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适合养生的中医
2024-03-05 09:17:05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资深老中医为你养生保健的生活方式

   编者按: 说到养生保健,很多人都爱参照老中医的生活方式。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下5名老中医的生活方式,想要保安康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台湾五位资深中医:姜通、马光亚、易权衡、董延龄、巫水生,不但无病无痛,还要出示身分证才获准老人优待票价,首度公开什么才是他们的养生方式。以下我们归纳整理出他们的“8种国宝级中医养生不生病的健康生活方式。

   1.规律作息

  生活简单、作息规律,是五位国宝中医奉行多年不渝的养生准则。

  清晨5点半或6点起床运动,然后看诊、阅读、写字,晚上11点以前一定会就寝。每天写书打计算机,88岁的中医师易权衡以「8小时工作、8小时睡眠、8小时适当运动」的三八原则,维持活力充沛。作息不固定、生理时钟被打乱,影响健康甚巨。新近日本的动物研究发现,生理时钟错乱,会影响身体荷尔蒙分泌,引发多种疾病,甚至让血压飙升,严重危害心血管功能。尤其睡眠充足最重要。国宝中医们不熬夜,每天睡足7~8小时,因为睡眠是补气养生根本。

   2.多喝茶

  晨起一杯浓浓的龙井绿茶,是百岁中医师姜通唤醒身心的良方。“是那种苦到脸会变色的茶,负责照顾父亲饮食的姜家女儿笑说。但近几年因饮食清淡少油,姜通已改喝较淡的龙井茶,怕伤到肠胃。

  茶含有多种抗氧化物,对健康的功效早为人所知。以中医观点,茶具有利尿、解毒、生津止渴、清热和安定心神功能,很适合长期用脑用眼的人,前市立中医医院营养师许云卿提到。

   3.书写

  写书法、日记或做诗词绘画,则能抒发心情,维持内心平静。

  美国的`研究发现,写日记能够纾缓内心痛苦,加强体内免疫系统,改善身体状况,甚至可预防或缓解忧郁症。

  性格淡薄宁静的中医师马光亚,有“从容老人封号,他认为养生首重心情放宽,不要急、慢慢来,练毛笔字正是锻炼心性的好方法。马光亚年幼时偶然在木板上以毛笔字书写,受到兄长赞美后启发兴趣,从此爱上书法艺术,不但用毛笔抄写医书药方,也把平日所见所闻、以诗词方式记录下来。后来他也爱用毛笔画画,无论是家乡田园、竹子、花鸟或鸽子,都有朴拙的趣味。

  爱妻情深的中医师巫水生,则习惯用毛笔写日记,30年从未间断,迄今将近200本。

  年轻时中医启蒙老师薛位珍让巫水生学写毛笔字,一方面是让他静下心来,二来则是训练他把脉时的手腕稳定度。有趣的是,写日记的好习惯,也帮他免除了一次土地官司纠纷。有次巫水生碰上别人借他土地不还闹上,幸好他有写日记习惯,借土地的过程也详细记载在日记里,当他出示日记给法官看时,法官一度怀疑,直到他拿出一百多本日记,才让法官相信不是编造,最后平安化解这场官司。

   4.睡午觉

  利用午睡松弛一下恢复体力,不但能提升工作效率,也可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浓浓的八字眉、看来有点严肃的中医师巫水生,年过七旬却能每天从早上10点看诊到晚上8点,他的好体力,让许多年轻医师自叹不如。原来他午餐吃得简单,吃完一碗麦片后必定中场喊卡,休息小睡一会,补充下半场元气。

  但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建议不超过半小时,才不会影响到晚上的睡眠状况。

   5.静心

  信仰,是支持国宝中医的静心力量。

  美国针对100位百岁人瑞所做的调查发现,信仰是超越饮食和运动的长寿原因。

  走进马光亚医师家里,厅堂一幅等人高的白衣大士观世音图,是他心绪平静的依靠。马光亚生前信奉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每日虔诚念经拜拜,“神明有帮助我,他曾这样告诉女儿说。

  巫水生是虔诚徒,每个星期日固定上教堂礼拜,行医遇上困惑、内心不安时,他总会合掌祷告。“说也奇怪,有时祷告完后心情豁然开朗,自然会发现合适患者的药方。

   6.菜多肉少

  国宝中医们饮食清淡,菜多肉少是大原则。

  易家餐桌上,最常出现两道青菜搭配一小块猪肉、鸡肉或蒸鱼,“一碗白饭吃完就算了,饮食适量,白饭配菜,是易权衡医师维持体态均衡的原因。他举出历代养生医家主张素食多蔬,而现代医学也证明,蔬菜中含有丰富维生素和纤维质,多吃对身体有益。

  巫水生医师因家族遗传血压偏高,所以饮食中特别注意摄取大量蔬果,每天下午四、五点,必定补充一杯现打综合蔬果汁。只有到外头餐厅用餐时,他才会“破例吃点肉,“但经常一个月还吃不到一次他说。但巫水生也提醒,蔬果汁在中医里偏凉性,最好白天喝,不要在睡前饮用,以免影响肠胃功能,反而不好入睡。

  会做菜的董延龄,因年轻时历经战乱逃难,受过饥荒所苦,肠胃功能较差,因此多选择平或温性的叶菜类及豆类,如包心菜、四季豆等。他并自己腌渍香椿酱,香椿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功效,对胃不好的人有帮助。

   7.和缓运动+按摩

  打一套八段锦就能让全身细胞活跃起来;按摩则可让筋络畅通,加强气血流动。

  “你看我这把年纪了,还有肌肉喔76岁的中医师董延龄自豪地卷起袖子,露出结实的二头肌,这是他持续运动50年的成果。他结合各家养生,自创“延龄操,每天拍打转动全身筋骨关节;此外,他并搭配按摩小腿经络,促进下肢循环,他深信“变老,从脚开始。除了松弛全身筋肉关节,并可加上按摩筋络,促进血液循环、加强脏腑功能。

  92高龄辞世的马光亚教授,生前没有任何慢性病,他视力极佳,可看到月历上的小字;且一口好牙、气色红润,一点都不显老。他自述保持年轻的秘诀是,每天做穴道按摩。早上起床后先将手心搓热按摩全脸,按摩眼睛和耳朵的穴道;另外他也会按压脚底中间的涌泉穴,有滋补肾经的青春功效。

   8.好学不倦

  多样化兴趣,让国宝中医保持头脑灵活、心情开朗,每天生活充实、新鲜而有趣。研究也发现,活到老、学到老,可让人变得更聪明。大量广泛的阅读、手不释卷,是每位国宝中医师的习惯。

  百岁人瑞中医师姜通,具有西医资格,他精通英、日语,每日除阅读国内报章杂志外,也翻阅国外期刊信息,随时更新医疗信息。平时他最爱窝在西门町老咖啡店里的一角,喝咖啡、写稿、阅读,享受没人打扰的悠闲午后。“啊,那家蛋糕是自己做的,特别好吃,提到爱吃的甜食,姜通还会露出孩子般开心而满足的笑容。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姜通的另一兴趣是跳舞,而且持续到八十多岁还在跳,他年过百岁仍脚步轻盈、动作敏捷优雅,不是没有原因。他从大学时代开始跳舞,一星期要跳上三、四次,后来也拉太太一块去跳,夫妻俩很享受共同跳舞的忘我乐趣。

  一席长袍执笔挥毫,儒雅斯文的马光亚教授,私底下则喜欢高歌一曲,他常在家唱卡拉OK,无论国台语歌都认真学唱,也唱得有模有样。女儿马育台回忆说,父亲的拿手歌曲是“采槟榔,在告别式上他们还特别播放一段父亲的歌声,让众人怀念不已。

  持续活动、好学不倦,以及永保赤子之心,国宝中医为养生做了最好的批注。

   结语: 中医养生秘方基本上都是从生活细节着手,它平淡无华,但却招招命中要害。如果你希望自己可以像老中医们活得那么健康,那么就试试他们的方法吧!

