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如何从中医理解养生
2024-03-12 20:09:40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的三个层次:

1. 养形(身):保养身体,注意饮食健康、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以避免疾病发生。

2. 养气:调养人体之气,包括多种方法如站桩、静息打坐等。

3. 养神:调畅情志,切莫过度情感波动。养神有益于福寿绵长。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的认识

楼主你好!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简述 所谓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

”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 *** 、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

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

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

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宝。

编辑本段历史古代中医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

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

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

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

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

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

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

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

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

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

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

唐 *** 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

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

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

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

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现代中医 1、西方医学进入 1568年澳门区主教卡内罗在澳门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所西医教会医院,从此西医来华就未曾间断,但那时他们的主要活动只是在澳门、广州一带,而且大多是传教士医生,主要工作是传教,行医是接近民众获得良好印象的传教辅助方式。

现代医学进入中国时,奎宁等一些中国原来没有的药物丰富了治病手段。

但是,当时西方西学是相对落后的。

那是西方西学也自觉地把自己的医术作为针对中医病症所进行的补充治疗。

他们所使用的汉文概念大都直接取自中医学。

如感冒、伤风等。

晚清进士唐容川,认为中医比西医高明,但西医也有所长,“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谬”,所以应该“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是”,这是他著名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的基本主张。

甲午战争之后,中医丁福保和海归西医颜福庆创办的两个医学团体“中国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

那时,医学会内部并不强分中西门户,因为医学会的宗旨是博采各种医理,改良医学。

丁福保主持的中国医学会其章程中明确说:“研究中西医药学,交换知识,振兴医学。

”引进西医的目的依然体现了改良主义的主张。

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现在医学的冲击 辛亥后,再次重新制定,1912年,北洋 *** 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这针对的只是西医,因为只有西医有专科学校,而中医是师徒传习的。

因为条例中完全没有涉及中医,各地中医以为,“是可忍,孰不可忍”。

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首先公开批评北洋 *** 的医学教育,并指责清末民初两次制订学制都以日本为蓝本,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就已推行废除中医的,不列中医的意图无非是效法日本。

这就是近代医史上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此后,废除中医与捍卫中医的问题一直存在至今。

可见,现代医学冲击中医行为开始于家的治国方略。

在此背后,是西医学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成果,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医学科学。

3、中西医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 *** 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指示。

这从表面上看,依然是下的医学发展。

背后的原因是,中医学在现代医学的不断冲击下,并没有真正失去市场。

中医学对众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其存在的疗效基础。

中医学完整的体系,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这成为中医学存在的文化基础,或者说因为中医文化的存在。

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的同时使用。

因此,聂文涛先生认为,这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结合,还为实现理论上的结合。

4、中医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界众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尝试用现代科学来理解中医学。

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努力。

影响了一代学者。

比如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清华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

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编辑本段理论基础 中医具有深度的养生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

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

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

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

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延长生命、预防衰老和拥有健康。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

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

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

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编辑本段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

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

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

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

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

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希望我能够帮到你! 呵呵~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

  说实话,中医中药在养生保健,防病,治未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不容置疑。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对中医养生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看法1:中医养生观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

  中医养生看法2:中医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中医养生看法3:中医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中医养生看法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睡眠、良好心态。膳食平衡首选即个性化科学食疗,检查偏食后补缺食、限过食达到膳食平衡——异病同治。个性化科学食疗可以预防近百种常见身心智疾病,对于已病人群有促进康复作用。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中医养生看法5:药浴的好处

  药浴作用机理概言之,系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因而产生效应。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御众堂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具体而言药浴有以下功效:

  1、检测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特别是亚健康,在打通的过程中);

  2、检测患病状况和患病的部位(很多时候体检的数据是无法检测出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的,诸如亚健康、一些慢性病、身体*疾病及发展趋势);

  3、疏通经络、打通全身血脉和小血管、打通全身气血路、经络路、脏腑及组织系统等通路;

  4、祛风寒、除湿热、散内毒、通过发汗排除体内毒素;

  5、祛死血、生活血;

  6、协调脏腑、通利关节、调理五行、平衡阴阳;

  7、活化细胞、增强免疫力、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8、增强肌肤弹性和活力、美容肌肤、抗衰老。

  中医养生看法6:中医对灵芝药用价值的认识

  在中医沿革的历史中,灵芝深受历代医家的推崇,并以“太上之药”的高贵形象和灵验功效深入人心。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中,共收录了365种药物,所载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皆为有效、无毒者,灵芝即名列上品之最。

  中医认为,灵芝是所有补虚中药中惟一归肾、肝、心、肺、脾五经的药物,既可补益肝、肺、肾,又可养心安神,健脾助消化。

  所以,凡元气不足、精亏神伤、齿落、发白、腰膝酸痛、关节不利、头晕、耳聋、心悸、失眠、健忘、咳喘、气短、乏力、纳呆、腹胀等等,均可服之。

  由于灵芝可大补五脏虚损、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因此在中医里,它被视为“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珍品。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

  说实话,中医中药在养生保健,防病,治未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不容置疑。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对中医养生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看法1:中医养生观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

  中医养生看法2:中医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中医养生看法3:中医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中医养生看法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睡眠、良好心态。膳食平衡首选即个性化科学食疗,检查偏食后补缺食、限过食达到膳食平衡——异病同治。个性化科学食疗可以预防近百种常见身心智疾病,对于已病人群有促进康复作用。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中医养生看法5:药浴的好处

  药浴作用机理概言之,系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因而产生效应。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御众堂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具体而言药浴有以下功效:

  1、检测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特别是亚健康,在打通的过程中);

  2、检测患病状况和患病的部位(很多时候体检的数据是无法检测出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的,诸如亚健康、一些慢性病、身体*疾病及发展趋势);

  3、疏通经络、打通全身血脉和小血管、打通全身气血路、经络路、脏腑及组织系统等通路;

  4、祛风寒、除湿热、散内毒、通过发汗排除体内毒素;

  5、祛死血、生活血;

  6、协调脏腑、通利关节、调理五行、平衡阴阳;

  7、活化细胞、增强免疫力、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8、增强肌肤弹性和活力、美容肌肤、抗衰老。

  中医养生看法6:中医对灵芝药用价值的认识

  在中医沿革的历史中,灵芝深受历代医家的推崇,并以“太上之药”的高贵形象和灵验功效深入人心。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中,共收录了365种药物,所载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皆为有效、无毒者,灵芝即名列上品之最。

