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医养生主要问题包括哪些
2024-03-25 20:40:18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日常养生需要注意什么呢?

中医养生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日常养生需要注意什么呢?

中医养生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日常养生需要注意什么呢?

养生的要点有哪些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养生学属于中医的一部分,主要讲究和调肺腑,协调阴阳,顺应自然以及通畅经络等,这种调理身体的方式源远流长,并且形成了多种流派。那么,养生的要点有哪些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养生的要点

养生的要点是注重养心情,养体态,养水分,养饮食,养锻炼,养睡眠以及养淋浴。想要做到健康养生,心境就要保持平和,不要让七情六欲占满思想,要做到少欲无为,才可以做到身心自在。体态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否则身体的免疫力就会变差,要穿着要干净整洁,不要自作病相。每天要确保摄入充足的水分,起床和睡觉前都要喝一杯水,不要把牛奶,汤和茶当水喝,这些是饮料,并不是水。在饮食方面,主要以简单清淡为主,同时还要好好锻炼,不要久睡或者久坐,每天按照有规律的节奏行走。每天至少要保证可以睡9个小时左右,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的精力充足。同时,淋浴也是很好的养生方式,最好不要使用肥皂,采取精盐,然后轻轻按摩,效果更佳。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最好的养生方式就是通过食疗,在饮食上面,可以多喝一些养生汤和养生茶。许多食材都可以养生,比如桑葚,枸杞,红枣等。不要吃太多的大鱼大肉嘴,要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果吃好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就会显得特别好,面色红润,让人一看,就感觉很健康。而且身体自然轻松,不会感到有丝毫不适。

现在条件变好,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更想要吃好,吃的健康。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说明大家很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毕竟平安才是福。

养生的要点有哪些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养生学属于中医的一部分,主要讲究和调肺腑,协调阴阳,顺应自然以及通畅经络等,这种调理身体的方式源远流长,并且形成了多种流派。那么,养生的要点有哪些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养生的要点

养生的要点是注重养心情,养体态,养水分,养饮食,养锻炼,养睡眠以及养淋浴。想要做到健康养生,心境就要保持平和,不要让七情六欲占满思想,要做到少欲无为,才可以做到身心自在。体态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否则身体的免疫力就会变差,要穿着要干净整洁,不要自作病相。每天要确保摄入充足的水分,起床和睡觉前都要喝一杯水,不要把牛奶,汤和茶当水喝,这些是饮料,并不是水。在饮食方面,主要以简单清淡为主,同时还要好好锻炼,不要久睡或者久坐,每天按照有规律的节奏行走。每天至少要保证可以睡9个小时左右,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的精力充足。同时,淋浴也是很好的养生方式,最好不要使用肥皂,采取精盐,然后轻轻按摩,效果更佳。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最好的养生方式就是通过食疗,在饮食上面,可以多喝一些养生汤和养生茶。许多食材都可以养生,比如桑葚,枸杞,红枣等。不要吃太多的大鱼大肉嘴,要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果吃好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就会显得特别好,面色红润,让人一看,就感觉很健康。而且身体自然轻松,不会感到有丝毫不适。

现在条件变好,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更想要吃好,吃的健康。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说明大家很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毕竟平安才是福。

养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养生需要注意的七大问题
一、再好的食物也别过量
养生不可盲从,关键要适度。再好的食物也别过量。比如山药养胃,有的人一吃蓝莓山药反而涨肚。医生一问吃多少,结果被告之一人吃了一整份。养胃效果再好的食物,过量了也有害。
现在吃西洋参、枸杞、黄芪的人比较多,有些人拿西洋参泡水,灌了一肚子水特别难受,而且喝到最后水也很凉了,胃反而不舒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西洋参切片、枸杞、黄芪切片嚼着吃。
一些养生方法确实是好的,但是,是不是适合每个人的,却是很难保证的,不要今天听说吃绿豆好就狂买绿豆,明天听说那个好就跟着做,自己不确定时,可以先咨询一下医生。

