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经络的作用
2024-03-04 21:06:42 责编:小OO
文档

经络是人体调节系统的通道,主要功能有:

1. 联系作用:通过经络联系器官,协调全身功能,阴阳平衡。

2. 濡养作用:经络将气血运至各器官以滋润、养护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

3. 感应作用:经络能传递外部刺激信息到相关脏腑,影响相应器官功能。

4. 调节作用:经络对调节阴阳、治疗疾病有帮助,如针灸可针刺经络穴位调节相应脏腑功能。经络还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针灸和按摩的基础。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经络养生的好处

身体总是无缘无故的出现不适的感觉,如酸痛、乏力、畏寒和食欲不振等,很多人认为这一类现象的出现是疲乏所致,常常不加以关注甚至忽视,殊不知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经络不通所导致的。中医常说经络不通则痛而通则不痛,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如果养生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经络养生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的不适现象,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

经络的作用

人体经络的作用主要分为三方面,分别为联系脏腑、气血运行和抵御疾病。

首先,人体的经络遍布全身,是沟通人体脏腑和皮表、脏腑和脏腑之间的通道,使人体成为一个整体的机器。如果某一个组织或某一个脏器发生疾病,那么整个身体也容易生病,而通过穴位按摩方法来治病也是这个道理。

其次,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食物精微所化的气血通过经络的运行到达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从而气血才能够滋养身体,保持身体的活力。反之当经络不畅那么气血运行也不畅,身体除了容易发生酸痛之外,还会失去滋养,发生衰老现象。

再有,经络有防御疾病的作用。经络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中,当人体正气充足时候,可以通过经络的运行来抵御疾病。反之正气不足、经络运行不畅,那么则容易生病。

另外,经络还有反应疾病的作用,常常疾病引起经络的不通畅,反应出酸痛、麻木等表现。

经络不通的表现

1.皮肤方面容易发生瘙痒、没有光泽、衰老加速、容易出现痘痘和色斑,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经络不通导致气血无法荣养肌肤以及皮肤毒素无法排出所引起。

2.骨骼方面容易酸痛,所谓不通则痛。经络不通更容易发生关节炎、骨骼酸痛和骨骼无力现象。

3.经期不调,女性的月经极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经络不通时除了容易发生痛经之外,还可能发生月经不调、经血有血块、甚至出现闭经现象。

4.肢体麻木,经络不通四肢得不到气血的荣养,肢体自然会出现麻木、酸胀现象。

5.畏寒,经络不通导致肢体的`气血运行受到影响,气血的温养作用不能够在肢体上体现,自然出现畏寒怕冷现象。

6.易生病,上文已经提到经络有抵御疾病的作用,而经络不通则经病更容易入侵。

7.情绪容易出现问题,经络不通自然会发生肝气郁结现象,肝气郁结则容易出现心情的郁闷、易怒、烦躁等。

8.出现肥胖,经络不通更容易发生痰郁、肥胖、疲倦等现象。

结语:只有经络通畅人体才能少生病,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因为身体的疾病、衰老、不良的习惯等导致经络不畅。上文我们不仅给大家介绍了经络的作用,同时也介绍了经络不畅的表现,以及经络不畅该如何调理。希望这里介绍的养生方法能助你疏通经络少生病。

中医经络养生的好处

身体总是无缘无故的出现不适的感觉,如酸痛、乏力、畏寒和食欲不振等,很多人认为这一类现象的出现是疲乏所致,常常不加以关注甚至忽视,殊不知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经络不通所导致的。中医常说经络不通则痛而通则不痛,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如果养生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经络养生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的不适现象,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

经络的作用

人体经络的作用主要分为三方面,分别为联系脏腑、气血运行和抵御疾病。

首先,人体的经络遍布全身,是沟通人体脏腑和皮表、脏腑和脏腑之间的通道,使人体成为一个整体的机器。如果某一个组织或某一个脏器发生疾病,那么整个身体也容易生病,而通过穴位按摩方法来治病也是这个道理。

其次,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食物精微所化的气血通过经络的运行到达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从而气血才能够滋养身体,保持身体的活力。反之当经络不畅那么气血运行也不畅,身体除了容易发生酸痛之外,还会失去滋养,发生衰老现象。

再有,经络有防御疾病的作用。经络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中,当人体正气充足时候,可以通过经络的运行来抵御疾病。反之正气不足、经络运行不畅,那么则容易生病。

另外,经络还有反应疾病的作用,常常疾病引起经络的不通畅,反应出酸痛、麻木等表现。

经络不通的表现

1.皮肤方面容易发生瘙痒、没有光泽、衰老加速、容易出现痘痘和色斑,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经络不通导致气血无法荣养肌肤以及皮肤毒素无法排出所引起。

2.骨骼方面容易酸痛,所谓不通则痛。经络不通更容易发生关节炎、骨骼酸痛和骨骼无力现象。

3.经期不调,女性的月经极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经络不通时除了容易发生痛经之外,还可能发生月经不调、经血有血块、甚至出现闭经现象。

4.肢体麻木,经络不通四肢得不到气血的荣养,肢体自然会出现麻木、酸胀现象。

5.畏寒,经络不通导致肢体的`气血运行受到影响,气血的温养作用不能够在肢体上体现,自然出现畏寒怕冷现象。

6.易生病,上文已经提到经络有抵御疾病的作用,而经络不通则经病更容易入侵。

7.情绪容易出现问题,经络不通自然会发生肝气郁结现象,肝气郁结则容易出现心情的郁闷、易怒、烦躁等。

8.出现肥胖,经络不通更容易发生痰郁、肥胖、疲倦等现象。

结语:只有经络通畅人体才能少生病,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因为身体的疾病、衰老、不良的习惯等导致经络不畅。上文我们不仅给大家介绍了经络的作用,同时也介绍了经络不畅的表现,以及经络不畅该如何调理。希望这里介绍的养生方法能助你疏通经络少生病。

十四经络养生 十四经络的作用

中国人数千年前就发现,有些人生病时身体会出现红色发烫的“线条”,而按摩这些“线条”可以治疗疾病。这些“线条”,其实就是经络线。我们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或穴位,就能调理体内的脏腑系统。这就是中医养生治病的玄妙之处。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十四经络养生之道吧。

【任脉】

生理功能: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巡行于腹不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阳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人诸阴”之说;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租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主治病症:腹、胸、头面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症状,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症;调理冲任、可促进消化、强壮补盛。

【督脉】

生理功能: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具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放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主治病症:神志迷惑、脊柱强痛、以及腰、背、头项病症;升补青阳之气,疏通头面血脉。利五官、强体质。为美容、保健常用经脉。

【手太阴肺经】

生理功能:肺司呼吸,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助心行血,主通调水道,主声音,主皮毛(调节水液代谢、调节呼吸、调节体温屏障作用)开窍于鼻。

主治病症:胸闷,咳嗽,喘促,少气懒言,呼吸无力,肢倦乏力,痰饮,水肿,皮肤憔悴,枯槁,自汗,易于感冒,鼻塞流涕,嗅觉失灵,声音嘶哑,失音。

【手阳明大肠经】

生理功能:大肠排泄糟粕,促进津液代谢,清理体内环境,大肠经循环脸部,若经络受阻,会引发面部出现粉刺,面瘫,面游风。

主治病症:腹痛,肠鸣,泄泻,便秘,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本经循环部位疼痛,热肿及寒冷麻木。

