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的养生精髓是指什么
2024-03-18 03:52:11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四大要素:

1. 顺应自然:根据天气变化,春保肝、夏养心等,达到保健效果。

2. 形神共养:静以养神,动以养形。修性怡神,保持乐观安静、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

3. 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调节饮食、药物调理、精神调摄、针灸推拿等方法健运脾胃,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4. 保精护肾:精为生长发育基础,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通过保护精和肾,延缓身体衰老。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

中医养生学是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的基本介绍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中医养生[2]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个重要的精髓就是“生生之学”。

这个“生生”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唐代以后的.医典中几乎随处可见,其最早见于《周易·系辞》:“生生之谓易。”“生生”的含义非常丰富,第二个 “生”指生命,第一个“生”是指让生命更加健康、完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讲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意为医疗是使生命更加健康、完美的方法。有了使生命更加健康、完美的各种方法,那么就应该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人对生命的认识,即“生生之道”。“生生之具”与“生生之道”结合便构成了“生生之学”。

广义上讲,生生之学包括一切生命现象,而狭义的生生之学是指对人的生命维护和保养问题,即养生和治疗的道理和方法、手段和工具等,相当于传统文化中讲的贵生、尊生、摄生、卫生、养生。“生生之道”与“生生之具”相互联系,“生生之道”通过“生生之具”落实,“生生之具”以“生生之道”为指导,二者相互 依存,而且还要从艺上升到道。

生生之学包括养生与治疗。如《黄帝内经》所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元代著名医师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写道:“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中医认为应在疾病出现之前调养身体,养生应该以摄养为本,治疗为辅。

天地万物,最重要的是生命,因此养生应建立在贵生的基础之上。“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指保养、调养、护养。《庄子》曾引用老子的话论述了“卫生之经”,即保养生命的法则,养生即卫生(卫护生命)。养生思想在我国是一种文化,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现代医学能够及时发现疾病,对病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人的重视。人是“活 的”、“动的”生命体,肉体和精神的生命活动都与病痛有直接关系,当我们关注生病的人之后,才能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体以保持健康。现代医学对病的关注和对人的忽视,导致了医院人满为患。因此,养生就应该把对疾病的关注转移到对生命的关注。

养生首先要端正态度。现在人们对养生都非常重视,几乎所有电视台都有养生类节目,但也鱼龙混杂,最关键的问题是人们没有弄清楚养生的概念,没有弄清楚养生与治疗的关系。养生是防病,对治病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养生不能保证不生病,不应过分夸大养生的作用。

养生不是延长生命的时间,而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如《吕氏春秋》云:“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可见养生是使人尽其天年,无疾而终,而不是使人在病痛中苟延残喘地活着。那么,如何养生才能使生命更有意义、生活更有质量呢?

养生最根本的原则是顺应“天道”。顺四时、昼夜,要达到阴阳平衡、五行调和,以中和为用。人与自然界天地万物构成统一的整体,缺失任何一方都将导致不平衡,天地之变化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仅包括对客观世界的尊重,还要顺应我们的本性。不尊重自己的本性,常常不满足、 过分地追求,就会使人产生很多疾病和心理问题。例如,每个人的胃不一样,就不能够用统一的标准去规定。过饱九分毒,吃不饱对脾胃有伤害,每个人做到自足其性即可,不要和别人比。据汉代《淮南子》记载:“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xx之心奚由生哉!”即是说若能按照需要而为,贪心就不会产生 了,我们自身的很多毛病就可以克服了。

养生莫过于养心。在中国的养生文化里还强调养生莫若知本,养生必先养心。“心”包括情绪和心胸,古人崇尚“一生淡泊养心机”,养心要在养德,养德要在 明道,明道要在践行。《吕氏春秋》认为:“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俗话说“心乱百病生,心静万病除”,我们要崇尚一生淡泊,“凡气之温和者寿, 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归结起来为仁,所以仁者寿。如今,人们常将养生与营养、食补、药补连在一起,食补、药补有一定作用,但运用不当适得其反,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心胸开阔、心地善良、脾气温和。

养生可分为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哲理养生三个路向。生理养生是指饮食、起居和劳逸等方面要遵循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心理养生指要消除过分的七情六欲。七情六欲是人正常的生理需求,但不能过度。《吕氏春秋》讲道:“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古人既不主张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是重视导欲、养欲、节欲,致中和即可。哲理养生,反映了人对人生、社会和身心的认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六然”、“四看”,“六然”指自 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四看”指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见识。做到这些便能达到身心健康的佳境。

