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死刑二审开庭程序有关规定
2023-10-03 07:56:07 责编:小OO
文档

对死刑案件二审开庭审理程序规定:

9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死刑案件第二审开庭审理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的发布实施,既是对刑诉法有关规定的细化和落实,也体现出随着社会形势变化我国控制死刑与慎重适用死刑的刑事政策。正确理解该司法解释,对于司法实践中规范死刑案件二审开庭审理程序,确保死刑案件审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下面谈几点认识。

一、明确死刑、死缓案件二审开庭范围

根据刑诉法的规定,抗诉案件一律应当开庭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开庭审理,但合议庭经过阅卷,讯问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对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开庭审理。这表明对上诉案件以开庭审理为原则,以不开庭审理为例外。但实践中,二审案件原则上不开庭审理,致使刑事诉讼的直接原则和言辞原则没有得到贯彻,被告人的辩护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这对确保刑事案件的质量极为不利。

《规定》对死刑和死缓上诉案件作了区分:一审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被告人上诉的案件一律应当开庭审理;一审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被告人上诉的案件,一般可以不开庭,但在被告人或其辩护人提出影响定罪量刑的新证据或具有刑诉法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的情形时,应当开庭审理。这一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死刑二审案件开庭审理的范围,既有利于贯彻控制和慎用死刑的刑事政策,也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确保庭审质量,不使开庭审理流于形式。如果所有的死缓案件都一律开庭审理,势必难以集中力量解决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开庭审理问题,也难以保证开庭审理的质量与效率。

二、集中体现了控制死刑与慎重适用死刑的刑事司法政策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最严厉的刑罚,适用死刑必须慎之又慎,绝对不允许出错。搞好死刑案件二审开庭,是防止冤错案发生的重要程序性环节。

《规定》既明确了死刑案件开庭审理的范围,也有一些具体措施来保障庭审质量和开庭效果。如《规定》第四条,对死刑判决提出上诉的被告人,在上诉期满后二审开庭前要求撤回上诉的,二审法院应进行审查。合议庭经过阅卷、讯问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后,认为原判决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不再开庭审理,裁定准许被告人撤回上诉;认为原判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将无罪判为有罪,轻罪重判的,应当不准许撤回上诉,按照第二审程序开庭审理。又如《规定》第六条,对确保被告人的辩护权进行了明确,二审法院应及时查明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被告人是否委托了辩护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应告知被告人可以自行委托辩护人或者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上述问题虽在刑诉法中有所规定,但较粗疏,《规定》对这些问题进一步予以明确,体现了加强司法人权保障、慎重适用死刑的刑事政策精神。

三、明确证人应当出庭的三种情形

对案件事实、证据存有争议的死刑二审案件,传唤证人、鉴定人出庭直接举证质证,是查清案件事实、提高庭审质量的关键。但从以往的情况看,证人、鉴定人出庭率非常低。

为推动证人出庭工作逐步进行,贯彻直接言词原则,《规定》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了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必须出庭作证的三种情形,即:检察院、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对鉴定结论有异议、鉴定程序违反规定或者鉴定结论明显存在疑点的,检察院、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对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有异议,且该证人证言或被害人陈述对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的,以及合议庭认为其他有必要出庭作证的。

在现阶段尚不能做到所有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情况下,应对证人、鉴定人必须出庭的具体情形予以明确:(1)一审开庭应出庭而因故没有出庭的,如对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鉴定结论有异议,且该证言、陈述、鉴定结论对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二审就必须出庭;(2)二审期间经审查发现一审判决认定的主要事实不清,关键证据不充分,或者从重、从轻、减轻等情节没有查明,应当由证人或鉴定人出庭作证、质证的;(3)二审期间发现新的证据,与一审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鉴定结论等有重大矛盾,需要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质证的;(4)证人、鉴定人在一审时已经出庭作证、质证,但有事实或证据证明,其在一审作证时可能存在虚假、伪证的;(5)二审期间发现新的证人或作出新的鉴定结论但有关方面对此持有异议的,需要证人或鉴定人出庭作证、质证的;(6)被告人在一审判决后翻供,需要证人、鉴定人到庭对质的。

四、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全面审查与重点审查相结合

为突出二审开庭审理的重点,处理好开庭审理程序繁与简的关系,《规定》明确,二审法院应当全面审理死刑上诉、抗诉案件,但在开庭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围绕检察院、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争议的问题和法院认为需要重点审查的问题进行。

《规定》第十四条明确,法庭调查的重点是对一审判决提出异议的事实、证据以及在二审期间提交的新证据;对控辩双方没有异议的事实、证据和犯罪情节,可以不在庭审时调查;对一审判决认定的证据控辩双方没有异议的,也可以不再举证和质证。这些规定均体现了繁简适当、重点突出的特点,将庭审重点集中在控辩双方有争议的焦点问题上,既有利于缩短庭审时间、提高庭审效率,又可以避免庭审节奏拖沓,增强法庭对抗性。要使庭审功能真正得以发挥,关键是要在重点审与全面审之间找好平衡,既要针对上诉、抗诉理由重点审理,又不能局限于上诉、抗诉理由,而要对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

五、对共同犯罪案件实行开庭审理与书面审理相结合

共同犯罪案件一般涉及多个被告人,从目前的情况看,对共同犯罪案件的每个被告人都实行开庭审理,实践中难以做到。因为开庭涉及到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目前司法资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没有必要对每个被告人都实行开庭审理。

《规定》第十四条第(五)、(六)项规定:对共同犯罪中没有判处死刑且没有提出上诉的被告人,检察院和辩护人在开庭前表示不需要进行讯问和质证的,可以不再传唤到庭;对没有被判处死刑的其他被告人的罪行,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在庭审时审理;对被告人所犯数罪中判处其他刑罚的犯罪,事实清楚且检察院、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没有异议的,可以不在庭审时审理。《规定》将开庭审理与书面审理结合起来,将开庭审理的重点放在一审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适用死刑的犯罪和控辩双方提出异议的事实、证据等方面,既能保障开庭审理的效果,又能发挥书面审理的优势,使开庭审理与书面审理有机结合,做到以最小的司法成本实现最大的公正收益。

六、疑难、复杂、重大死刑案件应由院长或庭长担任审判长

《规定》在明确合议庭组成人员的基础上,特别要求二审法院对于疑难、复杂、重大的死刑案件,应当由院长或者庭长担任审判长,以确保死刑案件的办案质量。现在死刑案件最后都要由合议庭报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但审委会并没有亲身聆听案件的机会,势必造成“审判分离”的局面。在目前审委会工作机制还未实现从会议制向审理制转变的情况下,院长或庭长作为审委会委员,担任审判长亲自聆审案件,就更能够保证审委会决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根据司法实践,笔-者感到《规定》还有些方面待进一步完善。比如证据开示规则需要细化,没有规定确定的举证时限、逾期提交新证据的制裁措施,也没有明确法庭自行调查收集的证据是否要经过开庭质证才能作为定案依据;在证人出庭配套措施上,没有明确划分各部门之间的职责,缺乏有关证人权利保障的配套规定,对证人无故不出庭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发回重审的案件是否需要开庭需明确等。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