【足阳明胃经】

生理功能:主受纳水谷,腐熟水谷,主通降,喜润恶干燥,足阳明胃经是一条多气多血的经络,胃经通畅则面色红润,不畅则面黄。

主治病症: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恶心,呕吐,呃逆,躁狂,疟疾,温热病,自汗出,口涡,唇生疮疹,喉咙痛,膝关节肿痛,腹股沟痛。

【足太阴脾经】

生理功能:主消化食物,输布津液,为后天之本,气血升华之源,脾可以统血,使血液循经而行。脾主升清,维持内脏的位置恒定。脾主四肢,肌肉,脾气健运,四肢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健壮结实,四肢灵活有力。脾其华在唇,脾气健运,口唇红润光泽。脾开窍于口,脾气健旺,食欲旺盛,口味正常。脾在情志中管思考,思虑,脾管唾液。

主治病症:食少腹胀,便溏,面黄,消瘦,痰饮,水肿,带虫,泄泻,血虚,出血,气血生化源,内脏下垂,肌肉松弛,肢倦乏力,口唇淡白,食欲减退,口味异常,唾液过多,心胸烦闷,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黄疸。

【手厥阴心包经】

生理功能:心的外围组织,故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

主治病症:本经穴主治“脉”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心胸烦闷,心痛,掌心发热。

【手少阳三焦经】

生理功能:通行元气:元气是通过三焦而输布运行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运行水谷,在水液代谢过程中,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

主治病症:本经主治“气”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自汗出、眼睛外齿痛,面颊肿、耳后、肩部、上臂、肘弯、前臂外侧均可发生病痛、小指侧的次指(无名指)不好使用。

【足少阳胆经】

生理功能:储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由肝脏形成和分泌出来,然后进入胆腑储藏,浓缩,并通过胆的疏泄作用而入小肠;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

主治病症:因胆汁排泄障碍所导致的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及黄疸,口苦和胆怯易惊,善恐失眠。

【足厥阴肝经】

生理功能:舒畅情志,使脾胃升降自如,胆汁分泌正常,维持气血津液运行,调理冲任和精室,经带,胎产和*生成排泄正常,主藏血,止出血,调节血量,主筋,筋强力壮,运动自如,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主治病症:急躁易怒,抑郁寡欢,脾胃升降自如,胆汁分泌排泄失常,气滞血瘀,水肿,经带胎产诸疾,眼睛不好,爪甲不容,肢麻,面色青暗,面部黄褐斑。

【手少阴心经】

生理功能:心主血脉,行血,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生血,水谷精微经心火化赤为血,心主神志,心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主治病症:本经主治“心”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胸肋疼痛,上臂,前臂内侧后边痛或厥冷,手掌心热。可调节面色无华,唇舌青紫,面色灰暗,心胸疼痛。

【手太阳小肠经】

生理功能:受盛化物:一是指小肠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来的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吸收,将水谷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泌别清浊。

主治病症;因小肠功能失调所导致的腹胀、腹泻、便溏,本经主治“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耳聋,眼睛发黄,面颊肿,颈部,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痛。

【足少阴肾经】

生理功能:肾藏精,主管生殖系统,促进生长发育,肾精可转化血,加强抵抗力,还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中心环节,肾为气之根,摄纳肺气下归于肾使呼吸深长,肾为人阴阳之根本,肾精有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的作用,使牙齿更坚固;肾其华在发,肾精充足,则发黑而光泽,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精充足,听觉灵敏,大小便正常。

主治病症:不育不孕,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未老先衰,血液生长障碍,尿频、尿急、水肿呼吸短促困难,怕冷、燥热盗汗,骨质疏松,骨痿无力,齿摇发脱,耳鸣耳聋,大小便异常,口干舌燥,喜欢躺着,脚心发热而痛。

【足太阳膀胱经

生理功能:储存尿液,排泄小便。足太阳膀胱经上分布着五脏六腑相对应的背腧穴,这些穴位可很好的调节所相对应的脏腑的生理及病理问题。

主治病症:小便不通、遗尿、疟疾、目痛;本经主治“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痔,狂躁,癫痫,头颅后项痛,眼睛昏黄,流泪,鼻塞,多涕或出血,腰背部,骶尾部,膝弯,腓肠肌,脚部发生疼痛,小脚趾不好运用。

总结:以上是十四经络养生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四经络养生 十四经络的作用

中国人数千年前就发现,有些人生病时身体会出现红色发烫的“线条”,而按摩这些“线条”可以治疗疾病。这些“线条”,其实就是经络线。我们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或穴位,就能调理体内的脏腑系统。这就是中医养生治病的玄妙之处。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十四经络养生之道吧。

【任脉】

生理功能: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巡行于腹不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阳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人诸阴”之说;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租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主治病症:腹、胸、头面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症状,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症;调理冲任、可促进消化、强壮补盛。

【督脉】

生理功能: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具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放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主治病症:神志迷惑、脊柱强痛、以及腰、背、头项病症;升补青阳之气,疏通头面血脉。利五官、强体质。为美容、保健常用经脉。

【手太阴肺经】

生理功能:肺司呼吸,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助心行血,主通调水道,主声音,主皮毛(调节水液代谢、调节呼吸、调节体温屏障作用)开窍于鼻。

主治病症:胸闷,咳嗽,喘促,少气懒言,呼吸无力,肢倦乏力,痰饮,水肿,皮肤憔悴,枯槁,自汗,易于感冒,鼻塞流涕,嗅觉失灵,声音嘶哑,失音。

【手阳明大肠经】

生理功能:大肠排泄糟粕,促进津液代谢,清理体内环境,大肠经循环脸部,若经络受阻,会引发面部出现粉刺,面瘫,面游风。

主治病症:腹痛,肠鸣,泄泻,便秘,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本经循环部位疼痛,热肿及寒冷麻木。

【足阳明胃经】

生理功能:主受纳水谷,腐熟水谷,主通降,喜润恶干燥,足阳明胃经是一条多气多血的经络,胃经通畅则面色红润,不畅则面黄。

主治病症: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恶心,呕吐,呃逆,躁狂,疟疾,温热病,自汗出,口涡,唇生疮疹,喉咙痛,膝关节肿痛,腹股沟痛。

【足太阴脾经】

生理功能:主消化食物,输布津液,为后天之本,气血升华之源,脾可以统血,使血液循经而行。脾主升清,维持内脏的位置恒定。脾主四肢,肌肉,脾气健运,四肢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健壮结实,四肢灵活有力。脾其华在唇,脾气健运,口唇红润光泽。脾开窍于口,脾气健旺,食欲旺盛,口味正常。脾在情志中管思考,思虑,脾管唾液。

主治病症:食少腹胀,便溏,面黄,消瘦,痰饮,水肿,带虫,泄泻,血虚,出血,气血生化源,内脏下垂,肌肉松弛,肢倦乏力,口唇淡白,食欲减退,口味异常,唾液过多,心胸烦闷,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黄疸。