最近,“艺术养生”悄然兴起,艺术养生是以外乐节制内情,如琴、棋、书、画,在我国古代也被养生大家所提倡。艺术感人至深、潜移默化,具有说教所不能达到的作用,参与艺术活动将对人的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养生即贵生,要热爱生命,但又不能过分,否则就成了“厚生”。厚生与尊重生命的贵生不同,厚生强调增强营养,避免生病,然而往往造成害生。其实简朴的 生活就是最好的养生,只是很多人不能坚持罢了,正如葛洪所说:“非长生难也,闻道难也;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

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

中医养生学是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的基本介绍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中医养生[2]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个重要的精髓就是“生生之学”。

这个“生生”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唐代以后的.医典中几乎随处可见,其最早见于《周易·系辞》:“生生之谓易。”“生生”的含义非常丰富,第二个 “生”指生命,第一个“生”是指让生命更加健康、完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讲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意为医疗是使生命更加健康、完美的方法。有了使生命更加健康、完美的各种方法,那么就应该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人对生命的认识,即“生生之道”。“生生之具”与“生生之道”结合便构成了“生生之学”。

广义上讲,生生之学包括一切生命现象,而狭义的生生之学是指对人的生命维护和保养问题,即养生和治疗的道理和方法、手段和工具等,相当于传统文化中讲的贵生、尊生、摄生、卫生、养生。“生生之道”与“生生之具”相互联系,“生生之道”通过“生生之具”落实,“生生之具”以“生生之道”为指导,二者相互 依存,而且还要从艺上升到道。

生生之学包括养生与治疗。如《黄帝内经》所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元代著名医师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写道:“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中医认为应在疾病出现之前调养身体,养生应该以摄养为本,治疗为辅。

天地万物,最重要的是生命,因此养生应建立在贵生的基础之上。“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指保养、调养、护养。《庄子》曾引用老子的话论述了“卫生之经”,即保养生命的法则,养生即卫生(卫护生命)。养生思想在我国是一种文化,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现代医学能够及时发现疾病,对病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人的重视。人是“活 的”、“动的”生命体,肉体和精神的生命活动都与病痛有直接关系,当我们关注生病的人之后,才能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体以保持健康。现代医学对病的关注和对人的忽视,导致了医院人满为患。因此,养生就应该把对疾病的关注转移到对生命的关注。

养生首先要端正态度。现在人们对养生都非常重视,几乎所有电视台都有养生类节目,但也鱼龙混杂,最关键的问题是人们没有弄清楚养生的概念,没有弄清楚养生与治疗的关系。养生是防病,对治病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养生不能保证不生病,不应过分夸大养生的作用。

养生不是延长生命的时间,而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如《吕氏春秋》云:“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可见养生是使人尽其天年,无疾而终,而不是使人在病痛中苟延残喘地活着。那么,如何养生才能使生命更有意义、生活更有质量呢?

养生最根本的原则是顺应“天道”。顺四时、昼夜,要达到阴阳平衡、五行调和,以中和为用。人与自然界天地万物构成统一的整体,缺失任何一方都将导致不平衡,天地之变化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仅包括对客观世界的尊重,还要顺应我们的本性。不尊重自己的本性,常常不满足、 过分地追求,就会使人产生很多疾病和心理问题。例如,每个人的胃不一样,就不能够用统一的标准去规定。过饱九分毒,吃不饱对脾胃有伤害,每个人做到自足其性即可,不要和别人比。据汉代《淮南子》记载:“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xx之心奚由生哉!”即是说若能按照需要而为,贪心就不会产生 了,我们自身的很多毛病就可以克服了。

养生莫过于养心。在中国的养生文化里还强调养生莫若知本,养生必先养心。“心”包括情绪和心胸,古人崇尚“一生淡泊养心机”,养心要在养德,养德要在 明道,明道要在践行。《吕氏春秋》认为:“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俗话说“心乱百病生,心静万病除”,我们要崇尚一生淡泊,“凡气之温和者寿, 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归结起来为仁,所以仁者寿。如今,人们常将养生与营养、食补、药补连在一起,食补、药补有一定作用,但运用不当适得其反,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心胸开阔、心地善良、脾气温和。

养生可分为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哲理养生三个路向。生理养生是指饮食、起居和劳逸等方面要遵循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心理养生指要消除过分的七情六欲。七情六欲是人正常的生理需求,但不能过度。《吕氏春秋》讲道:“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古人既不主张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是重视导欲、养欲、节欲,致中和即可。哲理养生,反映了人对人生、社会和身心的认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六然”、“四看”,“六然”指自 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四看”指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见识。做到这些便能达到身心健康的佳境。

