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知道1 知道21 知道41 知道61 知道81 知道101 知道121 知道141 知道161 知道181 知道201 知道221 知道241 知道261 知道281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新闻稿
2024-03-31 03:40:23 责编:小OO
文档

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医协会成立于1994年,是以“继承祖国医学精髓,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为宗旨的学术型学生社团。据不完全统计,现有会员数百余人。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促会健康管理委: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与人才培训工作

近日,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健康管理委员会认真学习了**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了委员会的职责与工作重心。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的健康管理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国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强健的体魄、良好的身心状态,是我们应对各种挑战,实现人生价值的保障。健康管理委员会将以**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增强文化自信,发现中医之美,提升健康水平,乐享智慧人生”为宗旨,发挥平台优势、团队优势,以健康管理为工作的重点与方向,深入社区、学校、企业举办公益讲座,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养生知识;开展文化、健康类的各种培训、服务与指导。做好总会各类培训取证、人才入库工作,含:人才素质测评、职业认证、青少年综合素质测评、青少年人才入库;特别是做好国医文化传承类,如:健康管理师、亚健康调理师、公共营养师、养生经营管理师、营养保健师、中医药文化传播师、养老护理师、食疗调理师、五行芳香疗法师、五行情志导引师、《本草纲目》讲解师、《黄帝内经》讲解师、茶疗师、禅茶疗法师、道医养生师、音钵疗法师等深受欢迎,市场热门的国医文化传承类职业认证工作,发扬中医在健康养生领域的优势,为国家推进全民健康计划储备合格人才。

做好桥梁媒介,与名中医、中医院、社区、企业、养老机构建立协作,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向农村、社区、家庭下沉。推进中医诊所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开展签约服务。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和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健康服务。推动地方结合本地区中医药资源特色,开发集中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中医药健康产品:如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功能性化妆品、日化产品科普宣传。中医养生保健、诊疗与康复,研制便于操作、适于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的公益宣传。

开展文化健康类媒体宣传;适时举办年度文化健康活动;行成服务品牌,赋能养老机构、健康社区等,打造优质身心健康品牌基地。探寻长寿之道,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培育发掘民心所向的健康康复器械产品与企业,打造优质食材品牌与基地、研学基地;联合其他学术机构,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如:青少年网瘾、婚姻问题研究、抑郁轻生问题开展相关调研与课题研究,推进公益事业发展。指导人们提升认知、热爱生命,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养生知识与手法,让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深入人心,让健康管理委员会成为大家最好的朋友,为提升全民健康发挥平台应有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健康管理委员会,是经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批准设立的二级分会,主任为宋付歌。委员会成员由传统文化领域、传媒领域、健康领域的从业者、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长期关心与从事文化与健康工作的相关人员组成。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简称中促会。 1995 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核准登记,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家一级全国性、行业性社会团体,业务指导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党建单位为*国家机关工委。

据悉,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健康管理委员会主任宋付歌,本科毕业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日后取得美国SOFIA大学心理与金融FMBA专业硕士学位,是北京千艾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千荟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有多年承接央视专题栏目摄制、人民日报所属网络平台运营的经历,常年活跃于媒体圈与各商协会,有较为广泛的地方*、媒体、商协会资源。成长于中医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医者仁心,以人为本妙手施治的情景。药草芳辛、经典妙用汇成了融入身心的气息。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里与传统文化、中医药的缘分逐步显现出来,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机缘和合,被委任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健康管理委员会主任,今后,她将汇聚更大的力量以平台为使命,以时代为号角,为中医药文化的弘扬、人才培养,中医药下沉基层服务,普及大众中医药养生素养发挥自己微弱的作用。(高雯)

中促会健康管理委: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与人才培训工作

近日,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健康管理委员会认真学习了**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了委员会的职责与工作重心。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的健康管理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国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强健的体魄、良好的身心状态,是我们应对各种挑战,实现人生价值的保障。健康管理委员会将以**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增强文化自信,发现中医之美,提升健康水平,乐享智慧人生”为宗旨,发挥平台优势、团队优势,以健康管理为工作的重点与方向,深入社区、学校、企业举办公益讲座,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养生知识;开展文化、健康类的各种培训、服务与指导。做好总会各类培训取证、人才入库工作,含:人才素质测评、职业认证、青少年综合素质测评、青少年人才入库;特别是做好国医文化传承类,如:健康管理师、亚健康调理师、公共营养师、养生经营管理师、营养保健师、中医药文化传播师、养老护理师、食疗调理师、五行芳香疗法师、五行情志导引师、《本草纲目》讲解师、《黄帝内经》讲解师、茶疗师、禅茶疗法师、道医养生师、音钵疗法师等深受欢迎,市场热门的国医文化传承类职业认证工作,发扬中医在健康养生领域的优势,为国家推进全民健康计划储备合格人才。

做好桥梁媒介,与名中医、中医院、社区、企业、养老机构建立协作,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向农村、社区、家庭下沉。推进中医诊所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开展签约服务。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和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健康服务。推动地方结合本地区中医药资源特色,开发集中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中医药健康产品:如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功能性化妆品、日化产品科普宣传。中医养生保健、诊疗与康复,研制便于操作、适于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的公益宣传。

开展文化健康类媒体宣传;适时举办年度文化健康活动;行成服务品牌,赋能养老机构、健康社区等,打造优质身心健康品牌基地。探寻长寿之道,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培育发掘民心所向的健康康复器械产品与企业,打造优质食材品牌与基地、研学基地;联合其他学术机构,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如:青少年网瘾、婚姻问题研究、抑郁轻生问题开展相关调研与课题研究,推进公益事业发展。指导人们提升认知、热爱生命,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养生知识与手法,让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深入人心,让健康管理委员会成为大家最好的朋友,为提升全民健康发挥平台应有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健康管理委员会,是经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批准设立的二级分会,主任为宋付歌。委员会成员由传统文化领域、传媒领域、健康领域的从业者、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长期关心与从事文化与健康工作的相关人员组成。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简称中促会。 1995 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核准登记,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家一级全国性、行业性社会团体,业务指导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党建单位为*国家机关工委。

据悉,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健康管理委员会主任宋付歌,本科毕业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日后取得美国SOFIA大学心理与金融FMBA专业硕士学位,是北京千艾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千荟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有多年承接央视专题栏目摄制、人民日报所属网络平台运营的经历,常年活跃于媒体圈与各商协会,有较为广泛的地方*、媒体、商协会资源。成长于中医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医者仁心,以人为本妙手施治的情景。药草芳辛、经典妙用汇成了融入身心的气息。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里与传统文化、中医药的缘分逐步显现出来,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机缘和合,被委任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健康管理委员会主任,今后,她将汇聚更大的力量以平台为使命,以时代为号角,为中医药文化的弘扬、人才培养,中医药下沉基层服务,普及大众中医药养生素养发挥自己微弱的作用。(高雯)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教授给我们的关于养生的八大理念

近日吉文辉教授在美丽的聚龙小镇,举办了一场以“ 健康 生活方式的八项建议” 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活动吸引了泉州、惠安、永春、德化等等各地的书友前来参加。

吉文辉教授是中医医史文献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造诣,主编的专著有《中医古籍版本学》、《中医文献检索与利用》、《中医学文化基础》等等。

“ 养生 是一种观念、一种生活、一种文化、一种行为、一种艺术,关乎家庭和 社会 的 健康 和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教授一开口就将我们认为很平常的 养生 提高到这样的高度。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基石是《周易》《黄帝内经》和《道德经》,善于 养生 ,就是掌握了周易大道。

他说“道”是万物生成的本源,是自然运行的法则。传统学术的第一层次就是道,是广泛适应的普遍原理,他今天要讲的理念也是属于道的范畴。

因为人的一切行为是由理念指挥的。只有树立 健康 的理念,才能拥有 健康 的生活方式。

人体生命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精、气、神,道家 养生 就是围绕着养气、安神、蓄精展开的。