资深老中医为你养生保健的生活方式

   编者按: 说到养生保健,很多人都爱参照老中医的生活方式。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下5名老中医的生活方式,想要保安康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台湾五位资深中医:姜通、马光亚、易权衡、董延龄、巫水生,不但无病无痛,还要出示身分证才获准老人优待票价,首度公开什么才是他们的养生方式。以下我们归纳整理出他们的“8种国宝级中医养生不生病的健康生活方式。

   1.规律作息

  生活简单、作息规律,是五位国宝中医奉行多年不渝的养生准则。

  清晨5点半或6点起床运动,然后看诊、阅读、写字,晚上11点以前一定会就寝。每天写书打计算机,88岁的中医师易权衡以「8小时工作、8小时睡眠、8小时适当运动」的三八原则,维持活力充沛。作息不固定、生理时钟被打乱,影响健康甚巨。新近日本的动物研究发现,生理时钟错乱,会影响身体荷尔蒙分泌,引发多种疾病,甚至让血压飙升,严重危害心血管功能。尤其睡眠充足最重要。国宝中医们不熬夜,每天睡足7~8小时,因为睡眠是补气养生根本。

   2.多喝茶

  晨起一杯浓浓的龙井绿茶,是百岁中医师姜通唤醒身心的良方。“是那种苦到脸会变色的茶,负责照顾父亲饮食的姜家女儿笑说。但近几年因饮食清淡少油,姜通已改喝较淡的龙井茶,怕伤到肠胃。

  茶含有多种抗氧化物,对健康的功效早为人所知。以中医观点,茶具有利尿、解毒、生津止渴、清热和安定心神功能,很适合长期用脑用眼的人,前市立中医医院营养师许云卿提到。

   3.书写

  写书法、日记或做诗词绘画,则能抒发心情,维持内心平静。

  美国的`研究发现,写日记能够纾缓内心痛苦,加强体内免疫系统,改善身体状况,甚至可预防或缓解忧郁症。

  性格淡薄宁静的中医师马光亚,有“从容老人封号,他认为养生首重心情放宽,不要急、慢慢来,练毛笔字正是锻炼心性的好方法。马光亚年幼时偶然在木板上以毛笔字书写,受到兄长赞美后启发兴趣,从此爱上书法艺术,不但用毛笔抄写医书药方,也把平日所见所闻、以诗词方式记录下来。后来他也爱用毛笔画画,无论是家乡田园、竹子、花鸟或鸽子,都有朴拙的趣味。

  爱妻情深的中医师巫水生,则习惯用毛笔写日记,30年从未间断,迄今将近200本。

  年轻时中医启蒙老师薛位珍让巫水生学写毛笔字,一方面是让他静下心来,二来则是训练他把脉时的手腕稳定度。有趣的是,写日记的好习惯,也帮他免除了一次土地官司纠纷。有次巫水生碰上别人借他土地不还闹上,幸好他有写日记习惯,借土地的过程也详细记载在日记里,当他出示日记给法官看时,法官一度怀疑,直到他拿出一百多本日记,才让法官相信不是编造,最后平安化解这场官司。

   4.睡午觉

  利用午睡松弛一下恢复体力,不但能提升工作效率,也可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浓浓的八字眉、看来有点严肃的中医师巫水生,年过七旬却能每天从早上10点看诊到晚上8点,他的好体力,让许多年轻医师自叹不如。原来他午餐吃得简单,吃完一碗麦片后必定中场喊卡,休息小睡一会,补充下半场元气。

  但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建议不超过半小时,才不会影响到晚上的睡眠状况。

   5.静心

  信仰,是支持国宝中医的静心力量。

  美国针对100位百岁人瑞所做的调查发现,信仰是超越饮食和运动的长寿原因。

  走进马光亚医师家里,厅堂一幅等人高的白衣大士观世音图,是他心绪平静的依靠。马光亚生前信奉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每日虔诚念经拜拜,“神明有帮助我,他曾这样告诉女儿说。

  巫水生是虔诚徒,每个星期日固定上教堂礼拜,行医遇上困惑、内心不安时,他总会合掌祷告。“说也奇怪,有时祷告完后心情豁然开朗,自然会发现合适患者的药方。

   6.菜多肉少

  国宝中医们饮食清淡,菜多肉少是大原则。

  易家餐桌上,最常出现两道青菜搭配一小块猪肉、鸡肉或蒸鱼,“一碗白饭吃完就算了,饮食适量,白饭配菜,是易权衡医师维持体态均衡的原因。他举出历代养生医家主张素食多蔬,而现代医学也证明,蔬菜中含有丰富维生素和纤维质,多吃对身体有益。

  巫水生医师因家族遗传血压偏高,所以饮食中特别注意摄取大量蔬果,每天下午四、五点,必定补充一杯现打综合蔬果汁。只有到外头餐厅用餐时,他才会“破例吃点肉,“但经常一个月还吃不到一次他说。但巫水生也提醒,蔬果汁在中医里偏凉性,最好白天喝,不要在睡前饮用,以免影响肠胃功能,反而不好入睡。

  会做菜的董延龄,因年轻时历经战乱逃难,受过饥荒所苦,肠胃功能较差,因此多选择平或温性的叶菜类及豆类,如包心菜、四季豆等。他并自己腌渍香椿酱,香椿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功效,对胃不好的人有帮助。

   7.和缓运动+按摩

  打一套八段锦就能让全身细胞活跃起来;按摩则可让筋络畅通,加强气血流动。

  “你看我这把年纪了,还有肌肉喔76岁的中医师董延龄自豪地卷起袖子,露出结实的二头肌,这是他持续运动50年的成果。他结合各家养生,自创“延龄操,每天拍打转动全身筋骨关节;此外,他并搭配按摩小腿经络,促进下肢循环,他深信“变老,从脚开始。除了松弛全身筋肉关节,并可加上按摩筋络,促进血液循环、加强脏腑功能。

  92高龄辞世的马光亚教授,生前没有任何慢性病,他视力极佳,可看到月历上的小字;且一口好牙、气色红润,一点都不显老。他自述保持年轻的秘诀是,每天做穴道按摩。早上起床后先将手心搓热按摩全脸,按摩眼睛和耳朵的穴道;另外他也会按压脚底中间的涌泉穴,有滋补肾经的青春功效。

   8.好学不倦

  多样化兴趣,让国宝中医保持头脑灵活、心情开朗,每天生活充实、新鲜而有趣。研究也发现,活到老、学到老,可让人变得更聪明。大量广泛的阅读、手不释卷,是每位国宝中医师的习惯。

  百岁人瑞中医师姜通,具有西医资格,他精通英、日语,每日除阅读国内报章杂志外,也翻阅国外期刊信息,随时更新医疗信息。平时他最爱窝在西门町老咖啡店里的一角,喝咖啡、写稿、阅读,享受没人打扰的悠闲午后。“啊,那家蛋糕是自己做的,特别好吃,提到爱吃的甜食,姜通还会露出孩子般开心而满足的笑容。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姜通的另一兴趣是跳舞,而且持续到八十多岁还在跳,他年过百岁仍脚步轻盈、动作敏捷优雅,不是没有原因。他从大学时代开始跳舞,一星期要跳上三、四次,后来也拉太太一块去跳,夫妻俩很享受共同跳舞的忘我乐趣。

  一席长袍执笔挥毫,儒雅斯文的马光亚教授,私底下则喜欢高歌一曲,他常在家唱卡拉OK,无论国台语歌都认真学唱,也唱得有模有样。女儿马育台回忆说,父亲的拿手歌曲是“采槟榔,在告别式上他们还特别播放一段父亲的歌声,让众人怀念不已。

  持续活动、好学不倦,以及永保赤子之心,国宝中医为养生做了最好的批注。

   结语: 中医养生秘方基本上都是从生活细节着手,它平淡无华,但却招招命中要害。如果你希望自己可以像老中医们活得那么健康,那么就试试他们的方法吧!