【手厥阴心包经】

生理功能:心的外围组织,故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

主治病症:本经穴主治“脉”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心胸烦闷,心痛,掌心发热。

【手少阳三焦经】

生理功能:通行元气:元气是通过三焦而输布运行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运行水谷,在水液代谢过程中,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

主治病症:本经主治“气”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自汗出、眼睛外齿痛,面颊肿、耳后、肩部、上臂、肘弯、前臂外侧均可发生病痛、小指侧的次指(无名指)不好使用。

【足少阳胆经】

生理功能:储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由肝脏形成和分泌出来,然后进入胆腑储藏,浓缩,并通过胆的疏泄作用而入小肠;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

主治病症:因胆汁排泄障碍所导致的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及黄疸,口苦和胆怯易惊,善恐失眠。

【足厥阴肝经】

生理功能:舒畅情志,使脾胃升降自如,胆汁分泌正常,维持气血津液运行,调理冲任和精室,经带,胎产和*生成排泄正常,主藏血,止出血,调节血量,主筋,筋强力壮,运动自如,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主治病症:急躁易怒,抑郁寡欢,脾胃升降自如,胆汁分泌排泄失常,气滞血瘀,水肿,经带胎产诸疾,眼睛不好,爪甲不容,肢麻,面色青暗,面部黄褐斑。

【手少阴心经】

生理功能:心主血脉,行血,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生血,水谷精微经心火化赤为血,心主神志,心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主治病症:本经主治“心”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胸肋疼痛,上臂,前臂内侧后边痛或厥冷,手掌心热。可调节面色无华,唇舌青紫,面色灰暗,心胸疼痛。

【手太阳小肠经】

生理功能:受盛化物:一是指小肠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来的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吸收,将水谷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泌别清浊。

主治病症;因小肠功能失调所导致的腹胀、腹泻、便溏,本经主治“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耳聋,眼睛发黄,面颊肿,颈部,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痛。

【足少阴肾经】

生理功能:肾藏精,主管生殖系统,促进生长发育,肾精可转化血,加强抵抗力,还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中心环节,肾为气之根,摄纳肺气下归于肾使呼吸深长,肾为人阴阳之根本,肾精有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的作用,使牙齿更坚固;肾其华在发,肾精充足,则发黑而光泽,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精充足,听觉灵敏,大小便正常。

主治病症:不育不孕,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未老先衰,血液生长障碍,尿频、尿急、水肿呼吸短促困难,怕冷、燥热盗汗,骨质疏松,骨痿无力,齿摇发脱,耳鸣耳聋,大小便异常,口干舌燥,喜欢躺着,脚心发热而痛。

【足太阳膀胱经

生理功能:储存尿液,排泄小便。足太阳膀胱经上分布着五脏六腑相对应的背腧穴,这些穴位可很好的调节所相对应的脏腑的生理及病理问题。

主治病症:小便不通、遗尿、疟疾、目痛;本经主治“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痔,狂躁,癫痫,头颅后项痛,眼睛昏黄,流泪,鼻塞,多涕或出血,腰背部,骶尾部,膝弯,腓肠肌,脚部发生疼痛,小脚趾不好运用。

总结:以上是十四经络养生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四经络养生 十四经络的作用

中国人数千年前就发现,有些人生病时身体会出现红色发烫的“线条”,而按摩这些“线条”可以治疗疾病。这些“线条”,其实就是经络线。我们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或穴位,就能调理体内的脏腑系统。这就是中医养生治病的玄妙之处。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十四经络养生之道吧。

【任脉】

生理功能: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巡行于腹不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阳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人诸阴”之说;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租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主治病症:腹、胸、头面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症状,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症;调理冲任、可促进消化、强壮补盛。

【督脉】

生理功能: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具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放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主治病症:神志迷惑、脊柱强痛、以及腰、背、头项病症;升补青阳之气,疏通头面血脉。利五官、强体质。为美容、保健常用经脉。

【手太阴肺经】

生理功能:肺司呼吸,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助心行血,主通调水道,主声音,主皮毛(调节水液代谢、调节呼吸、调节体温屏障作用)开窍于鼻。

主治病症:胸闷,咳嗽,喘促,少气懒言,呼吸无力,肢倦乏力,痰饮,水肿,皮肤憔悴,枯槁,自汗,易于感冒,鼻塞流涕,嗅觉失灵,声音嘶哑,失音。

【手阳明大肠经】

生理功能:大肠排泄糟粕,促进津液代谢,清理体内环境,大肠经循环脸部,若经络受阻,会引发面部出现粉刺,面瘫,面游风。

主治病症:腹痛,肠鸣,泄泻,便秘,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本经循环部位疼痛,热肿及寒冷麻木。

【足阳明胃经】

生理功能:主受纳水谷,腐熟水谷,主通降,喜润恶干燥,足阳明胃经是一条多气多血的经络,胃经通畅则面色红润,不畅则面黄。

主治病症: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恶心,呕吐,呃逆,躁狂,疟疾,温热病,自汗出,口涡,唇生疮疹,喉咙痛,膝关节肿痛,腹股沟痛。

【足太阴脾经】

生理功能:主消化食物,输布津液,为后天之本,气血升华之源,脾可以统血,使血液循经而行。脾主升清,维持内脏的位置恒定。脾主四肢,肌肉,脾气健运,四肢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健壮结实,四肢灵活有力。脾其华在唇,脾气健运,口唇红润光泽。脾开窍于口,脾气健旺,食欲旺盛,口味正常。脾在情志中管思考,思虑,脾管唾液。

主治病症:食少腹胀,便溏,面黄,消瘦,痰饮,水肿,带虫,泄泻,血虚,出血,气血生化源,内脏下垂,肌肉松弛,肢倦乏力,口唇淡白,食欲减退,口味异常,唾液过多,心胸烦闷,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黄疸。

【手厥阴心包经】

生理功能:心的外围组织,故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

主治病症:本经穴主治“脉”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心胸烦闷,心痛,掌心发热。

【手少阳三焦经】

生理功能:通行元气:元气是通过三焦而输布运行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运行水谷,在水液代谢过程中,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

主治病症:本经主治“气”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自汗出、眼睛外齿痛,面颊肿、耳后、肩部、上臂、肘弯、前臂外侧均可发生病痛、小指侧的次指(无名指)不好使用。

【足少阳胆经】

生理功能:储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由肝脏形成和分泌出来,然后进入胆腑储藏,浓缩,并通过胆的疏泄作用而入小肠;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

主治病症:因胆汁排泄障碍所导致的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及黄疸,口苦和胆怯易惊,善恐失眠。

【足厥阴肝经】

生理功能:舒畅情志,使脾胃升降自如,胆汁分泌正常,维持气血津液运行,调理冲任和精室,经带,胎产和*生成排泄正常,主藏血,止出血,调节血量,主筋,筋强力壮,运动自如,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主治病症:急躁易怒,抑郁寡欢,脾胃升降自如,胆汁分泌排泄失常,气滞血瘀,水肿,经带胎产诸疾,眼睛不好,爪甲不容,肢麻,面色青暗,面部黄褐斑。

【手少阴心经】

生理功能:心主血脉,行血,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生血,水谷精微经心火化赤为血,心主神志,心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主治病症:本经主治“心”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胸肋疼痛,上臂,前臂内侧后边痛或厥冷,手掌心热。可调节面色无华,唇舌青紫,面色灰暗,心胸疼痛。