  中医认为,灵芝是所有补虚中药中惟一归肾、肝、心、肺、脾五经的药物,既可补益肝、肺、肾,又可养心安神,健脾助消化。

  所以,凡元气不足、精亏神伤、齿落、发白、腰膝酸痛、关节不利、头晕、耳聋、心悸、失眠、健忘、咳喘、气短、乏力、纳呆、腹胀等等,均可服之。

  由于灵芝可大补五脏虚损、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因此在中医里,它被视为“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珍品。

中医养生的小知识

1.中医养生小知识有哪些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种思想方法,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辩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的领域中。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中医历来重视人和自然环境的联系。中医认为,养生即保养生命,主要用于未病之时,包括强身、防病、延寿等三项内容。

养生的原则有: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养、房事有节、加强形体锻炼、谨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 而治疗主要用于已病之后,是尽可能快地使疾病痊愈和减轻病人痛苦的手段。

治疗的原则主要包括: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去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七项。

2.中医养生常识有哪些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 *** 、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北京最好的男科医院是哪家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3.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
医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

以下是有关中医养生知识的三字经:­

勤学习,勤思考,勤梳头,可健脑。­

勤洗脸,容颜俏,勤洗澡,肤病消。­

勤运指,可益智,勤运目,视力好。­

勤走路,腿脚灵,勤交谈,舌灵巧。­

勤鼓耳,听力健, *** 腹,消化好。­

勤刷牙,防龋齿,勤叩齿,牙固牢。­

勤咽唾,保健液,足常摩,心肾好。­

衣与被,勤洗晒,讲卫生,疾病少。­

亲友间,勤交往,常聊天,少烦恼。­

勤养神,精神好,勤运动,抗衰老。­

勤体检,防疾病,都做到,健康保­。

­

失眠时,9-11点喝杯冬瓜汁+酸枣粉。

睡觉前吃白萝卜补肾。

早调心肺,晚调肝肾,常调脾胃。

早上做搓手护眼运动,晚上做擦背护肾运动。
4.养生小常识
夏天走了,秋天来了,你有没有感觉秋季皮肤紧绷绷的;经常出现上火、口干舌燥的情况?其实,一切都是气候变化在作祟,另外,秋季还是个疾病多发的季节,如果你保持健康,最好多了解一些秋季养生保健常识,这样更利于健康。

1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炸鸡腿、炸鹌鹑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2注意去火。秋季外界气候骤然变凉,而人体内的热量还在原来的位置,外凉内热,内热不容易散发,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比如脸上痘痘增加,喉咙肿痛,牙龈发炎,晨起干咳等。

3多补水。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流质,以养阴润燥,弥补损失的阴润,但喝流质的饮食,尤其是饮料和水等液体饮料时,饮用方法颇多讲究、以少量频饮为最佳。

4多吃果蔬。秋燥最容易伤人的津液。多数蔬菜、水果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之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另外,还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

5重视精神调养。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搂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的另一环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

6及时增减衣服。立秋之后,昼夜之间的温差较大,不宜赤膊露体,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

秋季养生保健,进补正当时,合理地饮食才是养生保健的基础。
5.请问中医养生知识有哪些
中医养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

1.调节饮食:脾胃是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制,会轻易伤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经常运动: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常保持运动可以使人们保持经历充沛,达到身强体壮的效果。

3.多吃良药:良药对人们治疗疾病、延年益寿有着神奇的功效。

4.温顺性情: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和的性情对于自己的心态和身体都有莫大的好处。

5.适饮药酒:药酒往往可以帮助人们排除烦躁的思绪,同时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6.均衡营养:平时饮食尽量做到面面俱到,荤素合理。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中医养生的小知识

1.中医养生小知识有哪些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种思想方法,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辩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的领域中。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中医历来重视人和自然环境的联系。中医认为,养生即保养生命,主要用于未病之时,包括强身、防病、延寿等三项内容。

养生的原则有: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养、房事有节、加强形体锻炼、谨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 而治疗主要用于已病之后,是尽可能快地使疾病痊愈和减轻病人痛苦的手段。

治疗的原则主要包括: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去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七项。

2.中医养生常识有哪些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 *** 、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北京最好的男科医院是哪家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3.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
医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

以下是有关中医养生知识的三字经:­

勤学习,勤思考,勤梳头,可健脑。­

勤洗脸,容颜俏,勤洗澡,肤病消。­

勤运指,可益智,勤运目,视力好。­

勤走路,腿脚灵,勤交谈,舌灵巧。­

勤鼓耳,听力健, *** 腹,消化好。­

勤刷牙,防龋齿,勤叩齿,牙固牢。­

勤咽唾,保健液,足常摩,心肾好。­

衣与被,勤洗晒,讲卫生,疾病少。­

亲友间,勤交往,常聊天,少烦恼。­

勤养神,精神好,勤运动,抗衰老。­

勤体检,防疾病,都做到,健康保­。

­

失眠时,9-11点喝杯冬瓜汁+酸枣粉。

睡觉前吃白萝卜补肾。

早调心肺,晚调肝肾,常调脾胃。

早上做搓手护眼运动,晚上做擦背护肾运动。
4.养生小常识
夏天走了,秋天来了,你有没有感觉秋季皮肤紧绷绷的;经常出现上火、口干舌燥的情况?其实,一切都是气候变化在作祟,另外,秋季还是个疾病多发的季节,如果你保持健康,最好多了解一些秋季养生保健常识,这样更利于健康。

1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炸鸡腿、炸鹌鹑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2注意去火。秋季外界气候骤然变凉,而人体内的热量还在原来的位置,外凉内热,内热不容易散发,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比如脸上痘痘增加,喉咙肿痛,牙龈发炎,晨起干咳等。

3多补水。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流质,以养阴润燥,弥补损失的阴润,但喝流质的饮食,尤其是饮料和水等液体饮料时,饮用方法颇多讲究、以少量频饮为最佳。

4多吃果蔬。秋燥最容易伤人的津液。多数蔬菜、水果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之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另外,还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

5重视精神调养。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搂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的另一环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

6及时增减衣服。立秋之后,昼夜之间的温差较大,不宜赤膊露体,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

秋季养生保健,进补正当时,合理地饮食才是养生保健的基础。
5.请问中医养生知识有哪些
中医养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

1.调节饮食:脾胃是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制,会轻易伤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经常运动: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常保持运动可以使人们保持经历充沛,达到身强体壮的效果。

