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胃胀气中医养生
2024-03-02 13:15:15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治疗胃胀气的方法:

1. 局部热敷和有氧运动:注意防寒保暖,喝热水、使用热水袋局部热敷,有助于促进胃部气体排出,减轻症状。适当做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慢跑,能帮助排气。

2. 腹部按摩:躺在床上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能够治疗胃胀气。

3. 中药调理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保和丸、健脾丸等中成药物,能够起到理气的作用。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经常胃胀胃酸的人,用这几样中药泡水喝,保护胃黏膜更健康

中医学中,胃是六腑的一员,和五脏中的脾胃表里,胃主收纳,为五谷之仓,气血之海,胃能够桨摄入的米谷、时蔬吸收消化,胃部向身体各器官输送营养物质,保持了身体的正常运转,当胃功能出现失衡时,不仅会对身体日常营养的摄入造成影响,还会阻碍机体排毒功能的减弱,中医建议,经常胃痛反酸,用3种中药泡水喝,改善胃胀胃酸,清出堆积毒素,修复胃部细胞,还能保护胃黏膜,胃也更干净,有利于日常养生。 3种中药 1、蛇麻草泡水喝: 蛇麻草性平,味苦,具有健胃消食的作用,主要改善食欲不振、胃胀等症状,对于积食消化不良或胃口不好,引起的食欲不振有很好的改善效果,当胃功能受损时,胃液分泌不足,导致消化代谢出现问题,食物和油脂堆积在胃内,容易滋生细菌,引发炎症。中医建议,胃受损时,常喝蛇麻草,可以促进食物消化,保护胃黏膜,缓解胃胀胃酸的症状,保护胃部健康,符合养生理念。 2、芡实泡水喝: 芡实味甘,性平,具有抗菌健脾、助消化的作用,芡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可以促进细胞新陈代谢,修复胃部受损细胞,保护胃黏膜,胃部常胃胀反酸,早起用芡实泡水喝,可以增加身体供血量,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胃部加速排毒,缓解胃部压力,中和胃酸,缓解胃酸对胃壁细胞的 *** 损伤,中医建议,常喝芡实水,促进胃部食物消化,修复胃黏膜,保护胃部健康,有利于养生。 3、石斛泡水喝: 石斛味甘,归胃、肾经,具有生津滋阴、活血助消化的作用,石斛可以增加肠道蠕动,加速肠道收缩幅度,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缓解胃胀,中医建议,每天早起喝一杯石斛水,可以清出胃内残留的毒素,加速胃黏膜的修复,增强胃部功能,减少炎症的发生,保护胃部健康,石斛中的氧化物,还可以促进免疫系统的增强,提高人体抵抗力,保护身体健康,常喝石斛水有助于日常养生。 胃不舒服的典型症状是胃胀,胃酸,胃部存储着人体摄入的所有食物,不能及时消化分解的话,容易滋生细菌,还会促进胃酸分泌过多,侵蚀胃黏膜,导致炎症发生。中医建议:经常胃痛反酸,用蛇麻草、芡实、石斛这3种中药泡水喝,促进食物消化,缓解胃部压力,修复受损细胞,清除毒素,保护胃黏膜,胃也更干净,适合日常养生。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经常胃胀难受?不要光治胃,问题在脾,中医健脾方帮你消胀气

俗话说“食为天,胃为先”,但肠胃不太舒服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通病。有研究者对共计312415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消化不良总患病率占比高达20.8%。尤其是胃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非常高,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59岁患病率最高。

胃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病症,一般发生在进食后,可以是大量进食后,也可以是进食一点食物即可发生,患者可伴有腹痛、恶心、反酸、嗳气等症状。

这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发作起来却一点也不好受,让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而且如果不及时治疗,长期发作还可能会导致胃部功能受损,诱发胃部疾病,同时影响正常的食欲,造成营养摄入不足,使得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患其他疾病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有些朋友会认为,胃胀主要是胃出现问题了,多是由于消化不良食积所致,故此经常使用健胃消食片等药物治疗。而事实上,有不少病友反馈,长期胃胀,通过健胃消食等方法,如服用健胃消食片、山楂片或者吃酸的东西来助消化等,并不能有效缓解胃胀,胃胀反复发作,甚至更加严重了,十分难受。