【手太阳小肠经】

生理功能:受盛化物:一是指小肠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来的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吸收,将水谷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泌别清浊。

主治病症;因小肠功能失调所导致的腹胀、腹泻、便溏,本经主治“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耳聋,眼睛发黄,面颊肿,颈部,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痛。

【足少阴肾经】

生理功能:肾藏精,主管生殖系统,促进生长发育,肾精可转化血,加强抵抗力,还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中心环节,肾为气之根,摄纳肺气下归于肾使呼吸深长,肾为人阴阳之根本,肾精有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的作用,使牙齿更坚固;肾其华在发,肾精充足,则发黑而光泽,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精充足,听觉灵敏,大小便正常。

主治病症:不育不孕,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未老先衰,血液生长障碍,尿频、尿急、水肿呼吸短促困难,怕冷、燥热盗汗,骨质疏松,骨痿无力,齿摇发脱,耳鸣耳聋,大小便异常,口干舌燥,喜欢躺着,脚心发热而痛。

【足太阳膀胱经

生理功能:储存尿液,排泄小便。足太阳膀胱经上分布着五脏六腑相对应的背腧穴,这些穴位可很好的调节所相对应的脏腑的生理及病理问题。

主治病症:小便不通、遗尿、疟疾、目痛;本经主治“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痔,狂躁,癫痫,头颅后项痛,眼睛昏黄,流泪,鼻塞,多涕或出血,腰背部,骶尾部,膝弯,腓肠肌,脚部发生疼痛,小脚趾不好运用。

总结:以上是十四经络养生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经络养生理论?

人体治病,终究是离不开经脉的,无论哪种疗法,无论什么手段,其实最终都是通过气血的归经而产生疗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一、经络系统

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执行的通道。

2、经络的基本作用:

1、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执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经络的组成: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任督二脉:

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

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相接。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

足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

足少阳胆经:体侧。

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

  二、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

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桡侧,到达拇指末端。

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

⑵.五官疾病:如咽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中府

①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② 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能。

⑵.列却

①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② 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喘咳血、*胀满、牙痛、头痛、项强等。

⑶.少商

①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② 功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昏迷、咽喉肿痛、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⑷.太渊

①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桡侧,经肩前、颈部、下齿到达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面部痉挛、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

⑶.过敏性面板病:如面板瘙痒等;

⑷.经脉所过部位病:手指手臂肿痛、肘、肩肿痛

3、保健要穴:

⑴.合谷

①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② 简便取穴: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保健要穴。可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疾病,五官疾病。

⑵.曲池

① 定位:屈肘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清热利溼,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本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⑶.手三里

① 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约2寸是穴。

② 功能:缓解上肢疲劳、酸痛。

⑷.迎香

①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② 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起于目下,经面一周,行于颈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侧前面,到达次趾外侧末端。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⑷.其他疾病: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足三里

①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② 功能: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对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⑵.梁丘

① 定位:在骼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2寸。

② 功能:一般肠胃病的常用穴,对急性胃痛有较好作用。

⑶.天枢

① 定位:脐旁2寸。

② 功能:便秘常用穴,对恶心、闹肚子、腹胀肠鸣、月经不调等有效。

⑷.四白

① 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 功能:头痛眩晕、眼疾、美白养颜。又称“养颜穴”。

⑸.地仓

①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② 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㖞斜等。

四、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行于小腿内面前侧,经小腿*、大腿内面前侧,到达腹、胸前外侧。胃部支脉: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麻痹、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

⑵.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下肢瘫痪、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太白

① 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中,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

② 功能:对脾虚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有较好作用。亦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⑵.三阴交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② 功能: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交处,又名“女三里”,对所有的妇科病有效。三阴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溼。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泻、腹胀、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⑶.阴陵泉

① 定位:胫骨内侧,髁骨下缘凹陷中。

② 功能:与三阴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

①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② 简便取穴:屈膝,术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角直下,手指尖处事穴。同理取左边穴。

③ 功能:本穴能调和气血、祛风胜溼,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溼疹、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

1、经脉循行:从腋下,行于上肢内面尺侧,到达小指桡侧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极泉

① 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②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疗穴。

⑵.少海

①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上髁连线之中点。

② 功能:肘关节病痛的治疗。

⑶.神门

①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⑷.通里

①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② 功能:本穴能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腕臂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行于上肢外面尺侧,经肩胛、颈、目下到达耳前。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头面五官疾病: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目疾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后溪

①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② 功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等。

⑵.小海

①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凹陷中。

②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发麻等。

⑶.肩贞

① 定位:腋后皱襞上1寸。

② 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⑷.天宗

① 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

② 功能:肩胛疼痛、气喘、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⑸.听宫

① 定位:耳屏前,张口凹陷处。

② 功能: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有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经头顶、颈部行于脊柱两侧,至下肢外侧后面,过外踝,到达足小趾外侧。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⑵.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⑶.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溃疡、胃下垂、胆囊炎、肝炎等。

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肾炎、盆腔炎等。

⑸.其他:神经衰弱、痔疮等。

⑹.经脉所过部位病:头痛、颈背痛、腰腿痛、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肺俞

①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较好。

⑵.心俞

①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⑶.肝俞

①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⑷.脾俞

①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能健脾利溼,和胃降逆,可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

⑸.胃俞

①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和胃理气、化溼消滞,对胃痛纳少、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⑹.肾俞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补肾壮腰,益精利溼,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作用。

⑺.大肠俞

①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对便秘、腹胀腹泻、腰痛有较好作用。

⑻.委中

① 定位:膕横纹*。

② 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⑼.承山

①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② 功能:主要用于缓解肌肉疲劳、腰腿痛及痔疮,对便秘也有疗效。尤其对运动后的小腿酸乏、抽筋较好。

八、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从足心行于下肢内面后侧,到达腹胸内侧。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阳痿、遗精、痛经、肾炎等;

⑵.五官疾病:耳聋、耳鸣、牙痛等;

⑶.其他:休克、中暑、中风等。

3、保健要穴:

⑴.涌泉

① 定位:足底前1/3处。

② 功能:人身第二长寿穴。对头痛、头晕、失眠、便秘等有较好作用,是口腔溃疡、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的较佳治疗穴位。

⑵.太溪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② 功能:壮腰、健骨、益肾,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失眠、阳痿、遗精等。

九、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

1、经脉循行:从 *** 外侧经胸,行于上肢内侧当中,到达中指末端。掌中支脉:从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尺侧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以及神经官能症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其他:胸闷、胃痛、呕吐、肘臂痛、掌心热等。

3、保健要穴:

⑴.内关

①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② 功能: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多种心脏病有较好防治作用。被称为“随身携带的心脏药”。

⑵.中冲

① 定位:中指尖端的*。

② 功能:常用急救穴之一。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心胸烦闷、热病中暑有一定功效。

十、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

1、经脉循行:起于手无名指尺侧末端,行于上肢外侧当中,经肩上、颈部、耳后到达眉梢。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五官疾病:偏头痛、面神经麻痹、耳鸣、咽炎、淋巴结肿大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颈项痛、肩背痛、手背肿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阳池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② 功能:舒筋、通络、解热,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有较好防治作用。

