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经脉与养生的关系是
2024-03-18 20:24:37 责编:小OO
文档

经络穴位养生法是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精气,达到调和气血、旺盛代谢、通利经络、增进人体健康等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鉴于经络理论博大精深,人体穴位内容丰富,针刺、灸法、按摩等操作方法复杂,非经专门学习训练者,不宜草率施行,否则,容易酿成事故。但作为养生之道,现择其易于掌握且安全有效的经络穴位养生方法加以介绍。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经络与养生的关系

经络与养生的关系

  经络与养生的关系,近年来,经络养生已经成为风靡一时的中医养生方法,许多人对经络懂得不太多,也一部分人知道一些,那么你知道经络与养生的关系是什么吗,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经络与养生的关系1

  中医讲的“经络”,不等同于西医所指的神经、血管、淋巴管等有形的通路,经络由经脉及络脉组成,密布全身,负责运行“气”(能量)、“血”(精微营养物质)到全身各处,使身体各功能正常运作。

  中医认为,经络如果畅通无阻,气血得以顺利运行全身,脏腑、皮肉筋骨、关节及其他组织可获得滋养,身体便不会产生病痛;反之,如果因习惯不良,例如长期姿势不正确造成肌肉僵硬,使经络堵塞,气血运行被阻碍,气滞则血瘀,累积一段时间后会先出现疼痛不适,更严重就形成疾病。

  因此,保持经络畅通是中医养生保健的最高原则,从古至今,不断发展的各种治疗保健方法,如推拿、针灸、气功、太极,及刮痧、拔罐……无一不在促进经络畅通。

  三养堂徐老认为,必须以正确的方法调理经络,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经络诊查。经络内连脏腑,若脏腑出现毛病,其相关的经络及一些经气聚集的穴位上,可能会出现压痛或结节,这些与经络有关的症状及穴位变化可作为中医诊断上的参考。例如头痛,前额痛,属胃经问题;头部两侧疼痛,属胆经问题;后头部及颈项部疼痛属膀胱经问题,头顶部疼痛则多属肝经问题。根据不同的症状调理相关的经络,才能达到舒缓头痛的最佳疗效。

  其次, 人体十二经脉彼此相通,气血行走全身,所以要达到较好的养生效果,最好按摩全身经络。人体十二经脉又分为阴经(心、肝、脾、肺、肾),与阳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加上心包经及三焦经,互为阴阳表里关系,当其中一条经络不通,或某个脏腑出问题时,通常与它互为阴阳表里的经络可能连带受影响。每次进行经络养生,至少需要完整地按摩互为表里的两条经络。

  最后,经络养生贵在坚持。日积月累的经络瘀堵才会导致亚健康症状和疾病出现,同样的,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的经络调理,才能激发人体正气和自愈能力,抵御病邪,延年益寿。

  经络与养生的关系2

   人体经络养生特效穴位

  三阴交穴,又名太阴,是足太阳脾经经穴,为中医腧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之上3寸处,正坐取穴,屈膝成直角。

  此穴具有健脾胃、益肝肾、调经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闭经、腹痛、腹胀、肠鸣、腹泻、不孕、难产、阳痿、遗 精、崩漏、带下、阴挺、疝气、足痿、神经性皮炎、失眠、神经衰弱等症,尤其对调治女性妇科问题效果显著。

  三阴交,此穴得名于其为脾、肝、肾三条经络的交会之处;人体的脾统摄全身血液,具有化生气血之功。

  肝是人体藏血之处;肾是精气充溢之所,有生气血之用,中医认为,女性更年期为“脏燥”所致,应以补肾、润燥、益脾为主要手段。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养生

  1. 卯时( 5点至7点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 )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 )肺经旺

   经络不通的症状

   1、冷

  除了头凉之外,身体其他某些部位发凉,比如最常见的是手脚发凉,常常是经络不通的信号。因为人的体温是由气血输送来决定的,气血旺盛,体温才会正常。哪个地方发冷,哪个地方可能经络不通,气血难以到达。

  此外,还有体温、出汗不对称出现,如某些半身不遂的人,经络严重不通,健康部位和不健康部位会出现一侧体温正常一侧凉的情况。

  经络不通对皮表的影响,除了冷热感觉外,还可以表现为皮肤毛孔粗大、毛囊淤堵等问题,血气不至,毛孔内垃圾排不出来,把毛孔塞住了,毛囊自然长不好。

  所以如果某个部位出现以上问题,可以对照经络图查找所处的经络,进行按摩等调理,将它们疏通以后,说不定很多问题也就消除了。

   2、热

  其主要表现是身体某些地方低热、干燥,或者局部异常出汗。一般这也是体内经络不通,热气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散发出去的缘故。

  除了外邪引起的红、肿、热、痛与发热所在的经络不通有关,一般低热可能来自相连的经络。

  气血在体内运行周而复始,如果此路不通,它就会从临近的'经络那里寻找突破口,首先容易影响的就是具有表里关系或者子母关系的经络,使该经络发热。

  比如头部低热,不一定全是膀胱经的问题,而可能是与它相表里的肾经气血不足或者不畅造成的。

   3、疼和痛

  疼和痛是两个概念,两者都和经络不通有关,但程度上有些差异。比如我们被扎了一下,立刻产生的感觉叫做“疼”;如果接着按压一下受伤的地方,这时候产生的感觉才叫做“痛”。

  疼字是“疒”下面一个“冬”字,泛指由寒邪侵袭经络所致的不适,一般是刚发病的时候,经络受到外邪干扰,身体自动发出“疼”的信号,以便募集更多的气血救援,但“不通畅”、“堵塞”的局面还没形成。

  所以,“疼”通常是一闪而过的,呈现点状或散点状,如果没有堵塞,疼过以后也可能无迹可寻。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要加强防护,就可以自愈或者不再复发。

  痛字是“疒”下面一个甬字,古代甬是“隧道”、“走廊”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人体内部通道—经络的疾病。实际上,痛就是经络集结了很多气血,瘀滞不通而发出的信号。“痛者不通,通者不痛”,就是这个道理。

  总的来说,“疼”是经络不通的初发期,位置在“经”,“痛”则是经络不通的进一步加重,扩散到“络”。“初病在经”,“久病久痛在络”,就是这个道理。其中,穴位是“点”,经是“线”,络则是“面”。遇到疼痛类的问题,可以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来疏通经络。面积小的可以用阿是穴,也就是哪里痛就按摩哪里,面积稍大一些可以刮痧,这样经络慢慢就通了。

   4、麻和木

  经络不通引起的疼痛进一步发展就是麻或木。

  比如我们盘腿坐得太久,下肢气血不通,就会疼痛;接着,经络被堵死,气血彻底不通,双腿就会麻木,只有改变坐姿,气血通畅才能恢复知觉。

  麻和木的症状经常一起出现,但在中医里,它们的病因不同,“麻为气虚,木为血虚”,如果麻得重,说明气不足,木得重则说明血虚。

  肢体出现麻木时,需要引起重视,尤其对于高血压病患者来说,一定要注意及时疏通经络,这样能降低中风的发生概率。

   5、酸

  酸说明经络气血供应减慢,不能满足身体需求。人在剧烈运动以后,比如短跑比赛,事后机体会发酸或者无力,这是因为短跑需要更多的气血供应,超过了正常机体气血供应的限度,导致气血供不上来而发酸。

  正常状态下,消耗和补充是一个平衡,所以养生运动从来不是剧烈运动,而是气血供求平衡的运动、比如太极拳、导引术等,西方医学也非常推崇有氧运动,比如慢跑、柔韧性运动等。

  如果机体某个部位无故发酸,或者轻微运动也发酸,则说明该部位经络不畅通,气血供应减慢。这个时候,拍打、按摩所在的经络,就可能发现潜在的痛、肿、胀等经络不通的症状。

   6、肿和胀

  经络不通可以是有形的,这就是肿,常由血瘀引起。要消肿,就得活血化瘀,可以用刮痧法或者拔罐法来调理。很多人刮出来、拔出来的紫色或者黑色“痧”,其实就是经络里的瘀血。

  同时还可以配合穴位按摩,比如膝盖内侧的血海穴(简便取穴法:屈膝,以左掌心按于右膝髌骨上缘,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仿此)。血海的血指的是脾血,海指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其气血能量博大如海。

  血海穴位于脾经,脾主统血,具有控制血液不乱行、不淤积的功能,经常按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对消除淤肿有辅助治疗作用。如果按摩的时候有疼痛感,更要注意经常按摩。

  经络不通也可以是无形的,这就是胀,由气滞引起。胀通常是气在经络运行不畅时形成的“涡气”。身体某部位发胀,首先可以对该部位经络上循经按摩,找到疼痛点再进行按摩。

  经络与养生的关系3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其歌诀:

  寅时气血注于肺,

  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

  申属膀胱酉肾位,

  戌时心包亥三焦,

  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手太阴肺经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手阳明大肠经