其中的原因在于胃胀并不仅仅是胃的问题,还涉及其他脏腑。因此,治胃胀,不要光治胃,而应该辨证求因。

在中医理论里,胃胀又称之为谷胀、气胀、痞满、食积,中医认为,凡因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胃失和降,引起胃体胀大,症见脘腹胀满,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甚则呕吐较剧,烦躁脱津(少尿),称为胃胀。其病位在胃,并与肝脾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肝脏功能失调和脾胃功能失调是胃胀的常见病因。

(1)肝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胃胀:

《景岳全书》曰:“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皆有呕证”,肝主疏泄,为情志调节的重要脏器,若情志失调,则可引起肝气郁滞,从而诱发胃胀等不适。

而且,情志所伤,往往先伤所藏之脏,最终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脾胃之气郁积于内而发为胃胀。正如《丹溪心法》所言:“凡六淫七情、劳逸太过……终日犯及脾胃,中气必为之先郁。”

(2)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的胃胀: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若脾胃功能失调,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中焦气机不利,则可发为痞满。

中医认为,痞满有虚实之分。实者多为外邪由表入里所致。现代 社会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不少人饮食不节,如暴饮暴食致使食积阻滞,或因工作、生活压力等常常情志不畅,使得气机郁结,又或者因嗜食肥甘厚味,使得痰湿内阻,气滞不畅,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不得宣通,正如《素问玄机原病式》所记载:“诸痉强直,积饮痞隔中满,体重胕肿,皆属于湿。”。所以脾胃不良,湿气重的人常有胃胀不适等表现。

而虚者则多因素体虚弱,脾胃不运,或者过用克伐之剂损伤脾胃,比如当代年轻人虽说注重 养生 调理,但缺乏中医 健康 养生 的知识,盲目服用补品或者清热降火等药品,殊不知,在不辨证的前提下自行用药,药物太过或长期使用寒凉药物很容易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胃纳呆滞,气机不畅,中焦失和从而引起胃胀等不适。

临床上,引起胃胀的病因有很多,《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曰:“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 (月真)满,故有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而成者,有食积而成者,有痰结而成者,有湿热太甚而成者。”指出脾虚气滞、湿热、痰结等均可引起胃胀。

在这些证型中,以脾虚气滞和脾胃湿热最为常见,曾有学者使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对565例患者的证型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发现,脾虚气滞证最为多见,约占48.7%,其次是脾胃湿热证,约占23.4%。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所以本文仅分享这两种常见证型的治法。

(1)脾虚气滞:

这一类的患者多有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等表现,在治疗上,《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指南 》推荐治法为健脾和胃,理气消胀,可选用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辨治。主要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炙甘草,若胸膈痞满、饱胀不适明显者,可加枳壳、大腹皮、厚朴;食欲不振者,可加焦三仙、鸡内金、莱菔子等。

(2)脾胃湿热:

湿热阻滞脾胃,可使得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司,《黄帝内经》也指出:“脾不能行气于脾胃,结而不散,则为痞。”这一类患者,多有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等表现。《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指南 》推荐的治法为清热化湿,理气和中。可选用连朴饮加减治疗,该方出自清代王士雄《霍乱论》,主要药物有川连、制厚朴、石菖蒲、制半夏、香豉、 焦栀子、芦根,若上腹烧灼感明显者,可加浙贝母、乌贼骨、煅瓦楞子;胃痛明显者,加延胡索、白芷、白芍等;便秘或大便不畅者,加瓜蒌、枳实、牛膝等。

以上为祛胃胀气的常用方,不过,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临床实际的胃胀气患者病因常复杂多变,单一证型并不多见,往往存在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张绍才龙南中医团队此前也曾总结道:胃胀气的患者多存在3个阶段,第1阶段,早期的胃胀气患者多为湿邪内阻,阻于中焦所致,属于实证,主要表现为痞满,身重,嗳气,舌尖红,苔白腻等,这一类可用二陈汤加减辨治;或痞满,食后重,口中异味,舌暗红苔薄黄等,此类可用三仁汤和半夏厚朴汤加减辨治。而如果不及时治疗,到了中期,由于邪气久羁,耗伤正气,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并见。 这一阶段需要祛邪与扶正并用,患者主要表现有痞满较前减轻,神疲乏力,身重较第1阶段减轻,舌红,苔白或略腻,可用二陈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或三仁汤和四君子汤加减治疗。第3阶段,久病者,则以补虚为主,患者常有乏力,一进餐则痞满,舌淡苔白等表现,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或根据实际辨证选用人参汤等加减治疗,以补益脾胃,消胀气。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经常胃胀难受?不要光治胃,问题在脾,中医健脾方帮你消胀气