3.多吃良药:良药对人们治疗疾病、延年益寿有着神奇的功效。

4.温顺性情: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和的性情对于自己的心态和身体都有莫大的好处。

5.适饮药酒:药酒往往可以帮助人们排除烦躁的思绪,同时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6.均衡营养:平时饮食尽量做到面面俱到,荤素合理。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中医养生的小知识

1.中医养生小知识有哪些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种思想方法,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辩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的领域中。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中医历来重视人和自然环境的联系。中医认为,养生即保养生命,主要用于未病之时,包括强身、防病、延寿等三项内容。

养生的原则有: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养、房事有节、加强形体锻炼、谨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 而治疗主要用于已病之后,是尽可能快地使疾病痊愈和减轻病人痛苦的手段。

治疗的原则主要包括: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去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七项。

2.中医养生常识有哪些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 *** 、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北京最好的男科医院是哪家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3.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
医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

以下是有关中医养生知识的三字经:­

勤学习,勤思考,勤梳头,可健脑。­

勤洗脸,容颜俏,勤洗澡,肤病消。­

勤运指,可益智,勤运目,视力好。­

勤走路,腿脚灵,勤交谈,舌灵巧。­

勤鼓耳,听力健, *** 腹,消化好。­

勤刷牙,防龋齿,勤叩齿,牙固牢。­

勤咽唾,保健液,足常摩,心肾好。­

衣与被,勤洗晒,讲卫生,疾病少。­

亲友间,勤交往,常聊天,少烦恼。­

勤养神,精神好,勤运动,抗衰老。­

勤体检,防疾病,都做到,健康保­。

­

失眠时,9-11点喝杯冬瓜汁+酸枣粉。

睡觉前吃白萝卜补肾。

早调心肺,晚调肝肾,常调脾胃。

早上做搓手护眼运动,晚上做擦背护肾运动。
4.养生小常识
夏天走了,秋天来了,你有没有感觉秋季皮肤紧绷绷的;经常出现上火、口干舌燥的情况?其实,一切都是气候变化在作祟,另外,秋季还是个疾病多发的季节,如果你保持健康,最好多了解一些秋季养生保健常识,这样更利于健康。

1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炸鸡腿、炸鹌鹑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2注意去火。秋季外界气候骤然变凉,而人体内的热量还在原来的位置,外凉内热,内热不容易散发,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比如脸上痘痘增加,喉咙肿痛,牙龈发炎,晨起干咳等。

3多补水。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流质,以养阴润燥,弥补损失的阴润,但喝流质的饮食,尤其是饮料和水等液体饮料时,饮用方法颇多讲究、以少量频饮为最佳。

4多吃果蔬。秋燥最容易伤人的津液。多数蔬菜、水果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之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另外,还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

5重视精神调养。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搂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的另一环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

6及时增减衣服。立秋之后,昼夜之间的温差较大,不宜赤膊露体,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

秋季养生保健,进补正当时,合理地饮食才是养生保健的基础。
5.请问中医养生知识有哪些
中医养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

1.调节饮食:脾胃是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制,会轻易伤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经常运动: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常保持运动可以使人们保持经历充沛,达到身强体壮的效果。

3.多吃良药:良药对人们治疗疾病、延年益寿有着神奇的功效。

4.温顺性情: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和的性情对于自己的心态和身体都有莫大的好处。

5.适饮药酒:药酒往往可以帮助人们排除烦躁的思绪,同时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6.均衡营养:平时饮食尽量做到面面俱到,荤素合理。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运动养生

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运动养生

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运动养生,身体是我们生活的基础,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适量的运动有益健康,都说生命在于运动,接下来就由我带你了解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运动养生,就快快动起来吧!

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运动养生1

中医认为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从而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五禽戏的出现是我国运动养生保健的一个里程碑。

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使运动养生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

中医认为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从而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早在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中就记载了44个人物的运动场景,他们不仅摆动有各种知识,同时部分人员还拿有器械。到了后汉,著名医学家华佗更是发展了运动能够延年益寿的学说,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五禽戏就是由后汉三国时期华佗创造发明的一种健身体操,它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编制而成。由于疗效确凿,据说已经发展到十余种流派,有外功,内功和内外结合功。练五禽戏时要求意守、调息和运动协调配合,意守可以精神宁静,神静可以培育真气,调息可以行气,通调经脉,动形可以强筋骨和利关节。经常锻炼不仅可以治疗疾病,又能活动全身肌肉、筋骨和关节,有明显的健身保健、延年益寿的作用。

五禽戏的出现是我国运动养生保健的一个里程碑,之后各种主张运动来保健的学说思想层出不穷。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是中华民族健身防老方法中最受青睐和行之有效的。它流行之广、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太极拳动作舒展轻柔、动中有静、圆活连贯、形气相随,外可活动筋骨,内可流通气血,协调脏腑,它不但是一种拳技,可以防身自卫,更是一种健身防病的体操。

太极拳本身的名字就极富文化的含义,“太极”指万物的原始浑圆之气,其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两气互为其根,此消彼长,相互转化,不断运动则变化万千。其名取之于《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图呈浑圆一体,阴阳合抱之象,太极拳正是以此为基础,形体动作以园为本,一招一式均以各种园弧动作组成,观其行,连绵起伏,动静相随,圆活自然,变化无穷。在体内则以意领气,运以周身,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意领气,气动形,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浑然一体。可见用太极哲理指导拳路,拳路的一招一式又构成太极图形,拳形为太极,拳意也为太极,以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使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此为太极拳命名的含义。

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使运动养生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源于导引的有五禽戏,八段锦等,源于武术的有太极拳、太级剑等。然而,无论那种方法用来养生,都讲究调息、意守、动形,都以通畅气血经络、活动筋骨达到调和脏腑的目的。

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运动养生2

运动养生的原则

合理即选择的运动项目要合理,有的.放矢。大多数脑力工作者从事静态劳动,过分激烈的体力运动显然是不合理的,对于中老年知识分子尤其如此。总之,一要考虑自身的体力条件,二要从原有运动基础出发,三要结合自身居住、工作环境,四要照顾本人的兴趣与爱好。能兼顾这四个方面运动项目,才可以说比较合理。

适度即体力运动的运动量要适度。由于身体素质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绝对的运动量是很难作出千篇一律的规定的。但每个人在运动中都能感受到自身体力的承受能力。养生之道是“常欲小劳而莫大疲”。循此原则,就能掌握好运动量。

渐进即体力锻炼要循序渐进。一个体力运动已荒疏多年的人,或者已知患有某种慢性疾病的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后,不宜一开始就过量锻炼,要允许自身的体力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否则,欲速不达,会走向反面。

