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节气养生简介内容概括
2024-03-12 21:09:47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评估合格。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2021年大寒节气养生知识 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到了冬天,尤其是南方人,平常很喜欢和一些滋补类的痰,在冬天的时候更是特别的喜欢喝汤以此来让自己的身体增加一些营养,好好的弥补一年以来身体上的损害。那么在2021年大寒节气有什么养生的知识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1.驱散寒潮,每周吃1 次羊肉1 月在一年中是最冷的时候,这个时候风和寒是主要气候特征。饮食上应该要多吃温散风寒的食物,以防御风寒邪佞之气的侵扰。这类食物包括生姜、大葱、辣椒、花椒、桂皮,还有羊肉。中医专家认为在温热食物中,羊肉性价比是最高的,可以用山药、当归、胡萝卜、芡实搭配,佐以生姜、大葱等调料,每周吃一次,这样更有利于安然的度过寒冷的冬天。
2.进补,个性养肾饮食中医认为冬季进补重在补肾,肾的机能比较强健,可以调节身体应对各种侵扰,但补肾的方法要因人而异的。如果经常冒虚汗、精神疲乏,应该多吃红参、红枣、淮山补肾气;如果经常都会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要用当归、阿胶、首乌补肾血;如果经常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比较多,宜用冬虫夏草、银耳补肾阴;如果经常手足冰凉、而且还怕冷的话,可用鹿茸、肉苁蓉补肾阳。
3.冬瓜冬瓜的膳食纤维很多,可帮助降低血糖,还能降低身体内的胆固醇,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冬瓜钾盐含量非常的高,钠盐含量低,对高血压患者而言也是不错的食疗佳品。
4.彩椒红、黄、绿的`彩椒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含有可以抗氧化的VC,可以促进人身体的血液循环,维持基本的免疫机能,在感冒频发的冬季经常吃一些彩椒可以提高抵抗力,是预防感冒的好食物。

5.红枣红枣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而人体血液中缺铁就会经常的怕冷,因此冬季手脚冰凉的女性可以多吃红枣,增加铁的摄入可以提高身体耐寒能力,还能补气血。
6.核桃核桃不但富含可以促进心脏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丰富的磷脂和维生素E,这些营养素对于抗寒来说都是有一定的帮助。
7.红薯系粮食中营养是比较丰富的食品,由于红薯能供给人体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维生素A和维生素C,因此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以及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因此,经常吃红薯能防止肝脏和肾脏中结缔组织萎缩,就可以防止胶原病的发生。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2021年大寒节气养生知识 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到了冬天,尤其是南方人,平常很喜欢和一些滋补类的痰,在冬天的时候更是特别的喜欢喝汤以此来让自己的身体增加一些营养,好好的弥补一年以来身体上的损害。那么在2021年大寒节气有什么养生的知识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1.驱散寒潮,每周吃1 次羊肉1 月在一年中是最冷的时候,这个时候风和寒是主要气候特征。饮食上应该要多吃温散风寒的食物,以防御风寒邪佞之气的侵扰。这类食物包括生姜、大葱、辣椒、花椒、桂皮,还有羊肉。中医专家认为在温热食物中,羊肉性价比是最高的,可以用山药、当归、胡萝卜、芡实搭配,佐以生姜、大葱等调料,每周吃一次,这样更有利于安然的度过寒冷的冬天。
2.进补,个性养肾饮食中医认为冬季进补重在补肾,肾的机能比较强健,可以调节身体应对各种侵扰,但补肾的方法要因人而异的。如果经常冒虚汗、精神疲乏,应该多吃红参、红枣、淮山补肾气;如果经常都会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要用当归、阿胶、首乌补肾血;如果经常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比较多,宜用冬虫夏草、银耳补肾阴;如果经常手足冰凉、而且还怕冷的话,可用鹿茸、肉苁蓉补肾阳。
3.冬瓜冬瓜的膳食纤维很多,可帮助降低血糖,还能降低身体内的胆固醇,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冬瓜钾盐含量非常的高,钠盐含量低,对高血压患者而言也是不错的食疗佳品。
4.彩椒红、黄、绿的`彩椒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含有可以抗氧化的VC,可以促进人身体的血液循环,维持基本的免疫机能,在感冒频发的冬季经常吃一些彩椒可以提高抵抗力,是预防感冒的好食物。

5.红枣红枣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而人体血液中缺铁就会经常的怕冷,因此冬季手脚冰凉的女性可以多吃红枣,增加铁的摄入可以提高身体耐寒能力,还能补气血。
6.核桃核桃不但富含可以促进心脏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丰富的磷脂和维生素E,这些营养素对于抗寒来说都是有一定的帮助。
7.红薯系粮食中营养是比较丰富的食品,由于红薯能供给人体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维生素A和维生素C,因此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以及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因此,经常吃红薯能防止肝脏和肾脏中结缔组织萎缩,就可以防止胶原病的发生。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2021年大寒节气养生知识 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到了冬天,尤其是南方人,平常很喜欢和一些滋补类的痰,在冬天的时候更是特别的喜欢喝汤以此来让自己的身体增加一些营养,好好的弥补一年以来身体上的损害。那么在2021年大寒节气有什么养生的知识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1.驱散寒潮,每周吃1 次羊肉1 月在一年中是最冷的时候,这个时候风和寒是主要气候特征。饮食上应该要多吃温散风寒的食物,以防御风寒邪佞之气的侵扰。这类食物包括生姜、大葱、辣椒、花椒、桂皮,还有羊肉。中医专家认为在温热食物中,羊肉性价比是最高的,可以用山药、当归、胡萝卜、芡实搭配,佐以生姜、大葱等调料,每周吃一次,这样更有利于安然的度过寒冷的冬天。
2.进补,个性养肾饮食中医认为冬季进补重在补肾,肾的机能比较强健,可以调节身体应对各种侵扰,但补肾的方法要因人而异的。如果经常冒虚汗、精神疲乏,应该多吃红参、红枣、淮山补肾气;如果经常都会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要用当归、阿胶、首乌补肾血;如果经常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比较多,宜用冬虫夏草、银耳补肾阴;如果经常手足冰凉、而且还怕冷的话,可用鹿茸、肉苁蓉补肾阳。
3.冬瓜冬瓜的膳食纤维很多,可帮助降低血糖,还能降低身体内的胆固醇,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冬瓜钾盐含量非常的高,钠盐含量低,对高血压患者而言也是不错的食疗佳品。
4.彩椒红、黄、绿的`彩椒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含有可以抗氧化的VC,可以促进人身体的血液循环,维持基本的免疫机能,在感冒频发的冬季经常吃一些彩椒可以提高抵抗力,是预防感冒的好食物。

5.红枣红枣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而人体血液中缺铁就会经常的怕冷,因此冬季手脚冰凉的女性可以多吃红枣,增加铁的摄入可以提高身体耐寒能力,还能补气血。
6.核桃核桃不但富含可以促进心脏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丰富的磷脂和维生素E,这些营养素对于抗寒来说都是有一定的帮助。
7.红薯系粮食中营养是比较丰富的食品,由于红薯能供给人体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维生素A和维生素C,因此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以及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因此,经常吃红薯能防止肝脏和肾脏中结缔组织萎缩,就可以防止胶原病的发生。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24节气之小暑节气养生知识

   一、小暑节气养生知识

  小暑时节,正是萤火虫开始活跃的季节,芦苇下、草丛中都是萤火虫的发祥地,只要有绿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见到那忽明忽暗的点点白光,就像天上的星,闪闪移动,在徐徐的风中,伴随着人们度过漫漫长夜。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正因为是忙季,我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其一定规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然,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 “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气血不足,引起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症;过饱,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即饮食要有节制之理。

  夏季饮食不洁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元凶,如痢疾、寄生虫等疾病,若进食腐烂变质的有毒食物,还可导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泻,重者出现昏迷或死亡。

   二、24节气小暑养生的6大原则

   1、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清淡适量

  小暑时节的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

  所以,这一时节的饮食,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而且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

   2、平心静气以养心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所以,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

  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3、不要贪凉冲凉水澡、多进冷食

  天热了,人们就喜欢吃冷饮,冰淇淋、雪糕、冰镇饮品很受大家的青睐;有的人从外面一回来就冲澡,还喜欢冲凉水澡。

  殊不知,这些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或者埋下健康隐患。

  贴心提示:炎热的气候,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所以千万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哦。