俗话说“食为天,胃为先”,但肠胃不太舒服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通病。有研究者对共计312415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消化不良总患病率占比高达20.8%。尤其是胃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非常高,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59岁患病率最高。

胃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病症,一般发生在进食后,可以是大量进食后,也可以是进食一点食物即可发生,患者可伴有腹痛、恶心、反酸、嗳气等症状。

这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发作起来却一点也不好受,让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而且如果不及时治疗,长期发作还可能会导致胃部功能受损,诱发胃部疾病,同时影响正常的食欲,造成营养摄入不足,使得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患其他疾病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有些朋友会认为,胃胀主要是胃出现问题了,多是由于消化不良食积所致,故此经常使用健胃消食片等药物治疗。而事实上,有不少病友反馈,长期胃胀,通过健胃消食等方法,如服用健胃消食片、山楂片或者吃酸的东西来助消化等,并不能有效缓解胃胀,胃胀反复发作,甚至更加严重了,十分难受。

其中的原因在于胃胀并不仅仅是胃的问题,还涉及其他脏腑。因此,治胃胀,不要光治胃,而应该辨证求因。

在中医理论里,胃胀又称之为谷胀、气胀、痞满、食积,中医认为,凡因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胃失和降,引起胃体胀大,症见脘腹胀满,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甚则呕吐较剧,烦躁脱津(少尿),称为胃胀。其病位在胃,并与肝脾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肝脏功能失调和脾胃功能失调是胃胀的常见病因。

(1)肝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胃胀:

《景岳全书》曰:“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皆有呕证”,肝主疏泄,为情志调节的重要脏器,若情志失调,则可引起肝气郁滞,从而诱发胃胀等不适。

而且,情志所伤,往往先伤所藏之脏,最终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脾胃之气郁积于内而发为胃胀。正如《丹溪心法》所言:“凡六淫七情、劳逸太过……终日犯及脾胃,中气必为之先郁。”

(2)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的胃胀: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若脾胃功能失调,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中焦气机不利,则可发为痞满。

中医认为,痞满有虚实之分。实者多为外邪由表入里所致。现代 社会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不少人饮食不节,如暴饮暴食致使食积阻滞,或因工作、生活压力等常常情志不畅,使得气机郁结,又或者因嗜食肥甘厚味,使得痰湿内阻,气滞不畅,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不得宣通,正如《素问玄机原病式》所记载:“诸痉强直,积饮痞隔中满,体重胕肿,皆属于湿。”。所以脾胃不良,湿气重的人常有胃胀不适等表现。

而虚者则多因素体虚弱,脾胃不运,或者过用克伐之剂损伤脾胃,比如当代年轻人虽说注重 养生 调理,但缺乏中医 健康 养生 的知识,盲目服用补品或者清热降火等药品,殊不知,在不辨证的前提下自行用药,药物太过或长期使用寒凉药物很容易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胃纳呆滞,气机不畅,中焦失和从而引起胃胀等不适。

临床上,引起胃胀的病因有很多,《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曰:“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 (月真)满,故有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而成者,有食积而成者,有痰结而成者,有湿热太甚而成者。”指出脾虚气滞、湿热、痰结等均可引起胃胀。

在这些证型中,以脾虚气滞和脾胃湿热最为常见,曾有学者使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对565例患者的证型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发现,脾虚气滞证最为多见,约占48.7%,其次是脾胃湿热证,约占23.4%。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所以本文仅分享这两种常见证型的治法。

(1)脾虚气滞:

这一类的患者多有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等表现,在治疗上,《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指南 》推荐治法为健脾和胃,理气消胀,可选用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辨治。主要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炙甘草,若胸膈痞满、饱胀不适明显者,可加枳壳、大腹皮、厚朴;食欲不振者,可加焦三仙、鸡内金、莱菔子等。

(2)脾胃湿热:

湿热阻滞脾胃,可使得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司,《黄帝内经》也指出:“脾不能行气于脾胃,结而不散,则为痞。”这一类患者,多有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等表现。《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指南 》推荐的治法为清热化湿,理气和中。可选用连朴饮加减治疗,该方出自清代王士雄《霍乱论》,主要药物有川连、制厚朴、石菖蒲、制半夏、香豉、 焦栀子、芦根,若上腹烧灼感明显者,可加浙贝母、乌贼骨、煅瓦楞子;胃痛明显者,加延胡索、白芷、白芍等;便秘或大便不畅者,加瓜蒌、枳实、牛膝等。

以上为祛胃胀气的常用方,不过,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临床实际的胃胀气患者病因常复杂多变,单一证型并不多见,往往存在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张绍才龙南中医团队此前也曾总结道:胃胀气的患者多存在3个阶段,第1阶段,早期的胃胀气患者多为湿邪内阻,阻于中焦所致,属于实证,主要表现为痞满,身重,嗳气,舌尖红,苔白腻等,这一类可用二陈汤加减辨治;或痞满,食后重,口中异味,舌暗红苔薄黄等,此类可用三仁汤和半夏厚朴汤加减辨治。而如果不及时治疗,到了中期,由于邪气久羁,耗伤正气,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并见。 这一阶段需要祛邪与扶正并用,患者主要表现有痞满较前减轻,神疲乏力,身重较第1阶段减轻,舌红,苔白或略腻,可用二陈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或三仁汤和四君子汤加减治疗。第3阶段,久病者,则以补虚为主,患者常有乏力,一进餐则痞满,舌淡苔白等表现,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或根据实际辨证选用人参汤等加减治疗,以补益脾胃,消胀气。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经常胃胀难受?不要光治胃,问题在脾,中医健脾方帮你消胀气

俗话说“食为天,胃为先”,但肠胃不太舒服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通病。有研究者对共计312415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消化不良总患病率占比高达20.8%。尤其是胃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非常高,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59岁患病率最高。

胃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病症,一般发生在进食后,可以是大量进食后,也可以是进食一点食物即可发生,患者可伴有腹痛、恶心、反酸、嗳气等症状。

这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发作起来却一点也不好受,让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而且如果不及时治疗,长期发作还可能会导致胃部功能受损,诱发胃部疾病,同时影响正常的食欲,造成营养摄入不足,使得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患其他疾病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有些朋友会认为,胃胀主要是胃出现问题了,多是由于消化不良食积所致,故此经常使用健胃消食片等药物治疗。而事实上,有不少病友反馈,长期胃胀,通过健胃消食等方法,如服用健胃消食片、山楂片或者吃酸的东西来助消化等,并不能有效缓解胃胀,胃胀反复发作,甚至更加严重了,十分难受。

其中的原因在于胃胀并不仅仅是胃的问题,还涉及其他脏腑。因此,治胃胀,不要光治胃,而应该辨证求因。

在中医理论里,胃胀又称之为谷胀、气胀、痞满、食积,中医认为,凡因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胃失和降,引起胃体胀大,症见脘腹胀满,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甚则呕吐较剧,烦躁脱津(少尿),称为胃胀。其病位在胃,并与肝脾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肝脏功能失调和脾胃功能失调是胃胀的常见病因。

(1)肝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胃胀:

《景岳全书》曰:“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皆有呕证”,肝主疏泄,为情志调节的重要脏器,若情志失调,则可引起肝气郁滞,从而诱发胃胀等不适。

而且,情志所伤,往往先伤所藏之脏,最终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脾胃之气郁积于内而发为胃胀。正如《丹溪心法》所言:“凡六淫七情、劳逸太过……终日犯及脾胃,中气必为之先郁。”

(2)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的胃胀: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若脾胃功能失调,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中焦气机不利,则可发为痞满。

中医认为,痞满有虚实之分。实者多为外邪由表入里所致。现代 社会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不少人饮食不节,如暴饮暴食致使食积阻滞,或因工作、生活压力等常常情志不畅,使得气机郁结,又或者因嗜食肥甘厚味,使得痰湿内阻,气滞不畅,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不得宣通,正如《素问玄机原病式》所记载:“诸痉强直,积饮痞隔中满,体重胕肿,皆属于湿。”。所以脾胃不良,湿气重的人常有胃胀不适等表现。