  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足阳明胃经

  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

   足太阴脾经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

  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养生之道: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等。这段时间是我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也是护脾最好的时间段,已经要吃中午饭了,有条件的建议在家做饭多选择牛肉、羊肉、猪肉、扁豆、番薯、马铃薯、豆腐、芹菜、玉米、大米等。水果可以选择苹果、橘子、柠檬、柳橙、等。茶水可以选择绿茶、花茶、蜂蜜水等。

   手少阴心经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

  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段,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并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心经不通: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

   手太阳小肠经

  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旺

  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会干咳、排屁。

  小肠不通:小腹绕脐而痛,心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足太阳膀胱经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

  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最为突出。

  膀胱经不通:恶风怕寒,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 尿黄,前列腺肥大。

   足少阴肾经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

  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不适宜太强的运动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肾经不通: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经不调,减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

   手厥阴心包经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

  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

  心包经不通: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闷口容干;还有神经衰弱。威胁你生命。

   手少阳三焦经

  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

  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能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

  三焦经不通: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又下寒;手足怕冷,易怒,皮肤易过敏;肌肉关节酸又痛,全身无力,食欲又不振。

   足少阳胆经

  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

  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

  胆经不通: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足厥阴肝经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

  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

  肝经不通: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乳房疾病,小便黄。

经络养生的好处:行血气、处百病

  说道 养生 文化这可是一门涉及到了多门学科的的综合科学,其实我认为养生不是只有中老年人的权利同样年轻的你也需要注意。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要等到了身体开始出现下坡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养生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滋养调理,同样也是内心的一种修养。下面就随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养生文化中经络养生的好处,我由心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状况的人群越来越多,健康养生越来越受人们重视。经络养生作为健康绿色的养生方式,主张经络调理,健康自愈。经络贯穿于体内的各个部位,构成一个遍及满身的纵深收集,可见经络养生的好处是不可小觑的。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经络养生是在经络理论基础上,通过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经络养生可以削减无害物质在体内积累和停顿的时间,为人体各构造器官的细胞供给精良的留存环境。通过疏通经络,可使体内气血通顺,促成各类养分物质和能量的流畅,促进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进而起到濡养脏腑、加速推陈出新速率的感化。

  通过人体十四经络的调理,掌握人体的自然规律,从而达到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十四经络是人体做重要的经络,对人体的好处不可小觑,通过对十四经络的疏通和调理,可以疏散、排出体内风、寒、湿、署、燥、毒素,从而达到百脉通,除百病的功效。

  那么有人会问了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其实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

经络养生的好处:行血气、处百病

  说道 养生 文化这可是一门涉及到了多门学科的的综合科学,其实我认为养生不是只有中老年人的权利同样年轻的你也需要注意。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要等到了身体开始出现下坡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养生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滋养调理,同样也是内心的一种修养。下面就随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养生文化中经络养生的好处,我由心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状况的人群越来越多,健康养生越来越受人们重视。经络养生作为健康绿色的养生方式,主张经络调理,健康自愈。经络贯穿于体内的各个部位,构成一个遍及满身的纵深收集,可见经络养生的好处是不可小觑的。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经络养生是在经络理论基础上,通过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经络养生可以削减无害物质在体内积累和停顿的时间,为人体各构造器官的细胞供给精良的留存环境。通过疏通经络,可使体内气血通顺,促成各类养分物质和能量的流畅,促进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进而起到濡养脏腑、加速推陈出新速率的感化。

  通过人体十四经络的调理,掌握人体的自然规律,从而达到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十四经络是人体做重要的经络,对人体的好处不可小觑,通过对十四经络的疏通和调理,可以疏散、排出体内风、寒、湿、署、燥、毒素,从而达到百脉通,除百病的功效。

  那么有人会问了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其实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

十二经络与养生

十二经络与养生

十二经络与养生,身体有许多神经系统的,每一条经络都是密不可分的,疏通经络可以活血化瘀达到养生的作用,下面我分享一篇关于十二经络与养生的相关内容。一起看看吧!

  十二经络与养生1

1、卯时(5点一7点)气血流注于大肠经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如果能于此时正常排便对身体是有帮助的。排不出的大便会变成宿便,毒素停留体内。大肠运送排泄废物,如果饮食失调、误食不净食物,或其他脏腑失诃,都会引起大肠疾病。大肠经有问题就易出现口干舌燥、腹胀腹痛或肠胃炎、盲肠炎、肠功能紊乱、习惯性便秘等。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好养成每天早起后排大便的习惯,预防宿便的危害自身健康。

2、辰时(7点一9点)气血流注胃经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此时进食早餐最易被消化、吸收、代谢、利用,提供一天所需热量。肠胃受到伤害会出现胀满疼痛、呕吐反胃、口臭等症状、消化不良等。我们养成每天早起按时吃早餐的习惯最有益于身体健康。

3、巳时(9点一11点)气血流注于脾经

脾经旺,利于吸收营养、生血。如果脾脏虚弱就易出现胃口不佳、四肢倦怠、头晕、面色萎黄、腹胀易打隔等症状。这个时候不应该食用过于燥热的食物。

4、午时(11点一13点)心经气血充盈

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同时心主血脉和神志,应该调养休息。如果血脉运行有障碍,会引起急躁失眠、口舌糜烂等问题。

5、未时(13点一,5点)气血流至小肠经

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小肠俱有分别清、浊及吸收的功能。小肠虚弱时容易出现心烦口渴、腹部胀痛、拉肚子、营养紊乱、体重减轻、食欲不振、肠炎等的症状。

6、申时(15点一17点)气血流注膀肤

膀胧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膀胧是泌尿系统主要的器官,能储存和排泄尿液。膀胧虚弱时容易出现小便不畅或次数多、混浊不清等症状。

7、酉时(17点一19点)气血流注肾脏

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肾经负责协调阴阳两种基础生命能量,和心、肝、脾、肺四脏的联系都很密切。如果肾弱则会出现四肢冰冷、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妇女更年期等症状。

8、戌时(19点一21点)心包经气血充沛

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心包它是指心脏外围组织,可以保护心脏不受外物人侵,但如果有病毒侵犯就会发生病变而出现掌心发热、腋窝或胸胁肿胀、心悸不安、面目发黄等的症状。

9、亥时(21点一23点)气血流注于三焦经

三焦通百脉,人进人睡眠,百脉休养生息。二焦经主要管诸气,人体诸气皆通过二焦而输送到各脏腑。如果出现障碍时就容易出现听觉模糊、咽喉肿胀、喉部或眼睛疼痛、耳鸣、肩臂、手肘、前臂的背侧部疼痛等的症状。从亥时开始(晚上9点)到寅时结束(早上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J息,、推陈出新的时间,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当下的年轻人,基于种种原因,似乎不容易做到早睡早起,但切记要按照自己的生理时钟作息,最好不要超过晚上11点人睡。

10、子时《23点一1点)气血进入胆经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胆的生理功能是内脏胆汁,帮助食物的消化代谢,不注意按时睡眠,会影响气血回流胆经,容易出现头晕目眩、耳鸣、皮肤粗糙、胸胁疼痛、失眠多梦、易惊、忧愁、神经官能症等。成年人最好养成每天子时前就寝的.习惯,若这时候不睡觉,就会比一般人容易衰老。

11、丑时(1点一3点)是肝经气血最旺的时刻

肝脏能贮藏、分配和调节全身的血液、及疏导全身功能活动,使气血调和,另外和眼睛也有关系。如果肝经出问题就会有两胁肋胀痛、胸闷、胃口不佳、rl苦、腹胀腹痛、黑斑、眼袋、黑眼圈等。

12、寅时(3点一5点)肺经旺

这时气血由阴转阳,肺经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应注意肺经的保养及空气温度的调节,尤其是夏天对于空调的使用。如果肺经受到伤害就会出现发热怕寒、鼻塞流涕、头痛、气喘胸闷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肺经弱的人容易在这时间发病出现咳嗽。

  十二经络与养生2

十二经络有啥作用

在古代,把人的头颅称为“六阳会首”。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头部是中医十二经络中的手三阳和足三阳这六条阳脉汇聚的地方。所以,头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

十二经络有什么作用呢?《内经》里这样说:“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说明经络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渐次相传,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所以,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养护和刺激,可以起到养生防病治病的作用。

汇聚于头部的手三阳和足三阳这六条阳脉,手三阳是指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是指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每一条经脉都有它特定的养生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的商阳穴,手臂桡侧向上,走到肩部,达到督脉的大椎穴,在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其支脉通过颈部、面颊,经上唇,到达对侧的迎香穴。其循行路径上的穴位多具有生津通腑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腹涌、腹泻、痢疾等,也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和咽喉的病症,如咽痛、牙痛,鼻出血等,还可以治疗肩手疼痛。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入上齿龈内,出而环唇周,上行耳前,达前额。其支脉很多,面支脉、胃下口部支脉、胫部支脉、足跗部支脉等,其循行路径上共有包括足三里等90个穴位。可以治疗经络走行上相关疾病,如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

如何护理头部

头部是六条阳脉汇聚之处,头部的经络和其循行上的穴位是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穴位。比如百会、风池、哑门、翳风、太阳、印堂等重要穴位都在头部。中医认为,时常按摩头部经络和穴位对养生健身大有益处,生活中最常用而简便易行的办法是每日梳头。梳头可以起到通畅血脉、祛风除湿散寒的作用,对治疗偏头痛、失眠、颈部酸疼也有一定作用。

怎么梳头也是有讲究的,选梳子时不要选过于锐利的木梳或牛角梳,梳头时从前额正中开始,稍加用力,梳齿与头皮保持垂直,以均匀的力量向头顶、枕部、颈项部的顺序梳理,然后,按由前到后的顺序,分别梳理左右侧头顶,最后以梳齿由上到下梳理左右颞部(太阳穴及周围)。每天1~2次,早晚各1次,每次5分钟左右,速度以每分钟梳理20~30下为宜。持之以恒就可以见到效果。

  十二经络与养生3

十二经络最好记的方法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孔最与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髎巨骨起,天鼎浮突接禾髎,终以迎香二十止.