气为万物之本原、变化之本始。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占有极其显要的地位。气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本体基石,离开了气则中医不成其为学。

《黄帝内经》通篇讲的都是气, 养生 就是采天、地、人三者之气,这三者要达到和平共处、和谐共生。

因此他认为战争、斗争和竟争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符的。

现代 科技 的发展带来 社会 的进步,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让人变得狂妄、贪婪、冷漠、浮躁,还带来一系列的现代生活方式疾病。

生活方式疾病是指人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和 社会 、经济、环境、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导致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疾病。比如说肥胖症、冠心病、三高、脑血管疾病、甚至是癌症等等。

它们都是因为现代生活方式引起的免疫力下降,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非感染性、全身性综合因素导致、无疼痛感、渐进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引起疾病的因素中,遗传只占15%, 社会 因素占10%,医疗卫生条件占8%,地理气候条件占7%,而不良生活方式占了60%,在中国这个比例还要高,占到了67%。

不良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无节、缺乏运动、起居无常、滥用药物及心理失衡。

如何纠正目前人类生存中的不良生活方式?吉教授为我们提出了以下八项建议:

1、慢生活以养气:放慢生活节奏,缓减生活压力,处事不骄不躁。提倡慢饮食、慢行走、慢工作、慢 娱乐 、慢恋爱等生活方式;凡是非急办不可的事,均可以放慢一拍,以培植精气。非静无以养气,非学无以成才。

2、淡滋味以护胃:不吸烟、不酗酒、不吸毒,饮食有度。不妄补,不贪腥,以素食为乐,远离垃圾食品。清心寡欲、心平气和乃人生之不药之药。妄食、贪食、偏食乃百病之根。“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口为 健康 之大门,出与入不可不慎。

3、低姿态以省心:上善若水;舌以柔存,齿以刚折。保持谦逊心态,低调做人,不争强斗胜,不炫耀自己。在生活上,不与人攀比。自求心安,自得其乐;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之上有能人。退一步做人,海阔天空;让三分处世,风平浪静。

4、高品味以怡情:善于品味人生、品味自然。培养 健康 的生活情趣,提倡雅生活、雅文化。让业余和退休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山色湖光。上有日月星辰,下有山水万物,大有天地宇宙,小有花草虫鱼,时有春夏秋冬,势有古往今来,皆有可观可乐之处,皆有可欣可赏之趣。

5、勤走动以健体:坚持适度运动,做到动静结合,乐于以步代车。多参加有利于 健康 的 娱乐 活动,牢记:无节制 游戏 绝对有害 健康 。 养生 之要:松则通,通则不痛;动则宣,宣则不滞。“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四体舒展,百脉通畅,身强体壮。

6、减负担以轻身:松静自然,恬淡虚无。凡事量力而行,崇尚简朴,杜绝奢华。简化生活程式,降低生活欲求。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善意的拒绝;不懂得放弃,就不懂得生活。世上事多干不完,世上钱多挣不完,世上官多做不完。自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

7、顺四时以养精:秉持天人合一、人天和谐的理念,顺应自然运行的规律,适应四时天气的变化,节制使用空调,保证睡眠充足,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度。天无求于人,人有求于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无违四时,无违天和,则万物欣欣向荣,气充神安。

8、宽心胸以养神:保持心态平和,恬淡虚静;喜怒有度,不走极端。对周边的人事持仁爱、同情和包容的心态。多一分欢乐,多一分 健康 ;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和谐。做人宽厚、待人宽容、处世宽松。无愧则心安,无私则心平,无欲则心静,无偏则心和。

吉教授强调:不妨生就是 养生

道家 养生 术,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显示了古人在 养生 方面的主动性和自信心。首重治未病的中医药 养生 学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原理,秉持人与天、人与人、人与物、身与心、动与静的阴阳大道,深刻地体现着医学和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

健康 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幸福和快乐的源泉,是 社会 发展的动力,是国家文明的标志。 健康 是生命之本,生活方式是 健康 之本。

吉教授提出的 养生 理念,将有助于改善和优化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掌握 健康 之道。

吉教授在讲座中多次提到中华传统文化,对儒家的中庸之道、贵和思想尤为推崇,对“庸”的解读相当精彩,希望能有机会专门聆听他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汉字之美”。

一个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吉教授讲的主题虽然是 健康 理念,但博古通今,*、经济、文化、 社会 、甚至战争、外交都有涉及,非常丰富,值得慢慢品味。

而他提出的八项建议,则需要我们运用到生活中,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情义人生#

对于吉教授提出的这些 养生 理念,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凡人书悟说说你的想法。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教授给我们的关于养生的八大理念

近日吉文辉教授在美丽的聚龙小镇,举办了一场以“ 健康 生活方式的八项建议” 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活动吸引了泉州、惠安、永春、德化等等各地的书友前来参加。

吉文辉教授是中医医史文献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造诣,主编的专著有《中医古籍版本学》、《中医文献检索与利用》、《中医学文化基础》等等。

“ 养生 是一种观念、一种生活、一种文化、一种行为、一种艺术,关乎家庭和 社会 的 健康 和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教授一开口就将我们认为很平常的 养生 提高到这样的高度。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基石是《周易》《黄帝内经》和《道德经》,善于 养生 ,就是掌握了周易大道。

他说“道”是万物生成的本源,是自然运行的法则。传统学术的第一层次就是道,是广泛适应的普遍原理,他今天要讲的理念也是属于道的范畴。

因为人的一切行为是由理念指挥的。只有树立 健康 的理念,才能拥有 健康 的生活方式。

人体生命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精、气、神,道家 养生 就是围绕着养气、安神、蓄精展开的。

气为万物之本原、变化之本始。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占有极其显要的地位。气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本体基石,离开了气则中医不成其为学。

《黄帝内经》通篇讲的都是气, 养生 就是采天、地、人三者之气,这三者要达到和平共处、和谐共生。

因此他认为战争、斗争和竟争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符的。

现代 科技 的发展带来 社会 的进步,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让人变得狂妄、贪婪、冷漠、浮躁,还带来一系列的现代生活方式疾病。

生活方式疾病是指人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和 社会 、经济、环境、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导致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疾病。比如说肥胖症、冠心病、三高、脑血管疾病、甚至是癌症等等。

它们都是因为现代生活方式引起的免疫力下降,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非感染性、全身性综合因素导致、无疼痛感、渐进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引起疾病的因素中,遗传只占15%, 社会 因素占10%,医疗卫生条件占8%,地理气候条件占7%,而不良生活方式占了60%,在中国这个比例还要高,占到了67%。

不良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无节、缺乏运动、起居无常、滥用药物及心理失衡。

如何纠正目前人类生存中的不良生活方式?吉教授为我们提出了以下八项建议:

1、慢生活以养气:放慢生活节奏,缓减生活压力,处事不骄不躁。提倡慢饮食、慢行走、慢工作、慢 娱乐 、慢恋爱等生活方式;凡是非急办不可的事,均可以放慢一拍,以培植精气。非静无以养气,非学无以成才。

2、淡滋味以护胃:不吸烟、不酗酒、不吸毒,饮食有度。不妄补,不贪腥,以素食为乐,远离垃圾食品。清心寡欲、心平气和乃人生之不药之药。妄食、贪食、偏食乃百病之根。“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口为 健康 之大门,出与入不可不慎。

3、低姿态以省心:上善若水;舌以柔存,齿以刚折。保持谦逊心态,低调做人,不争强斗胜,不炫耀自己。在生活上,不与人攀比。自求心安,自得其乐;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之上有能人。退一步做人,海阔天空;让三分处世,风平浪静。