资深老中医为你养生保健的生活方式

   编者按: 说到养生保健,很多人都爱参照老中医的生活方式。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下5名老中医的生活方式,想要保安康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台湾五位资深中医:姜通、马光亚、易权衡、董延龄、巫水生,不但无病无痛,还要出示身分证才获准老人优待票价,首度公开什么才是他们的养生方式。以下我们归纳整理出他们的“8种国宝级中医养生不生病的健康生活方式。

   1.规律作息

  生活简单、作息规律,是五位国宝中医奉行多年不渝的养生准则。

  清晨5点半或6点起床运动,然后看诊、阅读、写字,晚上11点以前一定会就寝。每天写书打计算机,88岁的中医师易权衡以「8小时工作、8小时睡眠、8小时适当运动」的三八原则,维持活力充沛。作息不固定、生理时钟被打乱,影响健康甚巨。新近日本的动物研究发现,生理时钟错乱,会影响身体荷尔蒙分泌,引发多种疾病,甚至让血压飙升,严重危害心血管功能。尤其睡眠充足最重要。国宝中医们不熬夜,每天睡足7~8小时,因为睡眠是补气养生根本。

   2.多喝茶

  晨起一杯浓浓的龙井绿茶,是百岁中医师姜通唤醒身心的良方。“是那种苦到脸会变色的茶,负责照顾父亲饮食的姜家女儿笑说。但近几年因饮食清淡少油,姜通已改喝较淡的龙井茶,怕伤到肠胃。

  茶含有多种抗氧化物,对健康的功效早为人所知。以中医观点,茶具有利尿、解毒、生津止渴、清热和安定心神功能,很适合长期用脑用眼的人,前市立中医医院营养师许云卿提到。

   3.书写

  写书法、日记或做诗词绘画,则能抒发心情,维持内心平静。

  美国的`研究发现,写日记能够纾缓内心痛苦,加强体内免疫系统,改善身体状况,甚至可预防或缓解忧郁症。

  性格淡薄宁静的中医师马光亚,有“从容老人封号,他认为养生首重心情放宽,不要急、慢慢来,练毛笔字正是锻炼心性的好方法。马光亚年幼时偶然在木板上以毛笔字书写,受到兄长赞美后启发兴趣,从此爱上书法艺术,不但用毛笔抄写医书药方,也把平日所见所闻、以诗词方式记录下来。后来他也爱用毛笔画画,无论是家乡田园、竹子、花鸟或鸽子,都有朴拙的趣味。

  爱妻情深的中医师巫水生,则习惯用毛笔写日记,30年从未间断,迄今将近200本。

  年轻时中医启蒙老师薛位珍让巫水生学写毛笔字,一方面是让他静下心来,二来则是训练他把脉时的手腕稳定度。有趣的是,写日记的好习惯,也帮他免除了一次土地官司纠纷。有次巫水生碰上别人借他土地不还闹上,幸好他有写日记习惯,借土地的过程也详细记载在日记里,当他出示日记给法官看时,法官一度怀疑,直到他拿出一百多本日记,才让法官相信不是编造,最后平安化解这场官司。

   4.睡午觉

  利用午睡松弛一下恢复体力,不但能提升工作效率,也可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浓浓的八字眉、看来有点严肃的中医师巫水生,年过七旬却能每天从早上10点看诊到晚上8点,他的好体力,让许多年轻医师自叹不如。原来他午餐吃得简单,吃完一碗麦片后必定中场喊卡,休息小睡一会,补充下半场元气。

  但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建议不超过半小时,才不会影响到晚上的睡眠状况。

   5.静心

  信仰,是支持国宝中医的静心力量。

  美国针对100位百岁人瑞所做的调查发现,信仰是超越饮食和运动的长寿原因。

  走进马光亚医师家里,厅堂一幅等人高的白衣大士观世音图,是他心绪平静的依靠。马光亚生前信奉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每日虔诚念经拜拜,“神明有帮助我,他曾这样告诉女儿说。

  巫水生是虔诚徒,每个星期日固定上教堂礼拜,行医遇上困惑、内心不安时,他总会合掌祷告。“说也奇怪,有时祷告完后心情豁然开朗,自然会发现合适患者的药方。

   6.菜多肉少

  国宝中医们饮食清淡,菜多肉少是大原则。

  易家餐桌上,最常出现两道青菜搭配一小块猪肉、鸡肉或蒸鱼,“一碗白饭吃完就算了,饮食适量,白饭配菜,是易权衡医师维持体态均衡的原因。他举出历代养生医家主张素食多蔬,而现代医学也证明,蔬菜中含有丰富维生素和纤维质,多吃对身体有益。

  巫水生医师因家族遗传血压偏高,所以饮食中特别注意摄取大量蔬果,每天下午四、五点,必定补充一杯现打综合蔬果汁。只有到外头餐厅用餐时,他才会“破例吃点肉,“但经常一个月还吃不到一次他说。但巫水生也提醒,蔬果汁在中医里偏凉性,最好白天喝,不要在睡前饮用,以免影响肠胃功能,反而不好入睡。

  会做菜的董延龄,因年轻时历经战乱逃难,受过饥荒所苦,肠胃功能较差,因此多选择平或温性的叶菜类及豆类,如包心菜、四季豆等。他并自己腌渍香椿酱,香椿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功效,对胃不好的人有帮助。

   7.和缓运动+按摩

  打一套八段锦就能让全身细胞活跃起来;按摩则可让筋络畅通,加强气血流动。

  “你看我这把年纪了,还有肌肉喔76岁的中医师董延龄自豪地卷起袖子,露出结实的二头肌,这是他持续运动50年的成果。他结合各家养生,自创“延龄操,每天拍打转动全身筋骨关节;此外,他并搭配按摩小腿经络,促进下肢循环,他深信“变老,从脚开始。除了松弛全身筋肉关节,并可加上按摩筋络,促进血液循环、加强脏腑功能。

  92高龄辞世的马光亚教授,生前没有任何慢性病,他视力极佳,可看到月历上的小字;且一口好牙、气色红润,一点都不显老。他自述保持年轻的秘诀是,每天做穴道按摩。早上起床后先将手心搓热按摩全脸,按摩眼睛和耳朵的穴道;另外他也会按压脚底中间的涌泉穴,有滋补肾经的青春功效。

   8.好学不倦

  多样化兴趣,让国宝中医保持头脑灵活、心情开朗,每天生活充实、新鲜而有趣。研究也发现,活到老、学到老,可让人变得更聪明。大量广泛的阅读、手不释卷,是每位国宝中医师的习惯。

  百岁人瑞中医师姜通,具有西医资格,他精通英、日语,每日除阅读国内报章杂志外,也翻阅国外期刊信息,随时更新医疗信息。平时他最爱窝在西门町老咖啡店里的一角,喝咖啡、写稿、阅读,享受没人打扰的悠闲午后。“啊,那家蛋糕是自己做的,特别好吃,提到爱吃的甜食,姜通还会露出孩子般开心而满足的笑容。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姜通的另一兴趣是跳舞,而且持续到八十多岁还在跳,他年过百岁仍脚步轻盈、动作敏捷优雅,不是没有原因。他从大学时代开始跳舞,一星期要跳上三、四次,后来也拉太太一块去跳,夫妻俩很享受共同跳舞的忘我乐趣。

  一席长袍执笔挥毫,儒雅斯文的马光亚教授,私底下则喜欢高歌一曲,他常在家唱卡拉OK,无论国台语歌都认真学唱,也唱得有模有样。女儿马育台回忆说,父亲的拿手歌曲是“采槟榔,在告别式上他们还特别播放一段父亲的歌声,让众人怀念不已。

  持续活动、好学不倦,以及永保赤子之心,国宝中医为养生做了最好的批注。

   结语: 中医养生秘方基本上都是从生活细节着手,它平淡无华,但却招招命中要害。如果你希望自己可以像老中医们活得那么健康,那么就试试他们的方法吧!

中医名家谈养生

养生,就是保健,就是让我们每天的生活上档次,有质量!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名家养生的 方法 ,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名家谈养生1: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曹洪欣

春天及时清理体内热毒预防病毒性心肌炎,必须及时清理身体里积存的热毒――尤其是在春天。

一个冬天存在身体里的热毒,到了春天,就特别容易发病,这在中医叫做“伏邪”,就是说,导致一个人患上病毒性心肌炎,不是一天的原因,是长时间不良状态的累积。

比如有的人长期大便干燥,就应该查明原因,对症治疗;长期上火嗓子干痛,也应该及时调理,过度的劳累更应该避免,否则降低免疫力。感冒发烧等疾病出现,首先是身体内部免疫力出现了问题,如果这时再不注意,很有可能导致毒性心肌炎。

春季还容易肝火旺,所以要多吃一些清淡去火的食物,像山药、莲子、百合,常喝点菊花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王承德

类风湿与气候变化、环境湿度关系密切,所以在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的春天,类风湿患者“恐怕要遭受一点点考验”。