   4、小暑以迟睡早起为宜

  这是小暑养生的注意事项之一,不可马虎大意。

  夏季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做一些相应的调整,以迟睡早起为宜。定时起睡最好,可保护生物钟不受影响。

  小暑时节,应该遵循定时起睡的原则。虽然个体差异很大,但大多数人可能是这样:晚上10点-11点就寝,早上5点半-6点半起床;午饭后半小时进行短时午睡。此外,三餐及锻炼、用脑、休闲的时间均应明确。

   5、小暑衣着勿赤膊

  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在夏天光着上身乘凉,认为赤膊凉爽。其实未必如此。当气温接近或超过人的体温,赤膊不但不凉爽,反而会感到更热。

  因为人的体温调节不仅靠皮肤蒸发,还和皮肤辐射有关。当外界温度超过37℃时,体温主要靠皮肤蒸发来散热;当气温继续升高时,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来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使人感到更加闷热。

   6、外出时做好防暑工作

  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小暑时节的天气特点更是容易发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带好遮阳伞、遮阳帽等工具,多喝水,并尽量避开午后太阳热辣时外出。

24节气之小暑节气养生知识

   一、小暑节气养生知识

  小暑时节,正是萤火虫开始活跃的季节,芦苇下、草丛中都是萤火虫的发祥地,只要有绿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见到那忽明忽暗的点点白光,就像天上的星,闪闪移动,在徐徐的风中,伴随着人们度过漫漫长夜。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正因为是忙季,我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其一定规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然,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 “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气血不足,引起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症;过饱,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即饮食要有节制之理。

  夏季饮食不洁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元凶,如痢疾、寄生虫等疾病,若进食腐烂变质的有毒食物,还可导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泻,重者出现昏迷或死亡。

   二、24节气小暑养生的6大原则

   1、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清淡适量

  小暑时节的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

  所以,这一时节的饮食,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而且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

   2、平心静气以养心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所以,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

  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3、不要贪凉冲凉水澡、多进冷食

  天热了,人们就喜欢吃冷饮,冰淇淋、雪糕、冰镇饮品很受大家的青睐;有的人从外面一回来就冲澡,还喜欢冲凉水澡。

  殊不知,这些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或者埋下健康隐患。

  贴心提示:炎热的气候,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所以千万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哦。

   4、小暑以迟睡早起为宜

  这是小暑养生的注意事项之一,不可马虎大意。

  夏季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做一些相应的调整,以迟睡早起为宜。定时起睡最好,可保护生物钟不受影响。

  小暑时节,应该遵循定时起睡的原则。虽然个体差异很大,但大多数人可能是这样:晚上10点-11点就寝,早上5点半-6点半起床;午饭后半小时进行短时午睡。此外,三餐及锻炼、用脑、休闲的时间均应明确。

   5、小暑衣着勿赤膊

  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在夏天光着上身乘凉,认为赤膊凉爽。其实未必如此。当气温接近或超过人的体温,赤膊不但不凉爽,反而会感到更热。

  因为人的体温调节不仅靠皮肤蒸发,还和皮肤辐射有关。当外界温度超过37℃时,体温主要靠皮肤蒸发来散热;当气温继续升高时,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来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使人感到更加闷热。

   6、外出时做好防暑工作

  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小暑时节的天气特点更是容易发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带好遮阳伞、遮阳帽等工具,多喝水,并尽量避开午后太阳热辣时外出。

24节气养生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 文化 遗产和智慧结晶,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下面我给大家介绍24节气养生,希望对你有用!

  24节气养生: 谷雨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5度。公历每年的四月二十日前后为谷雨节气。谷雨,有“ 雨水 生百谷”的意思,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常言道“ 清明 断雪,谷雨断霜”,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在12 度以上。谷雨后的气温回升速度加快,从这一天起,雨量开始增多,其丰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种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润,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长。池塘里的浮萍开始孳生,桑树也张出了翠绿的新叶,正是养蚕人家开始忙碌的时候。此时,春茶也在这时节的前后开始采收,长江以南地区,从丘陵到高山,处处可见汗流满面的茶农们在辛勤地忙着采茶,茶农家里忙着制茶,飘香四溢的茶香弥漫着山野村庄。谷雨后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到繁忙时期。因此,抓住时机,精耕细作,注意天气变化,抢种抢栽,不误农时对秋后收成至关重要。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我们在调摄养生中不可脱离自然环境变化的轨迹,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内环境(体内的生理变化)与外环境(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素问·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说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协调是避免、减少发生疾病的基础。因此在调摄养生时要考虑谷雨节气的因素,针对其气候特点有选择地进行调养。

  谷雨节气以后是神经痛的发病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等。这里提醒朋友们一旦发病不要紧张,可根据不同的病因,对症治疗。

  就肋间神经痛而言,多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中医将其称为“胁痛”《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藏气法时论》又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从病因病机上讲,肝位于胁部,其脉分布于两胁,故肝脏受病,往往出现胁痛的症状。且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喜调达,恶抑郁。如遇情志郁结,肝气失于疏泄,络脉受阻,经气运行不畅,均可发为胁痛。若肝气郁结日久,气滞产生血瘀或因跌扑闪挫,引起络脉停瘀,也可导致血瘀胁痛。不论属于何种病因,其根本都与肝气不舒有关,因此在治疗上都离不开疏肝行气,活血通络的原则。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而言。多表现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踝关节后外侧的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严重者痛如刀割,活动时加重。本病属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痹有闭阻不通的含义。其病因不外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致使该经气血痹阻不畅所致。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感受风邪为主的,疼痛呈游走性者,称为行痹;感受寒邪为主的,疼痛剧烈者,称为痛痹;感受湿邪为主,表现酸楚、麻木、困重者,称为着;发病急剧,伴有发热症状者,称为热痹。凡是患上坐骨神经痛者,都应根据上述四型,辨证施治,以疏通经络气血的闭滞,祛风、散寒、化湿使营卫调和而痹病得解。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一定的部位出现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本病多发生于面部一侧的额部、上颌或下颌部。疼痛常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难以忍受。该病的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女性患者较多。其病因病机多为感受风寒之邪,客于面部经络,致使经络拘急收引,气血运行受阻,而突然疼痛。《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另有肝气郁结,郁而化火,饮食不节,食滞生热,肝胃之火上冲于面以及素体阴虚,房劳伤精,致阴虚火旺而导致本病的发生。此外,牙、口腔、耳鼻等疾病都能诱发本病。在施治过程中,要究其病因、辩其病症。对感受风寒者,要以疏通气血为主;肝胃郁火者,以泻肝胃之火;阴虚火旺者,应以滋阴降火之法。针刺对该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谷雨节气的气温虽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有时冷时热之时,对早出晚归的人更应加倍小心地呵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发生。

  24节气养生: 立夏

  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江西一带还有立夏 饮茶 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早在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清晨当人们迎着初夏的霞光,漫步于乡村田野、海边沙滩时,你会从这温和的阳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 立秋 前,包括立夏、 小满 、忙种、 夏至 、 小暑 、大署六个节气。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夏之初),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之。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在中医文献中对心解释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主血脉包括了主血、主脉两方面。血指血液,脉指脉管,又称经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而血液运载的营养物质能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整个全身都得到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心脏功能正常则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出现血流不畅,脉管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或促、涩。

  主神志,既是心主神明,有称心藏神。所谓的神,中医学对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涵概了人体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的姿态等;而狭义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神的形成在藏象学中认为,精气是构*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胚胎形成之即,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神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正如《灵枢·平人绝谷》中所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心主神志得生理功也包含了两个方面。一,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二,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之中居于首要地位,五脏六腑皆在心的统一指挥之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活动。

  心的生理特性表现出:其一,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也就是说心为阳中之太阳,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医学实在易》称:“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但维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审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其二,心与夏气相通应。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

  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具体到膳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清淡为主。

24节气养生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 文化 遗产和智慧结晶,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下面我给大家介绍24节气养生,希望对你有用!