而虚者则多因素体虚弱,脾胃不运,或者过用克伐之剂损伤脾胃,比如当代年轻人虽说注重 养生 调理,但缺乏中医 健康 养生 的知识,盲目服用补品或者清热降火等药品,殊不知,在不辨证的前提下自行用药,药物太过或长期使用寒凉药物很容易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胃纳呆滞,气机不畅,中焦失和从而引起胃胀等不适。

临床上,引起胃胀的病因有很多,《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曰:“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 (月真)满,故有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而成者,有食积而成者,有痰结而成者,有湿热太甚而成者。”指出脾虚气滞、湿热、痰结等均可引起胃胀。

在这些证型中,以脾虚气滞和脾胃湿热最为常见,曾有学者使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对565例患者的证型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发现,脾虚气滞证最为多见,约占48.7%,其次是脾胃湿热证,约占23.4%。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所以本文仅分享这两种常见证型的治法。

(1)脾虚气滞:

这一类的患者多有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等表现,在治疗上,《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指南 》推荐治法为健脾和胃,理气消胀,可选用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辨治。主要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炙甘草,若胸膈痞满、饱胀不适明显者,可加枳壳、大腹皮、厚朴;食欲不振者,可加焦三仙、鸡内金、莱菔子等。

(2)脾胃湿热:

湿热阻滞脾胃,可使得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司,《黄帝内经》也指出:“脾不能行气于脾胃,结而不散,则为痞。”这一类患者,多有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等表现。《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指南 》推荐的治法为清热化湿,理气和中。可选用连朴饮加减治疗,该方出自清代王士雄《霍乱论》,主要药物有川连、制厚朴、石菖蒲、制半夏、香豉、 焦栀子、芦根,若上腹烧灼感明显者,可加浙贝母、乌贼骨、煅瓦楞子;胃痛明显者,加延胡索、白芷、白芍等;便秘或大便不畅者,加瓜蒌、枳实、牛膝等。

以上为祛胃胀气的常用方,不过,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临床实际的胃胀气患者病因常复杂多变,单一证型并不多见,往往存在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张绍才龙南中医团队此前也曾总结道:胃胀气的患者多存在3个阶段,第1阶段,早期的胃胀气患者多为湿邪内阻,阻于中焦所致,属于实证,主要表现为痞满,身重,嗳气,舌尖红,苔白腻等,这一类可用二陈汤加减辨治;或痞满,食后重,口中异味,舌暗红苔薄黄等,此类可用三仁汤和半夏厚朴汤加减辨治。而如果不及时治疗,到了中期,由于邪气久羁,耗伤正气,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并见。 这一阶段需要祛邪与扶正并用,患者主要表现有痞满较前减轻,神疲乏力,身重较第1阶段减轻,舌红,苔白或略腻,可用二陈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或三仁汤和四君子汤加减治疗。第3阶段,久病者,则以补虚为主,患者常有乏力,一进餐则痞满,舌淡苔白等表现,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或根据实际辨证选用人参汤等加减治疗,以补益脾胃,消胀气。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经常胃胀难受?不要光治胃,问题在脾,中医健脾方帮你消胀气

俗话说“食为天,胃为先”,但肠胃不太舒服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通病。有研究者对共计312415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消化不良总患病率占比高达20.8%。尤其是胃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非常高,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59岁患病率最高。

胃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病症,一般发生在进食后,可以是大量进食后,也可以是进食一点食物即可发生,患者可伴有腹痛、恶心、反酸、嗳气等症状。

这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发作起来却一点也不好受,让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而且如果不及时治疗,长期发作还可能会导致胃部功能受损,诱发胃部疾病,同时影响正常的食欲,造成营养摄入不足,使得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患其他疾病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有些朋友会认为,胃胀主要是胃出现问题了,多是由于消化不良食积所致,故此经常使用健胃消食片等药物治疗。而事实上,有不少病友反馈,长期胃胀,通过健胃消食等方法,如服用健胃消食片、山楂片或者吃酸的东西来助消化等,并不能有效缓解胃胀,胃胀反复发作,甚至更加严重了,十分难受。

其中的原因在于胃胀并不仅仅是胃的问题,还涉及其他脏腑。因此,治胃胀,不要光治胃,而应该辨证求因。

在中医理论里,胃胀又称之为谷胀、气胀、痞满、食积,中医认为,凡因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胃失和降,引起胃体胀大,症见脘腹胀满,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甚则呕吐较剧,烦躁脱津(少尿),称为胃胀。其病位在胃,并与肝脾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肝脏功能失调和脾胃功能失调是胃胀的常见病因。