⑵.外关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清热疏络,对肩臂痛、头痛、胁肋痛有效。

⑶.支沟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理气解郁、疏通腑气,通经络,能较好的防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等。

⑷.肩髎

①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的凹陷中。

② 功能:《针灸甲乙经》言: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十一、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外侧中线,侧胸腹及侧头面。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行于头顶、头顶外侧,颈部,经胸腰侧面至下肢外侧正中,到达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肝胆疾病:胆绞痛、胆囊炎、肝炎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偏头痛、眼痛、颈项痛、牙痛、面神经麻痹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肋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风池

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② 功能: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疏风解热,对神经衰弱、落枕、耳鸣等有一定功效。

⑵.肩井

① 定位: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能很好的缓解肩关节的紧张和肌肉僵硬,对牙疼、头项痛、肩背痛有效。

⑶.环跳

①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② 功能: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腰胯腿痛、中风偏瘫、风寒溼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⑷.风市

①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膕横纹水平线上7寸。

② 简便定位:以手掌贴于大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

⑸.阳陵泉

①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② 功能:对慢性胃炎、泛酸有较好作用。与其下一寸处得胆囊穴相配,对胆囊炎的治疗和预防有较好作用。

十二、足厥阴肝经

1、经脉循行:起于足拇趾外侧端,行于小腿内侧,经大腿内面*,经前 *** 到达肋下。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痛经、崩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气痛等;

⑵.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脾肿大等;

⑶.其他:头顶痛、眩晕等。

3、保健要穴:

⑴.行间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

② 功能:主治头痛、目眩、痛经、月经不调等。

⑵.太冲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② 功能: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对女性月经不调有很好疗效。

⑶.章门

① 定位:第十一肋端。

② 功能:健脾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治疗腹胀、胃脘痛、肋痛、呕吐等。

奇经八脉

一、督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 *** ,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顶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2、主要症候:脊柱强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命门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脐平。

② 功能:强腰补肾,壮阳。

⑵.风府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② 功能:祛除头痛、眩晕等,对落枕有效。

⑶.百会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② 功能:降血压、健忘、防失眠,防阳气下陷。

⑴.神庭

①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② 功能:安神醒脑。

二、任脉:女性的雌激素。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 *** ,向上行于 *** 区,沿着腹内向上经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上行绕唇,于人中处与督脉相接。

2、主要症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月经不调、不孕等。

3、保健要穴:

⑴.关元

① 定位:脐下3寸。

② 功能:人身第一性保健要穴。对女性不孕、月经不调疗效确切。

⑵.气海

① 定位:脐下1.5寸。

② 功能:人体性命之祖,强壮要穴。

⑶.神阙

① 定位:脐的中间。

② 功能:

⑷.中脘

① 定位:脐上4寸。

② 功能:脾胃之疾,无所不能。

⑵.膻中

① 定位: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② 功能:宽心理气。

中医经络养生理论?

人体治病,终究是离不开经脉的,无论哪种疗法,无论什么手段,其实最终都是通过气血的归经而产生疗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一、经络系统

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执行的通道。

2、经络的基本作用:

1、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执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经络的组成: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任督二脉:

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

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相接。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

足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

足少阳胆经:体侧。

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

  二、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

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桡侧,到达拇指末端。

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

⑵.五官疾病:如咽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中府

①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② 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能。

⑵.列却

①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② 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喘咳血、*胀满、牙痛、头痛、项强等。

⑶.少商

①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② 功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昏迷、咽喉肿痛、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⑷.太渊

①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桡侧,经肩前、颈部、下齿到达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面部痉挛、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

⑶.过敏性面板病:如面板瘙痒等;

⑷.经脉所过部位病:手指手臂肿痛、肘、肩肿痛

3、保健要穴:

⑴.合谷

①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② 简便取穴: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保健要穴。可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疾病,五官疾病。

⑵.曲池

① 定位:屈肘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清热利溼,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本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⑶.手三里

① 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约2寸是穴。

② 功能:缓解上肢疲劳、酸痛。

⑷.迎香

①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② 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起于目下,经面一周,行于颈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侧前面,到达次趾外侧末端。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⑷.其他疾病: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足三里

①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② 功能: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对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⑵.梁丘

① 定位:在骼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2寸。

② 功能:一般肠胃病的常用穴,对急性胃痛有较好作用。

⑶.天枢

① 定位:脐旁2寸。

② 功能:便秘常用穴,对恶心、闹肚子、腹胀肠鸣、月经不调等有效。

⑷.四白

① 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 功能:头痛眩晕、眼疾、美白养颜。又称“养颜穴”。

⑸.地仓

①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② 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㖞斜等。

四、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行于小腿内面前侧,经小腿*、大腿内面前侧,到达腹、胸前外侧。胃部支脉: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麻痹、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

⑵.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下肢瘫痪、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太白

① 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中,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

② 功能:对脾虚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有较好作用。亦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⑵.三阴交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② 功能: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交处,又名“女三里”,对所有的妇科病有效。三阴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溼。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泻、腹胀、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⑶.阴陵泉

① 定位:胫骨内侧,髁骨下缘凹陷中。

② 功能:与三阴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

①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② 简便取穴:屈膝,术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角直下,手指尖处事穴。同理取左边穴。

③ 功能:本穴能调和气血、祛风胜溼,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溼疹、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

1、经脉循行:从腋下,行于上肢内面尺侧,到达小指桡侧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极泉

① 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②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疗穴。

⑵.少海

①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上髁连线之中点。

② 功能:肘关节病痛的治疗。

⑶.神门

①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⑷.通里

①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② 功能:本穴能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腕臂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行于上肢外面尺侧,经肩胛、颈、目下到达耳前。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头面五官疾病: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目疾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后溪

①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② 功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等。

⑵.小海

①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凹陷中。

②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发麻等。

⑶.肩贞

① 定位:腋后皱襞上1寸。

② 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⑷.天宗

① 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

② 功能:肩胛疼痛、气喘、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⑸.听宫

① 定位:耳屏前,张口凹陷处。

② 功能: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有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经头顶、颈部行于脊柱两侧,至下肢外侧后面,过外踝,到达足小趾外侧。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⑵.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⑶.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溃疡、胃下垂、胆囊炎、肝炎等。

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肾炎、盆腔炎等。

⑸.其他:神经衰弱、痔疮等。

⑹.经脉所过部位病:头痛、颈背痛、腰腿痛、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肺俞

①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较好。

⑵.心俞

①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⑶.肝俞

①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⑷.脾俞

①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能健脾利溼,和胃降逆,可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

⑸.胃俞

①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和胃理气、化溼消滞,对胃痛纳少、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⑹.肾俞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补肾壮腰,益精利溼,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作用。

⑺.大肠俞

①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对便秘、腹胀腹泻、腰痛有较好作用。

⑻.委中

① 定位:膕横纹*。

② 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⑼.承山

①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② 功能:主要用于缓解肌肉疲劳、腰腿痛及痔疮,对便秘也有疗效。尤其对运动后的小腿酸乏、抽筋较好。

八、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从足心行于下肢内面后侧,到达腹胸内侧。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阳痿、遗精、痛经、肾炎等;

⑵.五官疾病:耳聋、耳鸣、牙痛等;