二、中医最忌七分伤
中医上素有“三分治七分养”的说法,生病了,医生治病开方子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自己在生活上的调养,如果生活方式调整不好,会影响到“三分治”的疗效,导致“七分伤”。
就像要灌满一个水缸,上面紧着灌,下面漏的更多,那是别想着能灌满的。因此,调整生活方式配合治疗养好身体才是关键。平时要注意调饮食,不仅要控制吃的内容,还要控制量,做到饮食有节。现在的人,十有*都有脾胃不和的情况,这就是没管住嘴。

三、贪凉一时遭罪一年
冰镇啤酒、冰镇西瓜、冰棍、空调,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你吃下了多少块“冰”?当心点,贪凉痛快一时可能要遭罪一年。
有位著名中医留给家中的家规,绝对不准吃冷饮。中医认为“胃喜温不喜凉”,“肾也是喜暖不喜寒”,冰冷食物对胃伤害大。你夏天吃下的冰棍,可能到冬天才突然出现了反应,别为一时痛快,毁了未来的健康。

四、 年轻人,别以为你不需要养生
养生决不能到了中老年阶段才开始注意,老年人五脏六腑俱已退化,此时养生为时已晚。
青年期的养生也很重要。此时更应注重“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理念。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喝饮料、吃零食,喜欢吃偏辛辣刺激性的食品,这些习惯都应该改一改,饮食清淡更健康。

五、养生不能猎奇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严世芸讲过两个故事,其一,一些养生节目中有医生宣称预防颈椎病一定要睡低枕头,结果大家听了这位医生的话,无论平卧侧卧都去睡低枕头,不分颈椎实际情况去选择一个高度。结果临床上接待了不少严重颈椎问题的患者,一问都说睡了低枕头怎么还会得病。
其二,有时候门诊时会遇到这种情况,患者进来就跟医生商量,医生我湿气重,肾阴虚,您看是不是除除湿。一问之下,都是一天到晚从电视节目中看来的,特别是老年人,凡是看到健康问题就盯着看,然后自己比对自己得出结论,要求医生按他说的做。

六、不生气就不生病
很多疾病都和生气有关,不生气就不生病。任何一种情绪,都会导致细胞、内脏、血管、内分泌、免疫机能等人体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女性特殊的生理时期,生气、愤怒、惊吓等情绪过激,都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

七、养生就是知足常乐
国医大师刘尚义说过一个印象深刻的经历,“我曾看到一个‘背篼’让我感触很深。”那名体力劳动者当天在路边花几块钱打了二两酒,正坐在路边喝。“我问他喝酒感觉怎么样,他说很舒服。过了一两个小时,我又到此处,发现他竟然已经酣睡路中,还淌着‘梦口水’。”
他顿时很受触动,身边这么多病人什么都不缺,可就是睡不好、睡不着,一位打工的师傅,身上没有几块钱,喝二两酒就睡着了。人理应求心安,知足常乐。

养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养生需要注意的七大问题
一、再好的食物也别过量
养生不可盲从,关键要适度。再好的食物也别过量。比如山药养胃,有的人一吃蓝莓山药反而涨肚。医生一问吃多少,结果被告之一人吃了一整份。养胃效果再好的食物,过量了也有害。
现在吃西洋参、枸杞、黄芪的人比较多,有些人拿西洋参泡水,灌了一肚子水特别难受,而且喝到最后水也很凉了,胃反而不舒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西洋参切片、枸杞、黄芪切片嚼着吃。
一些养生方法确实是好的,但是,是不是适合每个人的,却是很难保证的,不要今天听说吃绿豆好就狂买绿豆,明天听说那个好就跟着做,自己不确定时,可以先咨询一下医生。

二、中医最忌七分伤
中医上素有“三分治七分养”的说法,生病了,医生治病开方子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自己在生活上的调养,如果生活方式调整不好,会影响到“三分治”的疗效,导致“七分伤”。
就像要灌满一个水缸,上面紧着灌,下面漏的更多,那是别想着能灌满的。因此,调整生活方式配合治疗养好身体才是关键。平时要注意调饮食,不仅要控制吃的内容,还要控制量,做到饮食有节。现在的人,十有*都有脾胃不和的情况,这就是没管住嘴。

