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赏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02 04:2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5 20:24
1、主题思想
在余华的这部作品中,展示了青年成长阶段在迈向成人世界时的种种遭遇:理想与现实、抗争与无奈、残酷与温暖、失去与收获等。可以发现,作品中还透露出两个更深层次问题:一是青年所接受的成长教育的悖论,二是在青年成长过程中正面引路人的缺失。
首先看成长教育中的悖论。十八岁生日那天父亲给了我一个红色的书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书包里装着的,是我迈入社会前所做的一切准备。“我”是在得到父辈的允许或者是在父辈的要求下,踏入陌生的现实社会。因此,“我”是在传统教育中成长起来的,遵从于父辈的青年。由于我从未曾真正走入社会,所以我所准备的只局限于“我”的间接体验。在现代社会,这些体验更多的是来自于教育,来自于家庭中的父辈与兄长的,来自于学校专业教师的,也包括“我”的小生活圈子。这是“我”红色书包中差不多所容纳的全部内容。然而,在社会及个人前途不可知的情况下,机械般的形式教育和片面性的思想教育,是导致“我”过渡到成年阶段必须付出巨大痛苦的原因之一。
“我”对整个世界抱持友善的态度,一路上对着群山就像对着自己的朋友。我遇到卡车司机,满以为“我”付出后必然有回报。司机跟我侃侃而谈,搭着“我”的肩膀,诉说自己的情感经历,“我”便把他看做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看到有人哄抢苹果,出于正义感和对朋友的忠诚,“我”必须去阻止这些有悖道德的行为,在“我”所接受的教育里,盗窃行为是不能容忍的,眼见他人遇到困难而坐视不理,也是不可以的。于是,“我”挺身而出,用正义的行为去阻止他们,使世界恢复到应该是怎样的一个状态中去。然而“我”失败了,这暗示着“我”所接受的教育的失败。而那个司机朋友竟然也背叛了“我”。他看见“我”被打,表情竟然越来越高兴,最后还抢走了“我”的背包,与那伙盗贼同上了一辆拖拉机,消失在了公路上。在这里红色背包被司机抢走,实际上暗示了父亲交付给“我”的经验在“我”的现实里成为不可能。“我”需要重新发现和认识。司机代表了一种当下的社会现实,不可理喻,也不可信任。睁这是“我”所接受的教育里所不会提到的,无论是从书本上、家庭中、学校里都不会向“我”解释这些现象是怎样发生的,“我”又该如何去饿“我”所被灌输的思想是规约“我”如何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于是,“我”拥有了教育所要实现的理想化人格,而当下的社会现实以及个人如何能在重重矛盾中避免伤害,获得发展,却不是教育关键所在。因此,在“我”的眼里,成人世界只有美好。“我”所接受的教育来自于“我”的父辈及其所属的成人世界。来自于成人的教育,却在成人的世界里被推翻。这一成长教育中的悖论令人深思。
其次,再看青年成长过程中正面引路人的缺失问题。通常,青年成长路上,领路人是一个重要的要素,充当青年成长中的指导和教诲的角色。十八岁那天“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从这一刻起,“我”一下子被抛入现实社会,开始孤独地面对陌生世界,“我”在路上漫无目的,没有方向。因为“我”出发前就没有预设的目标和来自成人的导向。当“我”坐上汽车,虽然是向自己来时的方向行驶,但“我”仍然觉得舒服。因为“我”没有方向。
接着“我”想要找个旅店。寻找旅店从某种意义上象征着青年在进入成人世界中对现实生活的归宿和自我精神所属的一个寻求。旅店象征人生道路上的一程,“我”要在这个旅途中不断地寻找和尝试新的落脚点。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对世界进行不断地认识和体悟,从而找到自己的位置。当“我”坐在车上问司机,要去哪里,他也说“开过去看”。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些人物影响着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他们对社会的认识。青年在观察这些人物扮演的社会角色申逐渐找到自我,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在《十八岁出门远行》这部作品中,会发现余华将主人公与外在世界的人们之间最大限度地陌生化了。所有的人物都是模糊不清和无来由的。就连那个唯一和主人公发生过交流的司机也是无章可循,喜怒无常。成长领路人的缺失,使得主体仿佛被置于社会的荒漠。
2、艺术特色
这篇小说的情节十分荒诞,充满了掠夺与欺骗。为了搭便车,“我”向司机敬烟,司机接受了“我”的烟,却粗暴地拒绝“我”乘车;“我”凶狠地呵斥他,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正开着时去车厢取苹果;汽车抛锚了,司机不但不着急,反而在旁边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有人抢劫车上的苹果,他竟然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抢劫又一次发生,“我”奋不顾身地反抗,被打得“跌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司机不但不同情和帮助“我”,却“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最后司机也参加到抢劫者行列里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从表面看,这一切都是不合情理的,是荒诞的,但从艺术的角度看,这正符合现代主义文学的要求。现代主义文学往往不主张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这里的故事本身仅仅是一种媒介,或者是一种象征,因此,不能用现实生活的逻辑来理解作品。其实,这篇小说正是通过“我”第一次出门远行的经历,表现对生活的一种感受。