者完美地结合,才能让灸疗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夏天艾灸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 *** 、穴位的准确性。 *** 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 *** 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区域性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 *** 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面板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面板,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艾灸养生肾俞穴

艾灸养生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具有温经散寒,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营卫,振兴机体功能的作用,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更由于艾灸养生保健功效显著,而受到世人的推崇。下面我给大家介绍艾灸养生肾俞穴,希望对你有用!

  肾俞穴养生作用

长时间从事脑力劳动而又少运动的人,平常多按摩后腰的肾俞穴,肾俞穴有强肾的作用,能够缓解久坐不动会引起的阳气相对不足,无力、疲劳等各类不适感。

取穴法:肾俞穴位置在腰部,在和肚脐同一水平线的脊椎左右两边双指宽处。

按摩法:双掌摩擦至热后,把掌心贴于肾俞穴,这样反复3至5分钟,或直接以手指按揉肾俞穴,至出现酸胀感,并且腰部微微发热。

这类腰部保健按摩可以舒筋通络,增进腰部气血循环,消除腰肌疲劳,缓解腰肌痉挛和腰部疼痛,使腰部活动灵活、健壮有力。

按摩肾俞穴对于腰疼、肾脏病患、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都有保健治疗效果。因肾主人体水液,喜暖怕寒,按揉肾俞穴正好有利于温补肾阳。长时间坚持按摩、击打、照射肾俞穴,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改善肾功能。姐妹们可以在睡觉前按摩肾俞穴,每回10至15分钟。出去散步时,两手握空拳,边走边击打双肾俞穴,每回击打30至50回。

  艾灸肾俞穴养生

肾俞穴在腰背部,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取穴时,腰部挺直,在侧胸摸到肋骨下缘,沿着下缘水平向后面摸去,约正中线旁开2指处,左右各一穴,与肚脐水平,大约是系裤腰带的地方。

穴位释义:

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肾,肾脏也。俞,输也。肾俞名: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穴位配伍:

配气海、三阴交、志室主治滑精;

配关元、三阴交、太溪、水泉主治月经不调;

配中脘、天枢、足三里主治五更泄泻;

配委中、太溪主治腰痛。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肾绞痛、性功能障碍、月经不调、腰部软组织损伤等。

日常保健:

按摩肾俞穴降血压。坚持按摩、击打、照射肾俞穴,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改善肾功能。每日临睡前,坐于床边垂足解衣,闭气,舌抵上腭,目视头顶,两手摩擦双肾俞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散步时,双手握空拳,边走边击打双肾俞穴,每次击打30~50次。

按摩肾俞穴缓解腰疼。 双掌摩擦至热后,将掌心贴于肾俞穴,如此反复3~5分钟;或者直接用手指按揉肾俞穴,至出现酸胀感,且腰部微微发热。

用火罐留罐5-10分钟,可缓解小便不利、水肿、腰痛等。

灸肾俞

将3小段点燃的艾条放在灸盒里,然后将灸盒移到肾俞穴,固定艾灸盒,直到小艾条燃尽,移走灸盒即可。

  中医艾灸养生

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取穴】:关元、气海、其他穴按需要选择

【功效】:艾灸关元穴,可以状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延年益寿;艾灸气海穴,可以生发阳气、回阳益阴、抗衰防疾。

【灸法】:温和灸,每次每穴10-15分钟,每周1-2次,长期坚持

强身健体

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能够达到和气血、通经络、保健、益寿延年的目的,又称为保健灸。

灸疗用于防病保健有着悠久的历史,《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中医好轻松艾灸疗法】

【取穴】:气海、关元穴、足三里穴、脾俞、肾俞穴、三阴交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每穴10-15分钟,每周2次,连续灸1-3个月或是隔附子灸法

艾灸可预防办公室综合征

【取穴】:关元、中脘、大椎、足三里、涌泉

【功效】:针对缺少运动人群,起保健养生作用,帮助调理五脏六腑,预防市内空调受寒引起的颈椎病、以驱寒补阳之功效。

【灸法】:温和灸,每次每穴10-15分钟,每周1-2次,长期坚持。大椎穴可以隔姜灸,每次3-5壮,半小时左右。

美容先养肺

艾灸对整个身体的调理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全身美容比较好的穴位主要位于:肺俞和肾俞,肺俞的作用是把肺脏的湿热水气外输到膀胱经。中医讲“肺住毛皮”,说明肺和皮肤、毛发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如果肺被外邪占据,气血的滋养不够,皮毛也要随之受到影响,所以美容首选养肺。

【中医好轻松艾灸疗法】

【取穴】:肺俞、肾俞

【功效】:排肾和肺的水湿,滋养毛发,有助于调节体形。

【灸法】:温和灸,每次15分钟左右,长期坚持。

艾灸养生肾俞穴

艾灸养生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具有温经散寒,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营卫,振兴机体功能的作用,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更由于艾灸养生保健功效显著,而受到世人的推崇。下面我给大家介绍艾灸养生肾俞穴,希望对你有用!