三、贪凉一时遭罪一年
冰镇啤酒、冰镇西瓜、冰棍、空调,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你吃下了多少块“冰”?当心点,贪凉痛快一时可能要遭罪一年。
有位著名中医留给家中的家规,绝对不准吃冷饮。中医认为“胃喜温不喜凉”,“肾也是喜暖不喜寒”,冰冷食物对胃伤害大。你夏天吃下的冰棍,可能到冬天才突然出现了反应,别为一时痛快,毁了未来的健康。

四、 年轻人,别以为你不需要养生
养生决不能到了中老年阶段才开始注意,老年人五脏六腑俱已退化,此时养生为时已晚。
青年期的养生也很重要。此时更应注重“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理念。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喝饮料、吃零食,喜欢吃偏辛辣刺激性的食品,这些习惯都应该改一改,饮食清淡更健康。

五、养生不能猎奇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严世芸讲过两个故事,其一,一些养生节目中有医生宣称预防颈椎病一定要睡低枕头,结果大家听了这位医生的话,无论平卧侧卧都去睡低枕头,不分颈椎实际情况去选择一个高度。结果临床上接待了不少严重颈椎问题的患者,一问都说睡了低枕头怎么还会得病。
其二,有时候门诊时会遇到这种情况,患者进来就跟医生商量,医生我湿气重,肾阴虚,您看是不是除除湿。一问之下,都是一天到晚从电视节目中看来的,特别是老年人,凡是看到健康问题就盯着看,然后自己比对自己得出结论,要求医生按他说的做。

六、不生气就不生病
很多疾病都和生气有关,不生气就不生病。任何一种情绪,都会导致细胞、内脏、血管、内分泌、免疫机能等人体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女性特殊的生理时期,生气、愤怒、惊吓等情绪过激,都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

七、养生就是知足常乐
国医大师刘尚义说过一个印象深刻的经历,“我曾看到一个‘背篼’让我感触很深。”那名体力劳动者当天在路边花几块钱打了二两酒,正坐在路边喝。“我问他喝酒感觉怎么样,他说很舒服。过了一两个小时,我又到此处,发现他竟然已经酣睡路中,还淌着‘梦口水’。”
他顿时很受触动,身边这么多病人什么都不缺,可就是睡不好、睡不着,一位打工的师傅,身上没有几块钱,喝二两酒就睡着了。人理应求心安,知足常乐。

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中医养生的误区

误区一:养生就要补

很多人选择各种各样的所谓名贵中药,比如鹿茸、虫草、西洋参、高丽参等药物,或泡水、或泡酒来进补,这些药物的确很名贵,也的确是补药,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一点,就是身体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补的,就如同装满气的轮胎,你如果继续给它打气,我想结果是很清楚的。

很多人会说,我的身体是亚健康,诚然,当前由于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食物添加剂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很多人的身体机能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出现诸如乏力、汗出、失眠多梦等各种各样的症状,选择中医药是很正确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认为乏力就是气虚、汗出就是阴虚或者气虚、失眠多梦就是气虚或者血虚等等,想当然的选择中药进补,从而越补越虚。

误区二:中药没有副作用

随着人们对各种药物、生物制剂副作用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药,加之很多医药产品的宣传,将中药的副作用几乎忽略,给人一种“中药是纯天然的,中药是无害的”认识。

我们应该知道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是药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以偏治偏”,就是运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人体功能的偏差,所以药物本身它是有治疗作用的,虽然按照现代药理研究,大部分中药是没有肝肾毒性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是没有副作用的。

误区三:非药物疗法无*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非药物疗法的养生书籍,但是,非药物疗法作用的无限扩大,也是有副作用的,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比如,拔罐疗法是传统医学的瑰宝,它利用空气负压造成机体局部充血、炎症,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像我们的中药一样,其本身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它的作用有其适应症,那就说明有不适宜症,甚至禁忌症。

中医对健康的基本认识是“气血和”、“阴阳和”,这种状态的达到并不是通过简单地敲打经络就能实现的;另一方面,中医认为,气血有其生、长、化、收、藏的时宜,不仅体现在四季中,在一天中也同样体现,不合时宜的激发气血的运行就如同该睡觉的时候运动,会打乱气血的“作息时间”从而对机体造成伤害。