  24节气养生: 谷雨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5度。公历每年的四月二十日前后为谷雨节气。谷雨,有“ 雨水 生百谷”的意思,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常言道“ 清明 断雪,谷雨断霜”,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在12 度以上。谷雨后的气温回升速度加快,从这一天起,雨量开始增多,其丰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种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润,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长。池塘里的浮萍开始孳生,桑树也张出了翠绿的新叶,正是养蚕人家开始忙碌的时候。此时,春茶也在这时节的前后开始采收,长江以南地区,从丘陵到高山,处处可见汗流满面的茶农们在辛勤地忙着采茶,茶农家里忙着制茶,飘香四溢的茶香弥漫着山野村庄。谷雨后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到繁忙时期。因此,抓住时机,精耕细作,注意天气变化,抢种抢栽,不误农时对秋后收成至关重要。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我们在调摄养生中不可脱离自然环境变化的轨迹,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内环境(体内的生理变化)与外环境(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素问·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说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协调是避免、减少发生疾病的基础。因此在调摄养生时要考虑谷雨节气的因素,针对其气候特点有选择地进行调养。

  谷雨节气以后是神经痛的发病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等。这里提醒朋友们一旦发病不要紧张,可根据不同的病因,对症治疗。

  就肋间神经痛而言,多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中医将其称为“胁痛”《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藏气法时论》又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从病因病机上讲,肝位于胁部,其脉分布于两胁,故肝脏受病,往往出现胁痛的症状。且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喜调达,恶抑郁。如遇情志郁结,肝气失于疏泄,络脉受阻,经气运行不畅,均可发为胁痛。若肝气郁结日久,气滞产生血瘀或因跌扑闪挫,引起络脉停瘀,也可导致血瘀胁痛。不论属于何种病因,其根本都与肝气不舒有关,因此在治疗上都离不开疏肝行气,活血通络的原则。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而言。多表现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踝关节后外侧的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严重者痛如刀割,活动时加重。本病属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痹有闭阻不通的含义。其病因不外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致使该经气血痹阻不畅所致。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感受风邪为主的,疼痛呈游走性者,称为行痹;感受寒邪为主的,疼痛剧烈者,称为痛痹;感受湿邪为主,表现酸楚、麻木、困重者,称为着;发病急剧,伴有发热症状者,称为热痹。凡是患上坐骨神经痛者,都应根据上述四型,辨证施治,以疏通经络气血的闭滞,祛风、散寒、化湿使营卫调和而痹病得解。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一定的部位出现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本病多发生于面部一侧的额部、上颌或下颌部。疼痛常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难以忍受。该病的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女性患者较多。其病因病机多为感受风寒之邪,客于面部经络,致使经络拘急收引,气血运行受阻,而突然疼痛。《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另有肝气郁结,郁而化火,饮食不节,食滞生热,肝胃之火上冲于面以及素体阴虚,房劳伤精,致阴虚火旺而导致本病的发生。此外,牙、口腔、耳鼻等疾病都能诱发本病。在施治过程中,要究其病因、辩其病症。对感受风寒者,要以疏通气血为主;肝胃郁火者,以泻肝胃之火;阴虚火旺者,应以滋阴降火之法。针刺对该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谷雨节气的气温虽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有时冷时热之时,对早出晚归的人更应加倍小心地呵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发生。

  24节气养生: 立夏

  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江西一带还有立夏 饮茶 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早在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清晨当人们迎着初夏的霞光,漫步于乡村田野、海边沙滩时,你会从这温和的阳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 立秋 前,包括立夏、 小满 、忙种、 夏至 、 小暑 、大署六个节气。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夏之初),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之。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在中医文献中对心解释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主血脉包括了主血、主脉两方面。血指血液,脉指脉管,又称经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而血液运载的营养物质能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整个全身都得到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心脏功能正常则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出现血流不畅,脉管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或促、涩。

  主神志,既是心主神明,有称心藏神。所谓的神,中医学对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涵概了人体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的姿态等;而狭义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神的形成在藏象学中认为,精气是构*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胚胎形成之即,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神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正如《灵枢·平人绝谷》中所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心主神志得生理功也包含了两个方面。一,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二,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之中居于首要地位,五脏六腑皆在心的统一指挥之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活动。

  心的生理特性表现出:其一,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也就是说心为阳中之太阳,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医学实在易》称:“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但维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审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其二,心与夏气相通应。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

  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具体到膳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清淡为主。

二十四节气养生 二十四节气如何养生

1、冬至三侯。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二候麇角解: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三候水泉动: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2、冬至养生。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为“大吉之日”。阳气初生时,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3、多着衣避寒邪。冬至阴寒之气隆盛,成为“进九”之始。在冬至养生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所以冬至养生首先要做好防寒工作,特别是中老年人,应注意保暖,提高警惕。冬至养生讲究“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平日要小心保护自己,注意头部、脚部和颈部的保暖,避寒风,避冷水,避生冷饮食。正所谓“寒从足下生”,中医认为,寒邪属阴,下半身属阴,所以冬天腿脚的保暖尤为重要。对于血寒的人,可以每天坚持用热水泡脚。泡脚的时候,最好选用高一点的塑料桶或木桶。一是可以将整个小腿的下半段都泡到。是水量比普通的盆大些,也不容易凉。根据各人喜好,还可以加入几片姜或些许盐,也有助于驱寒和治疗脚部皮肤等疾病。

4、早卧晚起护心阳。冬至后,天气寒冷、阳气伏藏,如果身体某方面的功能比较弱,冬至前后的反应就会比平时明显,人体心阳最弱,最容易出现问题。这个时候不舒服的地方往往表示那里的阳气不足。有的人腰痛,有的人拉肚子,有的人膝盖冷,这些都是阳虚的信号。有的人冬至前后感觉比平时难以入睡,特别是到夜半时分,很可能是心阳不足,心脏功能变弱的信号。顺应这一节气变化,此时养生当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过度操劳;避免急躁发怒,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补养肾脏十分重要,发现身体异常要及时就医。同时,冬至“养心”也很重要,应避免过于抑郁,思虑,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5、饮食应温补适宜。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药补不如食补”。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而饮食调养则是最主要的调养方式之一。在饮食上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吃饭的时候宜少缓,少量多餐,以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食宜温热熟饮,多吃坚果类食物,可御寒、补肾健脑、强心健体。另外还需要注意,冬至日不可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过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

6、运动要动中求静。运动方面,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而应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忌过于运动出汗,要在动中求静,以达到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

7、防止疾病复发。防流感:流感病毒拥有较强的传染力,直接吸入空气中的病毒,或经手将病毒带入呼吸道都会引发流感。防心脑血管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避免感冒,人多的地方要少去,减少被传染的概率。定期复诊:高血压患者不可根据一两次自测的血压结果,随便换药或改变用药剂量,应定期复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压药物的调整。随身携带急救药物。有慢性病的老人外出时要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当出现呼吸困难、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或拨打120,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二十四节气养生 二十四节气如何养生

1、冬至三侯。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二候麇角解: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三候水泉动: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2、冬至养生。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为“大吉之日”。阳气初生时,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3、多着衣避寒邪。冬至阴寒之气隆盛,成为“进九”之始。在冬至养生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所以冬至养生首先要做好防寒工作,特别是中老年人,应注意保暖,提高警惕。冬至养生讲究“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平日要小心保护自己,注意头部、脚部和颈部的保暖,避寒风,避冷水,避生冷饮食。正所谓“寒从足下生”,中医认为,寒邪属阴,下半身属阴,所以冬天腿脚的保暖尤为重要。对于血寒的人,可以每天坚持用热水泡脚。泡脚的时候,最好选用高一点的塑料桶或木桶。一是可以将整个小腿的下半段都泡到。是水量比普通的盆大些,也不容易凉。根据各人喜好,还可以加入几片姜或些许盐,也有助于驱寒和治疗脚部皮肤等疾病。

4、早卧晚起护心阳。冬至后,天气寒冷、阳气伏藏,如果身体某方面的功能比较弱,冬至前后的反应就会比平时明显,人体心阳最弱,最容易出现问题。这个时候不舒服的地方往往表示那里的阳气不足。有的人腰痛,有的人拉肚子,有的人膝盖冷,这些都是阳虚的信号。有的人冬至前后感觉比平时难以入睡,特别是到夜半时分,很可能是心阳不足,心脏功能变弱的信号。顺应这一节气变化,此时养生当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过度操劳;避免急躁发怒,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补养肾脏十分重要,发现身体异常要及时就医。同时,冬至“养心”也很重要,应避免过于抑郁,思虑,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5、饮食应温补适宜。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药补不如食补”。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而饮食调养则是最主要的调养方式之一。在饮食上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吃饭的时候宜少缓,少量多餐,以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食宜温热熟饮,多吃坚果类食物,可御寒、补肾健脑、强心健体。另外还需要注意,冬至日不可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过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