  肾俞穴养生作用

长时间从事脑力劳动而又少运动的人,平常多按摩后腰的肾俞穴,肾俞穴有强肾的作用,能够缓解久坐不动会引起的阳气相对不足,无力、疲劳等各类不适感。

取穴法:肾俞穴位置在腰部,在和肚脐同一水平线的脊椎左右两边双指宽处。

按摩法:双掌摩擦至热后,把掌心贴于肾俞穴,这样反复3至5分钟,或直接以手指按揉肾俞穴,至出现酸胀感,并且腰部微微发热。

这类腰部保健按摩可以舒筋通络,增进腰部气血循环,消除腰肌疲劳,缓解腰肌痉挛和腰部疼痛,使腰部活动灵活、健壮有力。

按摩肾俞穴对于腰疼、肾脏病患、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都有保健治疗效果。因肾主人体水液,喜暖怕寒,按揉肾俞穴正好有利于温补肾阳。长时间坚持按摩、击打、照射肾俞穴,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改善肾功能。姐妹们可以在睡觉前按摩肾俞穴,每回10至15分钟。出去散步时,两手握空拳,边走边击打双肾俞穴,每回击打30至50回。

  艾灸肾俞穴养生

肾俞穴在腰背部,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取穴时,腰部挺直,在侧胸摸到肋骨下缘,沿着下缘水平向后面摸去,约正中线旁开2指处,左右各一穴,与肚脐水平,大约是系裤腰带的地方。

穴位释义:

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肾,肾脏也。俞,输也。肾俞名: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穴位配伍:

配气海、三阴交、志室主治滑精;

配关元、三阴交、太溪、水泉主治月经不调;

配中脘、天枢、足三里主治五更泄泻;

配委中、太溪主治腰痛。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肾绞痛、性功能障碍、月经不调、腰部软组织损伤等。

日常保健:

按摩肾俞穴降血压。坚持按摩、击打、照射肾俞穴,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改善肾功能。每日临睡前,坐于床边垂足解衣,闭气,舌抵上腭,目视头顶,两手摩擦双肾俞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散步时,双手握空拳,边走边击打双肾俞穴,每次击打30~50次。

按摩肾俞穴缓解腰疼。 双掌摩擦至热后,将掌心贴于肾俞穴,如此反复3~5分钟;或者直接用手指按揉肾俞穴,至出现酸胀感,且腰部微微发热。

用火罐留罐5-10分钟,可缓解小便不利、水肿、腰痛等。

灸肾俞

将3小段点燃的艾条放在灸盒里,然后将灸盒移到肾俞穴,固定艾灸盒,直到小艾条燃尽,移走灸盒即可。

  中医艾灸养生

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取穴】:关元、气海、其他穴按需要选择

【功效】:艾灸关元穴,可以状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延年益寿;艾灸气海穴,可以生发阳气、回阳益阴、抗衰防疾。

【灸法】:温和灸,每次每穴10-15分钟,每周1-2次,长期坚持

强身健体

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能够达到和气血、通经络、保健、益寿延年的目的,又称为保健灸。

灸疗用于防病保健有着悠久的历史,《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中医好轻松艾灸疗法】

【取穴】:气海、关元穴、足三里穴、脾俞、肾俞穴、三阴交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每穴10-15分钟,每周2次,连续灸1-3个月或是隔附子灸法

艾灸可预防办公室综合征

【取穴】:关元、中脘、大椎、足三里、涌泉

【功效】:针对缺少运动人群,起保健养生作用,帮助调理五脏六腑,预防市内空调受寒引起的颈椎病、以驱寒补阳之功效。

【灸法】:温和灸,每次每穴10-15分钟,每周1-2次,长期坚持。大椎穴可以隔姜灸,每次3-5壮,半小时左右。

美容先养肺

艾灸对整个身体的调理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全身美容比较好的穴位主要位于:肺俞和肾俞,肺俞的作用是把肺脏的湿热水气外输到膀胱经。中医讲“肺住毛皮”,说明肺和皮肤、毛发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如果肺被外邪占据,气血的滋养不够,皮毛也要随之受到影响,所以美容首选养肺。