显然,作者的指向是现实生活的荒诞与虚伪,想要凸显的是人世之险、人性之恶,这也是余华对现实冷峻思考的结果,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在这里,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给读者一种荒诞离奇的感觉。读者越是感到离奇、荒诞,不可思议,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西方现代派文学是反传统的,荒诞性是其艺术特征之一。单从这点看,《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现代派特点是非常明显的。小说通过十八岁的“我”的眼光对现实世界做了真实的反映。尤其是看到被抢的司机不但不愤怒,不阻挡这种抢劫行为,反而“哈哈大笑”地与抢劫者共同坐在拖拉机上,而且还抢了“我”的背包。初次阅读作品的,一般都无法理解司机的这种行为。其实,这里面有作者的隐喻。这种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是荒诞的,但仔细一想,这并不奇怪。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人的价值观念和传统的伦理道德受到了空前的撞击,人们的是非善恶观也发生了变化。
十八岁出门远行赏析
单从这点看,《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现代派特点是非常明显的。小说通过十八岁的“我”的眼光对现实世界做了真实的反映。尤其是看到被抢的司机不但不愤怒,不阻挡这种抢劫行为,反而“哈哈大笑”地与抢劫者共同坐在拖拉机上,而且还抢了“我”的背包。初次阅读作品的,一般都无法理解司机的这种行为。其实,...
关于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旅店的含义,就是避风的港湾。这个港湾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地方,譬如稳定的工作、温暖的家庭等等,而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关怀。就像在最后身心俱疲的我躺在车里,看似没有找到旅店,其实是真正找到了旅店。这个问题也是研究《十八岁出门远行》最多的一个话题:司机是不是同伙?如果是,那劫匪为什么还要...
关于余华的作品
小说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其具有了很强的审美张力。当然,《十八岁出门远行》所揭示的现实存在的矛盾与悖廖无疑也带有鲜明的民族印记,作品中青春心情的起伏转变更是对当代中国青年成长历程中心理轨迹的传神剖示。同时,纯净的语言,精巧的叙述技巧,又...
十八岁出门远行佳句
从叙述中感觉《十八岁出门远行》,原来青春可以是一种经历,也可能是一个被记住的梦。 十八岁的“我”开始了旅程,十八岁的青春开始被放逐在一个巨大的社会环境里,等待着“我的青春”的将会是什么?“我”面对一切都如些的放松,因为“我”总是被眼前的新鲜想像成一些“我”有限的记忆中已经熟悉的过往,甚至于“我...
...这个夏天》、《十八岁出门远行》读书笔记 600字左右
书的一开头就是描写一个心高气傲的女生卫嘉勉,她在许多方面上都比身边的同学优秀,都是顶尖的——看到这里,我的心小小地跳了一下,这有点像我啊!没错,我的确是在很多方面都挺优秀的。我顿时与这个叫卫嘉勉的“卫冕冠军”距离拉近了不少。这吸引着我看下去,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个优秀女生的...
活着的内容简介
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
谁有一些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书籍?
小说:余华早期的短篇集《十八岁出门远行》《古典爱情》《现实一种》长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个人喜欢格非《人面桃花》《山河入梦》前一部好很多 格非的短篇也不错 他是清华大学的教授 小说文人气氛很重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这个中篇还行 个人不喜欢他的长篇 铁凝《玫瑰门》以及一些短篇 方方《言...
活着读后感摘抄赏析优秀范文
活着读后感摘抄赏析优秀范文2 上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开始对余华有点产生兴趣。课间同学还不停的讨论着。不知谁说他的小说《活着》很有味道,太好看了。于是我抱着一丝好奇借了这本书。10月5号下午,本着无聊便看了起来,谁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着》是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用一天时间对...
急求人教版初中、高中现行语文教材中所有小说篇目的名称!
九下 5、孔乙己(鲁迅)6、蒲柳人家(刘绍棠)7、变色龙(契诃夫)8、热爱生命(杰克·伦敦)高中的从高二开始有 第三册第一单元 1 林黛玉进贾府.2 祝福 3 *十八岁出门远行 4 *老人与海 第五册第一单元 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 装在套子里的人 3 *边城 4 *哦,香雪 所有的 就这么多了 ...
帮忙收集文学人物资料(除了鲁迅)
着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余华自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便接二连三的以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事实上,余华并不算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