6、运动要动中求静。运动方面,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而应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忌过于运动出汗,要在动中求静,以达到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

7、防止疾病复发。防流感:流感病毒拥有较强的传染力,直接吸入空气中的病毒,或经手将病毒带入呼吸道都会引发流感。防心脑血管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避免感冒,人多的地方要少去,减少被传染的概率。定期复诊:高血压患者不可根据一两次自测的血压结果,随便换药或改变用药剂量,应定期复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压药物的调整。随身携带急救药物。有慢性病的老人外出时要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当出现呼吸困难、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或拨打120,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24节气与养生保健

  四时变化,气象不同, 养生要点和保健方式也各异。下面我给大家介绍24节气养生保健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24节气与养生保健: 小满

  在小满节气的养生中,我们要特别提出“未病先防”的养生观点。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在未病先防的养生中仍然强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病理观。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界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并提出人类必须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体内外环境的协调,才能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中医学还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的因素。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人体的正气不足则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但不否定外界致病因素在特殊情况下的主导作用。因此,“治未病”应该从增强机体的正气和防止病邪的侵害这两方面入手。

  由于小满节气是皮肤病的高发期,按未病先防的养生观,我们重点讲讲“风疹” 的防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古代医家对此病早已有所认识。“风疹”的病因病机不外乎三点:一,湿郁肌肤,复感风热或风寒,与湿相搏,郁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病;二,由于肠胃积热,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来;三,与身体素质有关,吃鱼、虾、蟹等食物过敏导致脾胃不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发为本病。风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病迅速,皮肤上会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皮疹,或成块成片,或呈丘疹样,此起彼伏,疏密不一,并伴有皮肤异常瘙痒,随气候冷热而减轻或加剧。当我们了解了发病的机理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预防和治疗。

  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三型:

  (一)风热证 其疹色红赤,痒甚,遇热加重,脉见浮数,此为感受风热之邪;

  (二)风湿证 皮疹色白或微红,兼有身重,脉见浮缓,身受风湿之邪郁于肌肤:

  (三)胃肠积热证 疹色红赤,兼见脘腹疼痛,大便秘结或泄泻,脉多见数风疹色红为热,腹痛便秘为腑气不通,胃肠积热之证。在治疗上应以疏风祛湿,清泻血热为原则。

  饮食调养上对各种类似的皮肤病人,均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藕、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蛇肉、鲫鱼、草鱼、鸭肉等;忌食高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酸涩辛辣、性属温热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葱、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鱼、虾、蟹各种海鲜发物、牛、羊、狗、鹅肉类等。

  24节气与养生保健: 冬至

  中年养生的关键

  一、静神少虑(即“壮不竞时,精神灭想”)要求中年人

  1、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

  2、注意合理用脑,有意识地发展心智,培养良好的性格,寻找事业的精神支柱;

  3、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工作、学习之余多听音乐,它会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

  4、注意仪容仪表,不同的场合装束要得体,心态年轻化,以振奋精神,增添生活乐趣。

  二、劳而勿过(《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即“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1、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2、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生活节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3、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适当运动,有句 谚语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说明冬季锻炼的重要性。

  三、节欲保精(《养性延命录》:“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

  1、欲不可纵。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节制房事,不可因房事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肾气。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五脏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强,身体健壮则人能长寿。反之,肾精匮乏,则五脏虚衰,多病早夭。《泰定养生主论》曰:“三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其人弱者,更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泄。……能保持始终者,祛疾延年,老当益壮”,这说明严格而有规律地节制性生活,是健康长寿的必要保证。

  2、养血固精。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以“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应平心定志以养其血”也就是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用,来说明节欲保精的重要性,而东汉医家张仲景则以“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夭”阐述了节欲保精不但有利健康,而且是优生优育的首要保证。

  那么老年朋友的生理变化又是怎样的呢。《灵枢•天年》篇:“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这种脏腑气血精神等生理机能的自然衰退也会影响到心理的变化,表现出常有的孤独垂暮、忧郁多疑、烦躁宜怒等心态,正是这种生理、心理上的稳定性、自控性降低,使老年朋友更容易发生疾病且不易恢复。所以,保健养生方面应提倡精神摄养、饮食调养为主;顺时奉养、起居护养、药物相助为辅的 方法 。

  老年养生的关键

  一、(精神摄养(知足谦和,老而不怠)

  保持“谦和辞让,敬人持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心态,即处世要豁达宽宏、谦让和善,生活知足无嗜欲,做到人老心不老,热爱生活,保持自信,勤于用脑。宋代医家陈直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载诗一首:“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诗中告诫我们,只有进行自身心理保健,才可杜绝情志疾病。

  二、饮食调养(审慎调食)

  1、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2、食宜清淡 针对老年人脾胃虚弱的特点,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用现代营养学观点,老年人的饮食应“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3、食宜温热熟软 老年人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故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由于年老齿松脱落,咀嚼困难,故宜食熟软之品。

  4、食宜少缓 “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谷气长存”。主张老年人少量多餐,以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

  三、起居护养(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老年之人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四、顺时奉养(顺四时而适寒暑)

  告诫老年人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也就是说,天地、四时、万物对人的生命活动都会有影响,要想在自然界中求得自身平衡,首先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懂得“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只有这样才能老当益壮,益寿延年。

  五、药物相助(固先天之本,护后天之气)

  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是先天禀赋的强盛和后天营养的充足。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除进行其他方面得调养外,有些药物是可以帮助其强身健身的。药物养生应以固先天之本,护后天之气为主。所谓“先天之本”即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气充盛,机体代谢能力强,人的衰老速度缓慢;所谓“后天之气”指脾胃为后天之气,又是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都靠脾胃供给。所以,老年人的药物养生应以固护脾、肾为重点。用药原则应遵循:多补少泻;药宜平和,药量宜小;注重脾肾,兼顾五脏;分类论补,调整阴阳;掌握时令,观察规律;多以丸散膏丹,少用水煎汤剂;药食并举,因势利导。如此用药方能补偏救弊,防病延年。

24节气与养生保健

  四时变化,气象不同, 养生要点和保健方式也各异。下面我给大家介绍24节气养生保健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24节气与养生保健: 小满

  在小满节气的养生中,我们要特别提出“未病先防”的养生观点。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在未病先防的养生中仍然强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病理观。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界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并提出人类必须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体内外环境的协调,才能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中医学还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的因素。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人体的正气不足则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但不否定外界致病因素在特殊情况下的主导作用。因此,“治未病”应该从增强机体的正气和防止病邪的侵害这两方面入手。

  由于小满节气是皮肤病的高发期,按未病先防的养生观,我们重点讲讲“风疹” 的防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古代医家对此病早已有所认识。“风疹”的病因病机不外乎三点:一,湿郁肌肤,复感风热或风寒,与湿相搏,郁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病;二,由于肠胃积热,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来;三,与身体素质有关,吃鱼、虾、蟹等食物过敏导致脾胃不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发为本病。风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病迅速,皮肤上会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皮疹,或成块成片,或呈丘疹样,此起彼伏,疏密不一,并伴有皮肤异常瘙痒,随气候冷热而减轻或加剧。当我们了解了发病的机理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预防和治疗。

  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三型:

  (一)风热证 其疹色红赤,痒甚,遇热加重,脉见浮数,此为感受风热之邪;

  (二)风湿证 皮疹色白或微红,兼有身重,脉见浮缓,身受风湿之邪郁于肌肤:

  (三)胃肠积热证 疹色红赤,兼见脘腹疼痛,大便秘结或泄泻,脉多见数风疹色红为热,腹痛便秘为腑气不通,胃肠积热之证。在治疗上应以疏风祛湿,清泻血热为原则。

  饮食调养上对各种类似的皮肤病人,均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藕、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蛇肉、鲫鱼、草鱼、鸭肉等;忌食高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酸涩辛辣、性属温热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葱、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鱼、虾、蟹各种海鲜发物、牛、羊、狗、鹅肉类等。

  24节气与养生保健: 冬至

  中年养生的关键

  一、静神少虑(即“壮不竞时,精神灭想”)要求中年人

  1、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

  2、注意合理用脑,有意识地发展心智,培养良好的性格,寻找事业的精神支柱;

  3、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工作、学习之余多听音乐,它会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

