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有哪些中医养生功法好的
2024-03-18 19:51:12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功法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调理:

1. 饮食调理:以保持阴阳平衡为目标,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胡萝卜、南瓜和苹果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2. 运动调理:有助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活力,如气功和太极拳等。

3. 使用药物: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养生时可以食用枸杞、决明子、三七和胖大海等药物,以提升身体免疫力和缓解气血两虚的效果。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养生。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有哪些比较适合养生的中医疗法?

中医养生疗法都有哪些
1.拔火罐是众所周知的中医疗法,通过拔火罐,可以通经活络,身体变好
2.刮痧也是很普遍的,通过来回刮痧,清除身体的毒素
3.针灸也是流传很久的,用金属针刺入穴位,来调整气血
4.药酒也是很好,把重要溶于药酒,作用效果很好
5.有一种药茶疗效也是很好的。

有哪些比较适合养生的中医疗法?

中医养生疗法都有哪些
1.拔火罐是众所周知的中医疗法,通过拔火罐,可以通经活络,身体变好
2.刮痧也是很普遍的,通过来回刮痧,清除身体的毒素
3.针灸也是流传很久的,用金属针刺入穴位,来调整气血
4.药酒也是很好,把重要溶于药酒,作用效果很好
5.有一种药茶疗效也是很好的。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中医养生是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的'办法特别的多,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养生之道,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可以供大家参考。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1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2

1、推腹30秒

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促进肠胃蠕动,消除便秘,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

每天早上起床时推一次,晚上临睡推一次

2、推腹方法

从肋骨两侧向前下方推,仔细按揉,过程要放松。

3、跪膝30秒

跪膝对腰部有很多好处,能治疗腰痛,如果您经常腰痛,那就试试跪坐30秒,就可以有效改善。

4、跪坐方法

将力量用在臀部后身体微微撑起,脊椎挺直,而且要使整个身体微微浮起来,这样才不会伤害到自己的膝盖。

5、30秒金鸡独立

这个动作能调和平衡,中医一直认为身体有疾病就是阴阳失调,这个动作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平衡。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中医养生是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的'办法特别的多,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养生之道,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可以供大家参考。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1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2

1、推腹30秒

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促进肠胃蠕动,消除便秘,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

每天早上起床时推一次,晚上临睡推一次

2、推腹方法

从肋骨两侧向前下方推,仔细按揉,过程要放松。

3、跪膝30秒

跪膝对腰部有很多好处,能治疗腰痛,如果您经常腰痛,那就试试跪坐30秒,就可以有效改善。

4、跪坐方法

将力量用在臀部后身体微微撑起,脊椎挺直,而且要使整个身体微微浮起来,这样才不会伤害到自己的膝盖。

5、30秒金鸡独立

这个动作能调和平衡,中医一直认为身体有疾病就是阴阳失调,这个动作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平衡。

养生除了吃还有什么方法?中医还有这五种养生法,强身保健效果好...

导语 :现在很多朋友都开始越来越注重 养生 ,他们会进食各种有营养的食物,会适当运动,那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 养生 吗?我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脐疗: 肚脐作为人体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脐疗的帮助可是非常大的。脐疗可以通调三焦、利水消肿、理气活血、行气止痛、敛汗固表、温补下元,还对脾胃的消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较简单又有效就是神阙隔姜灸,这个可以温阳元气、调理脾胃,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对预防寒邪入侵导致的消化不良、腹部发冷也有一定效果。切一片大小和厚度合适的生姜片,扎几个孔盖在肚脐上,然后在脐上或脐周进行艾灸,距离以脐部感到温热和舒适为宜,每次15~20分钟,隔日一次,在冬季的效果尤佳。

刮痧: 很多女性朋友平时手脚冰凉,中医学认为这是阳气不足或血液运行阻滞的表现,可以用刮痧板刮手掌,把手掌刮热以后用刮痧板的凹槽刮手指,从指根刮到指尖,大概刮5~10次,可以促进血液的运行。同理,这也适用于脚趾头。

泡脚: 泡脚是我们熟知的一个很好的保健方法,在临睡前泡脚,可以舒缓身体,放松身心,可以促进睡眠,预防疾病。如果你要是有什么地方不舒服,可以在水中加入相应的药物,能起到一个促进疾病痊愈的作用。

针灸: 针灸不止对治疗疾病有作用,对 养生 保健也是有很好的效果。针灸是指针法和灸法,针法的取穴一般取足三里、中脘、神阙、涌泉穴。足三里在膝盖下4个手指的距离,膝盖旁开一指即可以找到。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上,处在脐上4寸左右,大约就是四根手指和一个大拇指的宽度。足三里涌泉穴在第2、3趾指缝头端和足跟连线的前1/3处,将5个脚趾向足底弯曲时,足底掌心出现的凹窝就是涌泉穴。神阙穴就是肚脐。在这些地方进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多种疾病。灸法也可以选择这些穴位,也有着十分不错的效果。但是要注意的是,为了安全起见,不可以自行进针,在艾灸时也要注意安全。