⑶.其他:休克、中暑、中风等。

3、保健要穴:

⑴.涌泉

① 定位:足底前1/3处。

② 功能:人身第二长寿穴。对头痛、头晕、失眠、便秘等有较好作用,是口腔溃疡、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的较佳治疗穴位。

⑵.太溪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② 功能:壮腰、健骨、益肾,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失眠、阳痿、遗精等。

九、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

1、经脉循行:从 *** 外侧经胸,行于上肢内侧当中,到达中指末端。掌中支脉:从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尺侧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以及神经官能症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其他:胸闷、胃痛、呕吐、肘臂痛、掌心热等。

3、保健要穴:

⑴.内关

①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② 功能: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多种心脏病有较好防治作用。被称为“随身携带的心脏药”。

⑵.中冲

① 定位:中指尖端的*。

② 功能:常用急救穴之一。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心胸烦闷、热病中暑有一定功效。

十、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

1、经脉循行:起于手无名指尺侧末端,行于上肢外侧当中,经肩上、颈部、耳后到达眉梢。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五官疾病:偏头痛、面神经麻痹、耳鸣、咽炎、淋巴结肿大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颈项痛、肩背痛、手背肿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阳池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② 功能:舒筋、通络、解热,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有较好防治作用。

⑵.外关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清热疏络,对肩臂痛、头痛、胁肋痛有效。

⑶.支沟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理气解郁、疏通腑气,通经络,能较好的防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等。

⑷.肩髎

①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的凹陷中。

② 功能:《针灸甲乙经》言: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十一、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外侧中线,侧胸腹及侧头面。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行于头顶、头顶外侧,颈部,经胸腰侧面至下肢外侧正中,到达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肝胆疾病:胆绞痛、胆囊炎、肝炎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偏头痛、眼痛、颈项痛、牙痛、面神经麻痹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肋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风池

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② 功能: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疏风解热,对神经衰弱、落枕、耳鸣等有一定功效。

⑵.肩井

① 定位: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能很好的缓解肩关节的紧张和肌肉僵硬,对牙疼、头项痛、肩背痛有效。

⑶.环跳

①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② 功能: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腰胯腿痛、中风偏瘫、风寒溼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⑷.风市

①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膕横纹水平线上7寸。

② 简便定位:以手掌贴于大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

⑸.阳陵泉

①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② 功能:对慢性胃炎、泛酸有较好作用。与其下一寸处得胆囊穴相配,对胆囊炎的治疗和预防有较好作用。

十二、足厥阴肝经

1、经脉循行:起于足拇趾外侧端,行于小腿内侧,经大腿内面*,经前 *** 到达肋下。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痛经、崩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气痛等;

⑵.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脾肿大等;

⑶.其他:头顶痛、眩晕等。

3、保健要穴:

⑴.行间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

② 功能:主治头痛、目眩、痛经、月经不调等。

⑵.太冲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② 功能: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对女性月经不调有很好疗效。

⑶.章门

① 定位:第十一肋端。

② 功能:健脾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治疗腹胀、胃脘痛、肋痛、呕吐等。

奇经八脉

一、督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 *** ,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顶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2、主要症候:脊柱强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命门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脐平。

② 功能:强腰补肾,壮阳。

⑵.风府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② 功能:祛除头痛、眩晕等,对落枕有效。

⑶.百会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② 功能:降血压、健忘、防失眠,防阳气下陷。

⑴.神庭

①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② 功能:安神醒脑。

二、任脉:女性的雌激素。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 *** ,向上行于 *** 区,沿着腹内向上经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上行绕唇,于人中处与督脉相接。

2、主要症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月经不调、不孕等。

3、保健要穴:

⑴.关元

① 定位:脐下3寸。

② 功能:人身第一性保健要穴。对女性不孕、月经不调疗效确切。

⑵.气海

① 定位:脐下1.5寸。

② 功能:人体性命之祖,强壮要穴。

⑶.神阙

① 定位:脐的中间。

② 功能:

⑷.中脘

① 定位:脐上4寸。

② 功能:脾胃之疾,无所不能。

⑵.膻中

① 定位: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② 功能:宽心理气。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经络 养生 是 中医 养生重要的一个内容,十二经络有循行的规律,下面就让我告诉你经络的功能与作用,欢迎参阅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生理方面

气血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但必须靠经络来运转,周流不息达到抵御病邪、保卫机体的目的。十二经脉在以各个脏腑为首的系统下,将人体的脏腑和在外组织、四肢、百骸等都联系起来,以进行整体的循环,发挥其固有的作用。卫气散布在经脉之外、属阳;营气运行在经脉之内,属阴。

此外还有冲脉、带脉、阳维、阴维、阳 、阴 、等六脉和经别,以及若干络脉,都是错综贯穿在老一辈四经之间,共同完 成功 能活动。

病理方面

经络的功能正常,能够抵御外邪、保卫身体;一旦其功能失常,外邪就能通过经络的传递,由表入里、由上传下,使人致病,并反映到体表。

治疗方面

自古迄今无论 用药 内治,还是用 针灸 外治及传统养,在处方选穴上,没有不把经络作为根据的。以用药内治而言,立方选药,都须明确病属何经,然后才依药物的归经法则而选药。在养生方面“内气”则按经脉自运如:心理养生之小周天即按任督脉路线走行的。

  十二经络循行

1、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的主要理论根据:所有的阳经都与督脉会于大椎穴;

2、除足太阳经外,所有阳经都经缺盆穴,进入胸腹腔,而络属脏腑;

3、会于巅顶的经脉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厥阴肝经,故巅顶痛多与上述经脉有关,特别是与足厥阴肝经关系最为密切;

4、行经额部的经脉,除足太阳、督脉外,主要是足阳明经,故前额痛多属阳明经头痛;

5、目外眦为手足少阳与手太阳经交会处,目内眦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脉、阳跷脉交会处,而手太阳小肠经是通达目内、外眦的唯一经脉;

6、行于耳中的经脉有:手足少阳及手太阳经,故耳暴鸣暴聋多与肝胆火旺有关; 7.环绕口唇的经脉有:手足阳明、足厥阴及冲任二脉,故冲任气血充盛是男子生胡须的根本原因,女子诸经气血下注为月经,故不生胡须;

8、联系目系的经脉有:足厥肝经和手少阴心经;

9、肝经绕阴器、抵小腹、斜行少腹、上布两胁,故肝病多见两胁痛引少腹,甚至控睾;

10、联系舌的经脉有: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到舌根两旁),故唾液的分泌与病变,多与脾、肾两脏有关。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经络 养生 是 中医 养生重要的一个内容,十二经络有循行的规律,下面就让我告诉你经络的功能与作用,欢迎参阅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生理方面

气血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但必须靠经络来运转,周流不息达到抵御病邪、保卫机体的目的。十二经脉在以各个脏腑为首的系统下,将人体的脏腑和在外组织、四肢、百骸等都联系起来,以进行整体的循环,发挥其固有的作用。卫气散布在经脉之外、属阳;营气运行在经脉之内,属阴。