冬天由于有暖气,房间里总是能够保持一个恒定的温暖状态,但随着暖气断供,户外阳气还没有上来,屋里会骤然阴冷,必然会加重类风湿患者的病情。

建议凡是有类风湿患者的家庭,最好买一个电暖气,维持房间的恒温,让类风湿患者平安过渡到温暖的季节。

无论是类风湿患者还是普通人,春天都可以多吃一点羊肉。

羊肉具有补血补精、补肝补肾的作用,对于体质虚寒的人来说,有提高阳气的作用,特别适合类风湿患者食用――我几乎天天都吃羊肉,因为羊肉是最有营养又最美味的食品之一。

王主任透露了他最拿手的“清汤羊肉”的制作过程:把羊肉块儿和凉水一起放在锅中,待水开,放入姜片、花椒、大蒜和胡椒粒,羊肉煮至七成熟的时候,加白萝卜块,加盐。羊肉彻底煮熟以后,捞出,拌上香菜末和葱末吃,“非常鲜美,而且保留了羊肉的营养。”

王主任说,加入锅中的白萝卜块一定要吃掉,许多人吃羊肉后会上火,而白萝卜就有减少热性的作用。

“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在家做这道清汤羊肉,太忙的时候我就到家附近的羊肉馆子去吃――不过,他们可没有我做得好吃。”王主任自豪地说。

  中医名家谈养生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史大卓

根据体质选饮食

心肌梗塞后发生的心功能衰竭,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疾病。史大卓教授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倡导益气活血、生肌治疗心梗后心衰,可以改善心肌血供,促使心肌再生,大大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来说,春季是个好时节,很多患者的病情由于气候的原因会有一定好转。但是在这个季节,要特别注意预防感冒,一旦感冒,很容易使原有疾病的病情加重。

除了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以及有规律锻炼以外,史教授建议,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服用一些食疗方来预防感冒。比如爱上火的偏热体质的人,可以用菊花、苦丁泡茶喝;怕冷等偏寒性体质的人,可以适当吃一些羊肉、桂圆、枸杞子等;容易出汗偏气虚的人可以吃点山药、扁豆、黄芪、党参等。

而谈到自己的保健方法,史教授说,吃的方面,他的饮食比较清淡,肉类喜欢羊肉和鱼类。吃羊肉主要是因为自己体质偏寒,而羊肉是很好的温补食物。鱼类食物,他说深海鱼类更有助于健康。

  中医名家谈养生3: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温建民

鞋跟不要超过3厘米

在健康和美丽之间,很多女人会不自觉地选择后者。

拇趾外翻是骨科的一种常见足病。表现为大拇趾向外撇,而根部向内收,从而在根*出一个大鼓包,使得前脚像个三角形的“大蛇头”。每五个女人当中,就有一个拇外翻患者。要避免拇外翻,关键还是要少穿高跟鞋。

高跟鞋发明之前,该病发病率很低。二战后高跟鞋引进日本,就给日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拇外翻患者。中国也有调查证明,穿高跟鞋者拇外翻患病率为不穿高跟鞋的15倍。

临床上,20个来看拇外翻的,有19个是女性。该病主要发生在女性身上,除了遗传因素外,多与穿尖头鞋与高跟鞋有很大的关系。

拇外翻最好的预防方法是不穿尖头、高跟鞋,选择一些鞋头宽大的鞋,使足趾在鞋里有一定活动空间,不受任何挤压。

但很显然,对于现代女性来说,不穿高跟鞋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但能少穿就少穿,不得不穿的情况下,鞋跟不要超过3厘米。办公室内不妨备双平底鞋,在能不穿高跟鞋的情况下换上,减少穿高跟鞋的时间。

  中医名家谈养生4: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姚乃礼:

散步就是要“披发缓行”

“每天六点多起床后,我都会出去走40到60分钟。”姚乃礼教授用自己的养生 经验 告诫公众:尤其是春天,大家不妨多到户外走走。

中医认为,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万物生长,人应该多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吸取自然界的阳气。

但外出运动,切忌着风。中医讲,“风为百病之长”,所以,外出运动,要避免顶风和雾天,以免大量吸进污浊的空气,同时防止受寒。

此外,运动也不宜过量过猛,古时讲,要“披发缓行”,让自己完全放松到自然状态。现在,我们并不过于强调“披发”,但“缓行”还是值得提倡的,推荐大家走到微微出汗即可,切不可出汗太过,以免阳气外泄。

饮食方面,冬天过后,辛辣食物要少吃,以免上火。

总之,“迈开双腿,走出户外,融于自然,焕发生机。”这是姚乃礼委员最想与大家分享的春季养生方法。

  中医名家谈养生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健:

养生要讲一个“活”字

中医养生的精髓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就是“中庸”,也就是什么都不要太过,都要掌握一个度。但是,这种中庸不是消极的,而是很积极的,要因人、因时、因地进行调整,要“活”一些。

王健拿自己举例子,他是贵州人,从小在家爱吃辣,但是来了北京生活之后,身体出现诸多上火的症状――口干舌燥、皮肤也很干,于是王健就开始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尽量不吃辣,慢慢的,这些上火症状就消失了。

但是现在王健去贵州、广西等南方地区出差,还是会吃点辣,因为南方湿热,适量吃点辣对身体还是有好处的,这就体现出中医养生的灵活性。

“我很少吃药,一般的感冒,多喝水,用被子捂住身子发发汗,好好睡几天就行了。”王健认为喝水可以排毒,促进感冒的痊愈。

做运动也是王健的 爱好 ,他在家中买了跑步机,每周会跑上一会儿,平时有空会经常举举哑铃。当然,也都讲“度”,不过分。

  中医名家谈养生6: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金生

有痤疮,春季刮刮背

每年四五月份是痤疮极易复发或加重的阶段,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副所长杨金生建议,一定要把预防做在前面,有痤疮的朋友现在就要开始多做做背部刮痧了。

春天自然界万物复苏、阳气上升,人体肝、胆之气发散,食欲增加易致胃肠蓄积内热上攻,肺胃热盛而易出现春燥,再加上春季 户外运动 时间的加长,接触花草或灰尘等过敏源增多,人体免疫机能增强,肾上腺素分泌相对旺盛,痤疮的复发就极易出现。

刮痧治疗痤疮,“通过背部刮痧可以说是把本来生发在脸上的毒素‘转移’到背部,从背部发散排泄。”杨委员介绍说,“因此在痤疮还没有生发前的三四月份多做做背部刮痧,可以起到非常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除了去医院的针灸科找专业的中医刮痧技师外,也可以由家人帮助完成背部刮痧,家里有孩子患痤疮的,家长可以用水牛角刮痧板或砭石刮痧板,在其背部涂抹刮痧油后,由颈部沿脊柱两侧从上向下刮,用力适中,以被刮者能接受为宜,一般隔3~4天刮一次,每次刮10分钟左右,如能刮出红痧最好。痤疮比较严重的话,刮痧后也可在刮痧的部位拔罐,效果更好。

刮痧后两小时内不要洗澡,以免受凉,使寒气透过体表侵入体内。刮痧后最好喝些温水,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另外,刮痧期间,饮食一定要清淡,避免过多食用含油脂丰富的食物。

  中医名家谈养生7: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吕爱平

喜欢喝茶,但很少空腹饮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吕爱平介绍,他平时养生之道就是喝茶。

喝茶也是有讲究的,春季多喝绿茶,而秋冬季节应该多喝青茶或红茶。

春回大地,天气渐暖,气候干燥,风沙大,容易使人发生各种过敏反应,百病也易复发,及时品饮可领略到“新茶香”,还可对各种病毒起到抑制作用。

春天气温相对较低,有利于茶叶中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其中游离氨基酸、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较高,茶多酚较少,使得春茶的滋味更鲜爽,香气更浓烈,保健作用更明显。再加上春茶生长期间一般无病虫危害,无需使用农药,污染少。因此,就绿茶而言:春茶,特别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绿茶品质最佳的。

胃不太好的人,尽量少空腹喝绿茶,因为空腹喝绿茶会冲淡消化液,影响消化。同时,空腹时,茶里的一些物质容易被过量吸收,比如咖啡碱和氟。咖啡碱会使部分人群出现心慌、头昏、手脚无力、心神恍惚等症状,医学上称之为“茶醉”现象。而氟如果在体内蓄积过多,则可能引发肠道疾病,影响肾功能。

中医名家谈养生

养生,就是保健,就是让我们每天的生活上档次,有质量!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名家养生的 方法 ,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名家谈养生1: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曹洪欣

