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导引养生的美誉有哪些
2024-03-24 10:34:01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中医传统导引法),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有哪些称赞中医的词语?

称赞中医的词语太多了,如华佗再世、妙手回春、悬壶济世、杏林春暖、大医精诚、回春妙手、回春之术等。

有哪些称赞中医的词语?

称赞中医的词语太多了,如华佗再世、妙手回春、悬壶济世、杏林春暖、大医精诚、回春妙手、回春之术等。

有哪些称赞中医的词语?

称赞中医的词语太多了,如华佗再世、妙手回春、悬壶济世、杏林春暖、大医精诚、回春妙手、回春之术等。

赞美中医的句子有哪些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句子吧,不同的句子类型在文章中具有不同的作用。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句子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赞美中医的句子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赞美中医的句子

1、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中医药能生生不息数千年,至今还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临床有效。中医药能受到广大患者欢迎,也是因为其临床有效。

2、外国人对中国的“食文化”赞叹不已,惊叹中国人精湛的厨房十八般武艺,却不可浪费时间学习。对于中医学,老外瞪大眼睛,翘起大拇指:中医三指在手腕上一搭,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细细银针轻轻一扎,腰酸背痛无影无踪;司空见惯的茎叶花果,妙手熬出一碗本酽酽药汁,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

3、中医学的经验,除了拜师以外,认真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著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古典,本是在师徒相授时的教材,最适合于在临床上讲和学。因为,很多讲的是“所当然”,讲的是“是什么”,所以,在临床上抓实例,识证认方,尤为适宜。经验性强,也使中医学变得内容十分丰富。各家的学说,各家的经验,有的用药峻重,有的处方平正,有的擅用寒凉,有的则擅用温热。这无疑给中医学平添了几分魅力。

4、在追溯中药学的历史可知,“世间百草皆入药”,是人类逐步认识自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产物。这在《史记》中可以找到证明:“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氏生活的时代大约是中国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虽然神农氏究竟是为了寻食还是寻药而尝百草这一点仍有疑问,但它都生动地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基础上的。因此炎帝神农氏与黄帝、伏羲被后世共尊为中华医药始祖。

5、近几十年来,中医在海外尤其是在西方发展迅猛。从某种角度看,这显示了传统医学与占主流的西方医学的一次互补,也是中医的魅力所在。实际上,中医与西医在海外的相遇已有几百年了;奇妙的是,我们这一历史中,始终可以感觉到隐含在中医里的那种柔和似水的力量。

6、传统文化里面还有一家,那就是医家。医家不仅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哲学。中医是崇尚阴还是崇尚阳呢?其实中医是讲阴阳平和、阴阳不偏的。可以说中医是阴阳哲学的最佳体现。中医说一个人有病了,那是阴阳不和。怎么治病?就是调和阴阳。病治好了就是阴阳调和了!有人攻击中医就说一个阴阳太简单了!其实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中医是一种阴阳中和的'文化!应该在我们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7、中医看病,望、闻、问、切,其沉静、智慧的目光,纯净入定,全神贯注,病人宛如接受长者的爱抚,药理与哲理潜移而至,心灵欣然感应。药物可以驱邪祛病,哲理可以神爽疗心。中医将哲理药理融汇贯通,既医形体更疗精神,可谓标本同治。

8、据最新的一次调研表明,中医药在德国发展很快,54%的德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曾用过草药,95%的德国人听说过草药,50%年龄在20—30岁的人曾受其医生推荐而使用过草药。10年前英国各地的中医诊所还在800家左右,今天这一数字至少达到2000家。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都设立了一个专门从事中医研究的机构。从以上不难看出西方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认识到中医的疗效,在西医占据主流的发达国家,神奇的中医必将带来医学新的一场*。

9、据美国《侨报》报道,中国传统医术针灸正逐步受到美*方的重视。美国陆军医疗司令部高薪招聘中医针灸师为官兵解除病痛,同时针灸也被纳入了陆军跨学科疼痛研究的范畴。此次招聘的针灸师共有4名,被录用的针灸师将在美军基地为官兵提供针灸治疗服务,同时参与军方有关跨学科疼痛治疗的研究工作。军方公开招聘中医师进入联邦公务员体系尚属首次。这则招聘启事刊出后,一时间引起了华人世界的极大关注。