误区四:食疗人人适宜

食疗,是几千年华夏文明饮食文化的瑰宝,在我们的防病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各样食疗养生馆更是应运而生,观其食谱,大部分是“甲鱼、海参、鲍鱼、枸杞、乌鸡”之类各式各样的滋补食材、药材的综合,当然也有如“马齿苋、紫背天葵、香芋、山药”等清热解毒药物及平补药物,虽然样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简单拼凑,而不能根据食用者的体质进行搭配,造成重花样而轻药效的局面,使得食补而不能达到“补”之功效。

 常见中医养生法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的八大禁忌

一、老了才养

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其实,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养生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

许多人不病不查体,病了才看医生。其实,养生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定期检查,定时保养。

三、饿了才吃

许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时就餐,理由是不饿。生理学告诉我们,食物在胃内经过4~5个小时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饥饿时胃液已经开始“消化”胃黏膜,而规律饮食、均衡营养,是养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四、渴了才喝

平时不喝水,口渴才饮水,是许多人的习惯。事实上,水对人体代谢的作用比食物还重要。感到口渴时表明身体已经缺水到一定程度。临床发现,不常饮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的机率会明显高于有饮水习惯的人。

五、急了才排

许多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样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只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睡眠,才能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但有些人不是按时就寝,而是毫无节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强撑着。这不利于保护大脑,更易引起失眠,长此以往,损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

累了才休息是许多人的习惯。其实,累是身体相当疲劳的感觉,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应养成不累也休息的习惯,做到不过分透支体力、脑力。

八、胖了才减

进食过量、营养过剩、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时下,许多人不加节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随处可见,一胖就易病。况且,目前尚无理想的减肥摇问世。因此,减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减、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中医养生的误区

误区一:养生就要补

很多人选择各种各样的所谓名贵中药,比如鹿茸、虫草、西洋参、高丽参等药物,或泡水、或泡酒来进补,这些药物的确很名贵,也的确是补药,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一点,就是身体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补的,就如同装满气的轮胎,你如果继续给它打气,我想结果是很清楚的。

很多人会说,我的身体是亚健康,诚然,当前由于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食物添加剂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很多人的身体机能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出现诸如乏力、汗出、失眠多梦等各种各样的症状,选择中医药是很正确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认为乏力就是气虚、汗出就是阴虚或者气虚、失眠多梦就是气虚或者血虚等等,想当然的选择中药进补,从而越补越虚。

误区二:中药没有副作用

随着人们对各种药物、生物制剂副作用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药,加之很多医药产品的宣传,将中药的副作用几乎忽略,给人一种“中药是纯天然的,中药是无害的”认识。

我们应该知道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是药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以偏治偏”,就是运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人体功能的偏差,所以药物本身它是有治疗作用的,虽然按照现代药理研究,大部分中药是没有肝肾毒性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是没有副作用的。

误区三:非药物疗法无*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非药物疗法的养生书籍,但是,非药物疗法作用的无限扩大,也是有副作用的,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比如,拔罐疗法是传统医学的瑰宝,它利用空气负压造成机体局部充血、炎症,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像我们的中药一样,其本身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它的作用有其适应症,那就说明有不适宜症,甚至禁忌症。

中医对健康的基本认识是“气血和”、“阴阳和”,这种状态的达到并不是通过简单地敲打经络就能实现的;另一方面,中医认为,气血有其生、长、化、收、藏的时宜,不仅体现在四季中,在一天中也同样体现,不合时宜的激发气血的运行就如同该睡觉的时候运动,会打乱气血的“作息时间”从而对机体造成伤害。

误区四:食疗人人适宜

食疗,是几千年华夏文明饮食文化的瑰宝,在我们的防病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各样食疗养生馆更是应运而生,观其食谱,大部分是“甲鱼、海参、鲍鱼、枸杞、乌鸡”之类各式各样的滋补食材、药材的综合,当然也有如“马齿苋、紫背天葵、香芋、山药”等清热解毒药物及平补药物,虽然样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简单拼凑,而不能根据食用者的体质进行搭配,造成重花样而轻药效的局面,使得食补而不能达到“补”之功效。

