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原则是什么?
2023-09-29 09:34:12 责编:小OO
文档

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原则包括宽大处理、不适用死刑、教育感化和挽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可从轻或减轻处罚,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依法被责令家长或监护人管教或政府收容教养。同时,未成年人和怀孕妇女不适用死刑,年满七十五周岁的人除特别残忍手段致死外也不适用死刑。

法律分析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对未成年人处罚适用的原则是比较多的,包括从宽处理的原则、不适用死刑的原则、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原则。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四十九条【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拓展延伸

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原则及其法律适用范围

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原则是指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发展、犯罪性质等因素,确定适用于未成年人的特殊处罚原则。这些原则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并通过教育、改造和社会化等手段,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原则主要包括教育为主、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罪责与年龄相适应、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等。同时,法律还规定了适用于未成年人的特殊处罚措施,如少年管教所、少年看守所等。这些原则和措施的适用范围涵盖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各个环节,以确保未成年人得到适当的处罚和帮助,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结语

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原则是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包括从宽处理的原则、不适用死刑的原则、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原则。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和适用处罚的具体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目的是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并通过教育和改造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此外,法律还规定了适用于未成年人的特殊处罚措施,确保未成年人得到适当的处罚和帮助,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七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由专门机构或者经过专业培训、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专门人员负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三条 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等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四条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下,实行综合治理。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家庭等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及时消除滋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各种消极因素,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