春天及时清理体内热毒预防病毒性心肌炎,必须及时清理身体里积存的热毒――尤其是在春天。

一个冬天存在身体里的热毒,到了春天,就特别容易发病,这在中医叫做“伏邪”,就是说,导致一个人患上病毒性心肌炎,不是一天的原因,是长时间不良状态的累积。

比如有的人长期大便干燥,就应该查明原因,对症治疗;长期上火嗓子干痛,也应该及时调理,过度的劳累更应该避免,否则降低免疫力。感冒发烧等疾病出现,首先是身体内部免疫力出现了问题,如果这时再不注意,很有可能导致毒性心肌炎。

春季还容易肝火旺,所以要多吃一些清淡去火的食物,像山药、莲子、百合,常喝点菊花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王承德

类风湿与气候变化、环境湿度关系密切,所以在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的春天,类风湿患者“恐怕要遭受一点点考验”。

冬天由于有暖气,房间里总是能够保持一个恒定的温暖状态,但随着暖气断供,户外阳气还没有上来,屋里会骤然阴冷,必然会加重类风湿患者的病情。

建议凡是有类风湿患者的家庭,最好买一个电暖气,维持房间的恒温,让类风湿患者平安过渡到温暖的季节。

无论是类风湿患者还是普通人,春天都可以多吃一点羊肉。

羊肉具有补血补精、补肝补肾的作用,对于体质虚寒的人来说,有提高阳气的作用,特别适合类风湿患者食用――我几乎天天都吃羊肉,因为羊肉是最有营养又最美味的食品之一。

王主任透露了他最拿手的“清汤羊肉”的制作过程:把羊肉块儿和凉水一起放在锅中,待水开,放入姜片、花椒、大蒜和胡椒粒,羊肉煮至七成熟的时候,加白萝卜块,加盐。羊肉彻底煮熟以后,捞出,拌上香菜末和葱末吃,“非常鲜美,而且保留了羊肉的营养。”

王主任说,加入锅中的白萝卜块一定要吃掉,许多人吃羊肉后会上火,而白萝卜就有减少热性的作用。

“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在家做这道清汤羊肉,太忙的时候我就到家附近的羊肉馆子去吃――不过,他们可没有我做得好吃。”王主任自豪地说。

  中医名家谈养生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史大卓

根据体质选饮食

心肌梗塞后发生的心功能衰竭,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疾病。史大卓教授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倡导益气活血、生肌治疗心梗后心衰,可以改善心肌血供,促使心肌再生,大大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来说,春季是个好时节,很多患者的病情由于气候的原因会有一定好转。但是在这个季节,要特别注意预防感冒,一旦感冒,很容易使原有疾病的病情加重。

除了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以及有规律锻炼以外,史教授建议,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服用一些食疗方来预防感冒。比如爱上火的偏热体质的人,可以用菊花、苦丁泡茶喝;怕冷等偏寒性体质的人,可以适当吃一些羊肉、桂圆、枸杞子等;容易出汗偏气虚的人可以吃点山药、扁豆、黄芪、党参等。

而谈到自己的保健方法,史教授说,吃的方面,他的饮食比较清淡,肉类喜欢羊肉和鱼类。吃羊肉主要是因为自己体质偏寒,而羊肉是很好的温补食物。鱼类食物,他说深海鱼类更有助于健康。

  中医名家谈养生3: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温建民

鞋跟不要超过3厘米

在健康和美丽之间,很多女人会不自觉地选择后者。

拇趾外翻是骨科的一种常见足病。表现为大拇趾向外撇,而根部向内收,从而在根*出一个大鼓包,使得前脚像个三角形的“大蛇头”。每五个女人当中,就有一个拇外翻患者。要避免拇外翻,关键还是要少穿高跟鞋。

高跟鞋发明之前,该病发病率很低。二战后高跟鞋引进日本,就给日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拇外翻患者。中国也有调查证明,穿高跟鞋者拇外翻患病率为不穿高跟鞋的15倍。

临床上,20个来看拇外翻的,有19个是女性。该病主要发生在女性身上,除了遗传因素外,多与穿尖头鞋与高跟鞋有很大的关系。

拇外翻最好的预防方法是不穿尖头、高跟鞋,选择一些鞋头宽大的鞋,使足趾在鞋里有一定活动空间,不受任何挤压。

但很显然,对于现代女性来说,不穿高跟鞋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但能少穿就少穿,不得不穿的情况下,鞋跟不要超过3厘米。办公室内不妨备双平底鞋,在能不穿高跟鞋的情况下换上,减少穿高跟鞋的时间。

  中医名家谈养生4: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姚乃礼:

散步就是要“披发缓行”

“每天六点多起床后,我都会出去走40到60分钟。”姚乃礼教授用自己的养生 经验 告诫公众:尤其是春天,大家不妨多到户外走走。

中医认为,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万物生长,人应该多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吸取自然界的阳气。

但外出运动,切忌着风。中医讲,“风为百病之长”,所以,外出运动,要避免顶风和雾天,以免大量吸进污浊的空气,同时防止受寒。

此外,运动也不宜过量过猛,古时讲,要“披发缓行”,让自己完全放松到自然状态。现在,我们并不过于强调“披发”,但“缓行”还是值得提倡的,推荐大家走到微微出汗即可,切不可出汗太过,以免阳气外泄。

饮食方面,冬天过后,辛辣食物要少吃,以免上火。

总之,“迈开双腿,走出户外,融于自然,焕发生机。”这是姚乃礼委员最想与大家分享的春季养生方法。

  中医名家谈养生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健:

养生要讲一个“活”字

中医养生的精髓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就是“中庸”,也就是什么都不要太过,都要掌握一个度。但是,这种中庸不是消极的,而是很积极的,要因人、因时、因地进行调整,要“活”一些。

王健拿自己举例子,他是贵州人,从小在家爱吃辣,但是来了北京生活之后,身体出现诸多上火的症状――口干舌燥、皮肤也很干,于是王健就开始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尽量不吃辣,慢慢的,这些上火症状就消失了。

但是现在王健去贵州、广西等南方地区出差,还是会吃点辣,因为南方湿热,适量吃点辣对身体还是有好处的,这就体现出中医养生的灵活性。

“我很少吃药,一般的感冒,多喝水,用被子捂住身子发发汗,好好睡几天就行了。”王健认为喝水可以排毒,促进感冒的痊愈。

做运动也是王健的 爱好 ,他在家中买了跑步机,每周会跑上一会儿,平时有空会经常举举哑铃。当然,也都讲“度”,不过分。

  中医名家谈养生6: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金生

有痤疮,春季刮刮背

每年四五月份是痤疮极易复发或加重的阶段,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副所长杨金生建议,一定要把预防做在前面,有痤疮的朋友现在就要开始多做做背部刮痧了。

春天自然界万物复苏、阳气上升,人体肝、胆之气发散,食欲增加易致胃肠蓄积内热上攻,肺胃热盛而易出现春燥,再加上春季 户外运动 时间的加长,接触花草或灰尘等过敏源增多,人体免疫机能增强,肾上腺素分泌相对旺盛,痤疮的复发就极易出现。

刮痧治疗痤疮,“通过背部刮痧可以说是把本来生发在脸上的毒素‘转移’到背部,从背部发散排泄。”杨委员介绍说,“因此在痤疮还没有生发前的三四月份多做做背部刮痧,可以起到非常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除了去医院的针灸科找专业的中医刮痧技师外,也可以由家人帮助完成背部刮痧,家里有孩子患痤疮的,家长可以用水牛角刮痧板或砭石刮痧板,在其背部涂抹刮痧油后,由颈部沿脊柱两侧从上向下刮,用力适中,以被刮者能接受为宜,一般隔3~4天刮一次,每次刮10分钟左右,如能刮出红痧最好。痤疮比较严重的话,刮痧后也可在刮痧的部位拔罐,效果更好。

刮痧后两小时内不要洗澡,以免受凉,使寒气透过体表侵入体内。刮痧后最好喝些温水,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另外,刮痧期间,饮食一定要清淡,避免过多食用含油脂丰富的食物。

  中医名家谈养生7: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吕爱平

喜欢喝茶,但很少空腹饮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吕爱平介绍,他平时养生之道就是喝茶。

喝茶也是有讲究的,春季多喝绿茶,而秋冬季节应该多喝青茶或红茶。

春回大地,天气渐暖,气候干燥,风沙大,容易使人发生各种过敏反应,百病也易复发,及时品饮可领略到“新茶香”,还可对各种病毒起到抑制作用。

春天气温相对较低,有利于茶叶中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其中游离氨基酸、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较高,茶多酚较少,使得春茶的滋味更鲜爽,香气更浓烈,保健作用更明显。再加上春茶生长期间一般无病虫危害,无需使用农药,污染少。因此,就绿茶而言:春茶,特别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绿茶品质最佳的。

胃不太好的人,尽量少空腹喝绿茶,因为空腹喝绿茶会冲淡消化液,影响消化。同时,空腹时,茶里的一些物质容易被过量吸收,比如咖啡碱和氟。咖啡碱会使部分人群出现心慌、头昏、手脚无力、心神恍惚等症状,医学上称之为“茶醉”现象。而氟如果在体内蓄积过多,则可能引发肠道疾病,影响肾功能。

中医家庭养生看什么书呢?