4、高品味以怡情:善于品味人生、品味自然。培养 健康 的生活情趣,提倡雅生活、雅文化。让业余和退休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山色湖光。上有日月星辰,下有山水万物,大有天地宇宙,小有花草虫鱼,时有春夏秋冬,势有古往今来,皆有可观可乐之处,皆有可欣可赏之趣。

5、勤走动以健体:坚持适度运动,做到动静结合,乐于以步代车。多参加有利于 健康 的 娱乐 活动,牢记:无节制 游戏 绝对有害 健康 。 养生 之要:松则通,通则不痛;动则宣,宣则不滞。“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四体舒展,百脉通畅,身强体壮。

6、减负担以轻身:松静自然,恬淡虚无。凡事量力而行,崇尚简朴,杜绝奢华。简化生活程式,降低生活欲求。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善意的拒绝;不懂得放弃,就不懂得生活。世上事多干不完,世上钱多挣不完,世上官多做不完。自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

7、顺四时以养精:秉持天人合一、人天和谐的理念,顺应自然运行的规律,适应四时天气的变化,节制使用空调,保证睡眠充足,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度。天无求于人,人有求于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无违四时,无违天和,则万物欣欣向荣,气充神安。

8、宽心胸以养神:保持心态平和,恬淡虚静;喜怒有度,不走极端。对周边的人事持仁爱、同情和包容的心态。多一分欢乐,多一分 健康 ;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和谐。做人宽厚、待人宽容、处世宽松。无愧则心安,无私则心平,无欲则心静,无偏则心和。

吉教授强调:不妨生就是 养生

道家 养生 术,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显示了古人在 养生 方面的主动性和自信心。首重治未病的中医药 养生 学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原理,秉持人与天、人与人、人与物、身与心、动与静的阴阳大道,深刻地体现着医学和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

健康 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幸福和快乐的源泉,是 社会 发展的动力,是国家文明的标志。 健康 是生命之本,生活方式是 健康 之本。

吉教授提出的 养生 理念,将有助于改善和优化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掌握 健康 之道。

吉教授在讲座中多次提到中华传统文化,对儒家的中庸之道、贵和思想尤为推崇,对“庸”的解读相当精彩,希望能有机会专门聆听他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汉字之美”。

一个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吉教授讲的主题虽然是 健康 理念,但博古通今,*、经济、文化、 社会 、甚至战争、外交都有涉及,非常丰富,值得慢慢品味。

而他提出的八项建议,则需要我们运用到生活中,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情义人生#

对于吉教授提出的这些 养生 理念,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凡人书悟说说你的想法。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

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 范文 ,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篇1

浅谈中医养生伦理

【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 方法 ,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

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 传统 文化 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

1.1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明代张景岳认为“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也就是说一方面先天遗传与健康的关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为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养”。

1.2中医养生的特征

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的是,西医强调“与疾病做斗争”,即用化学方法对人体的干预、对疾病的斗争和除恶务尽的态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现器质性病变。而事实上,人体在出现器质性病变之前,在能量层面已经表现出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功能性失调。现代医学对器质性病变之前的问题却*为力,而中医养生着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对生命和健康秉承着顺应自然的信念、阴阳调和的态度以及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1.2.1顺应自然的信念

道家认为顺天者寿。违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长寿的第一大敌人。《吕氏春秋・重己》闪耀着顺应自然的思想光辉,大凡生命长久都是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使生命不顺的东西是人的*,所以圣人一定首先节制*,使之适度。房屋大了,阴气就多了;台子高了,阳气就盛了。

阴气多就会得腿脚行走不便的毛病。阳气盛就会得肌肉萎缩活动困难的疾患。这是阴阳不适度带来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台,饮食不求丰盛珍异,衣服不求过厚过暖。衣服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脉理闭结气血就会不通畅。饮食丰盛珍异胃就会过满,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会不通畅。可见,实现健康长寿的路径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这是已经证实了的人类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确的道路。

1.2.2阴阳调和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两个最基本的关系。阴阳和谐是万事万物和谐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谐,则什么都谈不上和谐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说明万物、人事皆以阴阳和谐为存在的条件。所以说阴阳和谐是根本之道,是客观规律。阴阳和谐论影响了中医对健康的看法,如果人体是阴阳和谐的,那就是健康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4]判断人体健康与否的首要条件,就是看阴阳是否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阴阳平衡便是阴阳双方在消长和转化的过程中,双方谁都既不太过也不太衰,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正常状态。在中医看来,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阴阳关系出现了不协调,所以对待疾病的态度应该是调和阴阳而非“与疾病做斗争”。

1.2.3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体现,它的生命观、健康观、治疗观等,都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观反对“过”和“不及”,认为“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因为物极必反也。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指出物极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乃天地之常也。《吕氏春秋・重己》曾论述到:从前,先辈圣王修建庭廊园池,只要能够游目眺望、活动身体就可以了了;兴造宫室台榭,只要能够避免干燥和潮湿就可以了;制做车马衣裘,只要能够安身暖体就可以了;备置饭菜酒浆,只要能够适口充饥就可以了;创作音乐歌舞,只要能够娱情养性就可以了。……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并不是喜好节俭,厌恶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适当的调节。不一味地放纵,无过无不及是养生的一个最高境界,也是养生的基本理念。

2中医养生的伦理定位

2.1贵生养生思想根植于道家的贵生思想,只有贵生,才能养生。养生亦即贵生贱物、重生轻物。也就是说生命本身是最可宝贵的,贵于生命之外的东西,即一个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诸如功名、利禄、道义和理想等。因为生命高于一切,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故“死王乐为生鼠”也。一个人如果贵生轻物,那么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却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健康和长寿。如果一个人贵物轻身,那么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却可能失去生命。会有谁愿意杀身以易衣,断首以易冠呢?   《吕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所以,“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5]

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认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在贵生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去学习养生。养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长寿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质,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2.2重养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毋庸赘言,但同时也带来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说经济和技术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和长寿,“夫道者年皆百岁。”意思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长寿。一个“养”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获得健康长寿最基本与最巧妙的关键技术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伦理文化,强调修身养性,甚至把“学道”和“养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视养德。在中国,不论儒家、佛家还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强调道德修养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在《庄子》中有“德全而神不亏”的思想;《黄帝内经》继承了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和道德相关。孙思邈更是发扬了这个观点,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 。

仁者指博爱济众,乐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宁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养德”看作“养生之根”。“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其次,重视养心。中医认为,心乃“君主之官”,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中医养生强调“重在养心”,养心的核心,就是让心态平和,清心寡欲,减少各种*,让气血按正常的规律运行。如果杂念重生,心神动荡不安,就会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调顺,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心理安宁,身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

当今世界,利益至上,当思太白先生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境界,才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7]

参考文献

[1]《吕氏春秋・尽数》。

[2]《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

[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4]《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5]《吕氏春秋・贵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医养生论文篇2

试谈中医养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双足并拢恰象端坐的人体,各组织器官在双足都有其对应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区。运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体双足部相应的反射区上施以按、压、刮等手法,能调节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诊断疾病、治疗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足部按摩法。足部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足部按摩已成为时尚的、流行的养生方式和社交方式。适宜的足部按摩能够促使足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有毒有害代谢产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劳、自我减痛、自我救急、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1足部反射区的分布规律

1.1对称性如果人体的器官成双,则反射区在双足就成对存在,如肾、输尿管、肺、眼、耳等。

1.2整体性人体的两只脚并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全息胚。除了成双的器官外人体还有一些单个器官,靠近人体左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左脚上,如心、脾、降结肠、乙状结肠等。靠近人体右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右脚上如肝、胆、盲肠、回盲瓣等。

1.3特殊性人体的某些器官如鼻、气管、喉、胃、胰、十二指肠、膀胱等,位于人体中间部位,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区的定位上也呈对称性。在对足部反射区的认知和理解上应有立体感,如两脚并在一起,其形状就是一个端坐的人,并在一起的部位称脚内侧,是人体的正中线脊柱的反射区,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区的分布区域,两脚外侧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区。