10、中医博大淳厚的情义常常令人感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论述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提出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每次诵读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11、中医药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溶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的,中医药学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能够自然地得以普及。

12、让我来歌颂你,我的中医。你用低调的华彩彰显着永恒不变的魅力,你用盛放的瑰丽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神奇。你的仁爱惠及神州各地,你的威名响彻四海诸地。我们因你聚在了一起,不管天南海北,民俗差异。为了共同的信仰,为了不朽的神奇。我们把青春献给了你,我们把热情献给了你。厚德博学,继承创新。杏林载誉沈水之阳,药院飘香辽东之滨。一校三区四院,南药北医创神奇。今日苦读为中医,明日必将悬壶济世,誉满杏林。

13、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它们统一有序由相互联系。世间百草皆有属性:寒热温凉,辛酸甘苦咸。四气五味,各有所司。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医自然之身。古朴的哲学思想滋润了神奇的中国医学。于是,五千年来,一根针,一把草,护佑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

14、读《诗经》、《离*》常常折服于古人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读《老子》、《庄子》又被其思想之美震慑。及至接触中医学,读《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其文言精辟,哲理深奥,处处闪烁着医学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仁慈博爱,持重至诚;在语言之美、思想之美之上方知宇宙之美、智慧之美。

15、神秘的东方国度,古老的东方传说,千年岁月的砥砺,万病回春的神奇,共同造就了国医。让我来歌颂你,我的中医。你用仁心仁术抚去了疾患的病痛,你用儒道医德带来了康复的福音。你的精髓,广为传诵。你的经典,终生铭记。草长莺飞,奇葩绽放百草园。鸢飞鱼跃,龙腾虎啸杏林院。

16、中医强调辩证施治,重视病人个体差异。虽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长短不同,通过辩证进行不同的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验去治‘大三阳’。气滞血瘀者,当以祛邪为主;气虚血滞者,当以扶正为先。”这些理论体现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看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征,结合天时、地理、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确定症结和治疗方案,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论“因人、因时、因地用药”。

17、《本草纲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是取之不尽的中华医药学知识宝库,素享“医学之渊海“、“格物之通典“之美誉。其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如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及历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所以可以说是一部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雄姿独占中国古代药学之鳌头,成为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巨著,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成为历代医者和读书人孜孜以求的必修书。

18、认识中医学是从认识中医师开始。说起中医师许多人会联想到神闲气定、鹤发童颜、道风仙骨,中医师大都长寿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因为中医符合自然之道、养生之道。中医的许多思想现在看来依然是前沿的,许多治疗手段和方法现代科学依然不能破解。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以养生保健为先,两千年前就形成的养生观与兴起于二十世纪末的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不谋而合。

19、中医学最初始于原始社会的神农氏尝百草,到战国时代已很先进。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中医四步诊脉法。东汉末年的华佗擅长外科手术,有胆量用外科手术治疗曹操的偏头痛,至于为关云长刮骨疗剑毒,那是众所周知的佳话。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一批先贤将中医学从一个高峰推向另一个高峰,给中国灿烂的文明又添上光彩四溢的一笔。

20、两千年前的《八十一难经》明白写着,用针刺“俞”位,即可止痛。古人还有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头顶寻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意思是只要扎对合谷、列缺、委中、三里等穴位,相应部为的病痛即可针到病除。而早在2400多年以前,神医扁鹊用针灸治好国太子的“尸厥”,让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则几乎家喻户晓。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证明,针灸可以治疗300多种疾病,对100多种疾病疗效较好。