【足阳明胃经】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出梁门,关门太乙滑肉起,天枢外陵大巨里,水道归来达气冲,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底,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内庭厉兑阳明穴,大趾次趾之端终。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通里阴郄神门下,少府少冲小指边。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行小指末,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贞,臑俞天宗秉风合,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髎入听宫。

十二经络与养生

十二经络与养生

十二经络与养生,身体有许多神经系统的,每一条经络都是密不可分的,疏通经络可以活血化瘀达到养生的作用,下面我分享一篇关于十二经络与养生的相关内容。一起看看吧!

  十二经络与养生1

1、卯时(5点一7点)气血流注于大肠经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如果能于此时正常排便对身体是有帮助的。排不出的大便会变成宿便,毒素停留体内。大肠运送排泄废物,如果饮食失调、误食不净食物,或其他脏腑失诃,都会引起大肠疾病。大肠经有问题就易出现口干舌燥、腹胀腹痛或肠胃炎、盲肠炎、肠功能紊乱、习惯性便秘等。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好养成每天早起后排大便的习惯,预防宿便的危害自身健康。

2、辰时(7点一9点)气血流注胃经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此时进食早餐最易被消化、吸收、代谢、利用,提供一天所需热量。肠胃受到伤害会出现胀满疼痛、呕吐反胃、口臭等症状、消化不良等。我们养成每天早起按时吃早餐的习惯最有益于身体健康。

3、巳时(9点一11点)气血流注于脾经

脾经旺,利于吸收营养、生血。如果脾脏虚弱就易出现胃口不佳、四肢倦怠、头晕、面色萎黄、腹胀易打隔等症状。这个时候不应该食用过于燥热的食物。

4、午时(11点一13点)心经气血充盈

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同时心主血脉和神志,应该调养休息。如果血脉运行有障碍,会引起急躁失眠、口舌糜烂等问题。

5、未时(13点一,5点)气血流至小肠经

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小肠俱有分别清、浊及吸收的功能。小肠虚弱时容易出现心烦口渴、腹部胀痛、拉肚子、营养紊乱、体重减轻、食欲不振、肠炎等的症状。

6、申时(15点一17点)气血流注膀肤

膀胧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膀胧是泌尿系统主要的器官,能储存和排泄尿液。膀胧虚弱时容易出现小便不畅或次数多、混浊不清等症状。

7、酉时(17点一19点)气血流注肾脏

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肾经负责协调阴阳两种基础生命能量,和心、肝、脾、肺四脏的联系都很密切。如果肾弱则会出现四肢冰冷、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妇女更年期等症状。

8、戌时(19点一21点)心包经气血充沛

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心包它是指心脏外围组织,可以保护心脏不受外物人侵,但如果有病毒侵犯就会发生病变而出现掌心发热、腋窝或胸胁肿胀、心悸不安、面目发黄等的症状。

9、亥时(21点一23点)气血流注于三焦经

三焦通百脉,人进人睡眠,百脉休养生息。二焦经主要管诸气,人体诸气皆通过二焦而输送到各脏腑。如果出现障碍时就容易出现听觉模糊、咽喉肿胀、喉部或眼睛疼痛、耳鸣、肩臂、手肘、前臂的背侧部疼痛等的症状。从亥时开始(晚上9点)到寅时结束(早上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J息,、推陈出新的时间,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当下的年轻人,基于种种原因,似乎不容易做到早睡早起,但切记要按照自己的生理时钟作息,最好不要超过晚上11点人睡。

10、子时《23点一1点)气血进入胆经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胆的生理功能是内脏胆汁,帮助食物的消化代谢,不注意按时睡眠,会影响气血回流胆经,容易出现头晕目眩、耳鸣、皮肤粗糙、胸胁疼痛、失眠多梦、易惊、忧愁、神经官能症等。成年人最好养成每天子时前就寝的.习惯,若这时候不睡觉,就会比一般人容易衰老。

11、丑时(1点一3点)是肝经气血最旺的时刻

肝脏能贮藏、分配和调节全身的血液、及疏导全身功能活动,使气血调和,另外和眼睛也有关系。如果肝经出问题就会有两胁肋胀痛、胸闷、胃口不佳、rl苦、腹胀腹痛、黑斑、眼袋、黑眼圈等。

12、寅时(3点一5点)肺经旺

这时气血由阴转阳,肺经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应注意肺经的保养及空气温度的调节,尤其是夏天对于空调的使用。如果肺经受到伤害就会出现发热怕寒、鼻塞流涕、头痛、气喘胸闷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肺经弱的人容易在这时间发病出现咳嗽。

  十二经络与养生2

十二经络有啥作用

在古代,把人的头颅称为“六阳会首”。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头部是中医十二经络中的手三阳和足三阳这六条阳脉汇聚的地方。所以,头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

十二经络有什么作用呢?《内经》里这样说:“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说明经络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渐次相传,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所以,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养护和刺激,可以起到养生防病治病的作用。

汇聚于头部的手三阳和足三阳这六条阳脉,手三阳是指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是指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每一条经脉都有它特定的养生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的商阳穴,手臂桡侧向上,走到肩部,达到督脉的大椎穴,在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其支脉通过颈部、面颊,经上唇,到达对侧的迎香穴。其循行路径上的穴位多具有生津通腑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腹涌、腹泻、痢疾等,也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和咽喉的病症,如咽痛、牙痛,鼻出血等,还可以治疗肩手疼痛。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入上齿龈内,出而环唇周,上行耳前,达前额。其支脉很多,面支脉、胃下口部支脉、胫部支脉、足跗部支脉等,其循行路径上共有包括足三里等90个穴位。可以治疗经络走行上相关疾病,如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

如何护理头部

头部是六条阳脉汇聚之处,头部的经络和其循行上的穴位是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穴位。比如百会、风池、哑门、翳风、太阳、印堂等重要穴位都在头部。中医认为,时常按摩头部经络和穴位对养生健身大有益处,生活中最常用而简便易行的办法是每日梳头。梳头可以起到通畅血脉、祛风除湿散寒的作用,对治疗偏头痛、失眠、颈部酸疼也有一定作用。

怎么梳头也是有讲究的,选梳子时不要选过于锐利的木梳或牛角梳,梳头时从前额正中开始,稍加用力,梳齿与头皮保持垂直,以均匀的力量向头顶、枕部、颈项部的顺序梳理,然后,按由前到后的顺序,分别梳理左右侧头顶,最后以梳齿由上到下梳理左右颞部(太阳穴及周围)。每天1~2次,早晚各1次,每次5分钟左右,速度以每分钟梳理20~30下为宜。持之以恒就可以见到效果。

  十二经络与养生3

十二经络最好记的方法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孔最与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髎巨骨起,天鼎浮突接禾髎,终以迎香二十止.