坚持体力锻炼要持之以恒。无论何种运动,要想对机体真正能起到调节作用,扫除运行失衡带来的隐患,达到健康长寿目的,决非一朝一夕能实现,常要坚持若干年才见成效。

运动养生的具体方法

五官运动

眼睛运动闭目静坐,而后放眼远眺,然后做眼保健操,按摩眼周穴位,使眼肌放松,接着可以让眼珠上下、左右移动,反复多次。

耳朵运动掌心捂耳摩擦两耳,或紧松相间按压两耳,然后揉挤耳门穴、翳风穴,反复多次,再紧捏鼻孔,而后鼓气,使耳膜外张,反复多次。

鼻部运动坚持冷水洗脸、鼻,然后摩擦鼻翼反复多次,推刮鼻梁反复多次。

口腔运动上下牙齿相互叩击多次,用舌*牙,津满咽下,然后闭口,两腮鼓气,一张一弛,反复多次。

喉部运动上下推刮喉脊,反复多次,捏住喉头两侧,上下揉,反复多次。

头颈运动

头颈左右摆动,反复多次;点头仰头反复多次;顺时针旋转,而后逆时针旋转,分别进行多次;左右手反复击拍后背颈椎部。

抓扒头皮

由前向后,用十指卷曲,抓扒头皮,反复多次;左前右后及右前左后分别抓扒多次;由后向前抓扒,反复多次。

手臂运动

前后或左右甩臂若干次;两手握拳屈肘,分别向双肩轻击若干次;左右手指交叉,掌心向外,由下向上举直,反复多次;左右手握拳,分别向前击若干次。

腿脚运动

屈膝下蹲若干次;直立交叉向前踢腿若干次;两手扶膝半蹲,顺时针、逆时针各摆动若干次。

*运动

左右两臂分别甩开,用力护胸若干次;向左向右转体甩臂若干次;两手交叉,抱头,仰卧而后起坐,多次反复;双手轻握,轮番轻叩*若干次。

腹部运动

弯腰摸脚,然后直立,反复多次;向左向右转体甩臂若干次;两手叉腰,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扭摆若干次;左掌覆右拳,绕脐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揉腹若干次。

其他运动

可选择球类运动、田径运动、各种拳操等。但能引起脑力劳动者普遍兴趣的主要是跑步与散步。因为这两者最简便,健身价值又很高。跑步虽简便易行,但要注意自身体质是否适宜,穿着要轻便,时间以清晨为好,跑步时要调节好呼吸,端正姿势,不要脚跟先着地。开始时慢跑,短距离跑,循序前进,在体力逐步适应时,可适当快跑、长跑。

散步则是一种缓和的运动,但同样能调节人体的机能,加强各系统和组织的功能,还能使人神经松弛,轻松自在,收到调养心神的功效,与上下班挤车赶路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散步对许多慢性疾病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有助于安眠、通便、减肥,对治疗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糖尿病等也有益。

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运动养生

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运动养生

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运动养生,身体是我们生活的基础,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适量的运动有益健康,都说生命在于运动,接下来就由我带你了解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运动养生,就快快动起来吧!

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运动养生1

中医认为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从而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五禽戏的出现是我国运动养生保健的一个里程碑。

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使运动养生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

中医认为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从而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早在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中就记载了44个人物的运动场景,他们不仅摆动有各种知识,同时部分人员还拿有器械。到了后汉,著名医学家华佗更是发展了运动能够延年益寿的学说,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五禽戏就是由后汉三国时期华佗创造发明的一种健身体操,它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编制而成。由于疗效确凿,据说已经发展到十余种流派,有外功,内功和内外结合功。练五禽戏时要求意守、调息和运动协调配合,意守可以精神宁静,神静可以培育真气,调息可以行气,通调经脉,动形可以强筋骨和利关节。经常锻炼不仅可以治疗疾病,又能活动全身肌肉、筋骨和关节,有明显的健身保健、延年益寿的作用。

五禽戏的出现是我国运动养生保健的一个里程碑,之后各种主张运动来保健的学说思想层出不穷。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是中华民族健身防老方法中最受青睐和行之有效的。它流行之广、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太极拳动作舒展轻柔、动中有静、圆活连贯、形气相随,外可活动筋骨,内可流通气血,协调脏腑,它不但是一种拳技,可以防身自卫,更是一种健身防病的体操。

太极拳本身的名字就极富文化的含义,“太极”指万物的原始浑圆之气,其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两气互为其根,此消彼长,相互转化,不断运动则变化万千。其名取之于《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图呈浑圆一体,阴阳合抱之象,太极拳正是以此为基础,形体动作以园为本,一招一式均以各种园弧动作组成,观其行,连绵起伏,动静相随,圆活自然,变化无穷。在体内则以意领气,运以周身,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意领气,气动形,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浑然一体。可见用太极哲理指导拳路,拳路的一招一式又构成太极图形,拳形为太极,拳意也为太极,以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使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此为太极拳命名的含义。

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使运动养生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源于导引的有五禽戏,八段锦等,源于武术的有太极拳、太级剑等。然而,无论那种方法用来养生,都讲究调息、意守、动形,都以通畅气血经络、活动筋骨达到调和脏腑的目的。

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运动养生2

运动养生的原则

合理即选择的运动项目要合理,有的.放矢。大多数脑力工作者从事静态劳动,过分激烈的体力运动显然是不合理的,对于中老年知识分子尤其如此。总之,一要考虑自身的体力条件,二要从原有运动基础出发,三要结合自身居住、工作环境,四要照顾本人的兴趣与爱好。能兼顾这四个方面运动项目,才可以说比较合理。

适度即体力运动的运动量要适度。由于身体素质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绝对的运动量是很难作出千篇一律的规定的。但每个人在运动中都能感受到自身体力的承受能力。养生之道是“常欲小劳而莫大疲”。循此原则,就能掌握好运动量。

渐进即体力锻炼要循序渐进。一个体力运动已荒疏多年的人,或者已知患有某种慢性疾病的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后,不宜一开始就过量锻炼,要允许自身的体力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否则,欲速不达,会走向反面。