21、中医几千年的发展史,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代表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创造了世界科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是历史的奇迹,中医为中国人民繁衍生息的医疗保驾护航;另一个是现实的奇迹,为那些患有疑难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也许有人要问,中医是什么?我们说中医是朴素的辩证法,是劳动人民经过两千多年以来积累的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经验的总结,中医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同时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论体系的科学,它的理论对其它学科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中医学是以关注病人的生存质量为出发点,从望、闻、问、切等四诊信息的收集到临床疗效的评价无不基于病人的主管感受,因此更能体现出祖国医学是把病人当作“人”而不是“病”来进行临床诊治的。

  中医特点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

二、辨证论治

1.概念: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辨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2.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的,而证则是疾病过程中典型的反应状态。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证,并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例如感冒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只有辨别清楚是风寒还是风热,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方法,给予恰当有效的治疗,而不是单纯的“见热退热”“头痛医头”的局部对症方法。

三、相似观念=现代分形观——中医的三个哲学观

是取象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

分形是20世纪美国人创立的,但分形即相似的观念中国几千年前就有,如著名的阴阳、五行就是最古老的分形观,20世纪邓宇等的新发现。是取象比类、象数学、取数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即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

赞美中医的句子有哪些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句子吧,不同的句子类型在文章中具有不同的作用。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句子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赞美中医的句子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赞美中医的句子

1、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中医药能生生不息数千年,至今还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临床有效。中医药能受到广大患者欢迎,也是因为其临床有效。

2、外国人对中国的“食文化”赞叹不已,惊叹中国人精湛的厨房十八般武艺,却不可浪费时间学习。对于中医学,老外瞪大眼睛,翘起大拇指:中医三指在手腕上一搭,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细细银针轻轻一扎,腰酸背痛无影无踪;司空见惯的茎叶花果,妙手熬出一碗本酽酽药汁,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

3、中医学的经验,除了拜师以外,认真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著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古典,本是在师徒相授时的教材,最适合于在临床上讲和学。因为,很多讲的是“所当然”,讲的是“是什么”,所以,在临床上抓实例,识证认方,尤为适宜。经验性强,也使中医学变得内容十分丰富。各家的学说,各家的经验,有的用药峻重,有的处方平正,有的擅用寒凉,有的则擅用温热。这无疑给中医学平添了几分魅力。

4、在追溯中药学的历史可知,“世间百草皆入药”,是人类逐步认识自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产物。这在《史记》中可以找到证明:“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氏生活的时代大约是中国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虽然神农氏究竟是为了寻食还是寻药而尝百草这一点仍有疑问,但它都生动地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基础上的。因此炎帝神农氏与黄帝、伏羲被后世共尊为中华医药始祖。

5、近几十年来,中医在海外尤其是在西方发展迅猛。从某种角度看,这显示了传统医学与占主流的西方医学的一次互补,也是中医的魅力所在。实际上,中医与西医在海外的相遇已有几百年了;奇妙的是,我们这一历史中,始终可以感觉到隐含在中医里的那种柔和似水的力量。

6、传统文化里面还有一家,那就是医家。医家不仅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哲学。中医是崇尚阴还是崇尚阳呢?其实中医是讲阴阳平和、阴阳不偏的。可以说中医是阴阳哲学的最佳体现。中医说一个人有病了,那是阴阳不和。怎么治病?就是调和阴阳。病治好了就是阴阳调和了!有人攻击中医就说一个阴阳太简单了!其实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中医是一种阴阳中和的'文化!应该在我们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7、中医看病,望、闻、问、切,其沉静、智慧的目光,纯净入定,全神贯注,病人宛如接受长者的爱抚,药理与哲理潜移而至,心灵欣然感应。药物可以驱邪祛病,哲理可以神爽疗心。中医将哲理药理融汇贯通,既医形体更疗精神,可谓标本同治。

8、据最新的一次调研表明,中医药在德国发展很快,54%的德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曾用过草药,95%的德国人听说过草药,50%年龄在20—30岁的人曾受其医生推荐而使用过草药。10年前英国各地的中医诊所还在800家左右,今天这一数字至少达到2000家。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都设立了一个专门从事中医研究的机构。从以上不难看出西方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认识到中医的疗效,在西医占据主流的发达国家,神奇的中医必将带来医学新的一场*。