【足阳明胃经】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出梁门,关门太乙滑肉起,天枢外陵大巨里,水道归来达气冲,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底,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内庭厉兑阳明穴,大趾次趾之端终。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通里阴郄神门下,少府少冲小指边。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行小指末,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贞,臑俞天宗秉风合,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髎入听宫。

经络的养生原理是什么

经络养生就是在中医经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刺、灸法、推拿按摩、气功、导引等方法,调理人体的经络系统,使气血通畅,脏腑功能协调,机体处于阴阳平衡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益寿的目的。

  畅通的经脉就像良好的'交通一样,是人体生命运转正常的关键。经络是联系人体的桥梁,是人类的一种奇特的生命结构。经络的形式如网状遍布全身,通过经络循行于人体的全身经气,濡养着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在人体有若干个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便可经过经络作用于全身。

  经络畅通,气血充足,阴阳调和,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生病无非就是正常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阴阳平衡被打破。破坏的因素很多,有来源于自然界的六淫——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煤邪、火邪,也有来源于七情内伤一一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外邪内伤侵犯机体,必然会影响经络,一旦经络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相关的脏腑也就难逃一劫。

  养生除了颐享天年,还有一个更现实的目标就是防病保健。防病保健最根本、便捷的方法就是调理经络。在一些部位进行针灸、拔罐、刮痧、按摩、推拿等都可以通过经络作用于体内,对经络系统和脏腑功能进行调节疏导,协调阴阳,清湿热.利水湿,助脾运,活气血,使人体湿浊排解,气机通畅,阴平阳秘,从而达到疏通和保健的目的。

经络的养生原理是什么

经络养生就是在中医经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刺、灸法、推拿按摩、气功、导引等方法,调理人体的经络系统,使气血通畅,脏腑功能协调,机体处于阴阳平衡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益寿的目的。

  畅通的经脉就像良好的'交通一样,是人体生命运转正常的关键。经络是联系人体的桥梁,是人类的一种奇特的生命结构。经络的形式如网状遍布全身,通过经络循行于人体的全身经气,濡养着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在人体有若干个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便可经过经络作用于全身。

  经络畅通,气血充足,阴阳调和,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生病无非就是正常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阴阳平衡被打破。破坏的因素很多,有来源于自然界的六淫——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煤邪、火邪,也有来源于七情内伤一一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外邪内伤侵犯机体,必然会影响经络,一旦经络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相关的脏腑也就难逃一劫。

  养生除了颐享天年,还有一个更现实的目标就是防病保健。防病保健最根本、便捷的方法就是调理经络。在一些部位进行针灸、拔罐、刮痧、按摩、推拿等都可以通过经络作用于体内,对经络系统和脏腑功能进行调节疏导,协调阴阳,清湿热.利水湿,助脾运,活气血,使人体湿浊排解,气机通畅,阴平阳秘,从而达到疏通和保健的目的。

经络的养生原理是什么

经络养生就是在中医经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刺、灸法、推拿按摩、气功、导引等方法,调理人体的经络系统,使气血通畅,脏腑功能协调,机体处于阴阳平衡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益寿的目的。

  畅通的经脉就像良好的'交通一样,是人体生命运转正常的关键。经络是联系人体的桥梁,是人类的一种奇特的生命结构。经络的形式如网状遍布全身,通过经络循行于人体的全身经气,濡养着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在人体有若干个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便可经过经络作用于全身。

  经络畅通,气血充足,阴阳调和,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生病无非就是正常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阴阳平衡被打破。破坏的因素很多,有来源于自然界的六淫——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煤邪、火邪,也有来源于七情内伤一一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外邪内伤侵犯机体,必然会影响经络,一旦经络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相关的脏腑也就难逃一劫。

  养生除了颐享天年,还有一个更现实的目标就是防病保健。防病保健最根本、便捷的方法就是调理经络。在一些部位进行针灸、拔罐、刮痧、按摩、推拿等都可以通过经络作用于体内,对经络系统和脏腑功能进行调节疏导,协调阴阳,清湿热.利水湿,助脾运,活气血,使人体湿浊排解,气机通畅,阴平阳秘,从而达到疏通和保健的目的。

血气者,人之神,经络养生,不可不谨养

浅谈经络养生

在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中,经络学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传统养生家们也十分重视经络对人体的作用。在《内经》当中曾如此写道:“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在此处几乎把经脉提高到了一个可以决定生死、调节虚实的极为重要地位,显然,经脉对于养生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了。随着社会经济的提高,现如今大家对于疾病的预防更为在意,街上各种经络养生店的开张,让我对此养生有了更为强大的视觉冲击。由于我本身是名*,对于养生方法也颇为看中,曾多次带我一起享受最为自然地养生方法。最让我感受独特的就是泡脚了。一开始心中充斥着各种紧张感,怕痒、怕疼等等。但当洗脚 *** 成为一种习惯后,让我每一次都充满了无比的期待感。在中医学上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脚部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又是足三阳经的终止点,踝关节以下就有60多个穴位。医学典籍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如果经常用温水洗脚,能 *** 足部穴位,增强血液运行,调整脏腑,疏通经络,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祛病除邪的目的。因此,当泡完脚,热度从脚上慢慢消退后,此刻的入睡必然是如此得酣甜。

在经络养生中,主要以运行气血为基础,以紧密脏腑联系为关键,最后达到经络畅通,此乃养生之根本。气、血是构*体的两大类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正如《内经》所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气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空气几部分结合而成,为阳;血是食物通过胃消化产生营养物质即津液,入血脉之中,为阴。两者密不可分,气血和则百病消,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因病而衰。在《内经》中又有这样提到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从中可知,气血与健康长寿的关系非常密切,气血不足,何谈养生之道。

    血气者,人之神,经络养生,不可不谨养

    浅谈经络养生

    在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中,经络学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传统养生家们也十分重视经络对人体的作用。在《内经》当中曾如此写道:“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在此处几乎把经脉提高到了一个可以决定生死、调节虚实的极为重要地位,显然,经脉对于养生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了。随着社会经济的提高,现如今大家对于疾病的预防更为在意,街上各种经络养生店的开张,让我对此养生有了更为强大的视觉冲击。由于我本身是名*,对于养生方法也颇为看中,曾多次带我一起享受最为自然地养生方法。最让我感受独特的就是泡脚了。一开始心中充斥着各种紧张感,怕痒、怕疼等等。但当洗脚 *** 成为一种习惯后,让我每一次都充满了无比的期待感。在中医学上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脚部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又是足三阳经的终止点,踝关节以下就有60多个穴位。医学典籍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如果经常用温水洗脚,能 *** 足部穴位,增强血液运行,调整脏腑,疏通经络,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祛病除邪的目的。因此,当泡完脚,热度从脚上慢慢消退后,此刻的入睡必然是如此得酣甜。

    在经络养生中,主要以运行气血为基础,以紧密脏腑联系为关键,最后达到经络畅通,此乃养生之根本。气、血是构*体的两大类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正如《内经》所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气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空气几部分结合而成,为阳;血是食物通过胃消化产生营养物质即津液,入血脉之中,为阴。两者密不可分,气血和则百病消,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因病而衰。在《内经》中又有这样提到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从中可知,气血与健康长寿的关系非常密切,气血不足,何谈养生之道。

      血气者,人之神,经络养生,不可不谨养

      浅谈经络养生

      在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中,经络学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传统养生家们也十分重视经络对人体的作用。在《内经》当中曾如此写道:“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在此处几乎把经脉提高到了一个可以决定生死、调节虚实的极为重要地位,显然,经脉对于养生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了。随着社会经济的提高,现如今大家对于疾病的预防更为在意,街上各种经络养生店的开张,让我对此养生有了更为强大的视觉冲击。由于我本身是名*,对于养生方法也颇为看中,曾多次带我一起享受最为自然地养生方法。最让我感受独特的就是泡脚了。一开始心中充斥着各种紧张感,怕痒、怕疼等等。但当洗脚 *** 成为一种习惯后,让我每一次都充满了无比的期待感。在中医学上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脚部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又是足三阳经的终止点,踝关节以下就有60多个穴位。医学典籍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如果经常用温水洗脚,能 *** 足部穴位,增强血液运行,调整脏腑,疏通经络,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祛病除邪的目的。因此,当泡完脚,热度从脚上慢慢消退后,此刻的入睡必然是如此得酣甜。

      在经络养生中,主要以运行气血为基础,以紧密脏腑联系为关键,最后达到经络畅通,此乃养生之根本。气、血是构*体的两大类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正如《内经》所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气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空气几部分结合而成,为阳;血是食物通过胃消化产生营养物质即津液,入血脉之中,为阴。两者密不可分,气血和则百病消,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因病而衰。在《内经》中又有这样提到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从中可知,气血与健康长寿的关系非常密切,气血不足,何谈养生之道。

        中医经络养生理论?