坚持体力锻炼要持之以恒。无论何种运动,要想对机体真正能起到调节作用,扫除运行失衡带来的隐患,达到健康长寿目的,决非一朝一夕能实现,常要坚持若干年才见成效。

运动养生的具体方法

五官运动

眼睛运动闭目静坐,而后放眼远眺,然后做眼保健操,按摩眼周穴位,使眼肌放松,接着可以让眼珠上下、左右移动,反复多次。

耳朵运动掌心捂耳摩擦两耳,或紧松相间按压两耳,然后揉挤耳门穴、翳风穴,反复多次,再紧捏鼻孔,而后鼓气,使耳膜外张,反复多次。

鼻部运动坚持冷水洗脸、鼻,然后摩擦鼻翼反复多次,推刮鼻梁反复多次。

口腔运动上下牙齿相互叩击多次,用舌*牙,津满咽下,然后闭口,两腮鼓气,一张一弛,反复多次。

喉部运动上下推刮喉脊,反复多次,捏住喉头两侧,上下揉,反复多次。

头颈运动

头颈左右摆动,反复多次;点头仰头反复多次;顺时针旋转,而后逆时针旋转,分别进行多次;左右手反复击拍后背颈椎部。

抓扒头皮

由前向后,用十指卷曲,抓扒头皮,反复多次;左前右后及右前左后分别抓扒多次;由后向前抓扒,反复多次。

手臂运动

前后或左右甩臂若干次;两手握拳屈肘,分别向双肩轻击若干次;左右手指交叉,掌心向外,由下向上举直,反复多次;左右手握拳,分别向前击若干次。

腿脚运动

屈膝下蹲若干次;直立交叉向前踢腿若干次;两手扶膝半蹲,顺时针、逆时针各摆动若干次。

*运动

左右两臂分别甩开,用力护胸若干次;向左向右转体甩臂若干次;两手交叉,抱头,仰卧而后起坐,多次反复;双手轻握,轮番轻叩*若干次。

腹部运动

弯腰摸脚,然后直立,反复多次;向左向右转体甩臂若干次;两手叉腰,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扭摆若干次;左掌覆右拳,绕脐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揉腹若干次。

其他运动

可选择球类运动、田径运动、各种拳操等。但能引起脑力劳动者普遍兴趣的主要是跑步与散步。因为这两者最简便,健身价值又很高。跑步虽简便易行,但要注意自身体质是否适宜,穿着要轻便,时间以清晨为好,跑步时要调节好呼吸,端正姿势,不要脚跟先着地。开始时慢跑,短距离跑,循序前进,在体力逐步适应时,可适当快跑、长跑。

散步则是一种缓和的运动,但同样能调节人体的机能,加强各系统和组织的功能,还能使人神经松弛,轻松自在,收到调养心神的功效,与上下班挤车赶路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散步对许多慢性疾病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有助于安眠、通便、减肥,对治疗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糖尿病等也有益。

何为中医养生?揭秘中医养生遵循的理论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

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要求人们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的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天人相应,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形神合一,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形具”才能“神生”。中医养生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强调精、气、营、卫、血、津液等精微,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强调养生要形神共养。

动态互涵,我国古代养生学派,可以动静来划分,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身;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强调动静适度。

正气为本,这一杯养生学特别重视保养人体正气,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个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的虚衰。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其根本则在于护养脾肾。

-end-

何为中医养生?揭秘中医养生遵循的理论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

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要求人们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的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天人相应,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形神合一,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形具”才能“神生”。中医养生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强调精、气、营、卫、血、津液等精微,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强调养生要形神共养。

动态互涵,我国古代养生学派,可以动静来划分,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身;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强调动静适度。

正气为本,这一杯养生学特别重视保养人体正气,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个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的虚衰。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其根本则在于护养脾肾。

-end-

中医说的体质养生是什么?要如何进行体质养生呢?

中医所说的体质养生指的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让自己的体质变得更好,要遵守自然规律,并不能够违背阴阳运动的形式,要以气血为基础,要根据自己的饮食情况来进行调理。中医认为人们可以分为8种体质,分别是阳虚体质、阴虚体质、血虚体质、血虚体质、血瘀体质、阳盛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不同的体质有着不同的调理方法。

人们的体质跟先天遗传以及后天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就会让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同样如果人们的情绪不佳,也有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身体。身体的状态是很复杂的,可以根据人们的气血、脏腑、经络、阴阳等方面,将身体分为正常体质以及异常体质。如果人们的身体健康,那就意味着人们的形体比较匀称,头发长而黑,面色红润。

如果人们在体检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什么毛病,但是总是感觉身体有不舒服的情况,那就意味着人们的身体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就可以通过中药来进行调理。如果人们在生活中有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就很容易让自己的身体出现不舒服的情况,会感觉到白天没有什么精神,而且还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需要让自己养成一个规律的作息,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够熬夜。

很多人在平时非常注重养生,但是并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就会适得其反,而且也会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糟糕。人们首先要判断自己属于哪种体质,才能够在生活中改变自己的日常习惯,让自己的身体恢复健康。人们在平时需要注意均衡饮食,不能够吃过于油腻的食物,也不能够总是吃油炸食品,要让自己的饮食健康,一日三餐都要吃,如果有减肥的需求,那么就可以少食多餐。

中医说的体质养生是什么?要如何进行体质养生呢?

中医所说的体质养生指的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让自己的体质变得更好,要遵守自然规律,并不能够违背阴阳运动的形式,要以气血为基础,要根据自己的饮食情况来进行调理。中医认为人们可以分为8种体质,分别是阳虚体质、阴虚体质、血虚体质、血虚体质、血瘀体质、阳盛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不同的体质有着不同的调理方法。

人们的体质跟先天遗传以及后天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就会让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同样如果人们的情绪不佳,也有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身体。身体的状态是很复杂的,可以根据人们的气血、脏腑、经络、阴阳等方面,将身体分为正常体质以及异常体质。如果人们的身体健康,那就意味着人们的形体比较匀称,头发长而黑,面色红润。

如果人们在体检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什么毛病,但是总是感觉身体有不舒服的情况,那就意味着人们的身体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就可以通过中药来进行调理。如果人们在生活中有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就很容易让自己的身体出现不舒服的情况,会感觉到白天没有什么精神,而且还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需要让自己养成一个规律的作息,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够熬夜。

很多人在平时非常注重养生,但是并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就会适得其反,而且也会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糟糕。人们首先要判断自己属于哪种体质,才能够在生活中改变自己的日常习惯,让自己的身体恢复健康。人们在平时需要注意均衡饮食,不能够吃过于油腻的食物,也不能够总是吃油炸食品,要让自己的饮食健康,一日三餐都要吃,如果有减肥的需求,那么就可以少食多餐。