9、据美国《侨报》报道,中国传统医术针灸正逐步受到美*方的重视。美国陆军医疗司令部高薪招聘中医针灸师为官兵解除病痛,同时针灸也被纳入了陆军跨学科疼痛研究的范畴。此次招聘的针灸师共有4名,被录用的针灸师将在美军基地为官兵提供针灸治疗服务,同时参与军方有关跨学科疼痛治疗的研究工作。军方公开招聘中医师进入联邦公务员体系尚属首次。这则招聘启事刊出后,一时间引起了华人世界的极大关注。

10、中医博大淳厚的情义常常令人感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论述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提出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每次诵读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11、中医药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溶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的,中医药学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能够自然地得以普及。

12、让我来歌颂你,我的中医。你用低调的华彩彰显着永恒不变的魅力,你用盛放的瑰丽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神奇。你的仁爱惠及神州各地,你的威名响彻四海诸地。我们因你聚在了一起,不管天南海北,民俗差异。为了共同的信仰,为了不朽的神奇。我们把青春献给了你,我们把热情献给了你。厚德博学,继承创新。杏林载誉沈水之阳,药院飘香辽东之滨。一校三区四院,南药北医创神奇。今日苦读为中医,明日必将悬壶济世,誉满杏林。

13、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它们统一有序由相互联系。世间百草皆有属性:寒热温凉,辛酸甘苦咸。四气五味,各有所司。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医自然之身。古朴的哲学思想滋润了神奇的中国医学。于是,五千年来,一根针,一把草,护佑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

14、读《诗经》、《离*》常常折服于古人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读《老子》、《庄子》又被其思想之美震慑。及至接触中医学,读《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其文言精辟,哲理深奥,处处闪烁着医学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仁慈博爱,持重至诚;在语言之美、思想之美之上方知宇宙之美、智慧之美。

15、神秘的东方国度,古老的东方传说,千年岁月的砥砺,万病回春的神奇,共同造就了国医。让我来歌颂你,我的中医。你用仁心仁术抚去了疾患的病痛,你用儒道医德带来了康复的福音。你的精髓,广为传诵。你的经典,终生铭记。草长莺飞,奇葩绽放百草园。鸢飞鱼跃,龙腾虎啸杏林院。

16、中医强调辩证施治,重视病人个体差异。虽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长短不同,通过辩证进行不同的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验去治‘大三阳’。气滞血瘀者,当以祛邪为主;气虚血滞者,当以扶正为先。”这些理论体现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看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征,结合天时、地理、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确定症结和治疗方案,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论“因人、因时、因地用药”。

17、《本草纲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是取之不尽的中华医药学知识宝库,素享“医学之渊海“、“格物之通典“之美誉。其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如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及历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所以可以说是一部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雄姿独占中国古代药学之鳌头,成为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巨著,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成为历代医者和读书人孜孜以求的必修书。

18、认识中医学是从认识中医师开始。说起中医师许多人会联想到神闲气定、鹤发童颜、道风仙骨,中医师大都长寿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因为中医符合自然之道、养生之道。中医的许多思想现在看来依然是前沿的,许多治疗手段和方法现代科学依然不能破解。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以养生保健为先,两千年前就形成的养生观与兴起于二十世纪末的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不谋而合。

19、中医学最初始于原始社会的神农氏尝百草,到战国时代已很先进。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中医四步诊脉法。东汉末年的华佗擅长外科手术,有胆量用外科手术治疗曹操的偏头痛,至于为关云长刮骨疗剑毒,那是众所周知的佳话。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一批先贤将中医学从一个高峰推向另一个高峰,给中国灿烂的文明又添上光彩四溢的一笔。

20、两千年前的《八十一难经》明白写着,用针刺“俞”位,即可止痛。古人还有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头顶寻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意思是只要扎对合谷、列缺、委中、三里等穴位,相应部为的病痛即可针到病除。而早在2400多年以前,神医扁鹊用针灸治好国太子的“尸厥”,让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则几乎家喻户晓。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证明,针灸可以治疗300多种疾病,对100多种疾病疗效较好。