【中医好轻松艾灸疗法】

【取穴】:肺俞、肾俞

【功效】:排肾和肺的水湿,滋养毛发,有助于调节体形。

【灸法】:温和灸,每次15分钟左右,长期坚持。

艾灸穴位图,这十大穴位最补血,常艾通血活络,快收藏

很多人都知道艾灸能强壮身体,治疗疾病,但是对于许多上班族而言,每天坚持到医院进行艾灸谈何容易。难道自己就不能在家里进行艾灸吗?哪些疾病又是对应哪些穴位的呢?不要急,下面我为你介绍艾炙的穴位有哪些,艾灸十大补血养生穴是什么等相关内容。 一、天枢穴 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于中腹部,脐旁开两寸。此穴位输出的强盛之气具有补充强化人体后天之气的作用。常对天枢穴施灸,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为补血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循、环排泄机能正常,即止泻又通便,保持肠道清洁,使人免受「 ”毒素”的困扰。 二、血海穴 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上两寸。此穴是人体脾血的归聚之处,具有祛瘀血和生新血的功能,属女子生血之海。在血海穴施灸,对妇女痛经和经血过多或过少均有效,配合关元穴、三阴交穴效果更佳。痛经伴有呕吐,艾灸此穴同时配合足三里穴可立刻缓解症状。血海擅调妇科血病,是治疗妇科血证及同血分有关的皮肤病的要穴。它能调血、理血、引血。 三、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之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三阴交穴是肝、脾、肾三条阴经交汇的穴位,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因此,常对三阴交穴施灸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同时可起到补血、活血,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 四、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胃脏精气功能的聚焦点。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穴可理脾胃、调气血、补虚弱,亦能祛病延年,也称长寿穴。对气血亏虚引起的头晕、耳鸣、神经衰弱及胃动力不足的人、胃气虚的人、因用眼过度或失眠熬夜而伤肝的人经常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艾灸足三里,可起到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宜通气机、导气下行、强壮全身的作用。 五、关元穴 关元穴是任脉之穴,也是小肠的募穴,位于脐中下3寸。此穴是人体元阴和元阳的交汇处,是「 ”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古有「 ”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之说。艾灸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的作用,可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强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对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异常等妇科疾病效果显著。 六、隐白穴 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 ”太阴根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隐白穴有统血、止血的作用。艾灸此穴可 *** 脾经,促进气血源源不断的生化,是女性补血的大穴。 七、髀关穴 髀关穴属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于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距缝匠肌外侧凹陷处。髀关穴是胃经中脾土微粒沉降之处,是小腹之阴与股前之阳交汇之处,是调节下肢胃经之总穴。艾灸此穴,健脾除湿,固化脾土。理气和胃,治疗胃痛。对风湿、关节炎、臀部和大腿肥胖者减肥有良效。 八、下关穴 下关穴属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耳前一横指,颧弓下陷处,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艾灸此穴对肾虚缺血或胃火导致的牙痛有良效;同时改善肾血虚状况;促进阴阳平衡,祛除胃火。肾虚缺血导致的牙痛:隐隐作痛、时痛时不痛、日久不愈,伴有牙龈萎缩、牙浮齿动、腰膝酸软。艾灸时配合颊车穴、肾腧。胃火导致的牙痛:牙痛剧烈、牙龈红肿、腮部肿起、口渴口臭、咀嚼困难。艾灸时配合颊车穴、支沟、胃腧。 九、期门穴 期门穴属足厥阴肝经。位于 *** 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效:呵护肝脏,避免肝血虚。艾灸此穴,对肝血不足有良效。 十、章门穴 章门穴足厥阴肝经。位于侧腹部,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艾灸章门及期门、足三里、内关,可协调五脏、调节肝脏和胃部的气血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艾灸穴位图,这十大穴位最补血,常艾通血活络,快收藏