此外还有冲脉、带脉、阳维、阴维、阳 、阴 、等六脉和经别,以及若干络脉,都是错综贯穿在老一辈四经之间,共同完 成功 能活动。

病理方面

经络的功能正常,能够抵御外邪、保卫身体;一旦其功能失常,外邪就能通过经络的传递,由表入里、由上传下,使人致病,并反映到体表。

治疗方面

自古迄今无论 用药 内治,还是用 针灸 外治及传统养,在处方选穴上,没有不把经络作为根据的。以用药内治而言,立方选药,都须明确病属何经,然后才依药物的归经法则而选药。在养生方面“内气”则按经脉自运如:心理养生之小周天即按任督脉路线走行的。

  十二经络循行

1、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的主要理论根据:所有的阳经都与督脉会于大椎穴;

2、除足太阳经外,所有阳经都经缺盆穴,进入胸腹腔,而络属脏腑;

3、会于巅顶的经脉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厥阴肝经,故巅顶痛多与上述经脉有关,特别是与足厥阴肝经关系最为密切;

4、行经额部的经脉,除足太阳、督脉外,主要是足阳明经,故前额痛多属阳明经头痛;

5、目外眦为手足少阳与手太阳经交会处,目内眦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脉、阳跷脉交会处,而手太阳小肠经是通达目内、外眦的唯一经脉;

6、行于耳中的经脉有:手足少阳及手太阳经,故耳暴鸣暴聋多与肝胆火旺有关; 7.环绕口唇的经脉有:手足阳明、足厥阴及冲任二脉,故冲任气血充盛是男子生胡须的根本原因,女子诸经气血下注为月经,故不生胡须;

8、联系目系的经脉有:足厥肝经和手少阴心经;

9、肝经绕阴器、抵小腹、斜行少腹、上布两胁,故肝病多见两胁痛引少腹,甚至控睾;

10、联系舌的经脉有: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到舌根两旁),故唾液的分泌与病变,多与脾、肾两脏有关。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我们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身体健康也变得非常重视,对自己的身体也会做一些护理,中医护理特别有用,人的经络是非常多的,下面来看看十二经络什么作用吧。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1

在古代,把人的头颅称为“六阳会首”。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头部是中医十二经络中的手三阳和足三阳这六条阳脉汇聚的地方。所以,头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

十二经络有什么作用呢?《内经》里这样说:“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说明经络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渐次相传,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所以,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养护和刺激,可以起到养生防病治病的作用。

汇聚于头部的手三阳和足三阳这六条阳脉,手三阳是指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是指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每一条经脉都有它特定的.养生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的商阳穴,手臂桡侧向上,走到肩部,达到督脉的大椎穴,在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其支脉通过颈部、面颊,经上唇,到达对侧的迎香穴。其循行路径上的穴位多具有生津通腑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腹涌、腹泻、痢疾等,也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和咽喉的病症,如咽痛、牙痛,鼻出血等,还可以治疗肩手疼痛。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入上齿龈内,出而环唇周,上行耳前,达前额。其支脉很多,面支脉、胃下口部支脉、胫部支脉、足跗部支脉等,其循行路径上共有包括足三里等90个穴位。可以治疗经络走行上相关疾病,如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2

如何护理头部

头部是六条阳脉汇聚之处,头部的经络和其循行上的穴位是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穴位。比如百会、风池、哑门、翳风、太阳、印堂等重要穴位都在头部。中医认为,时常按摩头部经络和穴位对养生健身大有益处,生活中最常用而简便易行的办法是每日梳头。梳头可以起到通畅血脉、祛风除湿散寒的作用,对治疗偏头痛、失眠、颈部酸疼也有一定作用。

怎么梳头也是有讲究的,选梳子时不要选过于锐利的木梳或牛角梳,梳头时从前额正中开始,稍加用力,梳齿与头皮保持垂直,以均匀的力量向头顶、枕部、颈项部的顺序梳理,然后,按由前到后的顺序,分别梳理左右侧头顶,最后以梳齿由上到下梳理左右颞部(太阳穴及周围)。每天1~2次,早晚各1次,每次5分钟左右,速度以每分钟梳理20~30下为宜。持之以恒就可以见到效果。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3

1.连缀百骸,维络周身

十二经筋纵横交错,结聚散络,广泛分布于四肢、头面、躯干等全身各部,维系联络各组织器官,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素问·五脏生成》曰:“诸筋者皆属于节。”十二经筋在全身各关节部位结聚,从而使周身百骸相互联结,或支撑人体的坐立行走,或相互协同以产生运动。

2.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

《素问·痿论》谓:“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附着、连属于骨骼,结聚于关节,通过对骨骼的约束和连缀,使整个躯体得以保持一定的形态和位置。

3.固护体表,抵御外邪

《灵枢·经脉》曰:“筋为刚,肉为墙。”人体筋肉组织以其刚劲柔韧之性充实于体表与四肢,形成抗御外邪和保护机体各组织器官及脏腑经络的外周组织体系。

4.维络器官,固定七孔

十二经筋不仅连缀百骸,还分布于眼、耳、口、鼻、舌、阴器等部位, 对这些器官功能活动起着维系作用。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我们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身体健康也变得非常重视,对自己的身体也会做一些护理,中医护理特别有用,人的经络是非常多的,下面来看看十二经络什么作用吧。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1

在古代,把人的头颅称为“六阳会首”。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头部是中医十二经络中的手三阳和足三阳这六条阳脉汇聚的地方。所以,头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

十二经络有什么作用呢?《内经》里这样说:“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说明经络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渐次相传,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所以,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养护和刺激,可以起到养生防病治病的作用。

汇聚于头部的手三阳和足三阳这六条阳脉,手三阳是指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是指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每一条经脉都有它特定的.养生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的商阳穴,手臂桡侧向上,走到肩部,达到督脉的大椎穴,在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其支脉通过颈部、面颊,经上唇,到达对侧的迎香穴。其循行路径上的穴位多具有生津通腑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腹涌、腹泻、痢疾等,也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和咽喉的病症,如咽痛、牙痛,鼻出血等,还可以治疗肩手疼痛。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入上齿龈内,出而环唇周,上行耳前,达前额。其支脉很多,面支脉、胃下口部支脉、胫部支脉、足跗部支脉等,其循行路径上共有包括足三里等90个穴位。可以治疗经络走行上相关疾病,如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2

如何护理头部

头部是六条阳脉汇聚之处,头部的经络和其循行上的穴位是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穴位。比如百会、风池、哑门、翳风、太阳、印堂等重要穴位都在头部。中医认为,时常按摩头部经络和穴位对养生健身大有益处,生活中最常用而简便易行的办法是每日梳头。梳头可以起到通畅血脉、祛风除湿散寒的作用,对治疗偏头痛、失眠、颈部酸疼也有一定作用。

怎么梳头也是有讲究的,选梳子时不要选过于锐利的木梳或牛角梳,梳头时从前额正中开始,稍加用力,梳齿与头皮保持垂直,以均匀的力量向头顶、枕部、颈项部的顺序梳理,然后,按由前到后的顺序,分别梳理左右侧头顶,最后以梳齿由上到下梳理左右颞部(太阳穴及周围)。每天1~2次,早晚各1次,每次5分钟左右,速度以每分钟梳理20~30下为宜。持之以恒就可以见到效果。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3