拔罐: 拔罐是利用罐内的腹压吸附在皮肤的腧穴上,并通过负压、温热等作用来起到强身保健的作用。拔罐法的方法各异,产生的效果也各有不同。如留罐可以刺激局部的穴位,起到相应的作用。循经走罐可以改善经络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药罐除了拔罐本身的作用,扩张的皮肤和血管还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更好地治疗疾病。

结语: 看完了以上的文字,你是否对强身保健的方法知道了更多呢?在平常生活中你也可以试一试哦,不过还是要注意的是,对于有较大危险性的操作不宜自行进行,而且如果病情过于严重,还是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

养生除了吃还有什么方法?中医还有这五种养生法,强身保健效果好...

导语 :现在很多朋友都开始越来越注重 养生 ,他们会进食各种有营养的食物,会适当运动,那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 养生 吗?我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脐疗: 肚脐作为人体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脐疗的帮助可是非常大的。脐疗可以通调三焦、利水消肿、理气活血、行气止痛、敛汗固表、温补下元,还对脾胃的消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较简单又有效就是神阙隔姜灸,这个可以温阳元气、调理脾胃,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对预防寒邪入侵导致的消化不良、腹部发冷也有一定效果。切一片大小和厚度合适的生姜片,扎几个孔盖在肚脐上,然后在脐上或脐周进行艾灸,距离以脐部感到温热和舒适为宜,每次15~20分钟,隔日一次,在冬季的效果尤佳。

刮痧: 很多女性朋友平时手脚冰凉,中医学认为这是阳气不足或血液运行阻滞的表现,可以用刮痧板刮手掌,把手掌刮热以后用刮痧板的凹槽刮手指,从指根刮到指尖,大概刮5~10次,可以促进血液的运行。同理,这也适用于脚趾头。

泡脚: 泡脚是我们熟知的一个很好的保健方法,在临睡前泡脚,可以舒缓身体,放松身心,可以促进睡眠,预防疾病。如果你要是有什么地方不舒服,可以在水中加入相应的药物,能起到一个促进疾病痊愈的作用。

针灸: 针灸不止对治疗疾病有作用,对 养生 保健也是有很好的效果。针灸是指针法和灸法,针法的取穴一般取足三里、中脘、神阙、涌泉穴。足三里在膝盖下4个手指的距离,膝盖旁开一指即可以找到。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上,处在脐上4寸左右,大约就是四根手指和一个大拇指的宽度。足三里涌泉穴在第2、3趾指缝头端和足跟连线的前1/3处,将5个脚趾向足底弯曲时,足底掌心出现的凹窝就是涌泉穴。神阙穴就是肚脐。在这些地方进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多种疾病。灸法也可以选择这些穴位,也有着十分不错的效果。但是要注意的是,为了安全起见,不可以自行进针,在艾灸时也要注意安全。

拔罐: 拔罐是利用罐内的腹压吸附在皮肤的腧穴上,并通过负压、温热等作用来起到强身保健的作用。拔罐法的方法各异,产生的效果也各有不同。如留罐可以刺激局部的穴位,起到相应的作用。循经走罐可以改善经络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药罐除了拔罐本身的作用,扩张的皮肤和血管还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更好地治疗疾病。

结语: 看完了以上的文字,你是否对强身保健的方法知道了更多呢?在平常生活中你也可以试一试哦,不过还是要注意的是,对于有较大危险性的操作不宜自行进行,而且如果病情过于严重,还是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

养生除了吃还有什么方法?中医还有这五种养生法,强身保健效果好...

导语 :现在很多朋友都开始越来越注重 养生 ,他们会进食各种有营养的食物,会适当运动,那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 养生 吗?我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脐疗: 肚脐作为人体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脐疗的帮助可是非常大的。脐疗可以通调三焦、利水消肿、理气活血、行气止痛、敛汗固表、温补下元,还对脾胃的消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较简单又有效就是神阙隔姜灸,这个可以温阳元气、调理脾胃,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对预防寒邪入侵导致的消化不良、腹部发冷也有一定效果。切一片大小和厚度合适的生姜片,扎几个孔盖在肚脐上,然后在脐上或脐周进行艾灸,距离以脐部感到温热和舒适为宜,每次15~20分钟,隔日一次,在冬季的效果尤佳。