  4、注意仪容仪表,不同的场合装束要得体,心态年轻化,以振奋精神,增添生活乐趣。

  二、劳而勿过(《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即“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1、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2、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生活节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3、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适当运动,有句 谚语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说明冬季锻炼的重要性。

  三、节欲保精(《养性延命录》:“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

  1、欲不可纵。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节制房事,不可因房事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肾气。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五脏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强,身体健壮则人能长寿。反之,肾精匮乏,则五脏虚衰,多病早夭。《泰定养生主论》曰:“三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其人弱者,更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泄。……能保持始终者,祛疾延年,老当益壮”,这说明严格而有规律地节制性生活,是健康长寿的必要保证。

  2、养血固精。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以“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应平心定志以养其血”也就是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用,来说明节欲保精的重要性,而东汉医家张仲景则以“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夭”阐述了节欲保精不但有利健康,而且是优生优育的首要保证。

  那么老年朋友的生理变化又是怎样的呢。《灵枢•天年》篇:“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这种脏腑气血精神等生理机能的自然衰退也会影响到心理的变化,表现出常有的孤独垂暮、忧郁多疑、烦躁宜怒等心态,正是这种生理、心理上的稳定性、自控性降低,使老年朋友更容易发生疾病且不易恢复。所以,保健养生方面应提倡精神摄养、饮食调养为主;顺时奉养、起居护养、药物相助为辅的 方法 。

  老年养生的关键

  一、(精神摄养(知足谦和,老而不怠)

  保持“谦和辞让,敬人持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心态,即处世要豁达宽宏、谦让和善,生活知足无嗜欲,做到人老心不老,热爱生活,保持自信,勤于用脑。宋代医家陈直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载诗一首:“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诗中告诫我们,只有进行自身心理保健,才可杜绝情志疾病。

  二、饮食调养(审慎调食)

  1、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2、食宜清淡 针对老年人脾胃虚弱的特点,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用现代营养学观点,老年人的饮食应“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3、食宜温热熟软 老年人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故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由于年老齿松脱落,咀嚼困难,故宜食熟软之品。

  4、食宜少缓 “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谷气长存”。主张老年人少量多餐,以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

  三、起居护养(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老年之人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四、顺时奉养(顺四时而适寒暑)

  告诫老年人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也就是说,天地、四时、万物对人的生命活动都会有影响,要想在自然界中求得自身平衡,首先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懂得“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只有这样才能老当益壮,益寿延年。

  五、药物相助(固先天之本,护后天之气)

  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是先天禀赋的强盛和后天营养的充足。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除进行其他方面得调养外,有些药物是可以帮助其强身健身的。药物养生应以固先天之本,护后天之气为主。所谓“先天之本”即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气充盛,机体代谢能力强,人的衰老速度缓慢;所谓“后天之气”指脾胃为后天之气,又是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都靠脾胃供给。所以,老年人的药物养生应以固护脾、肾为重点。用药原则应遵循:多补少泻;药宜平和,药量宜小;注重脾肾,兼顾五脏;分类论补,调整阴阳;掌握时令,观察规律;多以丸散膏丹,少用水煎汤剂;药食并举,因势利导。如此用药方能补偏救弊,防病延年。

24节气与养生保健

  四时变化,气象不同, 养生要点和保健方式也各异。下面我给大家介绍24节气养生保健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24节气与养生保健: 小满

  在小满节气的养生中,我们要特别提出“未病先防”的养生观点。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在未病先防的养生中仍然强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病理观。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界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并提出人类必须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体内外环境的协调,才能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中医学还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的因素。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人体的正气不足则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但不否定外界致病因素在特殊情况下的主导作用。因此,“治未病”应该从增强机体的正气和防止病邪的侵害这两方面入手。

  由于小满节气是皮肤病的高发期,按未病先防的养生观,我们重点讲讲“风疹” 的防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古代医家对此病早已有所认识。“风疹”的病因病机不外乎三点:一,湿郁肌肤,复感风热或风寒,与湿相搏,郁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病;二,由于肠胃积热,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来;三,与身体素质有关,吃鱼、虾、蟹等食物过敏导致脾胃不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发为本病。风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病迅速,皮肤上会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皮疹,或成块成片,或呈丘疹样,此起彼伏,疏密不一,并伴有皮肤异常瘙痒,随气候冷热而减轻或加剧。当我们了解了发病的机理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预防和治疗。

  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三型:

  (一)风热证 其疹色红赤,痒甚,遇热加重,脉见浮数,此为感受风热之邪;

  (二)风湿证 皮疹色白或微红,兼有身重,脉见浮缓,身受风湿之邪郁于肌肤:

  (三)胃肠积热证 疹色红赤,兼见脘腹疼痛,大便秘结或泄泻,脉多见数风疹色红为热,腹痛便秘为腑气不通,胃肠积热之证。在治疗上应以疏风祛湿,清泻血热为原则。

  饮食调养上对各种类似的皮肤病人,均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藕、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蛇肉、鲫鱼、草鱼、鸭肉等;忌食高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酸涩辛辣、性属温热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葱、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鱼、虾、蟹各种海鲜发物、牛、羊、狗、鹅肉类等。

  24节气与养生保健: 冬至

  中年养生的关键

  一、静神少虑(即“壮不竞时,精神灭想”)要求中年人

  1、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

  2、注意合理用脑,有意识地发展心智,培养良好的性格,寻找事业的精神支柱;

  3、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工作、学习之余多听音乐,它会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

  4、注意仪容仪表,不同的场合装束要得体,心态年轻化,以振奋精神,增添生活乐趣。

  二、劳而勿过(《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即“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1、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2、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生活节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3、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适当运动,有句 谚语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说明冬季锻炼的重要性。

  三、节欲保精(《养性延命录》:“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

  1、欲不可纵。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节制房事,不可因房事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肾气。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五脏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强,身体健壮则人能长寿。反之,肾精匮乏,则五脏虚衰,多病早夭。《泰定养生主论》曰:“三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其人弱者,更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泄。……能保持始终者,祛疾延年,老当益壮”,这说明严格而有规律地节制性生活,是健康长寿的必要保证。

  2、养血固精。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以“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应平心定志以养其血”也就是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用,来说明节欲保精的重要性,而东汉医家张仲景则以“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夭”阐述了节欲保精不但有利健康,而且是优生优育的首要保证。

  那么老年朋友的生理变化又是怎样的呢。《灵枢•天年》篇:“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这种脏腑气血精神等生理机能的自然衰退也会影响到心理的变化,表现出常有的孤独垂暮、忧郁多疑、烦躁宜怒等心态,正是这种生理、心理上的稳定性、自控性降低,使老年朋友更容易发生疾病且不易恢复。所以,保健养生方面应提倡精神摄养、饮食调养为主;顺时奉养、起居护养、药物相助为辅的 方法 。

  老年养生的关键

  一、(精神摄养(知足谦和,老而不怠)

  保持“谦和辞让,敬人持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心态,即处世要豁达宽宏、谦让和善,生活知足无嗜欲,做到人老心不老,热爱生活,保持自信,勤于用脑。宋代医家陈直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载诗一首:“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诗中告诫我们,只有进行自身心理保健,才可杜绝情志疾病。

  二、饮食调养(审慎调食)

  1、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2、食宜清淡 针对老年人脾胃虚弱的特点,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用现代营养学观点,老年人的饮食应“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3、食宜温热熟软 老年人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故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由于年老齿松脱落,咀嚼困难,故宜食熟软之品。

  4、食宜少缓 “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谷气长存”。主张老年人少量多餐,以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

  三、起居护养(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老年之人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四、顺时奉养(顺四时而适寒暑)

  告诫老年人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也就是说,天地、四时、万物对人的生命活动都会有影响,要想在自然界中求得自身平衡,首先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懂得“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只有这样才能老当益壮,益寿延年。

  五、药物相助(固先天之本,护后天之气)

  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是先天禀赋的强盛和后天营养的充足。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除进行其他方面得调养外,有些药物是可以帮助其强身健身的。药物养生应以固先天之本,护后天之气为主。所谓“先天之本”即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气充盛,机体代谢能力强,人的衰老速度缓慢;所谓“后天之气”指脾胃为后天之气,又是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都靠脾胃供给。所以,老年人的药物养生应以固护脾、肾为重点。用药原则应遵循:多补少泻;药宜平和,药量宜小;注重脾肾,兼顾五脏;分类论补,调整阴阳;掌握时令,观察规律;多以丸散膏丹,少用水煎汤剂;药食并举,因势利导。如此用药方能补偏救弊,防病延年。