中医养生的概念和意义

中医养生的概念和意义   养生,即是保养生命之意。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中就已具体地论述了养生保健的问题,积累了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古时称为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与现在所说的“卫生”是同义词。中医养生之道,古今中外,享有盛名,这也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古代把人的精神和人的肉体看做一个整体,认为人是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体。一个人的生命力的旺盛,免疫功能的增强,主要靠人体的精神平衡、内分泌平衡、营养平衡、阴阳平衡、气血平衡等来保证。养生应该从胚胎——零岁开始,直至寿终正寝为止。儿胎时,日月未满,阴阳未备,脏腑骨节未“全”,禀质未定,倘若孕妇衣食住行合乎卫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均适寒温,不妄作劳,动静合宜,调养有方,保证身心健康,胎儿就能“逐物变化”,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胎养、胎教就有着积极的作用。出生之后,婴幼儿的养生全靠父母调养,若调养有方,婴幼儿身心发育自能康泰。少壮时代,注重养生,常保终生健康,不服药物,可免药物之害。人到中年多事之秋,养生更应注意,这样可延长中年期,推迟衰老的到来。人到老年,保养为重要。老年人生理功能日趋老化,故应性情开朗,虚怀若谷,坚持运动,生活自理,老有所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终生保养,享尽天年。

  科学的养生观认为,一个人要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必须进行全面的养生保健。并注意下列几点:第一,道德与涵养是养生的根本;第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养生的关键;第三,思想意识对人体生命起主导作用;第四,科学的饮食及节欲是养生的保证;第五,运动是养生保健的有力措施。只有全面地科学地对身心进行自我保健,才能达到防病、祛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养生保健的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医养生的概念和意义

中医养生的概念和意义   养生,即是保养生命之意。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中就已具体地论述了养生保健的问题,积累了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古时称为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与现在所说的“卫生”是同义词。中医养生之道,古今中外,享有盛名,这也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古代把人的精神和人的肉体看做一个整体,认为人是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体。一个人的生命力的旺盛,免疫功能的增强,主要靠人体的精神平衡、内分泌平衡、营养平衡、阴阳平衡、气血平衡等来保证。养生应该从胚胎——零岁开始,直至寿终正寝为止。儿胎时,日月未满,阴阳未备,脏腑骨节未“全”,禀质未定,倘若孕妇衣食住行合乎卫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均适寒温,不妄作劳,动静合宜,调养有方,保证身心健康,胎儿就能“逐物变化”,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胎养、胎教就有着积极的作用。出生之后,婴幼儿的养生全靠父母调养,若调养有方,婴幼儿身心发育自能康泰。少壮时代,注重养生,常保终生健康,不服药物,可免药物之害。人到中年多事之秋,养生更应注意,这样可延长中年期,推迟衰老的到来。人到老年,保养为重要。老年人生理功能日趋老化,故应性情开朗,虚怀若谷,坚持运动,生活自理,老有所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终生保养,享尽天年。

  科学的养生观认为,一个人要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必须进行全面的养生保健。并注意下列几点:第一,道德与涵养是养生的根本;第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养生的关键;第三,思想意识对人体生命起主导作用;第四,科学的饮食及节欲是养生的保证;第五,运动是养生保健的有力措施。只有全面地科学地对身心进行自我保健,才能达到防病、祛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养生保健的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按照中医的观点,怎样养生?(二)体质篇

同样的新冠病毒感染不同人体后,为什么有的人表现为轻症,有的人表现为重症?人的体质便是关键影响因素。

1、什么是体质?

体质,禀赋于先天,并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同种相似性及阶段变动性等特点;与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发病种类的倾向性和病变过程的趋向性密切相关。

2、体质形成的相关因素

先天因素包括种族、家庭遗传。

后天因素包括 精神因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就是情志的异常变化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从而影响人的体质; 环境因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多湿热,北方多寒燥,南方人体质多瘦弱,毛孔偏疏松,北方人形体多壮实,毛孔片致密; 饮食营养 ,长期饮食摄入不足,或饱食无度,损伤脾胃,可形成气虚体质;长期偏好寒凉之品,,易致阳虚体质;长期偏好温热之品,易致阴虚体质;长期偏好甘甜可助湿生痰;长期偏好肥甘油腻、酗酒,易形成湿热体质; 作息因素 ,经常熬夜、房劳伤肾。

3、体质分为哪些类型?怎么来 养生 ?

平和体质 指人体气血调和、五脏协调、经络通畅,以体型匀称,平素患病较少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此类人应顺应自然,生活作息规律,科学合理饮食,适当锻炼皆可。

气虚体质 指以平素气短懒言、神疲倦怠、易出汗、脏腑功能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此类人宜益气健脾,培补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适当进行 体育 锻炼,科学合理饮食,常用的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有:龙眼肉、粳米、糯米、小米、莲子肉、蜂蜜、山药、鸡蛋、薏苡仁、茯苓、大枣等,不宜多食生冷、苦寒、辛辣燥热等食物,如辣椒、大蒜、野菊花及烟酒等。

阳虚体质 指人体阳气不足,机体得不到温煦,表现为平素怕冷,手脚冰凉,喜热饮食、口唇色淡,易出汗,大便稀软,小便清长为主的体质状态。阳虚之人怕冷易受风寒侵袭,应顾护阳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借自然界阳气之助以培补自身之阳,亦可坚持进行阳光浴,也可自行按摩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穴位可补肾助阳,捏脊法也是改善阳虚的好方法。饮食方面宜食用羊肉、鸡肉、板栗、龙眼。韭菜、洋葱、生姜、辣椒等。

血虚体质 指人体由于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导致面色苍白没有光泽,头晕眼花,肢体麻木,妇女月经量少、延期,甚至闭经等症状的体质状态。中医认为“久视伤血”,在电脑前或者看书不宜超过1小时,多做眼保健操,避免大汗淋漓,伤及津液,因为“津血同源”。饮食宜猪肝、猪血、乌骨鸡、黑木耳、桑葚、大枣、樱桃、荔枝、阿胶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阴虚体质 指人体由于阴精或津液亏损而导致手足心热、易口燥咽干,喜好喝凉饮,大便干燥或者面色潮红,两目干涩,眩晕耳鸣等症状的体质状态。《黄帝内经》中“阴虚生内热”,阴虚体质之人常出现肾阴不足,因为肝肾同源。饮食宜具有甘凉滋润、养阴生津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雪梨、蜂蜜、莲藕、黑芝麻、核桃、猪肉、鸭肉、燕窝、海参、甲鱼等。