2足部按摩的理论依据

2.1中医经络原理早在《黄帝内经·观趾篇》中就有对足部按摩的记载。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在脚上都有经络相连,在连接人体的十二条经脉中,有六条起止于足部,双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且分布着六十多个穴位,通过按摩,能够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化瘀止血,扶正驱邪,刺激会通过穴位接收,沿经络传导,对脏腑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2生物全息论原理全息论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根据这个理论,每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在足部这个全息胚中,有与人体器官相对应的特点,当人体某器官发生变化时,足部反射区首先会出现反应。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为足部这个全息胚具有发育程度高,最接近整体,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经血管丰富,感觉灵敏,信息传导路径密集,足部的体积和面积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于按摩。

2.3神经反射原理神经反射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当人体的组织器官出现异常时,与足部相对应的反射区就会出现气泡状、砂粒状、颗粒状、条锁状、小结节样等改变。按摩这些反射区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这种痛会沿传入神经向中枢神经传导,再经中枢神经调节并发出新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体内组织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体液调节反应,激发人体潜能,调节体内失衡状态。

实践证明由足部反射区传来的触压和痛觉冲动能形成新的兴奋灶。新的兴奋灶叠加,其强度超过有病理的兴奋灶的强度,从而使病理兴奋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2.4循环学说经测定足部血液流速为12mm/秒,按摩后血流速度可提高两倍,由于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环流动,成为机体内外物质运输和交换的重要通道。当人体某个器官机能异常或发生病变时,就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沉积在循环通道上。由于足部是处于远离心脏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响,这些有害物质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积下来,造成局部皮肤组织变异的现象,如皮肤变色、皮下颗粒、索条硬结节等。通过采用足部按摩,可促进局部循环、血流通畅,最终通过肾脏等排泄器官将这些沉积物排出体外,恢复脏腑的功能。

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项

3.1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压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钩掌法、食指捏法、双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双指钳法等。

3.2按摩的力度应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按摩的手法重则为泻,轻则为补。由足跟向足尖方向为泻,反之为补。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一般敏感区按摩时有痛感。指压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须根据个人的忍耐度,在个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内,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轻到重,慢而有规律。

3.3注意事项

3.3.1饭前30分钟、饭后1小时内不可做足部按摩。

3.3.2足部按摩前后,施受双方须饮水300-500毫升温开水。有严重心脏病、肾病的人及 儿童 、老人按摩前后饮水不要超过150毫升。

3.3.3女性在怀孕、月经期间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对月经不调、痛经者按摩时,力度要轻。

3.3.4各种传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鲜或未愈合的伤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肤有皮肤病,如皮肤上的脓疮、溃疡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倾向的疾病,如尿血、呕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病者。不宜做足部按摩。

3.3.5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接受足部按摩不应停药。

3.3.6老人和儿童按摩时间要适当缩短,对于严重的心脏病、肾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轻,双足按摩不能超过10分钟。

3.3.7有资质的按摩师才可以对孕妇和月经期妇女做足部按摩。

3.3.8足部按摩师操作结束后,须用热水洗手。

4结语

足部按摩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内经》里就有足部经络学说和足部按摩的详细记载。况且几千年来,这种简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为人们所钟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环通畅,对全身的气血正常运行尤为重要,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种最佳的畅通足部血液循环的方法。足部按摩具有固养根气、疏通经络和调解神经的作用。通过对足部表面施加压力,还可以启动机体的调节功能,激发各器官细胞潜能,增强免疫力。通过对上述理论的应用,和对实践的 总结 ,足部按摩,是获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中 医养 生论 文”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

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 范文 ,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篇1

浅谈中医养生伦理

【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 方法 ,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

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 传统 文化 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

1.1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明代张景岳认为“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也就是说一方面先天遗传与健康的关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为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养”。

1.2中医养生的特征

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的是,西医强调“与疾病做斗争”,即用化学方法对人体的干预、对疾病的斗争和除恶务尽的态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现器质性病变。而事实上,人体在出现器质性病变之前,在能量层面已经表现出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功能性失调。现代医学对器质性病变之前的问题却*为力,而中医养生着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对生命和健康秉承着顺应自然的信念、阴阳调和的态度以及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1.2.1顺应自然的信念

道家认为顺天者寿。违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长寿的第一大敌人。《吕氏春秋・重己》闪耀着顺应自然的思想光辉,大凡生命长久都是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使生命不顺的东西是人的*,所以圣人一定首先节制*,使之适度。房屋大了,阴气就多了;台子高了,阳气就盛了。

阴气多就会得腿脚行走不便的毛病。阳气盛就会得肌肉萎缩活动困难的疾患。这是阴阳不适度带来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台,饮食不求丰盛珍异,衣服不求过厚过暖。衣服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脉理闭结气血就会不通畅。饮食丰盛珍异胃就会过满,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会不通畅。可见,实现健康长寿的路径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这是已经证实了的人类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确的道路。

1.2.2阴阳调和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两个最基本的关系。阴阳和谐是万事万物和谐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谐,则什么都谈不上和谐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说明万物、人事皆以阴阳和谐为存在的条件。所以说阴阳和谐是根本之道,是客观规律。阴阳和谐论影响了中医对健康的看法,如果人体是阴阳和谐的,那就是健康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4]判断人体健康与否的首要条件,就是看阴阳是否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阴阳平衡便是阴阳双方在消长和转化的过程中,双方谁都既不太过也不太衰,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正常状态。在中医看来,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阴阳关系出现了不协调,所以对待疾病的态度应该是调和阴阳而非“与疾病做斗争”。

1.2.3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体现,它的生命观、健康观、治疗观等,都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观反对“过”和“不及”,认为“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因为物极必反也。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指出物极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乃天地之常也。《吕氏春秋・重己》曾论述到:从前,先辈圣王修建庭廊园池,只要能够游目眺望、活动身体就可以了了;兴造宫室台榭,只要能够避免干燥和潮湿就可以了;制做车马衣裘,只要能够安身暖体就可以了;备置饭菜酒浆,只要能够适口充饥就可以了;创作音乐歌舞,只要能够娱情养性就可以了。……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并不是喜好节俭,厌恶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适当的调节。不一味地放纵,无过无不及是养生的一个最高境界,也是养生的基本理念。

2中医养生的伦理定位

2.1贵生养生思想根植于道家的贵生思想,只有贵生,才能养生。养生亦即贵生贱物、重生轻物。也就是说生命本身是最可宝贵的,贵于生命之外的东西,即一个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诸如功名、利禄、道义和理想等。因为生命高于一切,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故“死王乐为生鼠”也。一个人如果贵生轻物,那么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却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健康和长寿。如果一个人贵物轻身,那么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却可能失去生命。会有谁愿意杀身以易衣,断首以易冠呢?   《吕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所以,“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5]

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认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在贵生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去学习养生。养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长寿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质,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2.2重养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毋庸赘言,但同时也带来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说经济和技术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和长寿,“夫道者年皆百岁。”意思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长寿。一个“养”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获得健康长寿最基本与最巧妙的关键技术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伦理文化,强调修身养性,甚至把“学道”和“养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视养德。在中国,不论儒家、佛家还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强调道德修养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在《庄子》中有“德全而神不亏”的思想;《黄帝内经》继承了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和道德相关。孙思邈更是发扬了这个观点,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 。

仁者指博爱济众,乐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宁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养德”看作“养生之根”。“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其次,重视养心。中医认为,心乃“君主之官”,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中医养生强调“重在养心”,养心的核心,就是让心态平和,清心寡欲,减少各种*,让气血按正常的规律运行。如果杂念重生,心神动荡不安,就会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调顺,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心理安宁,身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