        人体治病,终究是离不开经脉的,无论哪种疗法,无论什么手段,其实最终都是通过气血的归经而产生疗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一、经络系统

        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执行的通道。

        2、经络的基本作用:

        1、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执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经络的组成: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任督二脉:

        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

        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相接。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

        足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

        足少阳胆经:体侧。

        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

          二、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

        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桡侧,到达拇指末端。

        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

        ⑵.五官疾病:如咽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中府

        ①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② 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能。

        ⑵.列却

        ①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② 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喘咳血、*胀满、牙痛、头痛、项强等。

        ⑶.少商

        ①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② 功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昏迷、咽喉肿痛、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⑷.太渊

        ①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桡侧,经肩前、颈部、下齿到达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面部痉挛、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

        ⑶.过敏性面板病:如面板瘙痒等;

        ⑷.经脉所过部位病:手指手臂肿痛、肘、肩肿痛

        3、保健要穴:

        ⑴.合谷

        ①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② 简便取穴: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保健要穴。可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疾病,五官疾病。

        ⑵.曲池

        ① 定位:屈肘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清热利溼,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本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⑶.手三里

        ① 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约2寸是穴。

        ② 功能:缓解上肢疲劳、酸痛。

        ⑷.迎香

        ①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② 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起于目下,经面一周,行于颈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侧前面,到达次趾外侧末端。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⑷.其他疾病: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足三里

        ①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② 功能: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对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⑵.梁丘

        ① 定位:在骼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2寸。

        ② 功能:一般肠胃病的常用穴,对急性胃痛有较好作用。

        ⑶.天枢

        ① 定位:脐旁2寸。

        ② 功能:便秘常用穴,对恶心、闹肚子、腹胀肠鸣、月经不调等有效。

        ⑷.四白

        ① 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 功能:头痛眩晕、眼疾、美白养颜。又称“养颜穴”。

        ⑸.地仓

        ①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② 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㖞斜等。

        四、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行于小腿内面前侧,经小腿*、大腿内面前侧,到达腹、胸前外侧。胃部支脉: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麻痹、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

        ⑵.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下肢瘫痪、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太白

        ① 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中,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

        ② 功能:对脾虚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有较好作用。亦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⑵.三阴交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② 功能: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交处,又名“女三里”,对所有的妇科病有效。三阴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溼。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泻、腹胀、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⑶.阴陵泉

        ① 定位:胫骨内侧,髁骨下缘凹陷中。

        ② 功能:与三阴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

        ①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② 简便取穴:屈膝,术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角直下,手指尖处事穴。同理取左边穴。

        ③ 功能:本穴能调和气血、祛风胜溼,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溼疹、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

        1、经脉循行:从腋下,行于上肢内面尺侧,到达小指桡侧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极泉

        ① 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②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疗穴。

        ⑵.少海

        ①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上髁连线之中点。

        ② 功能:肘关节病痛的治疗。

        ⑶.神门

        ①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⑷.通里

        ①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② 功能:本穴能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腕臂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行于上肢外面尺侧,经肩胛、颈、目下到达耳前。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头面五官疾病: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目疾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后溪

        ①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② 功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等。

        ⑵.小海

        ①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凹陷中。

        ②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发麻等。

        ⑶.肩贞

        ① 定位:腋后皱襞上1寸。

        ② 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⑷.天宗

        ① 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

        ② 功能:肩胛疼痛、气喘、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⑸.听宫

        ① 定位:耳屏前,张口凹陷处。

        ② 功能: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有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经头顶、颈部行于脊柱两侧,至下肢外侧后面,过外踝,到达足小趾外侧。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⑵.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⑶.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溃疡、胃下垂、胆囊炎、肝炎等。

        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肾炎、盆腔炎等。

        ⑸.其他:神经衰弱、痔疮等。

        ⑹.经脉所过部位病:头痛、颈背痛、腰腿痛、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肺俞

        ①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较好。

        ⑵.心俞

        ①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⑶.肝俞

        ①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⑷.脾俞

        ①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能健脾利溼,和胃降逆,可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

        ⑸.胃俞

        ①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和胃理气、化溼消滞,对胃痛纳少、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⑹.肾俞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补肾壮腰,益精利溼,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作用。

        ⑺.大肠俞

        ①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对便秘、腹胀腹泻、腰痛有较好作用。

        ⑻.委中

        ① 定位:膕横纹*。

        ② 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⑼.承山

        ①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② 功能:主要用于缓解肌肉疲劳、腰腿痛及痔疮,对便秘也有疗效。尤其对运动后的小腿酸乏、抽筋较好。

        八、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从足心行于下肢内面后侧,到达腹胸内侧。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阳痿、遗精、痛经、肾炎等;

        ⑵.五官疾病:耳聋、耳鸣、牙痛等;

        ⑶.其他:休克、中暑、中风等。

        3、保健要穴:

        ⑴.涌泉

        ① 定位:足底前1/3处。

        ② 功能:人身第二长寿穴。对头痛、头晕、失眠、便秘等有较好作用,是口腔溃疡、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的较佳治疗穴位。

        ⑵.太溪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② 功能:壮腰、健骨、益肾,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失眠、阳痿、遗精等。

        九、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

        1、经脉循行:从 *** 外侧经胸,行于上肢内侧当中,到达中指末端。掌中支脉:从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尺侧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以及神经官能症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其他:胸闷、胃痛、呕吐、肘臂痛、掌心热等。

        3、保健要穴:

        ⑴.内关

        ①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② 功能: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多种心脏病有较好防治作用。被称为“随身携带的心脏药”。

        ⑵.中冲

        ① 定位:中指尖端的*。

        ② 功能:常用急救穴之一。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心胸烦闷、热病中暑有一定功效。

        十、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

        1、经脉循行:起于手无名指尺侧末端,行于上肢外侧当中,经肩上、颈部、耳后到达眉梢。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五官疾病:偏头痛、面神经麻痹、耳鸣、咽炎、淋巴结肿大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颈项痛、肩背痛、手背肿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阳池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② 功能:舒筋、通络、解热,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有较好防治作用。

        ⑵.外关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清热疏络,对肩臂痛、头痛、胁肋痛有效。

        ⑶.支沟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理气解郁、疏通腑气,通经络,能较好的防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等。

        ⑷.肩髎

        ①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的凹陷中。

        ② 功能:《针灸甲乙经》言: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十一、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外侧中线,侧胸腹及侧头面。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行于头顶、头顶外侧,颈部,经胸腰侧面至下肢外侧正中,到达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肝胆疾病:胆绞痛、胆囊炎、肝炎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偏头痛、眼痛、颈项痛、牙痛、面神经麻痹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肋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风池

        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② 功能: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疏风解热,对神经衰弱、落枕、耳鸣等有一定功效。

        ⑵.肩井

        ① 定位: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能很好的缓解肩关节的紧张和肌肉僵硬,对牙疼、头项痛、肩背痛有效。

        ⑶.环跳

        ①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② 功能: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腰胯腿痛、中风偏瘫、风寒溼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⑷.风市

        ①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膕横纹水平线上7寸。

        ② 简便定位:以手掌贴于大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

        ⑸.阳陵泉

        ①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② 功能:对慢性胃炎、泛酸有较好作用。与其下一寸处得胆囊穴相配,对胆囊炎的治疗和预防有较好作用。

        十二、足厥阴肝经

        1、经脉循行:起于足拇趾外侧端,行于小腿内侧,经大腿内面*,经前 *** 到达肋下。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痛经、崩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气痛等;

        ⑵.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脾肿大等;

        ⑶.其他:头顶痛、眩晕等。

        3、保健要穴:

        ⑴.行间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

        ② 功能:主治头痛、目眩、痛经、月经不调等。

        ⑵.太冲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② 功能: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对女性月经不调有很好疗效。

        ⑶.章门

        ① 定位:第十一肋端。

        ② 功能:健脾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治疗腹胀、胃脘痛、肋痛、呕吐等。

        奇经八脉

        一、督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 *** ,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顶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2、主要症候:脊柱强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命门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脐平。

        ② 功能:强腰补肾,壮阳。

        ⑵.风府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② 功能:祛除头痛、眩晕等,对落枕有效。

        ⑶.百会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② 功能:降血压、健忘、防失眠,防阳气下陷。

        ⑴.神庭

        ①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② 功能:安神醒脑。

        二、任脉:女性的雌激素。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 *** ,向上行于 *** 区,沿着腹内向上经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上行绕唇,于人中处与督脉相接。

        2、主要症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月经不调、不孕等。

        3、保健要穴:

        ⑴.关元

        ① 定位:脐下3寸。

        ② 功能:人身第一性保健要穴。对女性不孕、月经不调疗效确切。

        ⑵.气海

        ① 定位:脐下1.5寸。

        ② 功能:人体性命之祖,强壮要穴。

        ⑶.神阙

        ① 定位:脐的中间。

        ② 功能:

        ⑷.中脘

        ① 定位:脐上4寸。

        ② 功能:脾胃之疾,无所不能。

        ⑵.膻中

        ① 定位: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② 功能:宽心理气。

        中医经络养生理论?