痰湿体质 指人体由于痰湿内蕴而而表现为形体偏胖、易疲劳、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痰多,喜好油腻重口味之品的体质状态。中医认为“肥人多湿”“胖人多痰”。调养以健脾补气、祛湿化痰为主,饮食宜清淡,如薏米、荞麦、燕麦、红豆、冬瓜、海带、鲫鱼、泥鳅、山药、白萝卜等

湿热体质 指人体由于湿热内蕴而表现为面泛油光、易生痤疮粉刺、心烦懈怠、易患疮疖、眼睛红赤,男易阴nang潮湿、女易白dai量多,口苦口干等的体质状态。此类人的体内环境就像这“桑拿天”,内外环境都显得不洁静,调养以清肝健脾、化湿清热为主,饮食宜绿豆、苦瓜、鲫鱼、海带、冬瓜、莲子、茯苓、黄瓜、扁豆为主

气郁 体质 指人体由于情志不畅所引起的情绪忧郁脆弱、敏感多疑、神情多烦闷不乐为主的体质状态,抑郁症患者多属于此类,多见于女性,可表现在乳房周围胀痛,多唉声叹气,睡眠较差,健忘等。《黄帝内经·素问》里“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多参加有益的 社会 活动、寻求生活的乐趣,加强人际交往,结交朋友。饮食宜大麦、小麦、玫瑰花、茴香、大蒜、洋葱、柑橘、佛手等行气解郁的食物。

血瘀体质 指人体由于血运不畅或体内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而导致皮肤偏暗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疼痛,女性多见月经不调及痛经、闭经等症状的体质状态。此类体质者饮食宜食用活血化瘀的食物,如莲藕、山楂、紫菜、桃仁、红糖、黄酒等。

特殊体质 指由于遗传或者后天身体生理功能和外在环境变化,导致适应能力改变的一种体质状态。即为现在所说的过敏体质,如鼻炎、哮喘、荨麻疹等。此类体质者宜避开过敏源,如花粉、刺激气味、虾、蟹、香椿、韭菜等,多食杂粮、蔬菜、水果及抗过敏的食物,如蜂蜜、大枣、金针菇等。

按照中医的观点,怎样养生?(二)体质篇

同样的新冠病毒感染不同人体后,为什么有的人表现为轻症,有的人表现为重症?人的体质便是关键影响因素。

1、什么是体质?

体质,禀赋于先天,并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同种相似性及阶段变动性等特点;与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发病种类的倾向性和病变过程的趋向性密切相关。

2、体质形成的相关因素

先天因素包括种族、家庭遗传。

后天因素包括 精神因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就是情志的异常变化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从而影响人的体质; 环境因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多湿热,北方多寒燥,南方人体质多瘦弱,毛孔偏疏松,北方人形体多壮实,毛孔片致密; 饮食营养 ,长期饮食摄入不足,或饱食无度,损伤脾胃,可形成气虚体质;长期偏好寒凉之品,,易致阳虚体质;长期偏好温热之品,易致阴虚体质;长期偏好甘甜可助湿生痰;长期偏好肥甘油腻、酗酒,易形成湿热体质; 作息因素 ,经常熬夜、房劳伤肾。

3、体质分为哪些类型?怎么来 养生 ?

平和体质 指人体气血调和、五脏协调、经络通畅,以体型匀称,平素患病较少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此类人应顺应自然,生活作息规律,科学合理饮食,适当锻炼皆可。

气虚体质 指以平素气短懒言、神疲倦怠、易出汗、脏腑功能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此类人宜益气健脾,培补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适当进行 体育 锻炼,科学合理饮食,常用的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有:龙眼肉、粳米、糯米、小米、莲子肉、蜂蜜、山药、鸡蛋、薏苡仁、茯苓、大枣等,不宜多食生冷、苦寒、辛辣燥热等食物,如辣椒、大蒜、野菊花及烟酒等。

阳虚体质 指人体阳气不足,机体得不到温煦,表现为平素怕冷,手脚冰凉,喜热饮食、口唇色淡,易出汗,大便稀软,小便清长为主的体质状态。阳虚之人怕冷易受风寒侵袭,应顾护阳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借自然界阳气之助以培补自身之阳,亦可坚持进行阳光浴,也可自行按摩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穴位可补肾助阳,捏脊法也是改善阳虚的好方法。饮食方面宜食用羊肉、鸡肉、板栗、龙眼。韭菜、洋葱、生姜、辣椒等。

血虚体质 指人体由于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导致面色苍白没有光泽,头晕眼花,肢体麻木,妇女月经量少、延期,甚至闭经等症状的体质状态。中医认为“久视伤血”,在电脑前或者看书不宜超过1小时,多做眼保健操,避免大汗淋漓,伤及津液,因为“津血同源”。饮食宜猪肝、猪血、乌骨鸡、黑木耳、桑葚、大枣、樱桃、荔枝、阿胶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阴虚体质 指人体由于阴精或津液亏损而导致手足心热、易口燥咽干,喜好喝凉饮,大便干燥或者面色潮红,两目干涩,眩晕耳鸣等症状的体质状态。《黄帝内经》中“阴虚生内热”,阴虚体质之人常出现肾阴不足,因为肝肾同源。饮食宜具有甘凉滋润、养阴生津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雪梨、蜂蜜、莲藕、黑芝麻、核桃、猪肉、鸭肉、燕窝、海参、甲鱼等。

痰湿体质 指人体由于痰湿内蕴而而表现为形体偏胖、易疲劳、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痰多,喜好油腻重口味之品的体质状态。中医认为“肥人多湿”“胖人多痰”。调养以健脾补气、祛湿化痰为主,饮食宜清淡,如薏米、荞麦、燕麦、红豆、冬瓜、海带、鲫鱼、泥鳅、山药、白萝卜等

湿热体质 指人体由于湿热内蕴而表现为面泛油光、易生痤疮粉刺、心烦懈怠、易患疮疖、眼睛红赤,男易阴nang潮湿、女易白dai量多,口苦口干等的体质状态。此类人的体内环境就像这“桑拿天”,内外环境都显得不洁静,调养以清肝健脾、化湿清热为主,饮食宜绿豆、苦瓜、鲫鱼、海带、冬瓜、莲子、茯苓、黄瓜、扁豆为主