当今世界,利益至上,当思太白先生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境界,才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7]

参考文献

[1]《吕氏春秋・尽数》。

[2]《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

[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4]《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5]《吕氏春秋・贵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医养生论文篇2

试谈中医养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双足并拢恰象端坐的人体,各组织器官在双足都有其对应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区。运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体双足部相应的反射区上施以按、压、刮等手法,能调节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诊断疾病、治疗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足部按摩法。足部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足部按摩已成为时尚的、流行的养生方式和社交方式。适宜的足部按摩能够促使足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有毒有害代谢产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劳、自我减痛、自我救急、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1足部反射区的分布规律

1.1对称性如果人体的器官成双,则反射区在双足就成对存在,如肾、输尿管、肺、眼、耳等。

1.2整体性人体的两只脚并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全息胚。除了成双的器官外人体还有一些单个器官,靠近人体左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左脚上,如心、脾、降结肠、乙状结肠等。靠近人体右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右脚上如肝、胆、盲肠、回盲瓣等。

1.3特殊性人体的某些器官如鼻、气管、喉、胃、胰、十二指肠、膀胱等,位于人体中间部位,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区的定位上也呈对称性。在对足部反射区的认知和理解上应有立体感,如两脚并在一起,其形状就是一个端坐的人,并在一起的部位称脚内侧,是人体的正中线脊柱的反射区,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区的分布区域,两脚外侧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区。

2足部按摩的理论依据

2.1中医经络原理早在《黄帝内经·观趾篇》中就有对足部按摩的记载。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在脚上都有经络相连,在连接人体的十二条经脉中,有六条起止于足部,双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且分布着六十多个穴位,通过按摩,能够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化瘀止血,扶正驱邪,刺激会通过穴位接收,沿经络传导,对脏腑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2生物全息论原理全息论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根据这个理论,每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在足部这个全息胚中,有与人体器官相对应的特点,当人体某器官发生变化时,足部反射区首先会出现反应。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为足部这个全息胚具有发育程度高,最接近整体,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经血管丰富,感觉灵敏,信息传导路径密集,足部的体积和面积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于按摩。

2.3神经反射原理神经反射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当人体的组织器官出现异常时,与足部相对应的反射区就会出现气泡状、砂粒状、颗粒状、条锁状、小结节样等改变。按摩这些反射区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这种痛会沿传入神经向中枢神经传导,再经中枢神经调节并发出新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体内组织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体液调节反应,激发人体潜能,调节体内失衡状态。

实践证明由足部反射区传来的触压和痛觉冲动能形成新的兴奋灶。新的兴奋灶叠加,其强度超过有病理的兴奋灶的强度,从而使病理兴奋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2.4循环学说经测定足部血液流速为12mm/秒,按摩后血流速度可提高两倍,由于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环流动,成为机体内外物质运输和交换的重要通道。当人体某个器官机能异常或发生病变时,就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沉积在循环通道上。由于足部是处于远离心脏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响,这些有害物质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积下来,造成局部皮肤组织变异的现象,如皮肤变色、皮下颗粒、索条硬结节等。通过采用足部按摩,可促进局部循环、血流通畅,最终通过肾脏等排泄器官将这些沉积物排出体外,恢复脏腑的功能。

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项

3.1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压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钩掌法、食指捏法、双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双指钳法等。

3.2按摩的力度应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按摩的手法重则为泻,轻则为补。由足跟向足尖方向为泻,反之为补。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一般敏感区按摩时有痛感。指压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须根据个人的忍耐度,在个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内,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轻到重,慢而有规律。

3.3注意事项

3.3.1饭前30分钟、饭后1小时内不可做足部按摩。

3.3.2足部按摩前后,施受双方须饮水300-500毫升温开水。有严重心脏病、肾病的人及 儿童 、老人按摩前后饮水不要超过150毫升。

3.3.3女性在怀孕、月经期间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对月经不调、痛经者按摩时,力度要轻。

3.3.4各种传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鲜或未愈合的伤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肤有皮肤病,如皮肤上的脓疮、溃疡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倾向的疾病,如尿血、呕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病者。不宜做足部按摩。

3.3.5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接受足部按摩不应停药。

3.3.6老人和儿童按摩时间要适当缩短,对于严重的心脏病、肾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轻,双足按摩不能超过10分钟。

3.3.7有资质的按摩师才可以对孕妇和月经期妇女做足部按摩。

3.3.8足部按摩师操作结束后,须用热水洗手。

4结语

足部按摩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内经》里就有足部经络学说和足部按摩的详细记载。况且几千年来,这种简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为人们所钟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环通畅,对全身的气血正常运行尤为重要,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种最佳的畅通足部血液循环的方法。足部按摩具有固养根气、疏通经络和调解神经的作用。通过对足部表面施加压力,还可以启动机体的调节功能,激发各器官细胞潜能,增强免疫力。通过对上述理论的应用,和对实践的 总结 ,足部按摩,是获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中 医养 生论 文”

从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承看中国中医养生行成及发展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生存的需要,生产的发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中国的 养生 文化的产生和形成中国文化所独有的特色。 养生 理论, 养生 方法, 养生 技术手段等逐渐形成系统,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道家、儒家和中医以及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心性 养生 的内涵。

其中中医 养生 ,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

《黄帝内经》《易经》等经典,也是中医建立的基础和核心。道家、儒家和中医 养生 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最终他们一起形成了中国独有特色的 养生 体系,中医 养生 学,以预防疾病和调养身心来完成生命的 健康 保养活动。

身心合一不仅是道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 养生 的核心,形神兼备,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心主控身体,身体应该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掌控,从而完*生命的一切活动,这也不仅仅是 养生 的核心,也是生命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这和人生命存在发展生活一点都不矛盾。相反对现实人们 健康 生活的指导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实践发展才形成如此实用的瑰宝,我们应该让他传承并发展下去,这也是文化自信,文明延续,中华民族基业的根本之一。

道家、儒家、以及后来佛教的中国化、中医 养生 的形成和发展都基本遵循以下生命和自然规律:

一、注重主观客观世界的对立平衡。即养心、养性、养情、养气、养神、养身必须面对自然,调节、调整、做到身心合一,天人合一,和自然和谐共处。内在主观世界包含心态和内在能量,心态好,就会欢喜愉悦,心态不好就会抑郁不舒畅,心态不好也会消耗能量,自然会影响生命 健康 。对自然世界的逐步认识和改造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中医 养生 同样具备这样的特征及发展机制。

二、注重饮食 养生 ,中医和道医都有食疗 养生 的方法,通过食疗调整生命内在阴阳气血平衡。饮食 养生 包含饮食不洁和饮食不节。不洁净就会容易感生病菌病毒。不节制就会伤害脾胃。这和现代的营养学也有一些想通之处。

三,注重生活方式 养生 ,生活方式包括作息规律,生活习惯,比如喝茶,抽烟,喝酒,熬夜等等都是生活方式。 养生 就要保持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四,注重环境风水 养生 ,环境和风水就是气场,医、道都认为自然界有气场,人所居住的环境也有气场,气场好对生命就好,气场不好也影响生命 健康 。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居住环境往往居中守正,恰到好处,不偏不值,不大不小,不高不低;根据自然的规律,只有得到生气,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 健康 长寿。

在中国人的视野里,几乎所有事情都要考虑天、地、人三大要素的影响, 养生 同样如此。就“地”的因素而言,中国人最容易联想到的莫过于“风水”二字了。

风水是古人选择环境、营造环境、调节环境的学问。风水本身,无所谓迷信或者科学。甚至可以说,风水反倒是古人探究自然环境的一种朴素“科学”。

然而,后人应用风水的时候,则有了迷信与不迷信的分别。有人以为风水决定人的一切,风水对命运起决定作用,这是迷信;有人则认为风水对人的身心是有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科学”的态度。