21、中医几千年的发展史,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代表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创造了世界科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是历史的奇迹,中医为中国人民繁衍生息的医疗保驾护航;另一个是现实的奇迹,为那些患有疑难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也许有人要问,中医是什么?我们说中医是朴素的辩证法,是劳动人民经过两千多年以来积累的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经验的总结,中医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同时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论体系的科学,它的理论对其它学科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中医学是以关注病人的生存质量为出发点,从望、闻、问、切等四诊信息的收集到临床疗效的评价无不基于病人的主管感受,因此更能体现出祖国医学是把病人当作“人”而不是“病”来进行临床诊治的。

  中医特点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

二、辨证论治

1.概念: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辨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2.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的,而证则是疾病过程中典型的反应状态。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证,并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例如感冒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只有辨别清楚是风寒还是风热,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方法,给予恰当有效的治疗,而不是单纯的“见热退热”“头痛医头”的局部对症方法。

三、相似观念=现代分形观——中医的三个哲学观

是取象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

分形是20世纪美国人创立的,但分形即相似的观念中国几千年前就有,如著名的阴阳、五行就是最古老的分形观,20世纪邓宇等的新发现。是取象比类、象数学、取数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即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卫生、保生等。养生之养,含有保养、修养、培养、调养、补养、护养等意;生,就是指人的生命。概言之,养生就是保养人是生命。具体而言,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有意识地根据人体生长衰老不可逆的量、质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这种行为活动贯穿于出生前、出生后,病前、病中、病后的生命过程。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中医养生学,凝聚了前人的养生智慧和经验结晶,早在先秦时期的《道德经》《庄子》等典籍中菊有专门的论述。创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世问,更是中医养生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她广泛吸取和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理论础, 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黄帝内经》以降,历代都有养生专著专篇,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理论升华和实践验证,中医养生学逐渐成为一门富有鲜明特色的中医分支学科,形成了稳定的学科体系,具有独立而深厚的学术理论与独特而丰富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学科体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包涵了生命观、寿夭观、健康观、和谐观、权衡观等基本观念;确立了预防为主、扶正避邪、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审因施养、三因制宜、五脏为本、杂合以养等基本原则。在其指导下,中医养生学所采用的养生手段和方法更是丰富多彩,不胜枚举。仅气功导引,就有“千家妙功”的美誉。这些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能养、能防、能治,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全面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使人与环境和谐一体,而且简便易行,卓有成效,是人类却病延年的理想手段。

   由于历代养生家各自的实践何体会不同,其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侧重、各有所长,中医养生学逐渐分化出相应的学术流派。这些不同的流派从多角度发扬了养生学术理论,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中医养生学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涉及天文气象、哲学宗教、人文社会、心理行为、预防保健等诸多领域,其中的许多内容已成为当今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真正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能引导人们达到长寿境域的新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养身学的理论和方法还会进一步充实、改进与提高。

                                                                                             —— 摘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卫生、保生等。养生之养,含有保养、修养、培养、调养、补养、护养等意;生,就是指人的生命。概言之,养生就是保养人是生命。具体而言,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有意识地根据人体生长衰老不可逆的量、质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这种行为活动贯穿于出生前、出生后,病前、病中、病后的生命过程。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中医养生学,凝聚了前人的养生智慧和经验结晶,早在先秦时期的《道德经》《庄子》等典籍中菊有专门的论述。创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世问,更是中医养生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她广泛吸取和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理论础, 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黄帝内经》以降,历代都有养生专著专篇,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理论升华和实践验证,中医养生学逐渐成为一门富有鲜明特色的中医分支学科,形成了稳定的学科体系,具有独立而深厚的学术理论与独特而丰富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学科体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包涵了生命观、寿夭观、健康观、和谐观、权衡观等基本观念;确立了预防为主、扶正避邪、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审因施养、三因制宜、五脏为本、杂合以养等基本原则。在其指导下,中医养生学所采用的养生手段和方法更是丰富多彩,不胜枚举。仅气功导引,就有“千家妙功”的美誉。这些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能养、能防、能治,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全面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使人与环境和谐一体,而且简便易行,卓有成效,是人类却病延年的理想手段。