1 《随息居饮食谱》 王孟英
内容简介:食疗养生著作,共收集饮食物369种,分为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实、毛羽、鳞介7类。每种物品下面,按性味、功能、主治、临证应用、服法、宜忌等一一叙述,并提倡科学服用食物。
作者简介:王孟英,清代著名医学家,世代行医,尤擅长温病,著作中《温热经纬》最为出名,温病四大家之一,温病学说之集大成者。

2《饮膳正要》 忽思慧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专讲饮食和营养,内有丰富的食疗方和药膳方,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当时是专为皇帝写的延年益寿的著作,可见其价值。
作者简介:忽思慧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营养学家。长期担任宫廷饮膳太医,负责宫庭中的饮食调理、养生疗病诸事。通过饮食,达到养生和健康的目的。

3 《老老恒言》 曹廷栋
内容简介:老年人养生专著。本书丛饮食起居各个方面谈养生,延续了《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书的重点在养心,养静。周作人对其评价甚高,称是可以作为六十寿礼的好书。

中医家庭养生看什么书呢?

1 《随息居饮食谱》 王孟英
内容简介:食疗养生著作,共收集饮食物369种,分为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实、毛羽、鳞介7类。每种物品下面,按性味、功能、主治、临证应用、服法、宜忌等一一叙述,并提倡科学服用食物。
作者简介:王孟英,清代著名医学家,世代行医,尤擅长温病,著作中《温热经纬》最为出名,温病四大家之一,温病学说之集大成者。

2《饮膳正要》 忽思慧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专讲饮食和营养,内有丰富的食疗方和药膳方,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当时是专为皇帝写的延年益寿的著作,可见其价值。
作者简介:忽思慧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营养学家。长期担任宫廷饮膳太医,负责宫庭中的饮食调理、养生疗病诸事。通过饮食,达到养生和健康的目的。