真正的快乐不是外界给予的,只有自己创造的快乐,才是深层的、永久的、稳固的,才能使人终身受益。可见,快乐是智者的人生观。中国 养生 文化就是让人首先认识并获得什么是生命真正的快乐!!人的生命一旦出现心理和生理失衡,必然出现各种病症。

说到中国 养生 文化的优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中国 养生 文化是以人天整体观为指导,特别注重人体生命跟自然, 社会 ,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

2、中国 养生 文化指导思想比较符合人性,注重提升人体生命本有的免疫力,自愈力,以提升生命自有神医系统的功能。中国 养生 文化对人体人心一体的认识,以及对人体经络穴位脏相脏气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都具有中华民族自己的特色。

3、中医 养生 注重生命整体,注重生命内在心性和能量的提升,这是生命的根本层面。这两方面增强了, 养生 的基础就没问题了。

4、中医 养生 文化是文化又具有思想体系,理论体系,技术体系。是跟中医兼容的生命 养生 体系,是可以医养结合的。

5、中医 养生 涉及的范围比较全面,包括饮食,运动,环境,心态,性情,医药,生活方式等等。是比较全方位把握 养生 的生命 健康 方法。

中华文化的结构可概括为“一源三流两支五经”。“一源”为易,“三流”为儒家、道家、中国化的佛家,两支为国医和国艺,五经为《易经》《内经》《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

中华 养生 学的第一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中,《素问》开篇即以极大的篇幅结合人体生命的规律谈 养生 ,鼓励世人效法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能够 健康 地享有上天给予人体的自然生命长度和生命质量。这是易经 养生 中以《黄帝内经》为外易,从医家的角度阐释 养生 。

此外,“国学 养生 ”具体落实到一个个 养生 个体时,其基本知识结构里常常包含有这样一些要素:比如少习儒业、习举子业、幼承庭训、章黄一脉等,这是儒家学问一脉的承传有序;又比如冲龄慕道、雅好神仙、好谈老庄等,这是道家一脉的统绪;再比如说兼好释典,这表示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还有易医并进、佛道并修等,这些都是表明在学术渊源上有“易家”“医家”的根砥。

中国 养生 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兼具儒释道,中医三种 养生 理念为一体的 养生 思想和理论,技术体系。从古至今,一直为中华民族自身的强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 养生 是中国创造的概念,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要懂得 养生 ,就是要懂得中国文化,要懂得中国文化,就必然要了解中国的 养生 文化。

说白了,对一个人来说, 养生 就是善待自己,首先让自己的心充实快乐,心里 健康 ;其次就是让自己身体正常运行,身体 健康 。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来说, 养生 就是其文化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的 健康 反映了其生产、 社会 、 科技 等的进步程度,一个民族的生活及其生存状态。你可以不谈 养生 不认真对待 养生 这样的话题,但你必须善待自己!一个人生活的状态是其人生的晴雨表,反映了一个人生命存在的全部。你的行为就是你的一生。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中国的 历史 现在未来,这是不能断也不应该也不可能断的 历史 文化文明的延续!!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延续中的一个环节,只有作用的大小,没有缺席!也不可能缺席,哪怕你只是活一天存在一天,你也流动着龙的血脉,你也是龙的传人!

养生

研究 养生 数十年,总结如下。

文:代奇 笔名:刘时光

养生 先养心,心安方坦真。

养心先明志,志得好归心。

明志先正行,行来志趣生。

正行先正气,气正浩乾坤。

正气调呼吸,勾连内外因。

呼吸是吐纳,吐故自纳新。

体内清洁净,身体同更新。

由内而向外,自然得康馨。

只要体内干净,身体就不会生病;

只要思想纯净,精神自然没毛病。

从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承看中国中医养生行成及发展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生存的需要,生产的发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中国的 养生 文化的产生和形成中国文化所独有的特色。 养生 理论, 养生 方法, 养生 技术手段等逐渐形成系统,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道家、儒家和中医以及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心性 养生 的内涵。

其中中医 养生 ,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

《黄帝内经》《易经》等经典,也是中医建立的基础和核心。道家、儒家和中医 养生 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最终他们一起形成了中国独有特色的 养生 体系,中医 养生 学,以预防疾病和调养身心来完成生命的 健康 保养活动。

身心合一不仅是道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 养生 的核心,形神兼备,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心主控身体,身体应该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掌控,从而完*生命的一切活动,这也不仅仅是 养生 的核心,也是生命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这和人生命存在发展生活一点都不矛盾。相反对现实人们 健康 生活的指导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实践发展才形成如此实用的瑰宝,我们应该让他传承并发展下去,这也是文化自信,文明延续,中华民族基业的根本之一。

道家、儒家、以及后来佛教的中国化、中医 养生 的形成和发展都基本遵循以下生命和自然规律:

一、注重主观客观世界的对立平衡。即养心、养性、养情、养气、养神、养身必须面对自然,调节、调整、做到身心合一,天人合一,和自然和谐共处。内在主观世界包含心态和内在能量,心态好,就会欢喜愉悦,心态不好就会抑郁不舒畅,心态不好也会消耗能量,自然会影响生命 健康 。对自然世界的逐步认识和改造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中医 养生 同样具备这样的特征及发展机制。

二、注重饮食 养生 ,中医和道医都有食疗 养生 的方法,通过食疗调整生命内在阴阳气血平衡。饮食 养生 包含饮食不洁和饮食不节。不洁净就会容易感生病菌病毒。不节制就会伤害脾胃。这和现代的营养学也有一些想通之处。

三,注重生活方式 养生 ,生活方式包括作息规律,生活习惯,比如喝茶,抽烟,喝酒,熬夜等等都是生活方式。 养生 就要保持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四,注重环境风水 养生 ,环境和风水就是气场,医、道都认为自然界有气场,人所居住的环境也有气场,气场好对生命就好,气场不好也影响生命 健康 。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居住环境往往居中守正,恰到好处,不偏不值,不大不小,不高不低;根据自然的规律,只有得到生气,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 健康 长寿。

在中国人的视野里,几乎所有事情都要考虑天、地、人三大要素的影响, 养生 同样如此。就“地”的因素而言,中国人最容易联想到的莫过于“风水”二字了。

风水是古人选择环境、营造环境、调节环境的学问。风水本身,无所谓迷信或者科学。甚至可以说,风水反倒是古人探究自然环境的一种朴素“科学”。

然而,后人应用风水的时候,则有了迷信与不迷信的分别。有人以为风水决定人的一切,风水对命运起决定作用,这是迷信;有人则认为风水对人的身心是有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科学”的态度。

真正的快乐不是外界给予的,只有自己创造的快乐,才是深层的、永久的、稳固的,才能使人终身受益。可见,快乐是智者的人生观。中国 养生 文化就是让人首先认识并获得什么是生命真正的快乐!!人的生命一旦出现心理和生理失衡,必然出现各种病症。

说到中国 养生 文化的优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中国 养生 文化是以人天整体观为指导,特别注重人体生命跟自然, 社会 ,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

2、中国 养生 文化指导思想比较符合人性,注重提升人体生命本有的免疫力,自愈力,以提升生命自有神医系统的功能。中国 养生 文化对人体人心一体的认识,以及对人体经络穴位脏相脏气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都具有中华民族自己的特色。

3、中医 养生 注重生命整体,注重生命内在心性和能量的提升,这是生命的根本层面。这两方面增强了, 养生 的基础就没问题了。

4、中医 养生 文化是文化又具有思想体系,理论体系,技术体系。是跟中医兼容的生命 养生 体系,是可以医养结合的。

5、中医 养生 涉及的范围比较全面,包括饮食,运动,环境,心态,性情,医药,生活方式等等。是比较全方位把握 养生 的生命 健康 方法。

中华文化的结构可概括为“一源三流两支五经”。“一源”为易,“三流”为儒家、道家、中国化的佛家,两支为国医和国艺,五经为《易经》《内经》《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

