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圆术
相关视频/文章
相关问答
什么是割圆术?

割圆术是以“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无限逼近“圆面积”。即通过圆内接正多边形细割圆,并使正多边形的周长无限接近圆的周长,进而来求得较为精确的圆周率。根据“圆周长/圆直径=圆周率”,那么圆周长=圆直径*圆周率=2...

刘徽的“割圆术”是什么?

割圆术(cyclotomicmethod)所谓“割圆术”,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去无限逼近圆周并以此求取圆周率的方法。“圜,一中同长也”。意思是说:圆只有一个中心,圆周上每一点到中心的距离相等。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墨经》...

割圆术是什么意思?

割圆术就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来近似代替圆。刘徽认为,当圆内接正多边形数无限增加时,其周长即愈益逼近圆周长。”圆内接正多边形数无限多时,其周长的极限即为圆周长,面积的极限即为圆面积。这里包含了最早的极限概念和直线...

刘徽的割圆术具体内容是什么?

刘徽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使边数逐次加倍,作出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并依次计算出它们的面积,这些结果将逐渐逼近圆面积,这样就可以求出圆周率的值,这种方法被称为刘徽割圆术。用刘徽的话来说,“割之弥细,失...

割圆术是谁发明的?

割圆术是刘徽发明的。3世纪中期,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首创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了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所谓割圆术,就是不断倍增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求出圆周率的方法。特点刘徽割圆术简单而又严谨,富于程序性,...

刘徽的“割圆术”是什么?

割圆术我国古代证明圆面积公式和计算圆周率的方法。由刘徽首先提出。当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逐步增加时,其周长和面积分别逼近圆周长和圆面积。刘徽曾用此法算出圆内接正3072边形的面积,以验证圆周率的正确性。利用圆内接或外切...

割圆术是谁发明的?

为了证明这个公式,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撰写了《九章算术注》,在这一公式后面写了一篇1800余字的注记。这篇注记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割圆术”。刘徽用“差幂”对割到192边形的数据进行再加工,通过简单的运算,竟可以得到...

刘徽如何发明“割圆术”?

。利用割圆术,刘徽算出了圆的内接正192边形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即157/50。157/50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所求得的比较准确的π值。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刘徽的功绩,就把这个π值称作“徽率”。

刘徽割圆术的意义

割圆术是我国古代证明圆面积公式和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由刘徽首先提出。当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逐步增加时,其周长和面积分别逼近圆周长和圆面积。刘徽曾用此法算出圆内接正3072边形的面积,以验证圆周率的正确性。根据...

割圆术是谁发明的

亚洲中国:魏晋时,刘徽曾用使正多边形的边数逐渐增加去逼近圆周的方法(即「割圆术」),求得π的近似值3.1416.汉朝时,张衡得出π的平方除以16等於5/8,即π等於10的开方(约为3.162).虽然这个值不太准确,但它简单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