    很多人都知道艾灸能强壮身体,治疗疾病,但是对于许多上班族而言,每天坚持到医院进行艾灸谈何容易。难道自己就不能在家里进行艾灸吗?哪些疾病又是对应哪些穴位的呢?不要急,下面我为你介绍艾炙的穴位有哪些,艾灸十大补血养生穴是什么等相关内容。 一、天枢穴 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于中腹部,脐旁开两寸。此穴位输出的强盛之气具有补充强化人体后天之气的作用。常对天枢穴施灸,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为补血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循、环排泄机能正常,即止泻又通便,保持肠道清洁,使人免受「 ”毒素”的困扰。 二、血海穴 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上两寸。此穴是人体脾血的归聚之处,具有祛瘀血和生新血的功能,属女子生血之海。在血海穴施灸,对妇女痛经和经血过多或过少均有效,配合关元穴、三阴交穴效果更佳。痛经伴有呕吐,艾灸此穴同时配合足三里穴可立刻缓解症状。血海擅调妇科血病,是治疗妇科血证及同血分有关的皮肤病的要穴。它能调血、理血、引血。 三、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之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三阴交穴是肝、脾、肾三条阴经交汇的穴位,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因此,常对三阴交穴施灸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同时可起到补血、活血,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 四、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胃脏精气功能的聚焦点。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穴可理脾胃、调气血、补虚弱,亦能祛病延年,也称长寿穴。对气血亏虚引起的头晕、耳鸣、神经衰弱及胃动力不足的人、胃气虚的人、因用眼过度或失眠熬夜而伤肝的人经常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艾灸足三里,可起到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宜通气机、导气下行、强壮全身的作用。 五、关元穴 关元穴是任脉之穴,也是小肠的募穴,位于脐中下3寸。此穴是人体元阴和元阳的交汇处,是「 ”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古有「 ”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之说。艾灸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的作用,可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强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对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异常等妇科疾病效果显著。 六、隐白穴 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 ”太阴根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隐白穴有统血、止血的作用。艾灸此穴可 *** 脾经,促进气血源源不断的生化,是女性补血的大穴。 七、髀关穴 髀关穴属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于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距缝匠肌外侧凹陷处。髀关穴是胃经中脾土微粒沉降之处,是小腹之阴与股前之阳交汇之处,是调节下肢胃经之总穴。艾灸此穴,健脾除湿,固化脾土。理气和胃,治疗胃痛。对风湿、关节炎、臀部和大腿肥胖者减肥有良效。 八、下关穴 下关穴属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耳前一横指,颧弓下陷处,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艾灸此穴对肾虚缺血或胃火导致的牙痛有良效;同时改善肾血虚状况;促进阴阳平衡,祛除胃火。肾虚缺血导致的牙痛:隐隐作痛、时痛时不痛、日久不愈,伴有牙龈萎缩、牙浮齿动、腰膝酸软。艾灸时配合颊车穴、肾腧。胃火导致的牙痛:牙痛剧烈、牙龈红肿、腮部肿起、口渴口臭、咀嚼困难。艾灸时配合颊车穴、支沟、胃腧。 九、期门穴 期门穴属足厥阴肝经。位于 *** 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效:呵护肝脏,避免肝血虚。艾灸此穴,对肝血不足有良效。 十、章门穴 章门穴足厥阴肝经。位于侧腹部,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艾灸章门及期门、足三里、内关,可协调五脏、调节肝脏和胃部的气血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保健养生一般都是艾灸什么穴位?

      1、保健心脏的内关穴。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
      2、补血养肝的血海穴。血海穴能够祛瘀、出血、促进新血的生成。
      3、补肺益肾的列缺穴。列缺穴可祛风散寒、补肺益肾,对耳鸣、眼睛干涩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4、天枢穴。可促进胃肠动力,改善便秘、腹泻等症状。
      5、防止失眠的神门穴。神门穴有很好的安神助眠作用,另外对心慌失眠,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6、散热去痛的尺泽穴。尺泽穴对于咳嗽、气喘、*胀痛等病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7、舒缓腰背的委中穴。委中穴是治疗腰背疼痛的重要穴位,对下肢疾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8、长寿保健的足三里穴。用艾草熏蒸足三里穴可以明显的提升人体的抵抗力。
      9、补益肝肾的阳陵泉穴。阳陵泉穴能疏通肝胆,补益肝气、舒畅气机,治疗肝肾亏虚等问题。

      保健养生一般都是艾灸什么穴位?