        人体治病,终究是离不开经脉的,无论哪种疗法,无论什么手段,其实最终都是通过气血的归经而产生疗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一、经络系统

        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执行的通道。

        2、经络的基本作用:

        1、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执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经络的组成: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任督二脉:

        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

        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相接。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

        足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

        足少阳胆经:体侧。

        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

          二、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

        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桡侧,到达拇指末端。

        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

        ⑵.五官疾病:如咽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中府

        ①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② 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能。

        ⑵.列却

        ①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② 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喘咳血、*胀满、牙痛、头痛、项强等。

        ⑶.少商

        ①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② 功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昏迷、咽喉肿痛、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⑷.太渊

        ①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桡侧,经肩前、颈部、下齿到达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面部痉挛、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

        ⑶.过敏性面板病:如面板瘙痒等;

        ⑷.经脉所过部位病:手指手臂肿痛、肘、肩肿痛

        3、保健要穴:

        ⑴.合谷

        ①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② 简便取穴: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保健要穴。可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疾病,五官疾病。

        ⑵.曲池

        ① 定位:屈肘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清热利溼,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本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⑶.手三里

        ① 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约2寸是穴。

        ② 功能:缓解上肢疲劳、酸痛。

        ⑷.迎香

        ①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② 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起于目下,经面一周,行于颈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侧前面,到达次趾外侧末端。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⑷.其他疾病: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足三里

        ①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② 功能: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对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⑵.梁丘

        ① 定位:在骼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2寸。

        ② 功能:一般肠胃病的常用穴,对急性胃痛有较好作用。

        ⑶.天枢

        ① 定位:脐旁2寸。

        ② 功能:便秘常用穴,对恶心、闹肚子、腹胀肠鸣、月经不调等有效。

        ⑷.四白

        ① 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 功能:头痛眩晕、眼疾、美白养颜。又称“养颜穴”。

        ⑸.地仓

        ①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② 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㖞斜等。

        四、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行于小腿内面前侧,经小腿*、大腿内面前侧,到达腹、胸前外侧。胃部支脉: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麻痹、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

        ⑵.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下肢瘫痪、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太白

        ① 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中,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

        ② 功能:对脾虚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有较好作用。亦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⑵.三阴交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② 功能: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交处,又名“女三里”,对所有的妇科病有效。三阴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溼。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泻、腹胀、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⑶.阴陵泉

        ① 定位:胫骨内侧,髁骨下缘凹陷中。

        ② 功能:与三阴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

        ①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② 简便取穴:屈膝,术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角直下,手指尖处事穴。同理取左边穴。

        ③ 功能:本穴能调和气血、祛风胜溼,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溼疹、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

        1、经脉循行:从腋下,行于上肢内面尺侧,到达小指桡侧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极泉

        ① 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②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疗穴。

        ⑵.少海

        ①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上髁连线之中点。

        ② 功能:肘关节病痛的治疗。

        ⑶.神门

        ①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⑷.通里

        ①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② 功能:本穴能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腕臂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行于上肢外面尺侧,经肩胛、颈、目下到达耳前。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头面五官疾病: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目疾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后溪

        ①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② 功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等。

        ⑵.小海

        ①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凹陷中。

        ②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发麻等。

        ⑶.肩贞

        ① 定位:腋后皱襞上1寸。

        ② 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⑷.天宗

        ① 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

        ② 功能:肩胛疼痛、气喘、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⑸.听宫

        ① 定位:耳屏前,张口凹陷处。

        ② 功能: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有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经头顶、颈部行于脊柱两侧,至下肢外侧后面,过外踝,到达足小趾外侧。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⑵.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⑶.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溃疡、胃下垂、胆囊炎、肝炎等。

        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肾炎、盆腔炎等。

        ⑸.其他:神经衰弱、痔疮等。

        ⑹.经脉所过部位病:头痛、颈背痛、腰腿痛、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肺俞

        ①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较好。

        ⑵.心俞

        ①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⑶.肝俞

        ①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⑷.脾俞

        ①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能健脾利溼,和胃降逆,可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

        ⑸.胃俞

        ①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和胃理气、化溼消滞,对胃痛纳少、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⑹.肾俞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补肾壮腰,益精利溼,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作用。

        ⑺.大肠俞

        ①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对便秘、腹胀腹泻、腰痛有较好作用。

        ⑻.委中

        ① 定位:膕横纹*。

        ② 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⑼.承山

        ①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② 功能:主要用于缓解肌肉疲劳、腰腿痛及痔疮,对便秘也有疗效。尤其对运动后的小腿酸乏、抽筋较好。

        八、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从足心行于下肢内面后侧,到达腹胸内侧。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阳痿、遗精、痛经、肾炎等;

        ⑵.五官疾病:耳聋、耳鸣、牙痛等;

        ⑶.其他:休克、中暑、中风等。

        3、保健要穴:

        ⑴.涌泉

        ① 定位:足底前1/3处。

        ② 功能:人身第二长寿穴。对头痛、头晕、失眠、便秘等有较好作用,是口腔溃疡、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的较佳治疗穴位。

        ⑵.太溪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② 功能:壮腰、健骨、益肾,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失眠、阳痿、遗精等。

        九、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

        1、经脉循行:从 *** 外侧经胸,行于上肢内侧当中,到达中指末端。掌中支脉:从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尺侧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以及神经官能症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其他:胸闷、胃痛、呕吐、肘臂痛、掌心热等。

        3、保健要穴:

        ⑴.内关

        ①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② 功能: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多种心脏病有较好防治作用。被称为“随身携带的心脏药”。

        ⑵.中冲

        ① 定位:中指尖端的*。

        ② 功能:常用急救穴之一。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心胸烦闷、热病中暑有一定功效。

        十、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

        1、经脉循行:起于手无名指尺侧末端,行于上肢外侧当中,经肩上、颈部、耳后到达眉梢。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五官疾病:偏头痛、面神经麻痹、耳鸣、咽炎、淋巴结肿大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颈项痛、肩背痛、手背肿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阳池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② 功能:舒筋、通络、解热,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有较好防治作用。

        ⑵.外关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清热疏络,对肩臂痛、头痛、胁肋痛有效。

        ⑶.支沟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理气解郁、疏通腑气,通经络,能较好的防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等。

        ⑷.肩髎

        ①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的凹陷中。

        ② 功能:《针灸甲乙经》言: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十一、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外侧中线,侧胸腹及侧头面。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行于头顶、头顶外侧,颈部,经胸腰侧面至下肢外侧正中,到达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肝胆疾病:胆绞痛、胆囊炎、肝炎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偏头痛、眼痛、颈项痛、牙痛、面神经麻痹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肋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风池

        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② 功能: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疏风解热,对神经衰弱、落枕、耳鸣等有一定功效。

        ⑵.肩井

        ① 定位: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能很好的缓解肩关节的紧张和肌肉僵硬,对牙疼、头项痛、肩背痛有效。

        ⑶.环跳

        ①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② 功能: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腰胯腿痛、中风偏瘫、风寒溼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⑷.风市

        ①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膕横纹水平线上7寸。

        ② 简便定位:以手掌贴于大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

        ⑸.阳陵泉

        ①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② 功能:对慢性胃炎、泛酸有较好作用。与其下一寸处得胆囊穴相配,对胆囊炎的治疗和预防有较好作用。

        十二、足厥阴肝经

        1、经脉循行:起于足拇趾外侧端,行于小腿内侧,经大腿内面*,经前 *** 到达肋下。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痛经、崩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气痛等;

        ⑵.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脾肿大等;

        ⑶.其他:头顶痛、眩晕等。

        3、保健要穴:

        ⑴.行间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

        ② 功能:主治头痛、目眩、痛经、月经不调等。

        ⑵.太冲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② 功能: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对女性月经不调有很好疗效。

        ⑶.章门

        ① 定位:第十一肋端。

        ② 功能:健脾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治疗腹胀、胃脘痛、肋痛、呕吐等。

        奇经八脉

        一、督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 *** ,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顶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2、主要症候:脊柱强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命门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脐平。

        ② 功能:强腰补肾,壮阳。

        ⑵.风府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② 功能:祛除头痛、眩晕等,对落枕有效。

        ⑶.百会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② 功能:降血压、健忘、防失眠,防阳气下陷。

        ⑴.神庭

        ①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② 功能:安神醒脑。

        二、任脉:女性的雌激素。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 *** ,向上行于 *** 区,沿着腹内向上经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上行绕唇,于人中处与督脉相接。

        2、主要症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月经不调、不孕等。

        3、保健要穴:

        ⑴.关元

        ① 定位:脐下3寸。

        ② 功能:人身第一性保健要穴。对女性不孕、月经不调疗效确切。

        ⑵.气海

        ① 定位:脐下1.5寸。

        ② 功能:人体性命之祖,强壮要穴。

        ⑶.神阙

        ① 定位:脐的中间。

        ② 功能:

        ⑷.中脘

        ① 定位:脐上4寸。

        ② 功能:脾胃之疾,无所不能。

        ⑵.膻中

        ① 定位: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② 功能:宽心理气。

        中医经络养生理论?