中医立春养生小知识

1.立春养生小知识 吃什么好
1、早睡早起以养肝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意思是说立春开始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脏,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因此,立春养生六大原则之一是春季以调理肝脏和舒畅身体为主要的养生方法。在经过秋冬季节的积累能量后,到了春夏季节我们的经脉就开始运转了,人体就开始释放能量。而肝在五脏中的作用,则刚好是主疏泄、释放,所以,立春就得以养肝为总的原则。

2.春季“肝气”旺,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因此,脾胃弱的朋友春季要多吃山药、大枣、莲子粥,来控制过旺的肝气,预防慢性胃病及慢性肝炎导致的胃胀等症状的加重。立春过后,紧接着就是春节,平日脾胃不好的人,一定要饮食清淡、适量,尤其应忌食羊肉等热性食物或海鲜等发物,以免故病复发、加重。

3.、春笋

说到吃春,不得不提的就是春笋。春笋脆嫩鲜美,可嚼出清香和甘醇来,被誉为“素食第一品”,自古以来备受人们喜爱,文人墨客和美食家对它赞叹不已,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如果说肉食者鄙,食笋则正好相反。笋的味道就是如此清雅隽永。中医认为,春笋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的功效。

4.萝卜

关于萝卜,想必不用我们多言,大家对它可是宠爱有加,无论是哪种萝卜,那都是兼具药用和食用的双重价值。因此,面对春季气温变化大、肠胃不适、没有胃口的问题,用它们就可以解决。因为萝卜纤维素含量较高,因此能够顺利帮助人体进行肠胃的蠕动和食物代谢,从而渐渐调节好“受伤”的肠胃。

5、豆芽

春天气候干燥,容易出现口干唇燥等口角炎症状,而豆芽味道鲜美,是滋养润燥、清热解毒的好选择。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开春吃豆芽,能帮助五脏从冬藏转向春生,有利于肝气疏通、健脾和胃。吃豆芽最好尽量保持其清淡的性味,最好焯一下就出锅;即使要下锅,也一定要急火快炒,尽量减少维生素的损失。也可以和肉末一起汆汤。
2.立春节气中医如何养生保健
今天是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

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农事活动由此开始,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春,体会那最细微的最神妙的春意。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 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

(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

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

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 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春季养生另一方面,包括以下几点:一要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

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

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此外立春的饮食药膳应以“升补”为主,可选择:首乌干片( [功效] 补肝肾,益精血,乌发明目),虾仁韭菜([功效] 补肾阳、固肾气、通乳汁),珍珠三鲜汤([功效] 温中益气,补精填髓,清热除烦)。

食物禁忌: 猪肝忌与黄豆、豆腐同食(同食易发痼疾);忌与鱼肉同食(同食令人伤神)。
3.立春养生要注意什么
调饮食:少酸加辛,助阳养肝 中医理论认为,酸性收敛,入肝经,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建议,立春饮食应少吃酸性食物,多吃辛甘发散之品,如 香菜、韭菜、洋葱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认为,萝卜生食辛甘而性凉,熟食味甘性平,立春时节食用萝卜不但可解春困,而且有理气、祛痰、止咳等功效。韭菜,辛温发散,具有 补肾益肝作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生发、畅达。

在饮食药膳方面,针对立春时节的 特点,可食用一些养肝柔肝、疏肝理气的 药材和食品,药材如 何首乌、枸杞、等,食品如花生、姜、葱等均是不错的选择。此外,护肝养脾同样重要,可选择 大枣、山药等味甘养脾之品做。
4.立春后应该怎样养生呢
“多主少副”

即多吃主食,少吃副食。春天风多雨少气候干燥,气温变化反复无常,人体免疫力和防御功能极易下降,诱发一些春季常见的疾病。此时可以多吃些主食,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既经济又能直接转化成热量,提供身体基本所需。此外,春季应注重调养脾胃,而米饭同菜中的大鱼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得多,能很好地保护肠胃。

“多菜少果”

即多吃蔬菜,少吃水果。春季以养肝为主,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有疏通血管和肠道的特殊功能,肝和心都喜欢它,蔬菜能帮助肝脏尽快实现蛋白质、糖类、脂肪代谢;若缺少它,肝脏代谢就差。少吃水果并不是说不吃水果,而是要适量地吃。春天气温回暖,人们爱多吃酸甜的水果来解渴。但水果含有较多果酸,属生冷食物,吃多了容易伤害脾胃。

“多奶少肉”

即多喝奶类,少吃肉类。春季是万物复苏、阳气生发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牛奶是全营养食品,春天多喝奶能满足人体生长、健康等多方面的需求,是各类人群春季养生的首选佳品。肉类胆固醇含量高,吃多了,容易发胖,诱发“三高”等富贵病。

“多水少油”

季节更替带来多风、干燥的气候,加剧了身体水分的流失。头痛、便秘、体重增加等症状都是因春燥上火所致。最简单的排毒方法就是多喝水。每天清晨起来,喝点蜂蜜水,将有助于清洗肠道,排毒祛火。

“多彩少单”

即多吃五颜六色的食物,少吃颜色和口味单调的食物。在人体中,五脏各有所爱,如心爱红、苦;肝爱绿、酸;肾爱黑、咸;肺爱辣、白;脾爱黄、甜。人们在饮食中,应当照顾到各脏器的爱好。
5.立春如何养生防病呢
防寒:注意保暖增强抵抗力 除了养生,立春过后,市民还需要注意保健防病。

初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中医专家罗周慧说,这个时节,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也活跃起来,防寒保暖仍不容忽视。 俗话说春捂秋冻,立春后市民更应注重保暖。

春节过后,一些年轻人作息规律紊乱。而节后又硬生生调整了生物钟,投入工作。

这时候,如果不注重保养,身体虚弱,疾病容易趁虚而入。特别是流感,是最为多发的时候。

因此,建议市民,尤其是老人、婴幼儿及体弱多病的市民,更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等疾病发生。

中医立春养生小知识

1.立春养生小知识 吃什么好
1、早睡早起以养肝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意思是说立春开始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脏,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因此,立春养生六大原则之一是春季以调理肝脏和舒畅身体为主要的养生方法。在经过秋冬季节的积累能量后,到了春夏季节我们的经脉就开始运转了,人体就开始释放能量。而肝在五脏中的作用,则刚好是主疏泄、释放,所以,立春就得以养肝为总的原则。

2.春季“肝气”旺,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因此,脾胃弱的朋友春季要多吃山药、大枣、莲子粥,来控制过旺的肝气,预防慢性胃病及慢性肝炎导致的胃胀等症状的加重。立春过后,紧接着就是春节,平日脾胃不好的人,一定要饮食清淡、适量,尤其应忌食羊肉等热性食物或海鲜等发物,以免故病复发、加重。

3.、春笋

说到吃春,不得不提的就是春笋。春笋脆嫩鲜美,可嚼出清香和甘醇来,被誉为“素食第一品”,自古以来备受人们喜爱,文人墨客和美食家对它赞叹不已,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如果说肉食者鄙,食笋则正好相反。笋的味道就是如此清雅隽永。中医认为,春笋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的功效。

4.萝卜

关于萝卜,想必不用我们多言,大家对它可是宠爱有加,无论是哪种萝卜,那都是兼具药用和食用的双重价值。因此,面对春季气温变化大、肠胃不适、没有胃口的问题,用它们就可以解决。因为萝卜纤维素含量较高,因此能够顺利帮助人体进行肠胃的蠕动和食物代谢,从而渐渐调节好“受伤”的肠胃。

5、豆芽

春天气候干燥,容易出现口干唇燥等口角炎症状,而豆芽味道鲜美,是滋养润燥、清热解毒的好选择。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开春吃豆芽,能帮助五脏从冬藏转向春生,有利于肝气疏通、健脾和胃。吃豆芽最好尽量保持其清淡的性味,最好焯一下就出锅;即使要下锅,也一定要急火快炒,尽量减少维生素的损失。也可以和肉末一起汆汤。
2.立春节气中医如何养生保健
今天是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

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农事活动由此开始,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春,体会那最细微的最神妙的春意。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 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

(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

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

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 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春季养生另一方面,包括以下几点:一要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