 常见中医养生法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的八大禁忌

一、老了才养

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其实,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养生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

许多人不病不查体,病了才看医生。其实,养生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定期检查,定时保养。

三、饿了才吃

许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时就餐,理由是不饿。生理学告诉我们,食物在胃内经过4~5个小时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饥饿时胃液已经开始“消化”胃黏膜,而规律饮食、均衡营养,是养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四、渴了才喝

平时不喝水,口渴才饮水,是许多人的习惯。事实上,水对人体代谢的作用比食物还重要。感到口渴时表明身体已经缺水到一定程度。临床发现,不常饮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的机率会明显高于有饮水习惯的人。

五、急了才排

许多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样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只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睡眠,才能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但有些人不是按时就寝,而是毫无节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强撑着。这不利于保护大脑,更易引起失眠,长此以往,损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

累了才休息是许多人的习惯。其实,累是身体相当疲劳的感觉,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应养成不累也休息的习惯,做到不过分透支体力、脑力。

八、胖了才减

进食过量、营养过剩、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时下,许多人不加节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随处可见,一胖就易病。况且,目前尚无理想的减肥摇问世。因此,减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减、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中医养生的误区

误区一:养生就要补

很多人选择各种各样的所谓名贵中药,比如鹿茸、虫草、西洋参、高丽参等药物,或泡水、或泡酒来进补,这些药物的确很名贵,也的确是补药,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一点,就是身体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补的,就如同装满气的轮胎,你如果继续给它打气,我想结果是很清楚的。

很多人会说,我的身体是亚健康,诚然,当前由于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食物添加剂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很多人的身体机能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出现诸如乏力、汗出、失眠多梦等各种各样的症状,选择中医药是很正确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认为乏力就是气虚、汗出就是阴虚或者气虚、失眠多梦就是气虚或者血虚等等,想当然的选择中药进补,从而越补越虚。

误区二:中药没有副作用

随着人们对各种药物、生物制剂副作用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药,加之很多医药产品的宣传,将中药的副作用几乎忽略,给人一种“中药是纯天然的,中药是无害的”认识。

我们应该知道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是药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以偏治偏”,就是运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人体功能的偏差,所以药物本身它是有治疗作用的,虽然按照现代药理研究,大部分中药是没有肝肾毒性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是没有副作用的。

误区三:非药物疗法无*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非药物疗法的养生书籍,但是,非药物疗法作用的无限扩大,也是有副作用的,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比如,拔罐疗法是传统医学的瑰宝,它利用空气负压造成机体局部充血、炎症,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像我们的中药一样,其本身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它的作用有其适应症,那就说明有不适宜症,甚至禁忌症。

中医对健康的基本认识是“气血和”、“阴阳和”,这种状态的达到并不是通过简单地敲打经络就能实现的;另一方面,中医认为,气血有其生、长、化、收、藏的时宜,不仅体现在四季中,在一天中也同样体现,不合时宜的激发气血的运行就如同该睡觉的时候运动,会打乱气血的“作息时间”从而对机体造成伤害。

误区四:食疗人人适宜

食疗,是几千年华夏文明饮食文化的瑰宝,在我们的防病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各样食疗养生馆更是应运而生,观其食谱,大部分是“甲鱼、海参、鲍鱼、枸杞、乌鸡”之类各式各样的滋补食材、药材的综合,当然也有如“马齿苋、紫背天葵、香芋、山药”等清热解毒药物及平补药物,虽然样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简单拼凑,而不能根据食用者的体质进行搭配,造成重花样而轻药效的局面,使得食补而不能达到“补”之功效。

 常见中医养生法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的八大禁忌

一、老了才养

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其实,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养生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

许多人不病不查体,病了才看医生。其实,养生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定期检查,定时保养。

三、饿了才吃

许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时就餐,理由是不饿。生理学告诉我们,食物在胃内经过4~5个小时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饥饿时胃液已经开始“消化”胃黏膜,而规律饮食、均衡营养,是养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四、渴了才喝

平时不喝水,口渴才饮水,是许多人的习惯。事实上,水对人体代谢的作用比食物还重要。感到口渴时表明身体已经缺水到一定程度。临床发现,不常饮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的机率会明显高于有饮水习惯的人。