        人体治病,终究是离不开经脉的,无论哪种疗法,无论什么手段,其实最终都是通过气血的归经而产生疗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一、经络系统

        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执行的通道。

        2、经络的基本作用:

        1、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执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经络的组成: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任督二脉:

        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

        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相接。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

        足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

        足少阳胆经:体侧。

        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

          二、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

        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桡侧,到达拇指末端。

        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

        ⑵.五官疾病:如咽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中府

        ①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② 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能。

        ⑵.列却

        ①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② 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喘咳血、*胀满、牙痛、头痛、项强等。

        ⑶.少商

        ①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② 功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昏迷、咽喉肿痛、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⑷.太渊

        ①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桡侧,经肩前、颈部、下齿到达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面部痉挛、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

        ⑶.过敏性面板病:如面板瘙痒等;

        ⑷.经脉所过部位病:手指手臂肿痛、肘、肩肿痛

        3、保健要穴:

        ⑴.合谷

        ①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② 简便取穴: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保健要穴。可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疾病,五官疾病。

        ⑵.曲池

        ① 定位:屈肘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清热利溼,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本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⑶.手三里

        ① 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约2寸是穴。

        ② 功能:缓解上肢疲劳、酸痛。

        ⑷.迎香

        ①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② 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起于目下,经面一周,行于颈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侧前面,到达次趾外侧末端。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⑷.其他疾病: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足三里

        ①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② 功能: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对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⑵.梁丘

        ① 定位:在骼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2寸。

        ② 功能:一般肠胃病的常用穴,对急性胃痛有较好作用。

        ⑶.天枢

        ① 定位:脐旁2寸。

        ② 功能:便秘常用穴,对恶心、闹肚子、腹胀肠鸣、月经不调等有效。

        ⑷.四白

        ① 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 功能:头痛眩晕、眼疾、美白养颜。又称“养颜穴”。

        ⑸.地仓

        ①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② 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㖞斜等。

        四、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行于小腿内面前侧,经小腿*、大腿内面前侧,到达腹、胸前外侧。胃部支脉: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麻痹、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

        ⑵.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下肢瘫痪、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太白

        ① 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中,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

        ② 功能:对脾虚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有较好作用。亦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⑵.三阴交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② 功能: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交处,又名“女三里”,对所有的妇科病有效。三阴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溼。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泻、腹胀、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⑶.阴陵泉

        ① 定位:胫骨内侧,髁骨下缘凹陷中。

        ② 功能:与三阴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

        ①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② 简便取穴:屈膝,术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角直下,手指尖处事穴。同理取左边穴。

        ③ 功能:本穴能调和气血、祛风胜溼,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溼疹、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

        1、经脉循行:从腋下,行于上肢内面尺侧,到达小指桡侧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极泉

        ① 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②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疗穴。

        ⑵.少海

        ①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上髁连线之中点。

        ② 功能:肘关节病痛的治疗。

        ⑶.神门

        ①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⑷.通里

        ①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② 功能:本穴能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腕臂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行于上肢外面尺侧,经肩胛、颈、目下到达耳前。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头面五官疾病: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目疾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后溪

        ①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② 功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等。

        ⑵.小海

        ①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凹陷中。

        ②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发麻等。

        ⑶.肩贞

        ① 定位:腋后皱襞上1寸。

        ② 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⑷.天宗

        ① 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

        ② 功能:肩胛疼痛、气喘、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⑸.听宫

        ① 定位:耳屏前,张口凹陷处。

        ② 功能: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有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经头顶、颈部行于脊柱两侧,至下肢外侧后面,过外踝,到达足小趾外侧。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⑵.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⑶.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溃疡、胃下垂、胆囊炎、肝炎等。

        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肾炎、盆腔炎等。

        ⑸.其他:神经衰弱、痔疮等。

        ⑹.经脉所过部位病:头痛、颈背痛、腰腿痛、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肺俞

        ①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较好。

        ⑵.心俞

        ①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⑶.肝俞

        ①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⑷.脾俞

        ①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能健脾利溼,和胃降逆,可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

        ⑸.胃俞

        ①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和胃理气、化溼消滞,对胃痛纳少、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⑹.肾俞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补肾壮腰,益精利溼,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作用。

        ⑺.大肠俞

        ①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对便秘、腹胀腹泻、腰痛有较好作用。

        ⑻.委中

        ① 定位:膕横纹*。

        ② 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⑼.承山

        ①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② 功能:主要用于缓解肌肉疲劳、腰腿痛及痔疮,对便秘也有疗效。尤其对运动后的小腿酸乏、抽筋较好。

        八、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从足心行于下肢内面后侧,到达腹胸内侧。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阳痿、遗精、痛经、肾炎等;

        ⑵.五官疾病:耳聋、耳鸣、牙痛等;

        ⑶.其他:休克、中暑、中风等。

        3、保健要穴:

        ⑴.涌泉

        ① 定位:足底前1/3处。

        ② 功能:人身第二长寿穴。对头痛、头晕、失眠、便秘等有较好作用,是口腔溃疡、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的较佳治疗穴位。

        ⑵.太溪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② 功能:壮腰、健骨、益肾,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失眠、阳痿、遗精等。

        九、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

        1、经脉循行:从 *** 外侧经胸,行于上肢内侧当中,到达中指末端。掌中支脉:从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尺侧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以及神经官能症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其他:胸闷、胃痛、呕吐、肘臂痛、掌心热等。

        3、保健要穴:

        ⑴.内关

        ①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② 功能: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多种心脏病有较好防治作用。被称为“随身携带的心脏药”。

        ⑵.中冲

        ① 定位:中指尖端的*。

        ② 功能:常用急救穴之一。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心胸烦闷、热病中暑有一定功效。

        十、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

        1、经脉循行:起于手无名指尺侧末端,行于上肢外侧当中,经肩上、颈部、耳后到达眉梢。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五官疾病:偏头痛、面神经麻痹、耳鸣、咽炎、淋巴结肿大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颈项痛、肩背痛、手背肿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阳池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② 功能:舒筋、通络、解热,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有较好防治作用。

        ⑵.外关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清热疏络,对肩臂痛、头痛、胁肋痛有效。

        ⑶.支沟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理气解郁、疏通腑气,通经络,能较好的防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等。

        ⑷.肩髎

        ①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的凹陷中。

        ② 功能:《针灸甲乙经》言: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十一、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外侧中线,侧胸腹及侧头面。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行于头顶、头顶外侧,颈部,经胸腰侧面至下肢外侧正中,到达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肝胆疾病:胆绞痛、胆囊炎、肝炎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偏头痛、眼痛、颈项痛、牙痛、面神经麻痹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肋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风池

        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② 功能: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疏风解热,对神经衰弱、落枕、耳鸣等有一定功效。

        ⑵.肩井

        ① 定位: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能很好的缓解肩关节的紧张和肌肉僵硬,对牙疼、头项痛、肩背痛有效。

        ⑶.环跳

        ①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② 功能: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腰胯腿痛、中风偏瘫、风寒溼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⑷.风市

        ①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膕横纹水平线上7寸。

        ② 简便定位:以手掌贴于大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

        ⑸.阳陵泉

        ①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② 功能:对慢性胃炎、泛酸有较好作用。与其下一寸处得胆囊穴相配,对胆囊炎的治疗和预防有较好作用。

        十二、足厥阴肝经

        1、经脉循行:起于足拇趾外侧端,行于小腿内侧,经大腿内面*,经前 *** 到达肋下。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痛经、崩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气痛等;

        ⑵.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脾肿大等;

        ⑶.其他:头顶痛、眩晕等。

        3、保健要穴:

        ⑴.行间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

        ② 功能:主治头痛、目眩、痛经、月经不调等。

        ⑵.太冲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② 功能: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对女性月经不调有很好疗效。

        ⑶.章门

        ① 定位:第十一肋端。

        ② 功能:健脾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治疗腹胀、胃脘痛、肋痛、呕吐等。

        奇经八脉

        一、督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 *** ,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顶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2、主要症候:脊柱强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命门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脐平。

        ② 功能:强腰补肾,壮阳。

        ⑵.风府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② 功能:祛除头痛、眩晕等,对落枕有效。

        ⑶.百会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② 功能:降血压、健忘、防失眠,防阳气下陷。

        ⑴.神庭

        ①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② 功能:安神醒脑。

        二、任脉:女性的雌激素。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 *** ,向上行于 *** 区,沿着腹内向上经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上行绕唇,于人中处与督脉相接。

        2、主要症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月经不调、不孕等。

        3、保健要穴:

        ⑴.关元

        ① 定位:脐下3寸。

        ② 功能:人身第一性保健要穴。对女性不孕、月经不调疗效确切。

        ⑵.气海

        ① 定位:脐下1.5寸。

        ② 功能:人体性命之祖,强壮要穴。

        ⑶.神阙

        ① 定位:脐的中间。

        ② 功能:

        ⑷.中脘

        ① 定位:脐上4寸。

        ② 功能:脾胃之疾,无所不能。

        ⑵.膻中

        ① 定位: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② 功能:宽心理气。

        中医经络养生理论?

