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后电位名词解释生理学
相关视频/文章
相关问答
什么是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增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当后膜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在比较细小的轴突始段引发扩布性动作电位。突触后抑制...

EPSP和IPSP在生理学中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1、EPSP是指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英文名: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简称EPSP。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机制:某种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时,导致后膜上的N...

名词解释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简称EPSP,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产生的电位。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末梢时,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提高了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这促使膜外的钠离子迅速内流,造成膜内钠离子急剧增加,膜...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形成机制

突触后膜在化学递质作用下,引起细胞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导致Na+内流,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称此电流为突触后电流(post-synapticcurrent),结果发生膜电位变化,亦即产生EPSP。

突触后电位的特点是

1、电位传导性:突触后电位是在突触后神经元内部传导的电位变化,当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后神经元时,神经递质会与突触后神经元的受体结合,引起离子通道的打开或关闭,改变神经元膜的电位。2、时空特性:突触后电位...

试区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传递类似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是一种“电-化学-电”的过程;是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过程。1.EPSP是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突触后电位分为哪几类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简称EPSP。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产生的电位。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末梢时,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提高了膜对离子的通透性。静电场的标势称为电势,或称...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什么原理产生的?

作用机理: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其产生机制为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盾膜上的配体门控Cl⁻通道开放,引起Cl⁻内流...

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区别

终板电位是神经-骨骼肌接头处,肌细胞膜(这里叫接头后膜或终板膜)上的局部反应;突触后电位是经典的化学突触,突触后膜上的局部反应.这两者的区别,一个在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终板膜,另一个在经典的突触的突触后膜。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后膜出现( )。

【答案】:B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突触传递电生理的理解。突触传递在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有两种形式的突触后电位变化。在抑制性突触,由于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即出现突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