最近,“艺术养生”悄然兴起,艺术养生是以外乐节制内情,如琴、棋、书、画,在我国古代也被养生大家所提倡。艺术感人至深、潜移默化,具有说教所不能达到的作用,参与艺术活动将对人的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养生即贵生,要热爱生命,但又不能过分,否则就成了“厚生”。厚生与尊重生命的贵生不同,厚生强调增强营养,避免生病,然而往往造成害生。其实简朴的 生活就是最好的养生,只是很多人不能坚持罢了,正如葛洪所说:“非长生难也,闻道难也;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

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

中医养生学是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的基本介绍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中医养生[2]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个重要的精髓就是“生生之学”。

这个“生生”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唐代以后的.医典中几乎随处可见,其最早见于《周易·系辞》:“生生之谓易。”“生生”的含义非常丰富,第二个 “生”指生命,第一个“生”是指让生命更加健康、完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讲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意为医疗是使生命更加健康、完美的方法。有了使生命更加健康、完美的各种方法,那么就应该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人对生命的认识,即“生生之道”。“生生之具”与“生生之道”结合便构成了“生生之学”。

广义上讲,生生之学包括一切生命现象,而狭义的生生之学是指对人的生命维护和保养问题,即养生和治疗的道理和方法、手段和工具等,相当于传统文化中讲的贵生、尊生、摄生、卫生、养生。“生生之道”与“生生之具”相互联系,“生生之道”通过“生生之具”落实,“生生之具”以“生生之道”为指导,二者相互 依存,而且还要从艺上升到道。

生生之学包括养生与治疗。如《黄帝内经》所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元代著名医师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写道:“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中医认为应在疾病出现之前调养身体,养生应该以摄养为本,治疗为辅。

天地万物,最重要的是生命,因此养生应建立在贵生的基础之上。“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指保养、调养、护养。《庄子》曾引用老子的话论述了“卫生之经”,即保养生命的法则,养生即卫生(卫护生命)。养生思想在我国是一种文化,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现代医学能够及时发现疾病,对病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人的重视。人是“活 的”、“动的”生命体,肉体和精神的生命活动都与病痛有直接关系,当我们关注生病的人之后,才能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体以保持健康。现代医学对病的关注和对人的忽视,导致了医院人满为患。因此,养生就应该把对疾病的关注转移到对生命的关注。

养生首先要端正态度。现在人们对养生都非常重视,几乎所有电视台都有养生类节目,但也鱼龙混杂,最关键的问题是人们没有弄清楚养生的概念,没有弄清楚养生与治疗的关系。养生是防病,对治病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养生不能保证不生病,不应过分夸大养生的作用。

养生不是延长生命的时间,而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如《吕氏春秋》云:“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可见养生是使人尽其天年,无疾而终,而不是使人在病痛中苟延残喘地活着。那么,如何养生才能使生命更有意义、生活更有质量呢?

养生最根本的原则是顺应“天道”。顺四时、昼夜,要达到阴阳平衡、五行调和,以中和为用。人与自然界天地万物构成统一的整体,缺失任何一方都将导致不平衡,天地之变化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仅包括对客观世界的尊重,还要顺应我们的本性。不尊重自己的本性,常常不满足、 过分地追求,就会使人产生很多疾病和心理问题。例如,每个人的胃不一样,就不能够用统一的标准去规定。过饱九分毒,吃不饱对脾胃有伤害,每个人做到自足其性即可,不要和别人比。据汉代《淮南子》记载:“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xx之心奚由生哉!”即是说若能按照需要而为,贪心就不会产生 了,我们自身的很多毛病就可以克服了。

养生莫过于养心。在中国的养生文化里还强调养生莫若知本,养生必先养心。“心”包括情绪和心胸,古人崇尚“一生淡泊养心机”,养心要在养德,养德要在 明道,明道要在践行。《吕氏春秋》认为:“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俗话说“心乱百病生,心静万病除”,我们要崇尚一生淡泊,“凡气之温和者寿, 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归结起来为仁,所以仁者寿。如今,人们常将养生与营养、食补、药补连在一起,食补、药补有一定作用,但运用不当适得其反,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心胸开阔、心地善良、脾气温和。

养生可分为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哲理养生三个路向。生理养生是指饮食、起居和劳逸等方面要遵循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心理养生指要消除过分的七情六欲。七情六欲是人正常的生理需求,但不能过度。《吕氏春秋》讲道:“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古人既不主张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是重视导欲、养欲、节欲,致中和即可。哲理养生,反映了人对人生、社会和身心的认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六然”、“四看”,“六然”指自 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四看”指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见识。做到这些便能达到身心健康的佳境。