中华 养生 学的第一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中,《素问》开篇即以极大的篇幅结合人体生命的规律谈 养生 ,鼓励世人效法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能够 健康 地享有上天给予人体的自然生命长度和生命质量。这是易经 养生 中以《黄帝内经》为外易,从医家的角度阐释 养生 。

此外,“国学 养生 ”具体落实到一个个 养生 个体时,其基本知识结构里常常包含有这样一些要素:比如少习儒业、习举子业、幼承庭训、章黄一脉等,这是儒家学问一脉的承传有序;又比如冲龄慕道、雅好神仙、好谈老庄等,这是道家一脉的统绪;再比如说兼好释典,这表示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还有易医并进、佛道并修等,这些都是表明在学术渊源上有“易家”“医家”的根砥。

中国 养生 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兼具儒释道,中医三种 养生 理念为一体的 养生 思想和理论,技术体系。从古至今,一直为中华民族自身的强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 养生 是中国创造的概念,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要懂得 养生 ,就是要懂得中国文化,要懂得中国文化,就必然要了解中国的 养生 文化。

说白了,对一个人来说, 养生 就是善待自己,首先让自己的心充实快乐,心里 健康 ;其次就是让自己身体正常运行,身体 健康 。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来说, 养生 就是其文化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的 健康 反映了其生产、 社会 、 科技 等的进步程度,一个民族的生活及其生存状态。你可以不谈 养生 不认真对待 养生 这样的话题,但你必须善待自己!一个人生活的状态是其人生的晴雨表,反映了一个人生命存在的全部。你的行为就是你的一生。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中国的 历史 现在未来,这是不能断也不应该也不可能断的 历史 文化文明的延续!!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延续中的一个环节,只有作用的大小,没有缺席!也不可能缺席,哪怕你只是活一天存在一天,你也流动着龙的血脉,你也是龙的传人!

养生

研究 养生 数十年,总结如下。

文:代奇 笔名:刘时光

养生 先养心,心安方坦真。

养心先明志,志得好归心。

明志先正行,行来志趣生。

正行先正气,气正浩乾坤。

正气调呼吸,勾连内外因。

呼吸是吐纳,吐故自纳新。

体内清洁净,身体同更新。

由内而向外,自然得康馨。

只要体内干净,身体就不会生病;

只要思想纯净,精神自然没毛病。

从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承看中国中医养生行成及发展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生存的需要,生产的发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中国的 养生 文化的产生和形成中国文化所独有的特色。 养生 理论, 养生 方法, 养生 技术手段等逐渐形成系统,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道家、儒家和中医以及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心性 养生 的内涵。

其中中医 养生 ,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

《黄帝内经》《易经》等经典,也是中医建立的基础和核心。道家、儒家和中医 养生 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最终他们一起形成了中国独有特色的 养生 体系,中医 养生 学,以预防疾病和调养身心来完成生命的 健康 保养活动。

身心合一不仅是道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 养生 的核心,形神兼备,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心主控身体,身体应该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掌控,从而完*生命的一切活动,这也不仅仅是 养生 的核心,也是生命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这和人生命存在发展生活一点都不矛盾。相反对现实人们 健康 生活的指导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实践发展才形成如此实用的瑰宝,我们应该让他传承并发展下去,这也是文化自信,文明延续,中华民族基业的根本之一。

道家、儒家、以及后来佛教的中国化、中医 养生 的形成和发展都基本遵循以下生命和自然规律:

一、注重主观客观世界的对立平衡。即养心、养性、养情、养气、养神、养身必须面对自然,调节、调整、做到身心合一,天人合一,和自然和谐共处。内在主观世界包含心态和内在能量,心态好,就会欢喜愉悦,心态不好就会抑郁不舒畅,心态不好也会消耗能量,自然会影响生命 健康 。对自然世界的逐步认识和改造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中医 养生 同样具备这样的特征及发展机制。

二、注重饮食 养生 ,中医和道医都有食疗 养生 的方法,通过食疗调整生命内在阴阳气血平衡。饮食 养生 包含饮食不洁和饮食不节。不洁净就会容易感生病菌病毒。不节制就会伤害脾胃。这和现代的营养学也有一些想通之处。

三,注重生活方式 养生 ,生活方式包括作息规律,生活习惯,比如喝茶,抽烟,喝酒,熬夜等等都是生活方式。 养生 就要保持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四,注重环境风水 养生 ,环境和风水就是气场,医、道都认为自然界有气场,人所居住的环境也有气场,气场好对生命就好,气场不好也影响生命 健康 。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居住环境往往居中守正,恰到好处,不偏不值,不大不小,不高不低;根据自然的规律,只有得到生气,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 健康 长寿。

在中国人的视野里,几乎所有事情都要考虑天、地、人三大要素的影响, 养生 同样如此。就“地”的因素而言,中国人最容易联想到的莫过于“风水”二字了。

风水是古人选择环境、营造环境、调节环境的学问。风水本身,无所谓迷信或者科学。甚至可以说,风水反倒是古人探究自然环境的一种朴素“科学”。

然而,后人应用风水的时候,则有了迷信与不迷信的分别。有人以为风水决定人的一切,风水对命运起决定作用,这是迷信;有人则认为风水对人的身心是有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科学”的态度。

真正的快乐不是外界给予的,只有自己创造的快乐,才是深层的、永久的、稳固的,才能使人终身受益。可见,快乐是智者的人生观。中国 养生 文化就是让人首先认识并获得什么是生命真正的快乐!!人的生命一旦出现心理和生理失衡,必然出现各种病症。

说到中国 养生 文化的优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中国 养生 文化是以人天整体观为指导,特别注重人体生命跟自然, 社会 ,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

2、中国 养生 文化指导思想比较符合人性,注重提升人体生命本有的免疫力,自愈力,以提升生命自有神医系统的功能。中国 养生 文化对人体人心一体的认识,以及对人体经络穴位脏相脏气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都具有中华民族自己的特色。

3、中医 养生 注重生命整体,注重生命内在心性和能量的提升,这是生命的根本层面。这两方面增强了, 养生 的基础就没问题了。

4、中医 养生 文化是文化又具有思想体系,理论体系,技术体系。是跟中医兼容的生命 养生 体系,是可以医养结合的。

5、中医 养生 涉及的范围比较全面,包括饮食,运动,环境,心态,性情,医药,生活方式等等。是比较全方位把握 养生 的生命 健康 方法。

中华文化的结构可概括为“一源三流两支五经”。“一源”为易,“三流”为儒家、道家、中国化的佛家,两支为国医和国艺,五经为《易经》《内经》《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

中华 养生 学的第一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中,《素问》开篇即以极大的篇幅结合人体生命的规律谈 养生 ,鼓励世人效法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能够 健康 地享有上天给予人体的自然生命长度和生命质量。这是易经 养生 中以《黄帝内经》为外易,从医家的角度阐释 养生 。

此外,“国学 养生 ”具体落实到一个个 养生 个体时,其基本知识结构里常常包含有这样一些要素:比如少习儒业、习举子业、幼承庭训、章黄一脉等,这是儒家学问一脉的承传有序;又比如冲龄慕道、雅好神仙、好谈老庄等,这是道家一脉的统绪;再比如说兼好释典,这表示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还有易医并进、佛道并修等,这些都是表明在学术渊源上有“易家”“医家”的根砥。

中国 养生 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兼具儒释道,中医三种 养生 理念为一体的 养生 思想和理论,技术体系。从古至今,一直为中华民族自身的强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 养生 是中国创造的概念,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要懂得 养生 ,就是要懂得中国文化,要懂得中国文化,就必然要了解中国的 养生 文化。

说白了,对一个人来说, 养生 就是善待自己,首先让自己的心充实快乐,心里 健康 ;其次就是让自己身体正常运行,身体 健康 。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来说, 养生 就是其文化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的 健康 反映了其生产、 社会 、 科技 等的进步程度,一个民族的生活及其生存状态。你可以不谈 养生 不认真对待 养生 这样的话题,但你必须善待自己!一个人生活的状态是其人生的晴雨表,反映了一个人生命存在的全部。你的行为就是你的一生。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中国的 历史 现在未来,这是不能断也不应该也不可能断的 历史 文化文明的延续!!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延续中的一个环节,只有作用的大小,没有缺席!也不可能缺席,哪怕你只是活一天存在一天,你也流动着龙的血脉,你也是龙的传人!