        人体治病,终究是离不开经脉的,无论哪种疗法,无论什么手段,其实最终都是通过气血的归经而产生疗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一、经络系统

        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执行的通道。

        2、经络的基本作用:

        1、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执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经络的组成: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任督二脉:

        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

        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相接。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

        足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

        足少阳胆经:体侧。

        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

          二、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

        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桡侧,到达拇指末端。

        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

        ⑵.五官疾病:如咽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中府

        ①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② 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能。

        ⑵.列却

        ①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② 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喘咳血、*胀满、牙痛、头痛、项强等。

        ⑶.少商

        ①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② 功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昏迷、咽喉肿痛、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⑷.太渊

        ①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桡侧,经肩前、颈部、下齿到达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面部痉挛、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

        ⑶.过敏性面板病:如面板瘙痒等;

        ⑷.经脉所过部位病:手指手臂肿痛、肘、肩肿痛

        3、保健要穴:

        ⑴.合谷

        ①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② 简便取穴: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保健要穴。可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疾病,五官疾病。

        ⑵.曲池

        ① 定位:屈肘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清热利溼,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本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⑶.手三里

        ① 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约2寸是穴。

        ② 功能:缓解上肢疲劳、酸痛。

        ⑷.迎香

        ①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② 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起于目下,经面一周,行于颈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侧前面,到达次趾外侧末端。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⑷.其他疾病: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足三里

        ①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② 功能: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对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⑵.梁丘

        ① 定位:在骼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2寸。

        ② 功能:一般肠胃病的常用穴,对急性胃痛有较好作用。

        ⑶.天枢

        ① 定位:脐旁2寸。

        ② 功能:便秘常用穴,对恶心、闹肚子、腹胀肠鸣、月经不调等有效。

        ⑷.四白

        ① 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 功能:头痛眩晕、眼疾、美白养颜。又称“养颜穴”。

        ⑸.地仓

        ①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② 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㖞斜等。

        四、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行于小腿内面前侧,经小腿*、大腿内面前侧,到达腹、胸前外侧。胃部支脉: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麻痹、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

        ⑵.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下肢瘫痪、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太白

        ① 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中,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

        ② 功能:对脾虚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有较好作用。亦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⑵.三阴交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② 功能: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交处,又名“女三里”,对所有的妇科病有效。三阴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溼。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泻、腹胀、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⑶.阴陵泉

        ① 定位:胫骨内侧,髁骨下缘凹陷中。

        ② 功能:与三阴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

        ①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② 简便取穴:屈膝,术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角直下,手指尖处事穴。同理取左边穴。

        ③ 功能:本穴能调和气血、祛风胜溼,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溼疹、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

        1、经脉循行:从腋下,行于上肢内面尺侧,到达小指桡侧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极泉

        ① 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②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疗穴。

        ⑵.少海

        ①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上髁连线之中点。

        ② 功能:肘关节病痛的治疗。

        ⑶.神门

        ①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⑷.通里

        ①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② 功能:本穴能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腕臂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行于上肢外面尺侧,经肩胛、颈、目下到达耳前。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头面五官疾病: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目疾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后溪

        ①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② 功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等。

        ⑵.小海

        ①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凹陷中。

        ②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发麻等。

        ⑶.肩贞

        ① 定位:腋后皱襞上1寸。

        ② 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⑷.天宗

        ① 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

        ② 功能:肩胛疼痛、气喘、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⑸.听宫

        ① 定位:耳屏前,张口凹陷处。

        ② 功能: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有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经头顶、颈部行于脊柱两侧,至下肢外侧后面,过外踝,到达足小趾外侧。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⑵.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⑶.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溃疡、胃下垂、胆囊炎、肝炎等。

        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肾炎、盆腔炎等。

        ⑸.其他:神经衰弱、痔疮等。

        ⑹.经脉所过部位病:头痛、颈背痛、腰腿痛、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肺俞

        ①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较好。

        ⑵.心俞

        ①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⑶.肝俞

        ①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⑷.脾俞

        ①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能健脾利溼,和胃降逆,可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

        ⑸.胃俞

        ①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和胃理气、化溼消滞,对胃痛纳少、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⑹.肾俞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补肾壮腰,益精利溼,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作用。

        ⑺.大肠俞

        ①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对便秘、腹胀腹泻、腰痛有较好作用。

        ⑻.委中

        ① 定位:膕横纹*。

        ② 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⑼.承山

        ①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② 功能:主要用于缓解肌肉疲劳、腰腿痛及痔疮,对便秘也有疗效。尤其对运动后的小腿酸乏、抽筋较好。

        八、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从足心行于下肢内面后侧,到达腹胸内侧。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阳痿、遗精、痛经、肾炎等;

        ⑵.五官疾病:耳聋、耳鸣、牙痛等;

        ⑶.其他:休克、中暑、中风等。

        3、保健要穴:

        ⑴.涌泉

        ① 定位:足底前1/3处。

        ② 功能:人身第二长寿穴。对头痛、头晕、失眠、便秘等有较好作用,是口腔溃疡、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的较佳治疗穴位。

        ⑵.太溪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② 功能:壮腰、健骨、益肾,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失眠、阳痿、遗精等。

        九、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

        1、经脉循行:从 *** 外侧经胸,行于上肢内侧当中,到达中指末端。掌中支脉:从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尺侧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以及神经官能症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其他:胸闷、胃痛、呕吐、肘臂痛、掌心热等。

        3、保健要穴:

        ⑴.内关

        ①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② 功能: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多种心脏病有较好防治作用。被称为“随身携带的心脏药”。

        ⑵.中冲

        ① 定位:中指尖端的*。

        ② 功能:常用急救穴之一。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心胸烦闷、热病中暑有一定功效。

        十、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

        1、经脉循行:起于手无名指尺侧末端,行于上肢外侧当中,经肩上、颈部、耳后到达眉梢。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五官疾病:偏头痛、面神经麻痹、耳鸣、咽炎、淋巴结肿大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颈项痛、肩背痛、手背肿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阳池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② 功能:舒筋、通络、解热,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有较好防治作用。

        ⑵.外关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清热疏络,对肩臂痛、头痛、胁肋痛有效。

        ⑶.支沟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理气解郁、疏通腑气,通经络,能较好的防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等。

        ⑷.肩髎

        ①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的凹陷中。

        ② 功能:《针灸甲乙经》言: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十一、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外侧中线,侧胸腹及侧头面。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行于头顶、头顶外侧,颈部,经胸腰侧面至下肢外侧正中,到达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肝胆疾病:胆绞痛、胆囊炎、肝炎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偏头痛、眼痛、颈项痛、牙痛、面神经麻痹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肋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风池

        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② 功能: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疏风解热,对神经衰弱、落枕、耳鸣等有一定功效。

        ⑵.肩井

        ① 定位: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能很好的缓解肩关节的紧张和肌肉僵硬,对牙疼、头项痛、肩背痛有效。

        ⑶.环跳

        ①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② 功能: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腰胯腿痛、中风偏瘫、风寒溼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⑷.风市

        ①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膕横纹水平线上7寸。

        ② 简便定位:以手掌贴于大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

        ⑸.阳陵泉

        ①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② 功能:对慢性胃炎、泛酸有较好作用。与其下一寸处得胆囊穴相配,对胆囊炎的治疗和预防有较好作用。

        十二、足厥阴肝经

        1、经脉循行:起于足拇趾外侧端,行于小腿内侧,经大腿内面*,经前 *** 到达肋下。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痛经、崩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气痛等;

        ⑵.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脾肿大等;

        ⑶.其他:头顶痛、眩晕等。

        3、保健要穴:

        ⑴.行间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

        ② 功能:主治头痛、目眩、痛经、月经不调等。

        ⑵.太冲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② 功能: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对女性月经不调有很好疗效。

        ⑶.章门

        ① 定位:第十一肋端。

        ② 功能:健脾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治疗腹胀、胃脘痛、肋痛、呕吐等。

        奇经八脉

        一、督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 *** ,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顶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2、主要症候:脊柱强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命门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脐平。

        ② 功能:强腰补肾,壮阳。

        ⑵.风府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② 功能:祛除头痛、眩晕等,对落枕有效。

        ⑶.百会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② 功能:降血压、健忘、防失眠,防阳气下陷。

        ⑴.神庭

        ①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② 功能:安神醒脑。

        二、任脉:女性的雌激素。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 *** ,向上行于 *** 区,沿着腹内向上经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上行绕唇,于人中处与督脉相接。

        2、主要症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月经不调、不孕等。

        3、保健要穴:

        ⑴.关元

        ① 定位:脐下3寸。

        ② 功能:人身第一性保健要穴。对女性不孕、月经不调疗效确切。

        ⑵.气海

        ① 定位:脐下1.5寸。

        ② 功能:人体性命之祖,强壮要穴。

        ⑶.神阙

        ① 定位:脐的中间。

        ② 功能:

        ⑷.中脘

        ① 定位:脐上4寸。

        ② 功能:脾胃之疾,无所不能。

        ⑵.膻中

        ① 定位: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② 功能:宽心理气。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