五、急了才排

许多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样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只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睡眠,才能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但有些人不是按时就寝,而是毫无节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强撑着。这不利于保护大脑,更易引起失眠,长此以往,损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

累了才休息是许多人的习惯。其实,累是身体相当疲劳的感觉,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应养成不累也休息的习惯,做到不过分透支体力、脑力。

八、胖了才减

进食过量、营养过剩、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时下,许多人不加节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随处可见,一胖就易病。况且,目前尚无理想的减肥摇问世。因此,减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减、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中医养生的误区

误区一:养生就要补

很多人选择各种各样的所谓名贵中药,比如鹿茸、虫草、西洋参、高丽参等药物,或泡水、或泡酒来进补,这些药物的确很名贵,也的确是补药,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一点,就是身体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补的,就如同装满气的轮胎,你如果继续给它打气,我想结果是很清楚的。

很多人会说,我的身体是亚健康,诚然,当前由于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食物添加剂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很多人的身体机能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出现诸如乏力、汗出、失眠多梦等各种各样的症状,选择中医药是很正确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认为乏力就是气虚、汗出就是阴虚或者气虚、失眠多梦就是气虚或者血虚等等,想当然的选择中药进补,从而越补越虚。

误区二:中药没有副作用

随着人们对各种药物、生物制剂副作用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药,加之很多医药产品的宣传,将中药的副作用几乎忽略,给人一种“中药是纯天然的,中药是无害的”认识。

我们应该知道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是药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以偏治偏”,就是运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人体功能的偏差,所以药物本身它是有治疗作用的,虽然按照现代药理研究,大部分中药是没有肝肾毒性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是没有副作用的。

误区三:非药物疗法无*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非药物疗法的养生书籍,但是,非药物疗法作用的无限扩大,也是有副作用的,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比如,拔罐疗法是传统医学的瑰宝,它利用空气负压造成机体局部充血、炎症,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像我们的中药一样,其本身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它的作用有其适应症,那就说明有不适宜症,甚至禁忌症。

中医对健康的基本认识是“气血和”、“阴阳和”,这种状态的达到并不是通过简单地敲打经络就能实现的;另一方面,中医认为,气血有其生、长、化、收、藏的时宜,不仅体现在四季中,在一天中也同样体现,不合时宜的激发气血的运行就如同该睡觉的时候运动,会打乱气血的“作息时间”从而对机体造成伤害。

误区四:食疗人人适宜

食疗,是几千年华夏文明饮食文化的瑰宝,在我们的防病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各样食疗养生馆更是应运而生,观其食谱,大部分是“甲鱼、海参、鲍鱼、枸杞、乌鸡”之类各式各样的滋补食材、药材的综合,当然也有如“马齿苋、紫背天葵、香芋、山药”等清热解毒药物及平补药物,虽然样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简单拼凑,而不能根据食用者的体质进行搭配,造成重花样而轻药效的局面,使得食补而不能达到“补”之功效。

 常见中医养生法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的八大禁忌

一、老了才养

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其实,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养生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

许多人不病不查体,病了才看医生。其实,养生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定期检查,定时保养。

三、饿了才吃

许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时就餐,理由是不饿。生理学告诉我们,食物在胃内经过4~5个小时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饥饿时胃液已经开始“消化”胃黏膜,而规律饮食、均衡营养,是养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四、渴了才喝

平时不喝水,口渴才饮水,是许多人的习惯。事实上,水对人体代谢的作用比食物还重要。感到口渴时表明身体已经缺水到一定程度。临床发现,不常饮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的机率会明显高于有饮水习惯的人。

五、急了才排

许多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样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只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睡眠,才能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但有些人不是按时就寝,而是毫无节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强撑着。这不利于保护大脑,更易引起失眠,长此以往,损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

累了才休息是许多人的习惯。其实,累是身体相当疲劳的感觉,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应养成不累也休息的习惯,做到不过分透支体力、脑力。

八、胖了才减

进食过量、营养过剩、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时下,许多人不加节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随处可见,一胖就易病。况且,目前尚无理想的减肥摇问世。因此,减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减、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