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野寺来人少的翻译
2022-12-13 13:25:40 责编:小OO
文档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解释: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解释: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诗词名称:《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本名:刘长卿。别称:刘文房。字号:文房。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洛阳。出生时间:说法多种(约718—725年间)。去世时间:说法多种(约786-790年间)。主要作品:《送灵澈》《送上人》《弹琴》《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逢雪宿芙蓉山》等。主要成就:大历诗风的代表。信仰:道家。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野寺来人少”的详细介绍:

一、《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的全文 点此查看《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的详细内容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二、注解

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

旧垒:指吴公台。军事工事。按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台。

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清冷的磬声。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

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三、赏析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此诗将凭吊古迹和写景思乡融为一体。对古今兴废的咏叹苍凉深邃。全诗写“远眺”,而主导情绪则是“悲秋”。通过对深秋景象的描绘,熔铸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时代的凄凉感受。此诗文笔简淡,意境深远,乃“五言长城”的上乘之作。

四、译文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夕阳依旧,寒磬满空林。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五、刘长卿其他诗词

《过前安宜张明府郊居》《谪仙怨》《逢雪宿芙蓉山》《弹琴》《送上人》

相同朝代的诗歌

《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的详细信息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