1.连缀百骸,维络周身

十二经筋纵横交错,结聚散络,广泛分布于四肢、头面、躯干等全身各部,维系联络各组织器官,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素问·五脏生成》曰:“诸筋者皆属于节。”十二经筋在全身各关节部位结聚,从而使周身百骸相互联结,或支撑人体的坐立行走,或相互协同以产生运动。

2.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

《素问·痿论》谓:“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附着、连属于骨骼,结聚于关节,通过对骨骼的约束和连缀,使整个躯体得以保持一定的形态和位置。

3.固护体表,抵御外邪

《灵枢·经脉》曰:“筋为刚,肉为墙。”人体筋肉组织以其刚劲柔韧之性充实于体表与四肢,形成抗御外邪和保护机体各组织器官及脏腑经络的外周组织体系。

4.维络器官,固定七孔

十二经筋不仅连缀百骸,还分布于眼、耳、口、鼻、舌、阴器等部位, 对这些器官功能活动起着维系作用。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我们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身体健康也变得非常重视,对自己的身体也会做一些护理,中医护理特别有用,人的经络是非常多的,下面来看看十二经络什么作用吧。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1

在古代,把人的头颅称为“六阳会首”。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头部是中医十二经络中的手三阳和足三阳这六条阳脉汇聚的地方。所以,头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

十二经络有什么作用呢?《内经》里这样说:“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说明经络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渐次相传,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所以,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养护和刺激,可以起到养生防病治病的作用。

汇聚于头部的手三阳和足三阳这六条阳脉,手三阳是指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是指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每一条经脉都有它特定的.养生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的商阳穴,手臂桡侧向上,走到肩部,达到督脉的大椎穴,在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其支脉通过颈部、面颊,经上唇,到达对侧的迎香穴。其循行路径上的穴位多具有生津通腑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腹涌、腹泻、痢疾等,也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和咽喉的病症,如咽痛、牙痛,鼻出血等,还可以治疗肩手疼痛。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入上齿龈内,出而环唇周,上行耳前,达前额。其支脉很多,面支脉、胃下口部支脉、胫部支脉、足跗部支脉等,其循行路径上共有包括足三里等90个穴位。可以治疗经络走行上相关疾病,如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2

如何护理头部

头部是六条阳脉汇聚之处,头部的经络和其循行上的穴位是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穴位。比如百会、风池、哑门、翳风、太阳、印堂等重要穴位都在头部。中医认为,时常按摩头部经络和穴位对养生健身大有益处,生活中最常用而简便易行的办法是每日梳头。梳头可以起到通畅血脉、祛风除湿散寒的作用,对治疗偏头痛、失眠、颈部酸疼也有一定作用。

怎么梳头也是有讲究的,选梳子时不要选过于锐利的木梳或牛角梳,梳头时从前额正中开始,稍加用力,梳齿与头皮保持垂直,以均匀的力量向头顶、枕部、颈项部的顺序梳理,然后,按由前到后的顺序,分别梳理左右侧头顶,最后以梳齿由上到下梳理左右颞部(太阳穴及周围)。每天1~2次,早晚各1次,每次5分钟左右,速度以每分钟梳理20~30下为宜。持之以恒就可以见到效果。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3

1.连缀百骸,维络周身

十二经筋纵横交错,结聚散络,广泛分布于四肢、头面、躯干等全身各部,维系联络各组织器官,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素问·五脏生成》曰:“诸筋者皆属于节。”十二经筋在全身各关节部位结聚,从而使周身百骸相互联结,或支撑人体的坐立行走,或相互协同以产生运动。

2.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

《素问·痿论》谓:“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附着、连属于骨骼,结聚于关节,通过对骨骼的约束和连缀,使整个躯体得以保持一定的形态和位置。

3.固护体表,抵御外邪

《灵枢·经脉》曰:“筋为刚,肉为墙。”人体筋肉组织以其刚劲柔韧之性充实于体表与四肢,形成抗御外邪和保护机体各组织器官及脏腑经络的外周组织体系。

4.维络器官,固定七孔

十二经筋不仅连缀百骸,还分布于眼、耳、口、鼻、舌、阴器等部位, 对这些器官功能活动起着维系作用。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我们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身体健康也变得非常重视,对自己的身体也会做一些护理,中医护理特别有用,人的经络是非常多的,下面来看看十二经络什么作用吧。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1

在古代,把人的头颅称为“六阳会首”。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头部是中医十二经络中的手三阳和足三阳这六条阳脉汇聚的地方。所以,头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

十二经络有什么作用呢?《内经》里这样说:“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说明经络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渐次相传,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所以,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养护和刺激,可以起到养生防病治病的作用。

汇聚于头部的手三阳和足三阳这六条阳脉,手三阳是指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是指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每一条经脉都有它特定的.养生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的商阳穴,手臂桡侧向上,走到肩部,达到督脉的大椎穴,在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其支脉通过颈部、面颊,经上唇,到达对侧的迎香穴。其循行路径上的穴位多具有生津通腑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腹涌、腹泻、痢疾等,也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和咽喉的病症,如咽痛、牙痛,鼻出血等,还可以治疗肩手疼痛。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入上齿龈内,出而环唇周,上行耳前,达前额。其支脉很多,面支脉、胃下口部支脉、胫部支脉、足跗部支脉等,其循行路径上共有包括足三里等90个穴位。可以治疗经络走行上相关疾病,如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2

如何护理头部

头部是六条阳脉汇聚之处,头部的经络和其循行上的穴位是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穴位。比如百会、风池、哑门、翳风、太阳、印堂等重要穴位都在头部。中医认为,时常按摩头部经络和穴位对养生健身大有益处,生活中最常用而简便易行的办法是每日梳头。梳头可以起到通畅血脉、祛风除湿散寒的作用,对治疗偏头痛、失眠、颈部酸疼也有一定作用。

怎么梳头也是有讲究的,选梳子时不要选过于锐利的木梳或牛角梳,梳头时从前额正中开始,稍加用力,梳齿与头皮保持垂直,以均匀的力量向头顶、枕部、颈项部的顺序梳理,然后,按由前到后的顺序,分别梳理左右侧头顶,最后以梳齿由上到下梳理左右颞部(太阳穴及周围)。每天1~2次,早晚各1次,每次5分钟左右,速度以每分钟梳理20~30下为宜。持之以恒就可以见到效果。

  十二经络什么作用3

1.连缀百骸,维络周身

十二经筋纵横交错,结聚散络,广泛分布于四肢、头面、躯干等全身各部,维系联络各组织器官,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素问·五脏生成》曰:“诸筋者皆属于节。”十二经筋在全身各关节部位结聚,从而使周身百骸相互联结,或支撑人体的坐立行走,或相互协同以产生运动。

2.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

《素问·痿论》谓:“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附着、连属于骨骼,结聚于关节,通过对骨骼的约束和连缀,使整个躯体得以保持一定的形态和位置。

3.固护体表,抵御外邪

《灵枢·经脉》曰:“筋为刚,肉为墙。”人体筋肉组织以其刚劲柔韧之性充实于体表与四肢,形成抗御外邪和保护机体各组织器官及脏腑经络的外周组织体系。

4.维络器官,固定七孔

十二经筋不仅连缀百骸,还分布于眼、耳、口、鼻、舌、阴器等部位, 对这些器官功能活动起着维系作用。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