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

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此外立春的饮食药膳应以“升补”为主,可选择:首乌干片( [功效] 补肝肾,益精血,乌发明目),虾仁韭菜([功效] 补肾阳、固肾气、通乳汁),珍珠三鲜汤([功效] 温中益气,补精填髓,清热除烦)。

食物禁忌: 猪肝忌与黄豆、豆腐同食(同食易发痼疾);忌与鱼肉同食(同食令人伤神)。
3.立春养生要注意什么
调饮食:少酸加辛,助阳养肝 中医理论认为,酸性收敛,入肝经,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建议,立春饮食应少吃酸性食物,多吃辛甘发散之品,如 香菜、韭菜、洋葱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认为,萝卜生食辛甘而性凉,熟食味甘性平,立春时节食用萝卜不但可解春困,而且有理气、祛痰、止咳等功效。韭菜,辛温发散,具有 补肾益肝作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生发、畅达。

在饮食药膳方面,针对立春时节的 特点,可食用一些养肝柔肝、疏肝理气的 药材和食品,药材如 何首乌、枸杞、等,食品如花生、姜、葱等均是不错的选择。此外,护肝养脾同样重要,可选择 大枣、山药等味甘养脾之品做。
4.立春后应该怎样养生呢
“多主少副”

即多吃主食,少吃副食。春天风多雨少气候干燥,气温变化反复无常,人体免疫力和防御功能极易下降,诱发一些春季常见的疾病。此时可以多吃些主食,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既经济又能直接转化成热量,提供身体基本所需。此外,春季应注重调养脾胃,而米饭同菜中的大鱼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得多,能很好地保护肠胃。

“多菜少果”

即多吃蔬菜,少吃水果。春季以养肝为主,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有疏通血管和肠道的特殊功能,肝和心都喜欢它,蔬菜能帮助肝脏尽快实现蛋白质、糖类、脂肪代谢;若缺少它,肝脏代谢就差。少吃水果并不是说不吃水果,而是要适量地吃。春天气温回暖,人们爱多吃酸甜的水果来解渴。但水果含有较多果酸,属生冷食物,吃多了容易伤害脾胃。

“多奶少肉”

即多喝奶类,少吃肉类。春季是万物复苏、阳气生发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牛奶是全营养食品,春天多喝奶能满足人体生长、健康等多方面的需求,是各类人群春季养生的首选佳品。肉类胆固醇含量高,吃多了,容易发胖,诱发“三高”等富贵病。

“多水少油”

季节更替带来多风、干燥的气候,加剧了身体水分的流失。头痛、便秘、体重增加等症状都是因春燥上火所致。最简单的排毒方法就是多喝水。每天清晨起来,喝点蜂蜜水,将有助于清洗肠道,排毒祛火。

“多彩少单”

即多吃五颜六色的食物,少吃颜色和口味单调的食物。在人体中,五脏各有所爱,如心爱红、苦;肝爱绿、酸;肾爱黑、咸;肺爱辣、白;脾爱黄、甜。人们在饮食中,应当照顾到各脏器的爱好。
5.立春如何养生防病呢
防寒:注意保暖增强抵抗力 除了养生,立春过后,市民还需要注意保健防病。

初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中医专家罗周慧说,这个时节,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也活跃起来,防寒保暖仍不容忽视。 俗话说春捂秋冻,立春后市民更应注重保暖。

春节过后,一些年轻人作息规律紊乱。而节后又硬生生调整了生物钟,投入工作。

这时候,如果不注重保养,身体虚弱,疾病容易趁虚而入。特别是流感,是最为多发的时候。

因此,建议市民,尤其是老人、婴幼儿及体弱多病的市民,更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等疾病发生。

中医立春养生小知识

1.立春养生小知识 吃什么好
1、早睡早起以养肝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意思是说立春开始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脏,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因此,立春养生六大原则之一是春季以调理肝脏和舒畅身体为主要的养生方法。在经过秋冬季节的积累能量后,到了春夏季节我们的经脉就开始运转了,人体就开始释放能量。而肝在五脏中的作用,则刚好是主疏泄、释放,所以,立春就得以养肝为总的原则。

2.春季“肝气”旺,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因此,脾胃弱的朋友春季要多吃山药、大枣、莲子粥,来控制过旺的肝气,预防慢性胃病及慢性肝炎导致的胃胀等症状的加重。立春过后,紧接着就是春节,平日脾胃不好的人,一定要饮食清淡、适量,尤其应忌食羊肉等热性食物或海鲜等发物,以免故病复发、加重。

3.、春笋

说到吃春,不得不提的就是春笋。春笋脆嫩鲜美,可嚼出清香和甘醇来,被誉为“素食第一品”,自古以来备受人们喜爱,文人墨客和美食家对它赞叹不已,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如果说肉食者鄙,食笋则正好相反。笋的味道就是如此清雅隽永。中医认为,春笋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的功效。

4.萝卜

关于萝卜,想必不用我们多言,大家对它可是宠爱有加,无论是哪种萝卜,那都是兼具药用和食用的双重价值。因此,面对春季气温变化大、肠胃不适、没有胃口的问题,用它们就可以解决。因为萝卜纤维素含量较高,因此能够顺利帮助人体进行肠胃的蠕动和食物代谢,从而渐渐调节好“受伤”的肠胃。

5、豆芽

春天气候干燥,容易出现口干唇燥等口角炎症状,而豆芽味道鲜美,是滋养润燥、清热解毒的好选择。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开春吃豆芽,能帮助五脏从冬藏转向春生,有利于肝气疏通、健脾和胃。吃豆芽最好尽量保持其清淡的性味,最好焯一下就出锅;即使要下锅,也一定要急火快炒,尽量减少维生素的损失。也可以和肉末一起汆汤。
2.立春节气中医如何养生保健
今天是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

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农事活动由此开始,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春,体会那最细微的最神妙的春意。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 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

(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

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

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 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春季养生另一方面,包括以下几点:一要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

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

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此外立春的饮食药膳应以“升补”为主,可选择:首乌干片( [功效] 补肝肾,益精血,乌发明目),虾仁韭菜([功效] 补肾阳、固肾气、通乳汁),珍珠三鲜汤([功效] 温中益气,补精填髓,清热除烦)。

食物禁忌: 猪肝忌与黄豆、豆腐同食(同食易发痼疾);忌与鱼肉同食(同食令人伤神)。
3.立春养生要注意什么
调饮食:少酸加辛,助阳养肝 中医理论认为,酸性收敛,入肝经,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建议,立春饮食应少吃酸性食物,多吃辛甘发散之品,如 香菜、韭菜、洋葱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认为,萝卜生食辛甘而性凉,熟食味甘性平,立春时节食用萝卜不但可解春困,而且有理气、祛痰、止咳等功效。韭菜,辛温发散,具有 补肾益肝作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生发、畅达。

在饮食药膳方面,针对立春时节的 特点,可食用一些养肝柔肝、疏肝理气的 药材和食品,药材如 何首乌、枸杞、等,食品如花生、姜、葱等均是不错的选择。此外,护肝养脾同样重要,可选择 大枣、山药等味甘养脾之品做。
4.立春后应该怎样养生呢
“多主少副”

即多吃主食,少吃副食。春天风多雨少气候干燥,气温变化反复无常,人体免疫力和防御功能极易下降,诱发一些春季常见的疾病。此时可以多吃些主食,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既经济又能直接转化成热量,提供身体基本所需。此外,春季应注重调养脾胃,而米饭同菜中的大鱼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得多,能很好地保护肠胃。

“多菜少果”

即多吃蔬菜,少吃水果。春季以养肝为主,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有疏通血管和肠道的特殊功能,肝和心都喜欢它,蔬菜能帮助肝脏尽快实现蛋白质、糖类、脂肪代谢;若缺少它,肝脏代谢就差。少吃水果并不是说不吃水果,而是要适量地吃。春天气温回暖,人们爱多吃酸甜的水果来解渴。但水果含有较多果酸,属生冷食物,吃多了容易伤害脾胃。

“多奶少肉”

即多喝奶类,少吃肉类。春季是万物复苏、阳气生发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牛奶是全营养食品,春天多喝奶能满足人体生长、健康等多方面的需求,是各类人群春季养生的首选佳品。肉类胆固醇含量高,吃多了,容易发胖,诱发“三高”等富贵病。

“多水少油”