   由于历代养生家各自的实践何体会不同,其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侧重、各有所长,中医养生学逐渐分化出相应的学术流派。这些不同的流派从多角度发扬了养生学术理论,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中医养生学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涉及天文气象、哲学宗教、人文社会、心理行为、预防保健等诸多领域,其中的许多内容已成为当今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真正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能引导人们达到长寿境域的新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养身学的理论和方法还会进一步充实、改进与提高。

                                                                                             —— 摘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卫生、保生等。养生之养,含有保养、修养、培养、调养、补养、护养等意;生,就是指人的生命。概言之,养生就是保养人是生命。具体而言,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有意识地根据人体生长衰老不可逆的量、质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这种行为活动贯穿于出生前、出生后,病前、病中、病后的生命过程。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中医养生学,凝聚了前人的养生智慧和经验结晶,早在先秦时期的《道德经》《庄子》等典籍中菊有专门的论述。创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世问,更是中医养生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她广泛吸取和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理论础, 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黄帝内经》以降,历代都有养生专著专篇,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理论升华和实践验证,中医养生学逐渐成为一门富有鲜明特色的中医分支学科,形成了稳定的学科体系,具有独立而深厚的学术理论与独特而丰富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学科体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包涵了生命观、寿夭观、健康观、和谐观、权衡观等基本观念;确立了预防为主、扶正避邪、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审因施养、三因制宜、五脏为本、杂合以养等基本原则。在其指导下,中医养生学所采用的养生手段和方法更是丰富多彩,不胜枚举。仅气功导引,就有“千家妙功”的美誉。这些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能养、能防、能治,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全面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使人与环境和谐一体,而且简便易行,卓有成效,是人类却病延年的理想手段。

   由于历代养生家各自的实践何体会不同,其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侧重、各有所长,中医养生学逐渐分化出相应的学术流派。这些不同的流派从多角度发扬了养生学术理论,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中医养生学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涉及天文气象、哲学宗教、人文社会、心理行为、预防保健等诸多领域,其中的许多内容已成为当今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真正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能引导人们达到长寿境域的新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养身学的理论和方法还会进一步充实、改进与提高。

                                                                                             —— 摘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卫生、保生等。养生之养,含有保养、修养、培养、调养、补养、护养等意;生,就是指人的生命。概言之,养生就是保养人是生命。具体而言,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有意识地根据人体生长衰老不可逆的量、质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这种行为活动贯穿于出生前、出生后,病前、病中、病后的生命过程。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中医养生学,凝聚了前人的养生智慧和经验结晶,早在先秦时期的《道德经》《庄子》等典籍中菊有专门的论述。创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世问,更是中医养生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她广泛吸取和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理论础, 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黄帝内经》以降,历代都有养生专著专篇,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理论升华和实践验证,中医养生学逐渐成为一门富有鲜明特色的中医分支学科,形成了稳定的学科体系,具有独立而深厚的学术理论与独特而丰富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学科体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包涵了生命观、寿夭观、健康观、和谐观、权衡观等基本观念;确立了预防为主、扶正避邪、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审因施养、三因制宜、五脏为本、杂合以养等基本原则。在其指导下,中医养生学所采用的养生手段和方法更是丰富多彩,不胜枚举。仅气功导引,就有“千家妙功”的美誉。这些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能养、能防、能治,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全面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使人与环境和谐一体,而且简便易行,卓有成效,是人类却病延年的理想手段。

   由于历代养生家各自的实践何体会不同,其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侧重、各有所长,中医养生学逐渐分化出相应的学术流派。这些不同的流派从多角度发扬了养生学术理论,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中医养生学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涉及天文气象、哲学宗教、人文社会、心理行为、预防保健等诸多领域,其中的许多内容已成为当今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真正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能引导人们达到长寿境域的新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养身学的理论和方法还会进一步充实、改进与提高。

                                                                                             —— 摘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