(1)肝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胃胀:

《景岳全书》曰:“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皆有呕证”,肝主疏泄,为情志调节的重要脏器,若情志失调,则可引起肝气郁滞,从而诱发胃胀等不适。

而且,情志所伤,往往先伤所藏之脏,最终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脾胃之气郁积于内而发为胃胀。正如《丹溪心法》所言:“凡六淫七情、劳逸太过……终日犯及脾胃,中气必为之先郁。”

(2)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的胃胀: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若脾胃功能失调,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中焦气机不利,则可发为痞满。

中医认为,痞满有虚实之分。实者多为外邪由表入里所致。现代 社会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不少人饮食不节,如暴饮暴食致使食积阻滞,或因工作、生活压力等常常情志不畅,使得气机郁结,又或者因嗜食肥甘厚味,使得痰湿内阻,气滞不畅,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不得宣通,正如《素问玄机原病式》所记载:“诸痉强直,积饮痞隔中满,体重胕肿,皆属于湿。”。所以脾胃不良,湿气重的人常有胃胀不适等表现。

而虚者则多因素体虚弱,脾胃不运,或者过用克伐之剂损伤脾胃,比如当代年轻人虽说注重 养生 调理,但缺乏中医 健康 养生 的知识,盲目服用补品或者清热降火等药品,殊不知,在不辨证的前提下自行用药,药物太过或长期使用寒凉药物很容易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胃纳呆滞,气机不畅,中焦失和从而引起胃胀等不适。

临床上,引起胃胀的病因有很多,《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曰:“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 (月真)满,故有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而成者,有食积而成者,有痰结而成者,有湿热太甚而成者。”指出脾虚气滞、湿热、痰结等均可引起胃胀。

在这些证型中,以脾虚气滞和脾胃湿热最为常见,曾有学者使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对565例患者的证型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发现,脾虚气滞证最为多见,约占48.7%,其次是脾胃湿热证,约占23.4%。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所以本文仅分享这两种常见证型的治法。

(1)脾虚气滞:

这一类的患者多有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等表现,在治疗上,《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指南 》推荐治法为健脾和胃,理气消胀,可选用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辨治。主要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炙甘草,若胸膈痞满、饱胀不适明显者,可加枳壳、大腹皮、厚朴;食欲不振者,可加焦三仙、鸡内金、莱菔子等。

(2)脾胃湿热:

湿热阻滞脾胃,可使得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司,《黄帝内经》也指出:“脾不能行气于脾胃,结而不散,则为痞。”这一类患者,多有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等表现。《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指南 》推荐的治法为清热化湿,理气和中。可选用连朴饮加减治疗,该方出自清代王士雄《霍乱论》,主要药物有川连、制厚朴、石菖蒲、制半夏、香豉、 焦栀子、芦根,若上腹烧灼感明显者,可加浙贝母、乌贼骨、煅瓦楞子;胃痛明显者,加延胡索、白芷、白芍等;便秘或大便不畅者,加瓜蒌、枳实、牛膝等。

以上为祛胃胀气的常用方,不过,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临床实际的胃胀气患者病因常复杂多变,单一证型并不多见,往往存在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张绍才龙南中医团队此前也曾总结道:胃胀气的患者多存在3个阶段,第1阶段,早期的胃胀气患者多为湿邪内阻,阻于中焦所致,属于实证,主要表现为痞满,身重,嗳气,舌尖红,苔白腻等,这一类可用二陈汤加减辨治;或痞满,食后重,口中异味,舌暗红苔薄黄等,此类可用三仁汤和半夏厚朴汤加减辨治。而如果不及时治疗,到了中期,由于邪气久羁,耗伤正气,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并见。 这一阶段需要祛邪与扶正并用,患者主要表现有痞满较前减轻,神疲乏力,身重较第1阶段减轻,舌红,苔白或略腻,可用二陈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或三仁汤和四君子汤加减治疗。第3阶段,久病者,则以补虚为主,患者常有乏力,一进餐则痞满,舌淡苔白等表现,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或根据实际辨证选用人参汤等加减治疗,以补益脾胃,消胀气。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