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公司不安排工作多久可以仲裁?
2023-10-05 08:53:02 责编:小OO
文档

申请劳动仲裁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仲裁时效期间可因特殊情况中断或中止,但劳动关系终止后的争议申请不受时效限制。对于用人单位不安排工作、不发工资等违法行为,劳动者可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赔偿金,需提供相关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证据复印件和工商登记信息。

法律分析

公司不安排工作,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就可以申请仲裁。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如果用人单位不给劳动者安排工作岗位,不发工资,属于实际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违法解除的赔偿金。去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内的劳动争议仲裁委,申请劳动仲裁,立案时需携带:仲裁申请书2份、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相关证据复印件和证据清单2份;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信息。

拓展延伸

仲裁程序:如何在公司未安排工作后寻求仲裁解决纠纷?

在公司未安排工作后,如果您希望通过仲裁解决纠纷,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操作。首先,您应该查阅您所在地区的劳动法规定,了解关于工作安排和仲裁的具体规定。然后,您可以与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或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沟通,详细说明您的情况,并提出要求进行仲裁。如果公司拒绝或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向相关的劳动仲裁机构递交申请,提供相关证据和材料,并按照仲裁机构的要求参与仲裁程序。在仲裁过程中,您可以提出您的主张和证据,并与公司进行辩论。最终,仲裁机构将会做出裁决,解决您的纠纷。请注意,具体的程序和要求可能会因地区而异,建议您在进行仲裁前咨询专业的法律顾问或律师以获取更准确的指导。

结语

合理维护劳动者权益是公司的法定义务,若公司不安排工作或拖欠工资,劳动者有权申请仲裁。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为一年,中断或终止时效的原因会重新计算时效。劳动关系终止后一年内,劳动者可申请仲裁要求支付违法解除的赔偿金。申请劳动仲裁时,需准备仲裁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相关证据及证据清单、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信息等材料。具体操作请参考当地劳动法规定,并建议咨询专业法律顾问或律师以获取准确指导。

法律依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