养生

研究 养生 数十年,总结如下。

文:代奇 笔名:刘时光

养生 先养心,心安方坦真。

养心先明志,志得好归心。

明志先正行,行来志趣生。

正行先正气,气正浩乾坤。

正气调呼吸,勾连内外因。

呼吸是吐纳,吐故自纳新。

体内清洁净,身体同更新。

由内而向外,自然得康馨。

只要体内干净,身体就不会生病;

只要思想纯净,精神自然没毛病。

从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承看中国中医养生行成及发展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生存的需要,生产的发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中国的 养生 文化的产生和形成中国文化所独有的特色。 养生 理论, 养生 方法, 养生 技术手段等逐渐形成系统,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道家、儒家和中医以及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心性 养生 的内涵。

其中中医 养生 ,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

《黄帝内经》《易经》等经典,也是中医建立的基础和核心。道家、儒家和中医 养生 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最终他们一起形成了中国独有特色的 养生 体系,中医 养生 学,以预防疾病和调养身心来完成生命的 健康 保养活动。

身心合一不仅是道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 养生 的核心,形神兼备,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心主控身体,身体应该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掌控,从而完*生命的一切活动,这也不仅仅是 养生 的核心,也是生命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这和人生命存在发展生活一点都不矛盾。相反对现实人们 健康 生活的指导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实践发展才形成如此实用的瑰宝,我们应该让他传承并发展下去,这也是文化自信,文明延续,中华民族基业的根本之一。

道家、儒家、以及后来佛教的中国化、中医 养生 的形成和发展都基本遵循以下生命和自然规律:

一、注重主观客观世界的对立平衡。即养心、养性、养情、养气、养神、养身必须面对自然,调节、调整、做到身心合一,天人合一,和自然和谐共处。内在主观世界包含心态和内在能量,心态好,就会欢喜愉悦,心态不好就会抑郁不舒畅,心态不好也会消耗能量,自然会影响生命 健康 。对自然世界的逐步认识和改造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中医 养生 同样具备这样的特征及发展机制。

二、注重饮食 养生 ,中医和道医都有食疗 养生 的方法,通过食疗调整生命内在阴阳气血平衡。饮食 养生 包含饮食不洁和饮食不节。不洁净就会容易感生病菌病毒。不节制就会伤害脾胃。这和现代的营养学也有一些想通之处。

三,注重生活方式 养生 ,生活方式包括作息规律,生活习惯,比如喝茶,抽烟,喝酒,熬夜等等都是生活方式。 养生 就要保持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四,注重环境风水 养生 ,环境和风水就是气场,医、道都认为自然界有气场,人所居住的环境也有气场,气场好对生命就好,气场不好也影响生命 健康 。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居住环境往往居中守正,恰到好处,不偏不值,不大不小,不高不低;根据自然的规律,只有得到生气,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 健康 长寿。

在中国人的视野里,几乎所有事情都要考虑天、地、人三大要素的影响, 养生 同样如此。就“地”的因素而言,中国人最容易联想到的莫过于“风水”二字了。

风水是古人选择环境、营造环境、调节环境的学问。风水本身,无所谓迷信或者科学。甚至可以说,风水反倒是古人探究自然环境的一种朴素“科学”。

然而,后人应用风水的时候,则有了迷信与不迷信的分别。有人以为风水决定人的一切,风水对命运起决定作用,这是迷信;有人则认为风水对人的身心是有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科学”的态度。

真正的快乐不是外界给予的,只有自己创造的快乐,才是深层的、永久的、稳固的,才能使人终身受益。可见,快乐是智者的人生观。中国 养生 文化就是让人首先认识并获得什么是生命真正的快乐!!人的生命一旦出现心理和生理失衡,必然出现各种病症。

说到中国 养生 文化的优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中国 养生 文化是以人天整体观为指导,特别注重人体生命跟自然, 社会 ,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

2、中国 养生 文化指导思想比较符合人性,注重提升人体生命本有的免疫力,自愈力,以提升生命自有神医系统的功能。中国 养生 文化对人体人心一体的认识,以及对人体经络穴位脏相脏气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都具有中华民族自己的特色。

3、中医 养生 注重生命整体,注重生命内在心性和能量的提升,这是生命的根本层面。这两方面增强了, 养生 的基础就没问题了。

4、中医 养生 文化是文化又具有思想体系,理论体系,技术体系。是跟中医兼容的生命 养生 体系,是可以医养结合的。

5、中医 养生 涉及的范围比较全面,包括饮食,运动,环境,心态,性情,医药,生活方式等等。是比较全方位把握 养生 的生命 健康 方法。

中华文化的结构可概括为“一源三流两支五经”。“一源”为易,“三流”为儒家、道家、中国化的佛家,两支为国医和国艺,五经为《易经》《内经》《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

中华 养生 学的第一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中,《素问》开篇即以极大的篇幅结合人体生命的规律谈 养生 ,鼓励世人效法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能够 健康 地享有上天给予人体的自然生命长度和生命质量。这是易经 养生 中以《黄帝内经》为外易,从医家的角度阐释 养生 。

此外,“国学 养生 ”具体落实到一个个 养生 个体时,其基本知识结构里常常包含有这样一些要素:比如少习儒业、习举子业、幼承庭训、章黄一脉等,这是儒家学问一脉的承传有序;又比如冲龄慕道、雅好神仙、好谈老庄等,这是道家一脉的统绪;再比如说兼好释典,这表示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还有易医并进、佛道并修等,这些都是表明在学术渊源上有“易家”“医家”的根砥。

中国 养生 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兼具儒释道,中医三种 养生 理念为一体的 养生 思想和理论,技术体系。从古至今,一直为中华民族自身的强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 养生 是中国创造的概念,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要懂得 养生 ,就是要懂得中国文化,要懂得中国文化,就必然要了解中国的 养生 文化。

说白了,对一个人来说, 养生 就是善待自己,首先让自己的心充实快乐,心里 健康 ;其次就是让自己身体正常运行,身体 健康 。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来说, 养生 就是其文化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的 健康 反映了其生产、 社会 、 科技 等的进步程度,一个民族的生活及其生存状态。你可以不谈 养生 不认真对待 养生 这样的话题,但你必须善待自己!一个人生活的状态是其人生的晴雨表,反映了一个人生命存在的全部。你的行为就是你的一生。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中国的 历史 现在未来,这是不能断也不应该也不可能断的 历史 文化文明的延续!!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延续中的一个环节,只有作用的大小,没有缺席!也不可能缺席,哪怕你只是活一天存在一天,你也流动着龙的血脉,你也是龙的传人!

养生

研究 养生 数十年,总结如下。

文:代奇 笔名:刘时光

养生 先养心,心安方坦真。

养心先明志,志得好归心。

明志先正行,行来志趣生。

正行先正气,气正浩乾坤。

正气调呼吸,勾连内外因。

呼吸是吐纳,吐故自纳新。

体内清洁净,身体同更新。

由内而向外,自然得康馨。

只要体内干净,身体就不会生病;

只要思想纯净,精神自然没毛病。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