气郁 体质 指人体由于情志不畅所引起的情绪忧郁脆弱、敏感多疑、神情多烦闷不乐为主的体质状态,抑郁症患者多属于此类,多见于女性,可表现在乳房周围胀痛,多唉声叹气,睡眠较差,健忘等。《黄帝内经·素问》里“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多参加有益的 社会 活动、寻求生活的乐趣,加强人际交往,结交朋友。饮食宜大麦、小麦、玫瑰花、茴香、大蒜、洋葱、柑橘、佛手等行气解郁的食物。

血瘀体质 指人体由于血运不畅或体内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而导致皮肤偏暗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疼痛,女性多见月经不调及痛经、闭经等症状的体质状态。此类体质者饮食宜食用活血化瘀的食物,如莲藕、山楂、紫菜、桃仁、红糖、黄酒等。

特殊体质 指由于遗传或者后天身体生理功能和外在环境变化,导致适应能力改变的一种体质状态。即为现在所说的过敏体质,如鼻炎、哮喘、荨麻疹等。此类体质者宜避开过敏源,如花粉、刺激气味、虾、蟹、香椿、韭菜等,多食杂粮、蔬菜、水果及抗过敏的食物,如蜂蜜、大枣、金针菇等。

按照中医的观点,怎样养生?(二)体质篇

同样的新冠病毒感染不同人体后,为什么有的人表现为轻症,有的人表现为重症?人的体质便是关键影响因素。

1、什么是体质?

体质,禀赋于先天,并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同种相似性及阶段变动性等特点;与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发病种类的倾向性和病变过程的趋向性密切相关。

2、体质形成的相关因素

先天因素包括种族、家庭遗传。

后天因素包括 精神因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就是情志的异常变化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从而影响人的体质; 环境因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多湿热,北方多寒燥,南方人体质多瘦弱,毛孔偏疏松,北方人形体多壮实,毛孔片致密; 饮食营养 ,长期饮食摄入不足,或饱食无度,损伤脾胃,可形成气虚体质;长期偏好寒凉之品,,易致阳虚体质;长期偏好温热之品,易致阴虚体质;长期偏好甘甜可助湿生痰;长期偏好肥甘油腻、酗酒,易形成湿热体质; 作息因素 ,经常熬夜、房劳伤肾。

3、体质分为哪些类型?怎么来 养生 ?

平和体质 指人体气血调和、五脏协调、经络通畅,以体型匀称,平素患病较少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此类人应顺应自然,生活作息规律,科学合理饮食,适当锻炼皆可。

气虚体质 指以平素气短懒言、神疲倦怠、易出汗、脏腑功能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此类人宜益气健脾,培补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适当进行 体育 锻炼,科学合理饮食,常用的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有:龙眼肉、粳米、糯米、小米、莲子肉、蜂蜜、山药、鸡蛋、薏苡仁、茯苓、大枣等,不宜多食生冷、苦寒、辛辣燥热等食物,如辣椒、大蒜、野菊花及烟酒等。

阳虚体质 指人体阳气不足,机体得不到温煦,表现为平素怕冷,手脚冰凉,喜热饮食、口唇色淡,易出汗,大便稀软,小便清长为主的体质状态。阳虚之人怕冷易受风寒侵袭,应顾护阳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借自然界阳气之助以培补自身之阳,亦可坚持进行阳光浴,也可自行按摩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穴位可补肾助阳,捏脊法也是改善阳虚的好方法。饮食方面宜食用羊肉、鸡肉、板栗、龙眼。韭菜、洋葱、生姜、辣椒等。

血虚体质 指人体由于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导致面色苍白没有光泽,头晕眼花,肢体麻木,妇女月经量少、延期,甚至闭经等症状的体质状态。中医认为“久视伤血”,在电脑前或者看书不宜超过1小时,多做眼保健操,避免大汗淋漓,伤及津液,因为“津血同源”。饮食宜猪肝、猪血、乌骨鸡、黑木耳、桑葚、大枣、樱桃、荔枝、阿胶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阴虚体质 指人体由于阴精或津液亏损而导致手足心热、易口燥咽干,喜好喝凉饮,大便干燥或者面色潮红,两目干涩,眩晕耳鸣等症状的体质状态。《黄帝内经》中“阴虚生内热”,阴虚体质之人常出现肾阴不足,因为肝肾同源。饮食宜具有甘凉滋润、养阴生津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雪梨、蜂蜜、莲藕、黑芝麻、核桃、猪肉、鸭肉、燕窝、海参、甲鱼等。

痰湿体质 指人体由于痰湿内蕴而而表现为形体偏胖、易疲劳、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痰多,喜好油腻重口味之品的体质状态。中医认为“肥人多湿”“胖人多痰”。调养以健脾补气、祛湿化痰为主,饮食宜清淡,如薏米、荞麦、燕麦、红豆、冬瓜、海带、鲫鱼、泥鳅、山药、白萝卜等

湿热体质 指人体由于湿热内蕴而表现为面泛油光、易生痤疮粉刺、心烦懈怠、易患疮疖、眼睛红赤,男易阴nang潮湿、女易白dai量多,口苦口干等的体质状态。此类人的体内环境就像这“桑拿天”,内外环境都显得不洁静,调养以清肝健脾、化湿清热为主,饮食宜绿豆、苦瓜、鲫鱼、海带、冬瓜、莲子、茯苓、黄瓜、扁豆为主

气郁 体质 指人体由于情志不畅所引起的情绪忧郁脆弱、敏感多疑、神情多烦闷不乐为主的体质状态,抑郁症患者多属于此类,多见于女性,可表现在乳房周围胀痛,多唉声叹气,睡眠较差,健忘等。《黄帝内经·素问》里“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多参加有益的 社会 活动、寻求生活的乐趣,加强人际交往,结交朋友。饮食宜大麦、小麦、玫瑰花、茴香、大蒜、洋葱、柑橘、佛手等行气解郁的食物。

血瘀体质 指人体由于血运不畅或体内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而导致皮肤偏暗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疼痛,女性多见月经不调及痛经、闭经等症状的体质状态。此类体质者饮食宜食用活血化瘀的食物,如莲藕、山楂、紫菜、桃仁、红糖、黄酒等。

特殊体质 指由于遗传或者后天身体生理功能和外在环境变化,导致适应能力改变的一种体质状态。即为现在所说的过敏体质,如鼻炎、哮喘、荨麻疹等。此类体质者宜避开过敏源,如花粉、刺激气味、虾、蟹、香椿、韭菜等,多食杂粮、蔬菜、水果及抗过敏的食物,如蜂蜜、大枣、金针菇等。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