      1、保健心脏的内关穴。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
      2、补血养肝的血海穴。血海穴能够祛瘀、出血、促进新血的生成。
      3、补肺益肾的列缺穴。列缺穴可祛风散寒、补肺益肾,对耳鸣、眼睛干涩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4、天枢穴。可促进胃肠动力,改善便秘、腹泻等症状。
      5、防止失眠的神门穴。神门穴有很好的安神助眠作用,另外对心慌失眠,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6、散热去痛的尺泽穴。尺泽穴对于咳嗽、气喘、*胀痛等病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7、舒缓腰背的委中穴。委中穴是治疗腰背疼痛的重要穴位,对下肢疾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8、长寿保健的足三里穴。用艾草熏蒸足三里穴可以明显的提升人体的抵抗力。
      9、补益肝肾的阳陵泉穴。阳陵泉穴能疏通肝胆,补益肝气、舒畅气机,治疗肝肾亏虚等问题。

      如何艾灸补阳气?简单,灸五穴即可。

      身体寒凉,在中医体质学上称为阳虚体质。阳虚体质就是阳气不足,体内产生的热量不够,阳气不够,自然就会出现怕冷的状态。这种体质的人,女性多于男性,年轻人更多一些。

      当然也有很多中老年人也有身体寒冷怕冷的症状,那么也是元气不足的典型表现。

      中老年人出现的继发性怕冷疾病,那么一定与她所患的疾病有关,也就是阳气不足,身体虚弱,体内由于疾病而产生热量不够,久而久之也会导致阳虚。

      涌泉穴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足三里

      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消化能力。

      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属于督脉,有通督行气,贯通督脉上下之作用,同时如果有感冒,过敏性疾病,热病,癫痫,颈椎病,治疗取穴大椎也是首选,都是在治疗寒凉疾病,那么大椎在上焦,治疗寒凉的疾病大椎也是首选穴位。

      命门穴

      补肾壮阳灸命门,命门是人体生命之门,先天之气蕴藏所在,生命的根本。临床上,命门火衰主要表现为四肢清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质淡,脉沉迟等虚寒之象。

      所以要长灸命门和大椎可提高督脉之阳气,大椎和命门艾灸,补足督脉元阴元阳,补命门,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灸命门给各脏器的生理活动起到温煦,生发和推动作用,故灸命门是推动生命之火。

      神阙穴

      在脐窝正中,该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主要用于治疗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神阙(就是肚脐)是气和,气舍,气具之穴,是任脉在此会和,此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在中焦部位起到沟通上下之功效。

      都说一灸神阙暖全身,灸神阙,有沟通上下之功效联系任脉之上下。而且灸神阙还可以治疗胃肠疾病,妇科疾病,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疾病,所以阳虚体质灸神阙可以很快得到改善,就是灸了神阙可以打通任脉。

      五个穴位不用一次灸完,只要循环施灸即可。只要坚持在冬季艾灸这些穴位,就能彻底解决自己的寒凉体质,而且也能很好地补充元阳。

      冬季养生,艾灸是很好的方式,特别是女性!

      如何艾灸补阳气?简单,灸五穴即可。

      身体寒凉,在中医体质学上称为阳虚体质。阳虚体质就是阳气不足,体内产生的热量不够,阳气不够,自然就会出现怕冷的状态。这种体质的人,女性多于男性,年轻人更多一些。

      当然也有很多中老年人也有身体寒冷怕冷的症状,那么也是元气不足的典型表现。

      中老年人出现的继发性怕冷疾病,那么一定与她所患的疾病有关,也就是阳气不足,身体虚弱,体内由于疾病而产生热量不够,久而久之也会导致阳虚。

      涌泉穴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足三里

      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消化能力。

      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属于督脉,有通督行气,贯通督脉上下之作用,同时如果有感冒,过敏性疾病,热病,癫痫,颈椎病,治疗取穴大椎也是首选,都是在治疗寒凉疾病,那么大椎在上焦,治疗寒凉的疾病大椎也是首选穴位。

      命门穴

      补肾壮阳灸命门,命门是人体生命之门,先天之气蕴藏所在,生命的根本。临床上,命门火衰主要表现为四肢清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质淡,脉沉迟等虚寒之象。

      所以要长灸命门和大椎可提高督脉之阳气,大椎和命门艾灸,补足督脉元阴元阳,补命门,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灸命门给各脏器的生理活动起到温煦,生发和推动作用,故灸命门是推动生命之火。

      神阙穴

      在脐窝正中,该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主要用于治疗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神阙(就是肚脐)是气和,气舍,气具之穴,是任脉在此会和,此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在中焦部位起到沟通上下之功效。

      都说一灸神阙暖全身,灸神阙,有沟通上下之功效联系任脉之上下。而且灸神阙还可以治疗胃肠疾病,妇科疾病,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疾病,所以阳虚体质灸神阙可以很快得到改善,就是灸了神阙可以打通任脉。

      五个穴位不用一次灸完,只要循环施灸即可。只要坚持在冬季艾灸这些穴位,就能彻底解决自己的寒凉体质,而且也能很好地补充元阳。

      冬季养生,艾灸是很好的方式,特别是女性!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