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刑事拘留16天了,我已经到了哪个阶段?
2023-09-29 07:14:39 责编:小OO
文档

刑事拘留是在紧急情况下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采取的临时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拘留后,公安机关应在3日内提请检察院审批逮捕。特殊情况下,延长至4日或30日。检察院应在7日内决定是否批准逮捕,不批准时需立即释放。若符合条件,可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拘留期限一般最长14日,重大嫌疑分子最长37日。

法律分析

刑事诉讼中的拘留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时,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3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1日至4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30日。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7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犯罪嫌疑人,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一般情况下,刑事诉讼拘留的期限最长为14日。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拘留期限最长为37日。

拓展延伸

刑事拘留已满16天,如何申请取保候审?

申请取保候审是在刑事拘留期满后的一项法律权利。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刑事拘留达到16天后,被拘留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取保候审申请。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被拘留人或其代理人应准备好相关材料,包括个人身份证明、住址证明、职业证明等。其次,根据所在地的法院规定,填写取保候审申请书,并附上必要的证据和辩护意见。然后,将申请书和相关材料提交给法院,并按照法院的要求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最后,等待法院对申请进行审查和决定。请注意,取保候审的批准与否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法院的判断,申请人需配合法院的调查和配合工作。建议在申请前咨询专业律师,以确保申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结语

拘留是刑事诉讼中一种临时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适用于紧急情况下的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拘留期限一般为14日,但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可延长至37日。在拘留期满后,被拘留人有权申请取保候审,需按照相关程序提交申请并配合法院的调查。建议在申请前寻求专业律师的咨询,以确保申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