3 《老老恒言》 曹廷栋
内容简介:老年人养生专著。本书丛饮食起居各个方面谈养生,延续了《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书的重点在养心,养静。周作人对其评价甚高,称是可以作为六十寿礼的好书。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摘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养性学派:修养道德调摄精神。
养性学派是西汉以后,历代儒生把孔孟学说中的道德修养及中和观等思想与中医养生方法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该学派强调精神调摄、主张饮食调养,重视起居护养,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孟子将其具体化提出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都是强调养生首要养心并调摄精神减少*。
董仲舒将养生与中庸思想结合,强调养气与中和:“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孙思邈继承和发展《内经》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可见养性的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视道德修养的养生家无不推崇孔、孟与孙思邈而形成一派。继之,经过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补充发挥,儒家养生学说更加盛行。
三、药饵学派:药物养生轻身延年。
药饵学派的养生思想萌发于《山海经》,启发于《神农本草经》。该学派认为药物养生应当采用立方平和、量体选药、重在脾肾、因时药养、因人调养等合理的辨证施养原则,才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理论和治病、养生保健的用药经验。宋金元时期,有关药物养生的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如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明确指出,老年药物养生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如地黄、枸杞、胡桃肉、首乌等,皆为补肾益精、健脾理气之药,为后世抗衰延寿方药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到了明代,进入药饵学派养生思想发展的全盛时期,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真火。李时珍推崇李东恒脾胃之说,其著作《本草纲目》尖锐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长生不老之谬误,推崇动植物药养生,同时强调动植物药的养生功用,如芡实“其功胜于乳石也”;鹿则“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草,故其肉有益无损”。清代养生家继承历代药饵养生的经验,如徐大椿强调了当审体质盛衰、阴阳消长、择和平纯粹之品、“稍为资助”的药饵原则。
四、动形学派:动以养形动则不衰。
动形学派是主张适度运动的养生学派。动形以养生的思想始于《吕氏春秋》,其学派形成于汉唐,后世不断创新和发展。动形学派认为,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形体动则脾胃健运、精气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动养形始于庄子。老庄认为静可以长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养生方法,实是静中有动,以达到运行气血、和调阴阳的目的。后世各派气功多源于老庄。《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论述正是对养生基本原则的概括,导引术则是“和于术数”养生法之一。
张仲景进一步阐述了导引在养生防病上的意义,指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华佗养生有道,“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后汉书·华佗传》)。他创立的“五禽戏”,把导引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论述道:“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继之,宋代创立“八段锦”,明清太极拳盛行,以及近年兴起的各种运动、舞蹈、体操等锻炼形体的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养形之法。
五、培元学派:养元节欲固本培元。
培元学派强调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气的培补,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得养。故惜元、保元即是通过养五脏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不使其过耗,以达到固护元气、养生长寿的目的。
“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医学入门·诸气门》)”。历代医家强调惜元存精,十分重视元气与寿命的关系。《内经》指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素问·痿论》)。”欲求健康长寿,宜从慎起居、节房事做起。后世医家多从《内经》之旨,主张节欲养元。葛洪将保元作为长寿的一条养生法则:“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朴子内篇》)。”培补元气是延缓衰老的基础,明代祁门名医汪机主张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发明“营卫一气说”,使朱丹溪的养阴与李皋的补气在理论和治疗上达到统一,其《石山医案》中的参、芪不仅补阳亦能补阴的观点,补充扩大了培补元气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
徐春甫亦强调治病必须保重脾胃元气,著《古今医统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此外,慎用药物也是固护元气的重要方面,张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景岳全书》)”。龚廷贤则提出“惜元气”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气与衰老的关系,著有《寿世保元》。
六、顺应学派:顺应自然因时养生。
顺应学派是主张顺应四时自然规律变化而养生的学派。顺应学派认为只有主动掌握外界变化规律防御外邪侵袭,以养生、养长、养收、养藏,才能养生防病,延年益寿。
老庄首先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了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摄养者??各自珍摄,以保天和(《格致余论》)。”故养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顾四时变化而摄养。此外,邱处机深通医术、精于养生,其养生专著《摄生消息论》从不同角度对四时精神调养、起居调摄、饮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万全亦认为,天地万物阴阳和则平,阴阳失调便不和,“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凡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强健而不畏也(《养生四要·法时》)”。皆是主张起居规律应随季节不同变更,以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保持协调统一。
七、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
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些有关温补的祛病养生原则为后世医家所发挥。李东垣《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认为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张脾肾并重,以脾胃为主;赵献可倡肾命水火说,由于“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故习用六味地黄丸及八味地黄丸,补肾水命火;孙一奎认为肾间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为元气之别使,故温养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清代叶天士亦认为“脾胃为病,最详李东垣”,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并在继承李杲“温养脾胃之气”的治法基础上,增加了“养胃阴”的治法。
八、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
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九、调气学派:调摄真气保养生命。
调气以养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学派则形成于汉唐,发展于后世诸家。调气学派认为,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
最早倡导调气以养生的管仲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则精不散。《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指出了气是人体生成及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经》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明真气与人体的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孙思邈则在《千金方》中对调气进行了专篇论述,引用彭祖之语“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来说明调气可以延年,并记载了彭祖的“和神导气之法”。
刘完素则注重气、精的保养,尤其重视元气,在养生方法上主张养气和调气。养生家还认为调气最忌暴怒,如曹庭栋“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身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指出了怒则气机逆乱且伤气伤身。
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调阴阳,使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即可使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畅顺,内外就能协调,邪气不能侵袭,耳聪目明。
2、和脏腑,是指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
3、通经络,是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人体的气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_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
4、保阴精,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邪易侵。
5、重养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着昌,失神者亡”,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至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安神来健身防病,抗袁老。
6、顺天时,所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调气机,《黄帝内经》中指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机的病变关系到全身的病变,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将则将,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摘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养性学派:修养道德调摄精神。
养性学派是西汉以后,历代儒生把孔孟学说中的道德修养及中和观等思想与中医养生方法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该学派强调精神调摄、主张饮食调养,重视起居护养,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孟子将其具体化提出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都是强调养生首要养心并调摄精神减少*。
董仲舒将养生与中庸思想结合,强调养气与中和:“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孙思邈继承和发展《内经》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可见养性的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视道德修养的养生家无不推崇孔、孟与孙思邈而形成一派。继之,经过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补充发挥,儒家养生学说更加盛行。
三、药饵学派:药物养生轻身延年。
药饵学派的养生思想萌发于《山海经》,启发于《神农本草经》。该学派认为药物养生应当采用立方平和、量体选药、重在脾肾、因时药养、因人调养等合理的辨证施养原则,才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理论和治病、养生保健的用药经验。宋金元时期,有关药物养生的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如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明确指出,老年药物养生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如地黄、枸杞、胡桃肉、首乌等,皆为补肾益精、健脾理气之药,为后世抗衰延寿方药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到了明代,进入药饵学派养生思想发展的全盛时期,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真火。李时珍推崇李东恒脾胃之说,其著作《本草纲目》尖锐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长生不老之谬误,推崇动植物药养生,同时强调动植物药的养生功用,如芡实“其功胜于乳石也”;鹿则“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草,故其肉有益无损”。清代养生家继承历代药饵养生的经验,如徐大椿强调了当审体质盛衰、阴阳消长、择和平纯粹之品、“稍为资助”的药饵原则。
四、动形学派:动以养形动则不衰。
动形学派是主张适度运动的养生学派。动形以养生的思想始于《吕氏春秋》,其学派形成于汉唐,后世不断创新和发展。动形学派认为,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形体动则脾胃健运、精气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动养形始于庄子。老庄认为静可以长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养生方法,实是静中有动,以达到运行气血、和调阴阳的目的。后世各派气功多源于老庄。《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论述正是对养生基本原则的概括,导引术则是“和于术数”养生法之一。
张仲景进一步阐述了导引在养生防病上的意义,指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华佗养生有道,“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后汉书·华佗传》)。他创立的“五禽戏”,把导引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论述道:“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继之,宋代创立“八段锦”,明清太极拳盛行,以及近年兴起的各种运动、舞蹈、体操等锻炼形体的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养形之法。
五、培元学派:养元节欲固本培元。
培元学派强调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气的培补,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得养。故惜元、保元即是通过养五脏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不使其过耗,以达到固护元气、养生长寿的目的。
“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医学入门·诸气门》)”。历代医家强调惜元存精,十分重视元气与寿命的关系。《内经》指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素问·痿论》)。”欲求健康长寿,宜从慎起居、节房事做起。后世医家多从《内经》之旨,主张节欲养元。葛洪将保元作为长寿的一条养生法则:“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朴子内篇》)。”培补元气是延缓衰老的基础,明代祁门名医汪机主张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发明“营卫一气说”,使朱丹溪的养阴与李皋的补气在理论和治疗上达到统一,其《石山医案》中的参、芪不仅补阳亦能补阴的观点,补充扩大了培补元气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
徐春甫亦强调治病必须保重脾胃元气,著《古今医统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此外,慎用药物也是固护元气的重要方面,张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景岳全书》)”。龚廷贤则提出“惜元气”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气与衰老的关系,著有《寿世保元》。
六、顺应学派:顺应自然因时养生。
顺应学派是主张顺应四时自然规律变化而养生的学派。顺应学派认为只有主动掌握外界变化规律防御外邪侵袭,以养生、养长、养收、养藏,才能养生防病,延年益寿。
老庄首先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了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摄养者??各自珍摄,以保天和(《格致余论》)。”故养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顾四时变化而摄养。此外,邱处机深通医术、精于养生,其养生专著《摄生消息论》从不同角度对四时精神调养、起居调摄、饮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万全亦认为,天地万物阴阳和则平,阴阳失调便不和,“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凡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强健而不畏也(《养生四要·法时》)”。皆是主张起居规律应随季节不同变更,以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保持协调统一。
七、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
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些有关温补的祛病养生原则为后世医家所发挥。李东垣《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认为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张脾肾并重,以脾胃为主;赵献可倡肾命水火说,由于“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故习用六味地黄丸及八味地黄丸,补肾水命火;孙一奎认为肾间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为元气之别使,故温养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清代叶天士亦认为“脾胃为病,最详李东垣”,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并在继承李杲“温养脾胃之气”的治法基础上,增加了“养胃阴”的治法。
八、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
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九、调气学派:调摄真气保养生命。
调气以养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学派则形成于汉唐,发展于后世诸家。调气学派认为,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
最早倡导调气以养生的管仲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则精不散。《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指出了气是人体生成及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经》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明真气与人体的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孙思邈则在《千金方》中对调气进行了专篇论述,引用彭祖之语“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来说明调气可以延年,并记载了彭祖的“和神导气之法”。
刘完素则注重气、精的保养,尤其重视元气,在养生方法上主张养气和调气。养生家还认为调气最忌暴怒,如曹庭栋“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身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指出了怒则气机逆乱且伤气伤身。
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调阴阳,使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即可使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畅顺,内外就能协调,邪气不能侵袭,耳聪目明。
2、和脏腑,是指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
3、通经络,是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人体的气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_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
4、保阴精,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邪易侵。
5、重养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着昌,失神者亡”,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至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安神来健身防病,抗袁老。