最近,“艺术养生”悄然兴起,艺术养生是以外乐节制内情,如琴、棋、书、画,在我国古代也被养生大家所提倡。艺术感人至深、潜移默化,具有说教所不能达到的作用,参与艺术活动将对人的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养生即贵生,要热爱生命,但又不能过分,否则就成了“厚生”。厚生与尊重生命的贵生不同,厚生强调增强营养,避免生病,然而往往造成害生。其实简朴的 生活就是最好的养生,只是很多人不能坚持罢了,正如葛洪所说:“非长生难也,闻道难也;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

悟道10 | “形与神俱”是健康养生的精髓要义

人是肉体和灵魂相结合的产物,两者互为载体、相互依存。关于这一点,道家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传承道家思想的《黄帝内经》中就特别强调修心和修身相结合的重要性,强调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形和神是中国哲学及中医的重要范畴。古人认为,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形体来源于地的阴气,精神来源于天的阳气。二者结合化生为人,二者的分离就是人的死亡。因此,养生的要义就是要保证形与神的统一。

关于这一点,现代人也有清晰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精神和肉体不能分离,有时候精神甚至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一个肉体健康的人,假如没有健康和充足的精神,我们也会说这个人如“行尸走肉”、“精神涣散”。因此,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时常处于一种“形与神俱”的状态,精神与肉体相互协调,彼此产生积极影响。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由此及彼,总结出了养生的精髓。我们经常能观察到婴幼儿的呼吸和*的呼吸有很大的不同,婴幼儿都是深深的腹式呼吸,随着慢慢长大我们都变成了胸式呼吸。在道家看来,腹式呼吸才符合养生之道,能够促进人的形与神俱。我们遇到紧急的情况,或者压力过大的时候,也会用深呼吸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精神,这其实就是人回归自然的一种自然本能。

老子同时强调,想要达到形与神俱的和谐统一,就要永远保持与生俱来的元气,纯净如赤子,内心明净无杂念。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抟气为柔”,集结自己的精气神,保持元初之灵气,保持一份赤子般的好奇、投入和真我,善于审视自己,反观内心,强大内在的精神力量,那么,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梅西是这个世界上被称为“天才”的足球运动员,在他的身上你能看到那种对足球运动发自内心的热爱、纯真和执着。我想,也许就是这种内心的初始力量推动着他练成了“人球合一”的足球技巧。其实,在任何其他领域,我们在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人身上都能发现这种身心合一带来的巨大能量。

最后,老子以自然大道为源,说明道之存在,修德之必要。作为天地之间的人,就该效法天地,从自然大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中得到启示,循自然之理以应人事物事,做到不自以为是,不自恃其能,不居功自傲,不强加于人,不勉强为之。

悟道10 | “形与神俱”是健康养生的精髓要义

人是肉体和灵魂相结合的产物,两者互为载体、相互依存。关于这一点,道家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传承道家思想的《黄帝内经》中就特别强调修心和修身相结合的重要性,强调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形和神是中国哲学及中医的重要范畴。古人认为,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形体来源于地的阴气,精神来源于天的阳气。二者结合化生为人,二者的分离就是人的死亡。因此,养生的要义就是要保证形与神的统一。

关于这一点,现代人也有清晰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精神和肉体不能分离,有时候精神甚至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一个肉体健康的人,假如没有健康和充足的精神,我们也会说这个人如“行尸走肉”、“精神涣散”。因此,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时常处于一种“形与神俱”的状态,精神与肉体相互协调,彼此产生积极影响。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由此及彼,总结出了养生的精髓。我们经常能观察到婴幼儿的呼吸和*的呼吸有很大的不同,婴幼儿都是深深的腹式呼吸,随着慢慢长大我们都变成了胸式呼吸。在道家看来,腹式呼吸才符合养生之道,能够促进人的形与神俱。我们遇到紧急的情况,或者压力过大的时候,也会用深呼吸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精神,这其实就是人回归自然的一种自然本能。

老子同时强调,想要达到形与神俱的和谐统一,就要永远保持与生俱来的元气,纯净如赤子,内心明净无杂念。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抟气为柔”,集结自己的精气神,保持元初之灵气,保持一份赤子般的好奇、投入和真我,善于审视自己,反观内心,强大内在的精神力量,那么,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梅西是这个世界上被称为“天才”的足球运动员,在他的身上你能看到那种对足球运动发自内心的热爱、纯真和执着。我想,也许就是这种内心的初始力量推动着他练成了“人球合一”的足球技巧。其实,在任何其他领域,我们在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人身上都能发现这种身心合一带来的巨大能量。