季节更替带来多风、干燥的气候,加剧了身体水分的流失。头痛、便秘、体重增加等症状都是因春燥上火所致。最简单的排毒方法就是多喝水。每天清晨起来,喝点蜂蜜水,将有助于清洗肠道,排毒祛火。

“多彩少单”

即多吃五颜六色的食物,少吃颜色和口味单调的食物。在人体中,五脏各有所爱,如心爱红、苦;肝爱绿、酸;肾爱黑、咸;肺爱辣、白;脾爱黄、甜。人们在饮食中,应当照顾到各脏器的爱好。
5.立春如何养生防病呢
防寒:注意保暖增强抵抗力 除了养生,立春过后,市民还需要注意保健防病。

初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中医专家罗周慧说,这个时节,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也活跃起来,防寒保暖仍不容忽视。 俗话说春捂秋冻,立春后市民更应注重保暖。

春节过后,一些年轻人作息规律紊乱。而节后又硬生生调整了生物钟,投入工作。

这时候,如果不注重保养,身体虚弱,疾病容易趁虚而入。特别是流感,是最为多发的时候。

因此,建议市民,尤其是老人、婴幼儿及体弱多病的市民,更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等疾病发生。

【节气养生】 小满至 夏日始 避暑湿 护心脾

2021年5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小满,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节气的名字来自于古代人民对庄稼的观察,他们发现小麦等农作物在这个时候开始变得饱满,但又没有完全成熟,“有小满而非大满”,所以就有了“小满”这个节气。

小满这一天后,天气不断变热,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高于22 ,炎炎夏日正式开始。除了气温的变化,降水量也会逐渐增多,所以民间会有“小满大满江河满”的说法。闷热、潮湿将成为天气的主旋律。

中医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如果不能适应气候、环境的变化就会容易被外邪侵犯,继而发生一系列疾病,强调根据不同时令的气候特点来制定 养生 保健方针。

针对这个季节的特点,日常的 养生 保健应以防暑除湿、清心健脾为总则。

四季更替,正常情况下人体需要通过及时的体温调节来进一步适应气候的变化,而一旦出现调节功能失常,就容易受到外来邪气的影响。

小满过后,天气炎热潮湿,如果遭受暑湿之邪的侵袭,会使人感到胸闷、心悸、食欲不振、困乏,还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乏力等症状。

此时应注意生活规律,控制工作强度,尽量不熬夜,在早晚较凉爽时适量运动;多喝水,以温开水为宜,少喝各种过甜饮料,以防生痰加重内热;多吃新鲜果蔬,如冬瓜、苦瓜芹菜、黄瓜、西红柿、梨等。

小满时节皮肤病多发,这与湿邪有关,应注意避开潮湿环境,避免淋雨;衣物应选择透气性好、颜色较浅的材质;饮食方面可多吃红小豆、薏仁、绿豆、冬瓜、莲藕、山药等。此外,还要注意空调的使用要适度。

中医认为心为火脏,主血脉,而夏季心阳处于最为旺盛的时期。夏天气温高,人体普遍感觉烦躁不安,易发脾气,免疫功能也相对较差。心火亢盛,可见心烦心悸、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症状,而由情绪波动引起的高血压及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也比较高。

清心火、避免心火亢盛,应注意戒怒戒躁,保持心情舒畅;苦味食物具有清心功用,可多吃苦瓜、莲子心、苦菊、陈皮等食物。

脾最易受到湿邪的困扰,产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沉重困乏等症状,日常饮食方面可适当多吃山药、莲子、白扁豆等食物,同时注意清淡,少吃肥甘厚味、辛辣助热之品,如动物脂肪、葱蒜、辣椒、牛羊狗肉等;适量运动有助于健脾,但应注意避免过量运动导致暴汗伤阴及出汗后的保暖。

推荐两个 养生 食疗方

陈皮冰糖红豆沙

取陈皮10g,红豆200g,清水2500ml,*糖20g,红豆提前浸泡4小时,陈皮温水泡软备用。红豆用小火煮5分钟后捞出,过凉水降温。红豆与陈皮一起用小火慢煮30分钟,熬至红豆脱壳,加入*糖,继续熬制成红豆沙即可。

趁热饮用,可健脾除湿、补血安神。

百合莲子绿豆汤

取绿豆100g,百合20g,莲子30g,清水1500ml,冰糖适量,绿豆、百合、莲子提前浸泡2小时(鲜百合不需要泡)。绿豆和莲子同煮30分钟,煮至绿豆开花,放入泡好的百合和冰糖,继续煮20分钟。

晾至常温饮用,既可清心健脾,又可消暑。

专家介绍:

王新宇 、 副主任医师、北京老年医院 中医科

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近20年,精于中医辨证用药,擅长运用中医传统经典名方治疗老年慢性病、内科及妇科杂病,特别对消化道、呼吸道疾病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节气养生】 小满至 夏日始 避暑湿 护心脾

2021年5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小满,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节气的名字来自于古代人民对庄稼的观察,他们发现小麦等农作物在这个时候开始变得饱满,但又没有完全成熟,“有小满而非大满”,所以就有了“小满”这个节气。

小满这一天后,天气不断变热,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高于22 ,炎炎夏日正式开始。除了气温的变化,降水量也会逐渐增多,所以民间会有“小满大满江河满”的说法。闷热、潮湿将成为天气的主旋律。

中医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如果不能适应气候、环境的变化就会容易被外邪侵犯,继而发生一系列疾病,强调根据不同时令的气候特点来制定 养生 保健方针。

针对这个季节的特点,日常的 养生 保健应以防暑除湿、清心健脾为总则。

四季更替,正常情况下人体需要通过及时的体温调节来进一步适应气候的变化,而一旦出现调节功能失常,就容易受到外来邪气的影响。

小满过后,天气炎热潮湿,如果遭受暑湿之邪的侵袭,会使人感到胸闷、心悸、食欲不振、困乏,还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乏力等症状。

此时应注意生活规律,控制工作强度,尽量不熬夜,在早晚较凉爽时适量运动;多喝水,以温开水为宜,少喝各种过甜饮料,以防生痰加重内热;多吃新鲜果蔬,如冬瓜、苦瓜芹菜、黄瓜、西红柿、梨等。

小满时节皮肤病多发,这与湿邪有关,应注意避开潮湿环境,避免淋雨;衣物应选择透气性好、颜色较浅的材质;饮食方面可多吃红小豆、薏仁、绿豆、冬瓜、莲藕、山药等。此外,还要注意空调的使用要适度。

中医认为心为火脏,主血脉,而夏季心阳处于最为旺盛的时期。夏天气温高,人体普遍感觉烦躁不安,易发脾气,免疫功能也相对较差。心火亢盛,可见心烦心悸、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症状,而由情绪波动引起的高血压及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也比较高。

清心火、避免心火亢盛,应注意戒怒戒躁,保持心情舒畅;苦味食物具有清心功用,可多吃苦瓜、莲子心、苦菊、陈皮等食物。

脾最易受到湿邪的困扰,产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沉重困乏等症状,日常饮食方面可适当多吃山药、莲子、白扁豆等食物,同时注意清淡,少吃肥甘厚味、辛辣助热之品,如动物脂肪、葱蒜、辣椒、牛羊狗肉等;适量运动有助于健脾,但应注意避免过量运动导致暴汗伤阴及出汗后的保暖。

推荐两个 养生 食疗方

陈皮冰糖红豆沙

取陈皮10g,红豆200g,清水2500ml,*糖20g,红豆提前浸泡4小时,陈皮温水泡软备用。红豆用小火煮5分钟后捞出,过凉水降温。红豆与陈皮一起用小火慢煮30分钟,熬至红豆脱壳,加入*糖,继续熬制成红豆沙即可。

趁热饮用,可健脾除湿、补血安神。

百合莲子绿豆汤

取绿豆100g,百合20g,莲子30g,清水1500ml,冰糖适量,绿豆、百合、莲子提前浸泡2小时(鲜百合不需要泡)。绿豆和莲子同煮30分钟,煮至绿豆开花,放入泡好的百合和冰糖,继续煮20分钟。

晾至常温饮用,既可清心健脾,又可消暑。

专家介绍:

王新宇 、 副主任医师、北京老年医院 中医科

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近20年,精于中医辨证用药,擅长运用中医传统经典名方治疗老年慢性病、内科及妇科杂病,特别对消化道、呼吸道疾病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