刮痧: 很多女性朋友平时手脚冰凉,中医学认为这是阳气不足或血液运行阻滞的表现,可以用刮痧板刮手掌,把手掌刮热以后用刮痧板的凹槽刮手指,从指根刮到指尖,大概刮5~10次,可以促进血液的运行。同理,这也适用于脚趾头。

泡脚: 泡脚是我们熟知的一个很好的保健方法,在临睡前泡脚,可以舒缓身体,放松身心,可以促进睡眠,预防疾病。如果你要是有什么地方不舒服,可以在水中加入相应的药物,能起到一个促进疾病痊愈的作用。

针灸: 针灸不止对治疗疾病有作用,对 养生 保健也是有很好的效果。针灸是指针法和灸法,针法的取穴一般取足三里、中脘、神阙、涌泉穴。足三里在膝盖下4个手指的距离,膝盖旁开一指即可以找到。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上,处在脐上4寸左右,大约就是四根手指和一个大拇指的宽度。足三里涌泉穴在第2、3趾指缝头端和足跟连线的前1/3处,将5个脚趾向足底弯曲时,足底掌心出现的凹窝就是涌泉穴。神阙穴就是肚脐。在这些地方进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多种疾病。灸法也可以选择这些穴位,也有着十分不错的效果。但是要注意的是,为了安全起见,不可以自行进针,在艾灸时也要注意安全。

拔罐: 拔罐是利用罐内的腹压吸附在皮肤的腧穴上,并通过负压、温热等作用来起到强身保健的作用。拔罐法的方法各异,产生的效果也各有不同。如留罐可以刺激局部的穴位,起到相应的作用。循经走罐可以改善经络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药罐除了拔罐本身的作用,扩张的皮肤和血管还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更好地治疗疾病。

结语: 看完了以上的文字,你是否对强身保健的方法知道了更多呢?在平常生活中你也可以试一试哦,不过还是要注意的是,对于有较大危险性的操作不宜自行进行,而且如果病情过于严重,还是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

养生除了吃还有什么方法?中医还有这五种养生法,强身保健效果好...

导语 :现在很多朋友都开始越来越注重 养生 ,他们会进食各种有营养的食物,会适当运动,那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 养生 吗?我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脐疗: 肚脐作为人体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脐疗的帮助可是非常大的。脐疗可以通调三焦、利水消肿、理气活血、行气止痛、敛汗固表、温补下元,还对脾胃的消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较简单又有效就是神阙隔姜灸,这个可以温阳元气、调理脾胃,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对预防寒邪入侵导致的消化不良、腹部发冷也有一定效果。切一片大小和厚度合适的生姜片,扎几个孔盖在肚脐上,然后在脐上或脐周进行艾灸,距离以脐部感到温热和舒适为宜,每次15~20分钟,隔日一次,在冬季的效果尤佳。

刮痧: 很多女性朋友平时手脚冰凉,中医学认为这是阳气不足或血液运行阻滞的表现,可以用刮痧板刮手掌,把手掌刮热以后用刮痧板的凹槽刮手指,从指根刮到指尖,大概刮5~10次,可以促进血液的运行。同理,这也适用于脚趾头。

泡脚: 泡脚是我们熟知的一个很好的保健方法,在临睡前泡脚,可以舒缓身体,放松身心,可以促进睡眠,预防疾病。如果你要是有什么地方不舒服,可以在水中加入相应的药物,能起到一个促进疾病痊愈的作用。

针灸: 针灸不止对治疗疾病有作用,对 养生 保健也是有很好的效果。针灸是指针法和灸法,针法的取穴一般取足三里、中脘、神阙、涌泉穴。足三里在膝盖下4个手指的距离,膝盖旁开一指即可以找到。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上,处在脐上4寸左右,大约就是四根手指和一个大拇指的宽度。足三里涌泉穴在第2、3趾指缝头端和足跟连线的前1/3处,将5个脚趾向足底弯曲时,足底掌心出现的凹窝就是涌泉穴。神阙穴就是肚脐。在这些地方进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多种疾病。灸法也可以选择这些穴位,也有着十分不错的效果。但是要注意的是,为了安全起见,不可以自行进针,在艾灸时也要注意安全。

拔罐: 拔罐是利用罐内的腹压吸附在皮肤的腧穴上,并通过负压、温热等作用来起到强身保健的作用。拔罐法的方法各异,产生的效果也各有不同。如留罐可以刺激局部的穴位,起到相应的作用。循经走罐可以改善经络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药罐除了拔罐本身的作用,扩张的皮肤和血管还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更好地治疗疾病。

结语: 看完了以上的文字,你是否对强身保健的方法知道了更多呢?在平常生活中你也可以试一试哦,不过还是要注意的是,对于有较大危险性的操作不宜自行进行,而且如果病情过于严重,还是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