6、顺天时,所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调气机,《黄帝内经》中指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机的病变关系到全身的病变,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将则将,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摘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养性学派:修养道德调摄精神。
养性学派是西汉以后,历代儒生把孔孟学说中的道德修养及中和观等思想与中医养生方法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该学派强调精神调摄、主张饮食调养,重视起居护养,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孟子将其具体化提出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都是强调养生首要养心并调摄精神减少*。
董仲舒将养生与中庸思想结合,强调养气与中和:“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孙思邈继承和发展《内经》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可见养性的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视道德修养的养生家无不推崇孔、孟与孙思邈而形成一派。继之,经过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补充发挥,儒家养生学说更加盛行。
三、药饵学派:药物养生轻身延年。
药饵学派的养生思想萌发于《山海经》,启发于《神农本草经》。该学派认为药物养生应当采用立方平和、量体选药、重在脾肾、因时药养、因人调养等合理的辨证施养原则,才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理论和治病、养生保健的用药经验。宋金元时期,有关药物养生的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如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明确指出,老年药物养生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如地黄、枸杞、胡桃肉、首乌等,皆为补肾益精、健脾理气之药,为后世抗衰延寿方药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到了明代,进入药饵学派养生思想发展的全盛时期,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真火。李时珍推崇李东恒脾胃之说,其著作《本草纲目》尖锐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长生不老之谬误,推崇动植物药养生,同时强调动植物药的养生功用,如芡实“其功胜于乳石也”;鹿则“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草,故其肉有益无损”。清代养生家继承历代药饵养生的经验,如徐大椿强调了当审体质盛衰、阴阳消长、择和平纯粹之品、“稍为资助”的药饵原则。
四、动形学派:动以养形动则不衰。
动形学派是主张适度运动的养生学派。动形以养生的思想始于《吕氏春秋》,其学派形成于汉唐,后世不断创新和发展。动形学派认为,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形体动则脾胃健运、精气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动养形始于庄子。老庄认为静可以长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养生方法,实是静中有动,以达到运行气血、和调阴阳的目的。后世各派气功多源于老庄。《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论述正是对养生基本原则的概括,导引术则是“和于术数”养生法之一。
张仲景进一步阐述了导引在养生防病上的意义,指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华佗养生有道,“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后汉书·华佗传》)。他创立的“五禽戏”,把导引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论述道:“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继之,宋代创立“八段锦”,明清太极拳盛行,以及近年兴起的各种运动、舞蹈、体操等锻炼形体的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养形之法。
五、培元学派:养元节欲固本培元。
培元学派强调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气的培补,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得养。故惜元、保元即是通过养五脏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不使其过耗,以达到固护元气、养生长寿的目的。
“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医学入门·诸气门》)”。历代医家强调惜元存精,十分重视元气与寿命的关系。《内经》指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素问·痿论》)。”欲求健康长寿,宜从慎起居、节房事做起。后世医家多从《内经》之旨,主张节欲养元。葛洪将保元作为长寿的一条养生法则:“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朴子内篇》)。”培补元气是延缓衰老的基础,明代祁门名医汪机主张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发明“营卫一气说”,使朱丹溪的养阴与李皋的补气在理论和治疗上达到统一,其《石山医案》中的参、芪不仅补阳亦能补阴的观点,补充扩大了培补元气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
徐春甫亦强调治病必须保重脾胃元气,著《古今医统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此外,慎用药物也是固护元气的重要方面,张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景岳全书》)”。龚廷贤则提出“惜元气”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气与衰老的关系,著有《寿世保元》。
六、顺应学派:顺应自然因时养生。
顺应学派是主张顺应四时自然规律变化而养生的学派。顺应学派认为只有主动掌握外界变化规律防御外邪侵袭,以养生、养长、养收、养藏,才能养生防病,延年益寿。
老庄首先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了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摄养者??各自珍摄,以保天和(《格致余论》)。”故养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顾四时变化而摄养。此外,邱处机深通医术、精于养生,其养生专著《摄生消息论》从不同角度对四时精神调养、起居调摄、饮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万全亦认为,天地万物阴阳和则平,阴阳失调便不和,“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凡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强健而不畏也(《养生四要·法时》)”。皆是主张起居规律应随季节不同变更,以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保持协调统一。
七、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
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些有关温补的祛病养生原则为后世医家所发挥。李东垣《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认为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张脾肾并重,以脾胃为主;赵献可倡肾命水火说,由于“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故习用六味地黄丸及八味地黄丸,补肾水命火;孙一奎认为肾间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为元气之别使,故温养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清代叶天士亦认为“脾胃为病,最详李东垣”,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并在继承李杲“温养脾胃之气”的治法基础上,增加了“养胃阴”的治法。
八、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
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九、调气学派:调摄真气保养生命。
调气以养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学派则形成于汉唐,发展于后世诸家。调气学派认为,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
最早倡导调气以养生的管仲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则精不散。《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指出了气是人体生成及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经》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明真气与人体的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孙思邈则在《千金方》中对调气进行了专篇论述,引用彭祖之语“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来说明调气可以延年,并记载了彭祖的“和神导气之法”。
刘完素则注重气、精的保养,尤其重视元气,在养生方法上主张养气和调气。养生家还认为调气最忌暴怒,如曹庭栋“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身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指出了怒则气机逆乱且伤气伤身。
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调阴阳,使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即可使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畅顺,内外就能协调,邪气不能侵袭,耳聪目明。
2、和脏腑,是指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
3、通经络,是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人体的气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_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
4、保阴精,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邪易侵。
5、重养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着昌,失神者亡”,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至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安神来健身防病,抗袁老。
6、顺天时,所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调气机,《黄帝内经》中指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机的病变关系到全身的病变,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将则将,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摘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养性学派:修养道德调摄精神。
养性学派是西汉以后,历代儒生把孔孟学说中的道德修养及中和观等思想与中医养生方法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该学派强调精神调摄、主张饮食调养,重视起居护养,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孟子将其具体化提出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都是强调养生首要养心并调摄精神减少*。
董仲舒将养生与中庸思想结合,强调养气与中和:“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孙思邈继承和发展《内经》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可见养性的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视道德修养的养生家无不推崇孔、孟与孙思邈而形成一派。继之,经过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补充发挥,儒家养生学说更加盛行。
三、药饵学派:药物养生轻身延年。
药饵学派的养生思想萌发于《山海经》,启发于《神农本草经》。该学派认为药物养生应当采用立方平和、量体选药、重在脾肾、因时药养、因人调养等合理的辨证施养原则,才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理论和治病、养生保健的用药经验。宋金元时期,有关药物养生的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如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明确指出,老年药物养生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如地黄、枸杞、胡桃肉、首乌等,皆为补肾益精、健脾理气之药,为后世抗衰延寿方药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到了明代,进入药饵学派养生思想发展的全盛时期,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真火。李时珍推崇李东恒脾胃之说,其著作《本草纲目》尖锐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长生不老之谬误,推崇动植物药养生,同时强调动植物药的养生功用,如芡实“其功胜于乳石也”;鹿则“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草,故其肉有益无损”。清代养生家继承历代药饵养生的经验,如徐大椿强调了当审体质盛衰、阴阳消长、择和平纯粹之品、“稍为资助”的药饵原则。
四、动形学派:动以养形动则不衰。
动形学派是主张适度运动的养生学派。动形以养生的思想始于《吕氏春秋》,其学派形成于汉唐,后世不断创新和发展。动形学派认为,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形体动则脾胃健运、精气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动养形始于庄子。老庄认为静可以长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养生方法,实是静中有动,以达到运行气血、和调阴阳的目的。后世各派气功多源于老庄。《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论述正是对养生基本原则的概括,导引术则是“和于术数”养生法之一。
张仲景进一步阐述了导引在养生防病上的意义,指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华佗养生有道,“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后汉书·华佗传》)。他创立的“五禽戏”,把导引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论述道:“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继之,宋代创立“八段锦”,明清太极拳盛行,以及近年兴起的各种运动、舞蹈、体操等锻炼形体的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养形之法。
五、培元学派:养元节欲固本培元。
培元学派强调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气的培补,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得养。故惜元、保元即是通过养五脏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不使其过耗,以达到固护元气、养生长寿的目的。
“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医学入门·诸气门》)”。历代医家强调惜元存精,十分重视元气与寿命的关系。《内经》指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素问·痿论》)。”欲求健康长寿,宜从慎起居、节房事做起。后世医家多从《内经》之旨,主张节欲养元。葛洪将保元作为长寿的一条养生法则:“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朴子内篇》)。”培补元气是延缓衰老的基础,明代祁门名医汪机主张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发明“营卫一气说”,使朱丹溪的养阴与李皋的补气在理论和治疗上达到统一,其《石山医案》中的参、芪不仅补阳亦能补阴的观点,补充扩大了培补元气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
徐春甫亦强调治病必须保重脾胃元气,著《古今医统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此外,慎用药物也是固护元气的重要方面,张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景岳全书》)”。龚廷贤则提出“惜元气”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气与衰老的关系,著有《寿世保元》。
六、顺应学派:顺应自然因时养生。
顺应学派是主张顺应四时自然规律变化而养生的学派。顺应学派认为只有主动掌握外界变化规律防御外邪侵袭,以养生、养长、养收、养藏,才能养生防病,延年益寿。
老庄首先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了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摄养者??各自珍摄,以保天和(《格致余论》)。”故养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顾四时变化而摄养。此外,邱处机深通医术、精于养生,其养生专著《摄生消息论》从不同角度对四时精神调养、起居调摄、饮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万全亦认为,天地万物阴阳和则平,阴阳失调便不和,“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凡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强健而不畏也(《养生四要·法时》)”。皆是主张起居规律应随季节不同变更,以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保持协调统一。
七、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
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些有关温补的祛病养生原则为后世医家所发挥。李东垣《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认为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张脾肾并重,以脾胃为主;赵献可倡肾命水火说,由于“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故习用六味地黄丸及八味地黄丸,补肾水命火;孙一奎认为肾间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为元气之别使,故温养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清代叶天士亦认为“脾胃为病,最详李东垣”,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并在继承李杲“温养脾胃之气”的治法基础上,增加了“养胃阴”的治法。
八、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
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九、调气学派:调摄真气保养生命。
调气以养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学派则形成于汉唐,发展于后世诸家。调气学派认为,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
最早倡导调气以养生的管仲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则精不散。《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指出了气是人体生成及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经》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明真气与人体的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孙思邈则在《千金方》中对调气进行了专篇论述,引用彭祖之语“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来说明调气可以延年,并记载了彭祖的“和神导气之法”。
刘完素则注重气、精的保养,尤其重视元气,在养生方法上主张养气和调气。养生家还认为调气最忌暴怒,如曹庭栋“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身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指出了怒则气机逆乱且伤气伤身。
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调阴阳,使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即可使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畅顺,内外就能协调,邪气不能侵袭,耳聪目明。
2、和脏腑,是指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
3、通经络,是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人体的气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_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
4、保阴精,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邪易侵。
5、重养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着昌,失神者亡”,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至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安神来健身防病,抗袁老。
6、顺天时,所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调气机,《黄帝内经》中指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机的病变关系到全身的病变,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将则将,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