最后,老子以自然大道为源,说明道之存在,修德之必要。作为天地之间的人,就该效法天地,从自然大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中得到启示,循自然之理以应人事物事,做到不自以为是,不自恃其能,不居功自傲,不强加于人,不勉强为之。

悟道10 | “形与神俱”是健康养生的精髓要义

人是肉体和灵魂相结合的产物,两者互为载体、相互依存。关于这一点,道家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传承道家思想的《黄帝内经》中就特别强调修心和修身相结合的重要性,强调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形和神是中国哲学及中医的重要范畴。古人认为,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形体来源于地的阴气,精神来源于天的阳气。二者结合化生为人,二者的分离就是人的死亡。因此,养生的要义就是要保证形与神的统一。

关于这一点,现代人也有清晰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精神和肉体不能分离,有时候精神甚至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一个肉体健康的人,假如没有健康和充足的精神,我们也会说这个人如“行尸走肉”、“精神涣散”。因此,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时常处于一种“形与神俱”的状态,精神与肉体相互协调,彼此产生积极影响。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由此及彼,总结出了养生的精髓。我们经常能观察到婴幼儿的呼吸和*的呼吸有很大的不同,婴幼儿都是深深的腹式呼吸,随着慢慢长大我们都变成了胸式呼吸。在道家看来,腹式呼吸才符合养生之道,能够促进人的形与神俱。我们遇到紧急的情况,或者压力过大的时候,也会用深呼吸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精神,这其实就是人回归自然的一种自然本能。

老子同时强调,想要达到形与神俱的和谐统一,就要永远保持与生俱来的元气,纯净如赤子,内心明净无杂念。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抟气为柔”,集结自己的精气神,保持元初之灵气,保持一份赤子般的好奇、投入和真我,善于审视自己,反观内心,强大内在的精神力量,那么,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梅西是这个世界上被称为“天才”的足球运动员,在他的身上你能看到那种对足球运动发自内心的热爱、纯真和执着。我想,也许就是这种内心的初始力量推动着他练成了“人球合一”的足球技巧。其实,在任何其他领域,我们在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人身上都能发现这种身心合一带来的巨大能量。

最后,老子以自然大道为源,说明道之存在,修德之必要。作为天地之间的人,就该效法天地,从自然大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中得到启示,循自然之理以应人事物事,做到不自以为是,不自恃其能,不居功自傲,不强加于人,不勉强为之。

悟道10 | “形与神俱”是健康养生的精髓要义

人是肉体和灵魂相结合的产物,两者互为载体、相互依存。关于这一点,道家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传承道家思想的《黄帝内经》中就特别强调修心和修身相结合的重要性,强调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形和神是中国哲学及中医的重要范畴。古人认为,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形体来源于地的阴气,精神来源于天的阳气。二者结合化生为人,二者的分离就是人的死亡。因此,养生的要义就是要保证形与神的统一。

关于这一点,现代人也有清晰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精神和肉体不能分离,有时候精神甚至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一个肉体健康的人,假如没有健康和充足的精神,我们也会说这个人如“行尸走肉”、“精神涣散”。因此,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时常处于一种“形与神俱”的状态,精神与肉体相互协调,彼此产生积极影响。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由此及彼,总结出了养生的精髓。我们经常能观察到婴幼儿的呼吸和*的呼吸有很大的不同,婴幼儿都是深深的腹式呼吸,随着慢慢长大我们都变成了胸式呼吸。在道家看来,腹式呼吸才符合养生之道,能够促进人的形与神俱。我们遇到紧急的情况,或者压力过大的时候,也会用深呼吸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精神,这其实就是人回归自然的一种自然本能。

老子同时强调,想要达到形与神俱的和谐统一,就要永远保持与生俱来的元气,纯净如赤子,内心明净无杂念。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抟气为柔”,集结自己的精气神,保持元初之灵气,保持一份赤子般的好奇、投入和真我,善于审视自己,反观内心,强大内在的精神力量,那么,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梅西是这个世界上被称为“天才”的足球运动员,在他的身上你能看到那种对足球运动发自内心的热爱、纯真和执着。我想,也许就是这种内心的初始力量推动着他练成了“人球合一”的足球技巧。其实,在任何其他领域,我们在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人身上都能发现这种身心合一带来的巨大能量。

最后,老子以自然大道为源,说明道之存在,修德之必要。作为天地之间的人,就该效法天地,从自然大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中得到启示,循自然之理以应人事物事,做到不自以为是,不自恃其能,不居功自傲,不强加于人,不勉强为之。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